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助力中美音樂和合發展 “新絲路探索者”樂隊巡演開啟

中國網記者 王靜

中國揚琴、美國揚琴、鋼琴、凱金小提琴、班卓琴、泰國笙……當中西樂器集合一起演奏, 會產生怎樣美妙的音樂, 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5月2日晚, 由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孔子新漢學計畫”支持的琴弦和鳴——劉月寧·中美“富布賴特”文化之夜在中央音樂學院歌劇廳舉辦中國巡演的首場音樂會, 音樂會由中美“新絲路探索者“樂隊激情演繹。

“新絲路探索者”樂隊演奏《感•動》

“新絲路探索者”樂隊是由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月甯在美國組建, 與美國瓦爾普萊索大學音樂系教授、爵士鋼琴、作曲及指揮家鄧尼斯·弗裡森·卡珀共同擔任藝術總監的中美音樂家聯合樂隊。 5位元音樂家通過2首全球首演新作品——《琴弦和鳴》、《二泉聽月》, 以及7首中美經典及民間與爵士樂融合作品——《戀舞》、《藍調•康定情歌》、《雙仙漫舞》、《爵士•茉莉花》、《無題》、《律動的紫竹》、《感•動》等, 為北京觀眾帶來一場中美民間音樂與爵士風的視聽盛宴。

和合——爵士版《茉莉花》 別有異域風情

《茉莉花》可以說是世界知名度很高的中國民歌之一了, 近年來, 在中國各類重大外交場合中都飄蕩著茉莉花的歌聲。 “新絲路探索者”樂隊獨具創意, 對《茉莉花》進行改變, 融入美國爵士樂因素, 音樂風格節奏明快、灑脫俏麗, 聽眾在兩種文化的“和合”中感受到別樣的激情和美。

大家對《二泉映月》耳熟能詳, 但或許沒有聆聽過由中國揚琴、六弦提琴、鋼琴、泰國笙而作的《二泉聽月》。 “新絲路探索者”樂隊的鋼琴家鄧尼斯教授對《二泉映月》重新編配, 用來自中國的揚琴和泰國的笙, 從不同的文化視角進行編排, 並在北京站首演, 用來表達這位美國音樂家對中國民間音樂的熱愛和致敬。

觀眾在細膩、悠揚、明快的琴聲中, 既聽出熟悉的味道, 又感受到不同的韻味。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會藝術總監劉月甯正在演奏

和諧——用琴弦撥動心弦 讓中美音樂文化之河流淌

當《戀舞》被五位來自中美兩國的音樂家演奏時,

現場觀眾屏住呼吸, 全場安靜得能聽到旁邊人的呼吸。 這首樂曲由中美揚琴、爵士鋼琴、打擊樂和小提琴共同即興演繹, 主題來自一首美國民間歌曲《我去跳舞》, 風格幽默而輕鬆, 飽含著濃郁的美國民間音樂風格, 同時又融入中國揚琴獨特的音樂和韻味, 讓現場觀眾回味無窮。

來自世界揚琴家族兩種文化之間的對話——《雙仙漫舞》撥動了藏在人們心中那顆浪漫、有情調的心弦。 這首作品以愛爾蘭民歌為主題, 營造了一種詩意、田園、唯美的音樂情懷。

正如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郭淑蘭在開場致辭中說的那樣, 此次音樂會不但將中美樂器組合在一起, 更是將傳統中國曲調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和合”在一起,

用這樣創新的作品踐行著我們一貫堅持的文化交流理念——讓中外音樂文化、傳統與現代藝術進行深層、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與分享, 用音樂感受不同文化人們的喜怒哀樂, 把音樂作為探索不同文化特點的敏銳觸角。

談起成立“新絲路探索者”樂隊機緣和舉辦巡演的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音樂會藝術總監劉月甯說, “我和鄧尼斯教授幾年前在美國瓦爾普萊索大學認識, 當時他的樂隊做中國音樂做的特別好, 樂隊裡都是美國學生。 機緣巧合, 今年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做“富布賴特”研究學者專案, 就和他一起組建了‘新絲路探索者’樂隊, 探索中美民間音樂和爵士樂的和合發展。 我們想用這種新的形式來增強中美文化的互通和理解, 把我們對中美音樂的尊重和理解與大家深度分享。”

劉月寧與鄧尼斯分享中美音樂文化

把我們對中美音樂的尊重和理解與大家深度分享。”

劉月寧與鄧尼斯分享中美音樂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