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蘇軾詩文中的平淡之美

蘇軾在繼承了唐代對“味外之味”的追求後, 提出了“絢爛之極乃造平淡”的觀點, 來揭示平淡美的實質就是看似平淡的事物, 實則擁有豐富的思想內涵。

在《書黃子思詩集後》說:“獨柳宗元、韋應物發纖穠于簡古, 寄至味於澹泊。 ”纖穠和至味就是指意境的深厚和廣博, 簡古和淡薄就是從“藝”的層面來說, 指藝術形式上自然與天工。 蘇軾本人在詩文創作也提倡“味外之味”的美感。 在他的詩文中常常所表現的平淡之美就充滿了藝術的辯證法, 用有限的語言, 樸實平淡的文字, 來表現無限的情感, 豐富多彩的人生境界。 所以平淡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 是從五色絢爛中生化而來, 它是人工設計的又是自然天成的, 是技藝純熟的結果。 這種“平淡”已超出藝術風格的範圍, 而上升為一種藝術境界。

他的這首《浣溪沙》就是在平淡中表現強烈而真摯的情感, 其思想內涵深刻而豐富。

“簌簌衣巾落棗花, 村南村北響繰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村野中忙碌的景象, 作者不是用靜態的視覺描寫, 而是通過各種聲音的傳遞, 讓我們感受到農家忙碌的生活圖景。 而下片描寫了酒困路乏, 漫不經心的找個人家求水喝的生活小事。 沒有華麗的語言, 簡單的文字勾勒了一幅動態的農家生活畫面, 表現了農家生活的豐富多彩。 這樣的畫面深深地感染了詩人, 使詩人對這種田園生活充滿了嚮往。 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不平凡的心境。 情與景的交融, 帶來詩歌意境理論的繁榮。 蘇東坡在《書鄢陵王主薄所畫折技二首》中指出:“賦詩必此詩, 定知非詩人。 ”意思就是文學家們創作詩,
如果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特徵上, 那就不能稱之為一個優秀的詩人。 反過來說就是寫詩一定要看到事物之外的象, 也就是所說的意境或意韻。

宋代審美崇尚自然, 詩歌創作追求自然平淡之美, 在自然平淡中表達文人的情感, 強調“韻外之意”。 對於“韻”的理解, 我們並不陌生, “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 《世說新語》中就有“韻”、“風韻”的說法, 謝赫《古畫品錄》以“情韻連綿”、“神韻氣力”評論畫家。 經過唐代司空圖、荊浩等人的發展, 宋代對“韻”的理解有了更詳細的認知, 宋代將“韻”推廣到各個藝術領域, 同時作為藝術的最高境界。 范溫認為巧麗、雄偉、清、遠等風格的作品, 只要具有深遠的意境, 有味外之外的餘意,

都可以有“韻”。 范溫在《潛溪詩眼》中寫到:“韻者, 美之極。 ”任何美的事物都有韻。 同時, 又將其作為藝術品內容意蘊的象徵, 與藝術外在形式美相對應, 認為韻是藝術作品所獲得的情趣。 富有生動的美感, 激發讀者的想像, 有無窮的意味。 正是這樣的一個美學範疇, 概括了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人的美學思想。 蘇軾曾說過“蕭散簡遠, 妙在筆墨之外。 ”(《蘇東坡集》後集卷九)就說的是“韻”, 強調文章在平淡、枯淡中所體現的絢爛至極之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