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保健品騙局”植根於怎樣的社會土壤?

■本報評論員扈宏毅目前保健品市場監管疲軟、對違法行為問責不力當然是一個主要原因, 但除此之外, 更複雜的社會因素及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狀況、生活環境等也給各種保健品騙局提供了可乘之機。

儘管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騙局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 但近年來類似的新聞依然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眼球。 近日有媒體曝出, 嘉興市一位管姓老人因迷信保健品拒絕吃藥治病, 最後在堆滿保健品的家中去世。 家人通過查證銀行帳戶發現, 4年來她購買保健品至少花了30萬元, 多張銀行卡裡只剩下5元餘額,

而她與老伴的退休金每月共7000多元, 手頭並不寬裕。

含辛茹苦一輩子, 最後竟把全部的信任和積蓄拱手交給只盯著自己錢袋的陌生人, 甚至為此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價, 這樣的悲劇, 屢屢令人唏噓, 也讓人無奈。 媒體上每年都會出現的“保健品騙局”, 始終都沒有換來保健品市場的淨化以及同齡人的警惕心, 究竟是什麼促使那麼多老年人在“配合”保健品騙局的路上義無反顧呢?

騙子的行騙套路不外乎幾個步驟, 先是以關心老人身體健康為由, 對老人噓寒問暖, 博得他們的好感, 然後是誇大保健品治病效果, 吸引對方關注, 最後是向老人承諾各種好處, 諸如送禮品、請旅遊等, 使老人徹底放鬆警惕。 這些套路,

迎合了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狀態:渴望被人關心陪伴, 希望百病全消、健康長壽以及愛貪小便宜等。

其實, 這些心理狀態並不一定就天然地存在於老年人當中, 更不代表人到老年就一定會有這些想法。 竊以為, 這與當前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有著必然聯繫。 比如, 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逐年增多, 這些老人長期處於一種孤苦空虛的狀態, 即便一些老人和兒女生活在同一城市, 但因為年輕人忙於工作, 無暇關心父母生活, 也難免使他們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 在這種情況下, 便特別容易對那些主動噓寒問暖的人產生好感。 同時, 正規醫院看病步驟複雜、耗時長、花費高以及醫護人員無法對每個病人保持良好的服務態度等等因素,

讓很多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生病後不願意去醫院, 與此同時, 保健品推銷者的親切關心以及對治病效果、贈送各種禮品的承諾, 更容易讓老人心動。 而當前一些保健品的行銷策略也正變得越來越高明, 從一味地吹噓作用和功效, 變成了“先使用後付錢”, “付錢後返還”等, 即便老年人帶著防範心理去聽講座, 也難敵推銷者的精明算計。

老年人被騙, 不僅是被騙些錢那麼簡單, 它往往會引發更為嚴重的問題。 有的老人將幾乎所有的養老積蓄都用來買了保健品, 接下來的生活難以為繼, 有的老人知道被騙後想不開, 容易給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 還有的甚至因為過度迷信保健品而使病情惡化導致死亡。 而那些忽悠老人購買保健品的人呢?往往只按照“違規經營”進行處罰,

幾乎不必付出沉重代價。

讓老人遠離保健品騙局, 並不是只著力解決一個問題就能夠實現的, 這需要法律更加完善, 防止一些保健品欺詐行為“打擦邊球”;需要監管部門真正將整治保健品市場的民間呼籲付諸行動;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 多關心父母的生活, 瞭解父母的心理, 懂得他們的需求; 更需要有效緩解各種就醫難題, 給老人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就醫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