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囊括中國文化精華的十二道!

丨孔子——為人之道丨

孔子在為人上最大的主張, 是做人要做君子。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了一百多次。

君子有四大修養:

自省——“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 遇到問題先找自己的原因, 而不是只知責備別人。

克己——“克己復禮為仁”, 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不正確的言行, 自覺遵守操守和規矩。

慎獨——“君子慎其獨也”, 在別人看不到的時候和地方, 也能保持表裡如一的操守、品格和儀態。

寬人——“躬自厚, 而薄責於人”“己所不欲, 勿施與人”, 凡事要推己及人, 將心比心,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丨老子——處事之道丨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這是《道德經》最後一句。 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 保全了自己, 於是立足不敗之地。

“上善若水”, 人皆取上, 水獨居下, 而能奔流向前, 終至成海。 將自己放低, 才能與世無爭, 於是廣收厚積。

“不爭”在《道德經》裡出現頻繁, 偶爾也作“不諍”, 或許代表老子對人們最表淺的要求, 即語言上的不爭執、不爭辯。 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養, 在說話尤其容易的當下, 學會閉嘴是門學問。

丨莊子——養性之道丨

養性貴在平易恬淡。 《莊子》說:“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 邪氣不能襲, 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人一旦被私心掌控, 就會失去正常人的心態, 變得貪得無厭, 就必然會傷身害命。

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態, 減少私欲, 那麼邪氣就不能侵入, 就不會形勞精虧導致積累成疾。

只有心地坦蕩, 氣定神閑, 以平常心態對待人生, 知足常樂, 才能益壽延年。

丨孟子——君臣之道丨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 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 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 則臣視君如寇仇。 ”君怎樣待臣, 臣就回報君什麼, 一切上下級關係莫不如此, 至今也仍然適用。

最好的上下級關係, 是“君使臣以禮, 臣事君以忠”。

丨荀子——學習之道丨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 正如荀子所說:“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 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 朽木不折;鍥而不捨, 金石可鏤。 ”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 貴在持之以恆。 鐵杵能磨成針, 靠的是堅韌不拔的意志;顆顆小水滴能穿透剛硬的石塊, 憑的是百折不撓的精神。

《荀子》開篇就說:“學不可以已。 ”讀書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 應當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 所謂“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 ”現實中, 不少人有長期堅持、積少成多, 最後取得豐碩收穫的讀書經歷。 我們現代人學習荀子, 就應該樹立正確的終生學習觀,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 不斷總結經驗, 學以致用。

丨孫子——韜略之道丨

孫子兵法的四大核心思想:

孫子兵法不是教我們如何以弱勝強, 而是如何以強勝弱。 “兵者, 國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所以要只打絕對有把握的仗, 絕不能去賭小概率事件。 幹事業也應該這樣, 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做自己能幹好的事情, 慢慢等自己實力強大了, 再提高難度。 否則就是賭, 長久看必是一敗塗地。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 勝。 ”凡事要先計算好代價, 不能光只想著贏, 要會算總帳, 值不值得打?所謂殺敵一百、自損八十, 贏了你能拿到多大利益? 輸了, 可能就是國破家亡, 傾家蕩產。 職場、商場如戰場, 也應該這樣。

“多算勝, 少算不勝。 ”先計算好自己, 可以100%戰勝對手了, 才發動戰爭。 平時就只顧修煉自己就行, 而不是老惦記著如何幹掉敵人。 李嘉誠在收購別人企業的時候, 都是在別人財務狀況不好的時候, 平時只管強大自己。

“善戰者, 能為不可勝, 不能使敵之必可勝。 ”勝敗乃兵家常事, 看人為也看天意。 孫子兵法首先不是教你如何打勝仗,

而是首先教你如何認輸。 認輸才是贏的根本, 能真正接受失敗的人, 才具備強大的心性, 才能百折不撓, 才會笑到最後。

丨管子——管理之道丨

管理要以人為本。 管仲說:“以人為本, 本治則國固, 本亂則國危。 ”“政之所興, 在順民心;政之所廢, 在逆民心。 ”管理者只有如此才能得人心, 以滿足人們的需要, 獲得他們的親近和支持, 管理活動才能有顯著成效。

管理要知人善任。 “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 管仲主張在人才的管理中要用人所長, 容其所短。 無論選人、用人、考評人, 都不能以一時之得失來給人作出定論, 要想做成大事業就必須學會容忍人犯錯誤, 並深深地理解人, 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丨韓非子——統馭之道丨

韓非子“禦臣七術”中, 最重要的是觀、罰、賞、聽四術。

觀——對屬下聽其言而觀其行,就能瞭解真實;不偏聽偏信,就不會受屬下蒙蔽。

罰——領導者不可過於仁慈,屬下犯了錯誤一定要嚴罰,以樹立自己的權威,確保制度得到執行,以威嚴避免以下犯上。

賞——對業績、能力突出的屬下也要重賞,否則這些人難以忠誠,為我所用,持久竭盡效力。

聽——全面聽取意見,愚人和聰明人就會分清楚;督責屬下行動,庸人和能人就不會搞混。

丨鬼穀子——權謀之道丨

鬼穀子說:“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一個人必須要有自知之明,不低估自己,更不能高估自己,知道自己的智慧幾何,能力大小。懂得揣測衡量雙方的五個因素:長、短、遠、近、知。

長:就是長處、優點,比別人強的地方。

短:就是短處、缺點,不如別人的地方。

遠:就是與人的關係是否到位,是否親密。

遠:就是與人的關係是否陌生,是否疏遠。

知:就是對雙方的情況是否有充分瞭解,所謂知彼知己。

通過衡量如上五個方面,再去決定自己是進、是退,是縱、是橫。

現實職場博弈中,失敗者是怎麼失敗的?其實很簡單,對雙方勢力的評估不足,有時候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別人。或者一味冒進,不懂後退,最終以失敗告終。

丨大學——修身之道丨

《大學》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拆解開來,就是八個次第、八重境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一重境界: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以糾正人的行為,如果格物不透徹,後面的成長成就都是浮雲。

第二重境界:致知。即獲取知識,包含兩個方面,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格物就是學習方法,再加上不斷進取的態度,才能致知。

第三重境界:誠意。一言一行要出自精誠,不欺人,也不自欺。

第四重境界:正心。端正心思,摒除邪念。簡言之就是不斷自省,擇善去惡。如果沒有正心,能力越強危害越大,不僅害人也會毀己。

第五重境界: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心胸眼光。

第六重境界:齊家。管好一個家庭。從這步起開始做事,落實知行合一,入世修行。

第七重境界:治國。不一定非得是治理一個國家,而是“達則兼濟天下”,做更大的事,處理更複雜的關係,利益更多的人。

第八重境界:平天下。也不一定就是成就霸業,而是一種人生境界,在某一領域能對更多的人做出貢獻,改善他們的生活,為天下福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丨易經——天人之道丨

《周易》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我們祖先的一個重大發現:人可以向天、地學習,人道可以與天道、地道會通,通過法天正己、尊時守位、知常明變,以開物成務,建功立業,改變命運。

這個法則天地所得到的智慧,就是“仁義”。依仁做人,憑義行事,才能以德改命。

丨禪宗——死生之道丨

禪宗要的,就是八個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更明白點說:生,要活得自在;死,要死得灑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出生不可抗拒,人死亡不可追回,只須事事隨緣。執著於欲望追逐的人,則不能平心處世,往往生時造業,死時惶恐。

放下萬緣,追求自身真正的精神財富,體悟自性是佛的義諦,而不去追求外在的浮華,才是人生的解脫之道,眾生的成就之行。

【版權說明】圖文轉載自“古典書城”。

最重要的是觀、罰、賞、聽四術。

觀——對屬下聽其言而觀其行,就能瞭解真實;不偏聽偏信,就不會受屬下蒙蔽。

罰——領導者不可過於仁慈,屬下犯了錯誤一定要嚴罰,以樹立自己的權威,確保制度得到執行,以威嚴避免以下犯上。

賞——對業績、能力突出的屬下也要重賞,否則這些人難以忠誠,為我所用,持久竭盡效力。

聽——全面聽取意見,愚人和聰明人就會分清楚;督責屬下行動,庸人和能人就不會搞混。

丨鬼穀子——權謀之道丨

鬼穀子說:“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一個人必須要有自知之明,不低估自己,更不能高估自己,知道自己的智慧幾何,能力大小。懂得揣測衡量雙方的五個因素:長、短、遠、近、知。

長:就是長處、優點,比別人強的地方。

短:就是短處、缺點,不如別人的地方。

遠:就是與人的關係是否到位,是否親密。

遠:就是與人的關係是否陌生,是否疏遠。

知:就是對雙方的情況是否有充分瞭解,所謂知彼知己。

通過衡量如上五個方面,再去決定自己是進、是退,是縱、是橫。

現實職場博弈中,失敗者是怎麼失敗的?其實很簡單,對雙方勢力的評估不足,有時候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別人。或者一味冒進,不懂後退,最終以失敗告終。

丨大學——修身之道丨

《大學》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拆解開來,就是八個次第、八重境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第一重境界: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以糾正人的行為,如果格物不透徹,後面的成長成就都是浮雲。

第二重境界:致知。即獲取知識,包含兩個方面,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格物就是學習方法,再加上不斷進取的態度,才能致知。

第三重境界:誠意。一言一行要出自精誠,不欺人,也不自欺。

第四重境界:正心。端正心思,摒除邪念。簡言之就是不斷自省,擇善去惡。如果沒有正心,能力越強危害越大,不僅害人也會毀己。

第五重境界: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心胸眼光。

第六重境界:齊家。管好一個家庭。從這步起開始做事,落實知行合一,入世修行。

第七重境界:治國。不一定非得是治理一個國家,而是“達則兼濟天下”,做更大的事,處理更複雜的關係,利益更多的人。

第八重境界:平天下。也不一定就是成就霸業,而是一種人生境界,在某一領域能對更多的人做出貢獻,改善他們的生活,為天下福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丨易經——天人之道丨

《周易》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我們祖先的一個重大發現:人可以向天、地學習,人道可以與天道、地道會通,通過法天正己、尊時守位、知常明變,以開物成務,建功立業,改變命運。

這個法則天地所得到的智慧,就是“仁義”。依仁做人,憑義行事,才能以德改命。

丨禪宗——死生之道丨

禪宗要的,就是八個字:“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更明白點說:生,要活得自在;死,要死得灑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出生不可抗拒,人死亡不可追回,只須事事隨緣。執著於欲望追逐的人,則不能平心處世,往往生時造業,死時惶恐。

放下萬緣,追求自身真正的精神財富,體悟自性是佛的義諦,而不去追求外在的浮華,才是人生的解脫之道,眾生的成就之行。

【版權說明】圖文轉載自“古典書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