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誤讀了多少年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出自聖人的《論語‧述而》。 這句話幾乎是家喻戶曉, 影響甚廣, 一般我們常用的解釋的意思是:多個人一起走路, 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大家認為聖人的這句話體現了聖人宣揚的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 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 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 這不僅反映了聖人提倡的修養是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 也是促進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條件。

這句話說聖人體現了虛懷若谷的情懷, 說明聖人有不恥下問, 虛心向別人學習的品格。 實際上, 這是多年來的誤解和誤導。

我們首先要知道, 聖人是什麼職業?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 是一個到處演講、到處指導國君治理國家的聖人, 他會讓大家從一起行走的人中找到老師, 到處、隨處學習?可能嗎?我們實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自己的心胸度聖人之心胸。 聖人要幹什麼?聖人要學會文武藝, 貨與帝王家。 怎樣才能賣與帝王家呢?要讓大家知道自己、瞭解自己。 怎樣才能讓帝王知道自己、瞭解自己呢?聖人的時代只有三種方式:一當然是通過出書流傳, 有效但也有限;二是自己出去遊歷和講課, 聖人的一生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 但得到的機會有限;三是通過自己的弟子出去傳播, 怎麼傳播呢?當然也是講道。 那麼, 增加講學的機會就不僅僅是給自己掙生活費,

更是傳播自己思想、進而讓帝王知道自己的途徑和方式。

所以, 聖人要求的“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就不是學習方法, 而是傳播思想的方法。 那麼, 從這個角度看, 這句話是不是與我們原來流傳的說法有很大的問題。

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知道, 三是虛數, 是指眾, 而以是三, 可以是三人以上, 也可以是很多。 這裡我們可以泛指三人以上。

但關鍵的詞是“師”這個詞。 師, 從垖(dui)從匝(帀zā), 以垖作包圍。 最初來源於“為防止農民起義(帥)而部署的軍隊”;後逐漸發展為“教導所有人(包括貴族子弟和眾人)和平、穩定、文明”的人。 這裡, 我們可以當名詞老師講;也可以當動詞“師之”講。 如果是“師之”的意思, 那就是必須給他們講授的意思。

所以,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指的就是, 聖人要求弟子們出去, 如果有三個和三個以上的人, 我們就必須師之, 即我們就必須給他們講課了。

聖人是悠悠萬事唯此為大, 克己復禮。 所以, 只要有機會, 他就必須加強對自己的宣傳和自我知識的傳導, 他必然要求弟子們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進行宣傳, 因此, 只要有三個人以上就必須宣傳, 這是聖人給弟子們規定的工作方法, 更是聖人給弟子們規定的傳播任務。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誤導了我們多少年?

作者:麒鑒, 資深自由撰稿人。 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 人民出版社讀書會簽約名家, 博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