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百年琴鋪來了“洋學徒” Touch 山東走進杜福莊胡琴鋪

在濟南鞭指巷內, 坐落著一家以手工製作胡琴為主的鋪子, 店面不大, 卻已經傳承了上百年。 4月28日, 這家名為杜福莊胡琴鋪的百年老鋪迎來了一位“洋學徒”——中國山東網“Touch 山東”外國友人中國傳統文化體驗活動的忠實粉絲、在山東大學留學的牙買加姑娘代麗婭。

1915年開設的杜福莊胡琴鋪到現在已經傳承了上百年, 作為第三代傳人的杜文源從18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製作胡琴,

如今已經35年。 在杜文源的記憶中, 他從小就是聞著木屑味長大的, 做胡琴幾十年, 這股味道他無比熟悉。

杜文源說, 做琴要幾十道工序, 要做出一把出色的胡琴, 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來不得半點馬虎。 圖為杜文源正在打磨胡琴筒, 桌子在日積月累中的打磨中已經變得坑坑窪窪,

佈滿了木屑。

在杜文源的指導下, “洋學徒”代麗婭打磨起琴筒來也是有模有樣。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 亦是軀幹。 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 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 杜文源告訴記者, 製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 最常見的是竹子。 一截凹凸不平彎彎曲曲的竹子要變成一把琴杆, 需要抹上蠟在酒精燈上烤軟, 然後一點點調直。

杜文源說, 抹蠟是為了保護竹節不會被烤焦, 火烤的竹子稍軟, 就要一點點調直。 因為竹節面積比較小, 需要用酒精燈一點點烤。 火烤, 調整, 再烤, 再調, 如此不斷重複, 直到竹節沒有任何彎曲, 方能成為一把合格的琴杆。

看似簡單的工序,需要的是極大的耐心和細心,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麗婭認真體驗了這道工序,直言其實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杜文源一邊手把手教徒弟一邊說,這只是做胡琴的工序之一,做一把胡琴需要幾十道工序, 複雜得很。通常做出一把京胡需要5天,二胡則需要10天至半個月,一年下來也只能做三四十把。

有意思的是,杜氏三代人都是制琴高手,但卻不會拉琴,最多也就懂得拉琴的姿勢。儘管如此,與琴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杜文源深諳制琴的奧秘,什麼樣的琴杆和琴筒好,什麼樣的琴杆和琴筒搭配在一起效果好,他都了然於心。短短幾分鐘,代麗婭便在杜文源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握琴的手勢,開始當起了師父,教起了同伴如何握琴。

作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杜福莊胡琴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杜文源最大的心願是能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他坦言,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夠耐住性子學習這些老手藝,現在他正在努力培養兒子的興趣,希望兒子接過他的衣缽,把祖傳了上百年的手藝繼續傳下去。

讓人欣慰的是,從爺爺杜慶茂到父親杜福莊,再到杜文源,在祖孫三代人執著的堅守下,手工製作胡琴的傳統手藝在濟南得以傳承並名聲在外。北京、上海等地的戲劇院(團)的琴師及戲迷紛紛來到濟南修琴、定做胡琴。代麗婭說,這次體驗活動讓她受益良多,讓她有機會瞭解中國傳統樂器製作,希望今後有更多的機會體驗中國不同的傳統文化。

看似簡單的工序,需要的是極大的耐心和細心,也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麗婭認真體驗了這道工序,直言其實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杜文源一邊手把手教徒弟一邊說,這只是做胡琴的工序之一,做一把胡琴需要幾十道工序, 複雜得很。通常做出一把京胡需要5天,二胡則需要10天至半個月,一年下來也只能做三四十把。

有意思的是,杜氏三代人都是制琴高手,但卻不會拉琴,最多也就懂得拉琴的姿勢。儘管如此,與琴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杜文源深諳制琴的奧秘,什麼樣的琴杆和琴筒好,什麼樣的琴杆和琴筒搭配在一起效果好,他都了然於心。短短幾分鐘,代麗婭便在杜文源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握琴的手勢,開始當起了師父,教起了同伴如何握琴。

作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杜福莊胡琴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杜文源最大的心願是能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他坦言,現在的年輕人很少能夠耐住性子學習這些老手藝,現在他正在努力培養兒子的興趣,希望兒子接過他的衣缽,把祖傳了上百年的手藝繼續傳下去。

讓人欣慰的是,從爺爺杜慶茂到父親杜福莊,再到杜文源,在祖孫三代人執著的堅守下,手工製作胡琴的傳統手藝在濟南得以傳承並名聲在外。北京、上海等地的戲劇院(團)的琴師及戲迷紛紛來到濟南修琴、定做胡琴。代麗婭說,這次體驗活動讓她受益良多,讓她有機會瞭解中國傳統樂器製作,希望今後有更多的機會體驗中國不同的傳統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