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南京明代城磚展講述“銘文裡的人名軼事”

明城牆“吉語磚”拓片。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供圖

近日, 《“磚”心之制——南京城牆城磚展》基本陳列亮相中華門甕城, 以圖示解說、古今對照、動態演示、實物展示等方式,

向中外遊客解讀明城磚的燒制方法、生產責任制度以及城磚銘文。

據不完全統計, 南京明城牆修築時使用了上億塊城磚, 五花八門的城磚銘文中, 隱藏著不少鮮為人知的趣聞軼事。 比如, 用吉語做化名的“福東海”、“壽南山”, 還有撞名天王的造磚人夫“劉德華”……

吉語磚:磚上留化名“壽南山”、“福東海”

為了保證建設品質, 明城牆修築時採用了嚴格的生產責任制, 造磚涉及的各階層人員都要印在磚上, 上至府州縣各級官員職務及姓名, 下至基層組織人員與燒造工匠的姓名, 最多達11級。 這種精細的問責制度, 有效確保了城磚的品質。

按理說, 在這樣管理森嚴的問責制度下, 各級造磚人員都要採用“實名制”。

但在部分城磚銘文中, 一些參與造磚的基層人員卻冒著可能被殺頭的風險, 將一些吉祥語用作自己的化名。

比如, 有兩塊來自江西南昌府新建縣燒造的城磚, 銘文上分別印著“窯匠黃五 人夫福東海”、“窯匠黃五 人夫壽南山”。 這兩名燒磚工匠“福東海”、“壽南山”, 很可能使用了吉語作為化名, 表達“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寓意。

巧合的是, 在安徽桐城縣燒造的一塊城磚上, 也出現了“壽南山”的這個化名, 只是身份變成了“桐城縣提調官司吏壽南山”, 也就是在安徽桐城縣署中負責辦理文書的一名不入流的小官吏。

明星磚:造磚工匠“劉德華”撞名香港天王

總量達上億塊的明城磚裡, “壽南山”、“福東海”這樣的吉語化名磚只是個例,

絕大多數還是有名有姓的“實名磚”。 巧合的是, 在成千上萬的造磚工匠中, 居然有一位與香港天王劉德華意外“撞名”。

在明代瑞州府燒造的一塊城磚上, 銘文內容兩次出現了劉德華的名字:“甲首劉德華 窯匠晏文三 造磚人夫劉德華”。 在明代的造磚系統中, “甲首”是燒制城磚過程中的基層組織管理者, “造磚人夫”則是直接參與燒制城磚的普通百姓。 如果排除同名同姓的可能, 銘文裡出現的“甲首劉德華”和“造磚人夫劉德華”應該是同一個人, 故鄉就在如今的江西省上高縣。

和貴為香港天王的劉德華相比, 這位明代的“劉德華”生活境遇要差得多。 他不但要負責基層燒磚工作的組織管理, 還要親歷親為, 承擔取土、過篩、攪拌、裝坯、制印、晾乾等繁重的體力勞動,

是燒制城磚工作中最底層的勞動者。

簡體字磚:明代人已開始寫“文刀劉”

南京城磚銘文所記錄的海量資訊, 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明代史料庫”。 除了城磚燒造地、燒制工匠等資訊, 城磚銘文還保留下明初姓氏文化、漢字簡化字等文化資訊, 為研究明代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比如, 撞名“劉德華”的那塊城磚銘文上, 劉德華的“劉”字和現在的簡體字一樣, 寫成了“文刀劉”, 而不是繁體“劉”。

明城牆研究專家表示, 不只是“劉”字, 城磚銘文上還發現了“萬”、“實”、“國”等一些在明代字典上找不到的簡化字, 這表明簡體字和異體字在明代就已出現, 這種書寫方式的變化, 很可能是因為磚體上書寫空間過於狹小所致。

上世紀50年代, 文字改革委員會簡化漢字時, 就是採納了一些民間早就在使用的異體字作為簡化字。

元代遺名磚:漢人百姓多以“數字起名”

前面提到的兩塊“吉語磚”, 除了“壽南山”、“福東海”兩個化名外, 銘文中出現的“窯匠黃五”也藏有不小的信息量, 反映了中國的姓氏文化在元末明初的重大轉變。

專家介紹說, 元代是少數民族一統天下, 漢人中沒有職務的平頭百姓一般不起名字, 只用行輩和父母年齡合計數等數字作為稱呼。 比如,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他的父親叫“朱五四”、祖父叫“朱初一”, 就是其中一例。 到了明朝, 漢人重掌天下, 民間百姓才又可以光明正大地起名字了。

因此, 在明初城磚銘文中造磚人夫姓名一欄中, 出現了大量“姓氏+數位”的元代遺名,而“窯匠黃五”就是保留了元代漢人百姓名字的代表。(朱凱)

出現了大量“姓氏+數位”的元代遺名,而“窯匠黃五”就是保留了元代漢人百姓名字的代表。(朱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