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巷深處胡琴傳 老外結下制胡緣

中國山東網5月2日訊(記者 張元元) 在濟南老街鞭指巷隱藏著一家名為“杜福莊胡琴鋪”的百年老店, 現在的店主叫杜文源, 是這家胡琴鋪的第三代傳人。

我們本期的“Touch 山東“外國友人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同來自牙買加的山大留學生代麗婭一起來到這裡, 體驗濟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胡琴製作。

記者和代麗婭到達時, 杜師傅正在他的工作臺前認真地打磨著琴杆。 看到我們, 杜師傅忙停下手上的活,

為外國友人介紹起他一牆的寶貝——胡琴和制胡用的蛇皮等材料。 代麗婭聽到蛇皮嚇了一跳, “這些琴皮都是蛇皮做的啊?!”害怕之餘, 代麗婭為二胡的工藝感到驚歎, 不時拿出手機定格這些精美的胡琴。

杜師傅說杜家制胡從他爺爺杜慶茂就開始了, 到他這裡已經傳承了三代了。 一直以來他們都堅持手工制琴, 制琴的蟒皮、馬尾、黃楊木等材料也都是精挑細選的, 這樣才能做出來音質好的二胡。 代麗婭聽完杜師傅的介紹, 對二胡這項中國傳統樂器有了更深的瞭解, 更佩服杜師傅半個月做一把琴的耐性。

聽過杜師傅的一番介紹, 代麗婭迫不及待地想要體驗一把胡琴製作。 杜師傅拿起琴軸為代麗婭演示了一番,

然後讓她自己開始體驗。 一開始代麗婭拿著挫和琴軸不知所措, 杜師傅耐心地幫她糾正手勢和打磨力度, 不一會兒的功夫代麗婭就基本掌握了琴軸的打磨工藝, 連杜師傅也不由地為她豎起大拇指。 接下來, 杜師傅又教代麗婭如何調琴杆, 抹蠟, 點酒精燈, 上火烤, 調直, 這一系列動作看似簡單, 實際操作起來卻並非如此。 “慢點!用力過猛會壓斷杆, 要輕輕地一點點調直。 ”杜師傅對上手體驗調杆的代麗婭說。 這對初步接觸二胡製作工藝的代麗婭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杜師傅邊教代麗婭邊說:“這只是做胡琴幾十道工序中的兩道, 其他的工序更複雜。 ”

體驗完二胡製作, 代麗婭表示想試一下二胡演奏, 杜師傅就從櫥櫃裡取出一把琴弓調好音後遞給代麗婭。 杜師傅雖是一把制琴好手, 但卻不會拉二胡, 只好教給代麗婭正確的坐姿和持琴姿勢, 讓她體驗一下。 代麗婭說雖然沒能學到二胡曲子, 但是體驗了胡琴製作工藝, 已經很滿足。 “謝謝杜師傅, 這麼耐心地一步步教我製作胡琴。 ”代麗婭不忘表示對杜師傅的感謝。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中國在發展, 中國文化也在走出去。 而今, 越來越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 外國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變成了一種對中華文化的尊重與喜愛。 由中國山東網策劃的“Touch 山東”外國友人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為更多外國友人提供學習和體驗中華文化的管道,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你是或者你身邊有在山東的外國友人,那麼就快聯繫我們吧!

為更多外國友人提供學習和體驗中華文化的管道,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果你是或者你身邊有在山東的外國友人,那麼就快聯繫我們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