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編鐘調音師——劉佑年

央視網消息:編鐘是盛行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型宮廷樂器。 隨著歷史朝代更迭, 秦漢以後編鐘的鑄造工藝漸漸退化、失傳。 1978年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驚豔了全世界, 也讓當代人第一次領略了2400年前國寶的風采。 為了重現這古老的中華雅樂, 20世紀80年代, 國家決定仿製曾侯乙編鐘, 讓沉寂千年的編鐘在當代舞臺上復活。 今天的《大國工匠》我們就來認識一位元親手復活編鐘的鑄鐘工匠——劉佑年。

古音新韻 良心鑄鐘

在武漢市郊這座偏僻的小院裡, 工人們正在以傳統的方式生產古老的編鐘樂器。 一口編鐘製作完成需要22道工藝, 其中最難、也是決定成敗的一步就是最後的調音。 這道工序劉佑年已經做了30年。

編鐘調音是通過打磨編鐘內壁的形狀、薄厚來實現的。 看起來樸厚沉重的編鐘體, 其實是一個製作上精妙的共鳴腔。 腔體上的各個部位與樂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音準、音色、餘音的延時長度等多項音指標錯綜交織, 共存於編鐘內壁中。 而作為舞臺演出樂器, 編鐘對音的要求極高。

武漢工控藝術製造有限公司編鐘調音師 劉佑年

這最後的打磨, 沒有什麼現代科學儀器夠幫得上忙, 既要保證音準又要不失編鐘特有的清越悠揚的音色,

這細微分寸的拿捏全在調音師砂輪下的毫釐之間。 為了這毫釐的精准, 劉佑年如同苦修禪功一樣, 熬練三十年, 經歷了幾千次調音校準。

這是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考古發掘珍貴的現場畫面。 當年20多歲的劉佑年有幸在博物館第一次聽到了那套古編鐘的現場演奏, 中華雅樂的魅力讓他至今不能忘懷。

古代, 編鐘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只為帝王諸侯奏響。 民間百姓甚至對這樣奢侈貴重的樂器聞所未聞, 更別提親耳聆聽了。 編鐘工匠的手藝也是皇家秘密, 寧可失傳也不能流落到民間。 所以歷經千年, 編鐘製作工藝幾乎失傳。 上個世紀80年代, 國家決定研究仿製曾侯乙編鐘,

讓這凝結了中華民族古老文明智慧的精美樂器復活, 讓當代普通百姓也能瞭解欣賞到清揚優雅的華夏正音。

古代編鐘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機緣巧合, 1986年劉佑年進入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加入了研製編鐘的隊伍中。 研發人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曾侯乙編鐘的古代音律變成當代人可以配器演奏的現代音律。

沒有前人的經驗可循, 一切從零開始。 研究所花費了將近十年才研製出了可供當代人演奏欣賞的編鐘樂器。 可是沒想到第一次交付專業的民樂團使用就遭受了嚴重挫折。

三分之一的鐘都被專業音樂人士宣判了死刑, 這讓已經研究攻關了十年的劉佑年深受打擊。

經過專業音樂人士的點撥, 劉佑年才明白一個簡單的樂音中包含了許多細膩豐富的音元素。 可是怎麼才能讓厚重的編鐘實現完美的樂音呢?劉佑年想起年輕時第一次聽到曾侯乙原鐘那種震撼的感覺。 他和同事們再一次申請重新考察研究曾侯乙原鐘, 尋找靈感。

大國工匠

有了親身做鐘的體驗,劉佑年終於看懂了古人做鐘的門道,那些曾經以為是製作缺陷的凹槽,不均勻,原來都是古人為了追求完美音色而做出的細微改變。

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那個酷熱的夏天,劉佑年吃住在車間,一口鐘一口鐘地做試驗,汗水和銅粉混合在一起,皮膚嚴重過敏長出一層紅斑。經過一年苦心研究,他們鑄造的編鐘終於可以發出媲美曾侯乙墓原鐘那樣悠揚動人的樂音了。

那之後,高品質的編鐘樂器就成為我們國家的國禮,到訪歐洲、日本等地。在香港回歸、奧運會等國家重大活動中也有他們製作的編鐘隆重登場。雄渾悠揚的中華古音再次奏響神州。

湖北省博物館

如今在湖北省博物館,劉佑年團隊仿製曾侯乙編鐘每天都會奏響。過去專供帝王諸侯享用的編鐘,終於走近了尋常百姓的身邊。這是劉佑年最享受的時刻。

大國工匠

有了親身做鐘的體驗,劉佑年終於看懂了古人做鐘的門道,那些曾經以為是製作缺陷的凹槽,不均勻,原來都是古人為了追求完美音色而做出的細微改變。

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那個酷熱的夏天,劉佑年吃住在車間,一口鐘一口鐘地做試驗,汗水和銅粉混合在一起,皮膚嚴重過敏長出一層紅斑。經過一年苦心研究,他們鑄造的編鐘終於可以發出媲美曾侯乙墓原鐘那樣悠揚動人的樂音了。

那之後,高品質的編鐘樂器就成為我們國家的國禮,到訪歐洲、日本等地。在香港回歸、奧運會等國家重大活動中也有他們製作的編鐘隆重登場。雄渾悠揚的中華古音再次奏響神州。

湖北省博物館

如今在湖北省博物館,劉佑年團隊仿製曾侯乙編鐘每天都會奏響。過去專供帝王諸侯享用的編鐘,終於走近了尋常百姓的身邊。這是劉佑年最享受的時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