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蔣殊:《陽光下的蜀葵》就是我的生活

蔣殊近照

■個人簡介

蔣殊, 本名蔣淑芬, 武鄉人,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太原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山西省文學院第三屆簽約作家, 魯迅文學院第24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 現為大型影像文化期刊 《映射》雜誌執行主編。 迄今為止在《上海文學》《北京文學》《現代青年》《山花》《黃河》《中華文學選刊》等國內大型文學刊物發表作品若干。 其微小說《自己的墓葬》獲得第七屆“茅臺杯”《小說選刊》年度大獎,

散文《故鄉的秋夜》收入2014年蘇教版高中讀本。 著有散文集《陽光下的蜀葵》《神靈的聚會》, 其中《陽光下的蜀葵》獲得2013-2015年度“趙樹理文學獎”散文獎。

■獲獎對話

山西晚報:您發表作品無數, 但《陽光下的蜀葵》是您出版的第一本書, 第一本書就拿到了“趙樹理文學獎”, 有沒有點小得意?

蔣殊:不是小得意, 是好幸運。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 之前絕對沒有想到它會獲獎, 甚至沒有想到那麼多人喜歡它。 但出版這本書, 也可以說緣起評獎。

山西晚報:出書和評獎有關?

蔣殊:記得前一屆 “趙樹理文學獎”評選時, 幾個圈內好友問我是否有申報, 我才知道因為我從來沒有出版過一本書而沒有資格。 因為那個時間段, 我恰好只寫散文, 而散文評選是需要成書的。

再加上有許多朋友因為看過一些零散的文章, 見面便想要一本集子看。 綜合這些原因, 促使我改變了不著急出書的想法, 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

山西晚報:獲獎後有什麼感受?

蔣殊:這一本書儘管現在看來許多地方顯得粗糙, 卻蘊含了我多年積澱的專注與真誠。 正如一位老師之前這樣評價:你現在的文章可能超越了這本散文集, 但讀者或許更喜歡這種最純樸最自然最不經雕琢的表述方式。 書中, 我試圖把一個村莊, 一片土地, 一份鄉情, 一地溫暖, 全部從塵封的泥土中掘出來, 端在陽光下, 捧到讀者眼前;也試圖把一朵花的芳香, 融進文字間, 呈現在那麼多遺忘了它的人們面前。 所以非常感謝, 包括評委在內的那麼多人讀懂了我,

用壓力與動力激勵我繼續愉悅地匍匐在文字中。 更感謝家鄉, 給了我豐厚的養分。

■獲獎作品介紹

《陽光下的蜀葵》為作者蔣殊的回憶性散文集, 書稿分別以“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三個篇章予以呈現, 回憶了自己在故鄉的小山村生活的17年的點點滴滴。 只有村莊, 才能使其文字變得更加鮮活, 也只有那些樸實可愛的村民們, 才能使她的筆尖一次又一次地靈動。

A 開始寫故鄉 是因為離鄉太久了

山西晚報:《陽光下的蜀葵》這本散文集的內容都取材於你身邊的人或事。

蔣殊:是的, 《陽光下的蜀葵》就是我的生活。 那裡面, 有我的親人, 有我遇到的事, 有我生活過的土地;有曾經與我碰過面的一隻羊, 在路上與我相遇的一頭牛,

站在我身邊等著一口米粒的一隻雞, 我害怕過的一條小狗。 甚至, 我走過的一道山, 翻過的一道梁, 玩耍過的一片楊樹林, 蹚過的一條河, 多年以後都成為我筆下的風景。 還有我鍾情的蜀葵, 正如我文章開頭寫的一樣:多年以後, 我才知道它的名字叫蜀葵。 不管是人還是動植物, 他們都曾是我生活中最美麗的組成部分。

山西晚報:這本散文集的寫作大約用了多長時間?是有計劃寫這樣一本以鄉愁為主的書?還是寫著寫著有了主題?

蔣殊:如果從這本散文集最早一篇文章到最後一篇, 那可能歷時有16年了。 我記得, 書中最早的一篇《姥姥》寫于1998年, 那一年也是我剛剛接觸文學的一年。 但是從1998年到2012年, 一共都沒有完成十篇。 那個時候,就是所謂的靈感來了寫一篇,也不追求發表。大部分文字都是2012年到2013年兩年間完成的,那也是我真正寫作的開始。我說過,這是我第一本散文集,所以時間跨度便長得有些誇張。開始寫故鄉,是因為離鄉太久了,有些東西便沉澱到想爆發。一提筆,便是故鄉。起初並沒有想過成書,也不是寫著寫著有了主題,就是想給遠去的故鄉寫一些想寫的文字。

山西晚報:通過《陽光下的蜀葵》,許多人認識了蜀葵。現在有人說到蔣殊就會想到蜀葵,說到蜀葵就會想到蔣殊。為什麼書的名字會和蜀葵有關?

蔣殊:有些緣分,總是該來的時候才來,比如蜀葵。小時候,似乎一懂事,蜀葵便開滿家鄉小院的房前屋後。它就與那些棗樹梨樹還有身邊的爺爺奶奶叔叔嬸嬸一樣,是我身邊應該存在的。應該存在的,總是不被珍視。因此那時候,蜀葵花是用來玩耍殘害的,而不是養育欣賞的。然而多年以後突然在城市的一角看到蜀葵,才發現它已經不在身邊很久了,才發現它是那麼美麗那麼親切,像見到久違的親人一般心潮澎湃。於是我迫不得已回到家鄉的老屋,竟然不見一株蜀葵。這些美麗的花兒哪裡去了?莫非它們當初那麼絢麗地綻放,是為了那個院子裡的人們?我才知道,我愧對了蜀葵這種美麗的花兒,愧對了許多不會表達情感的弱小生命。於是,我只能提起筆,懷著感恩、懷念、愧疚的心情,寫下蜀葵。

山西晚報:很喜歡蜀葵嗎?

蔣殊:蜀葵的美,蜀葵的堅強,蜀葵的不離不棄,蜀葵的積極向上,都是我欣賞的。蜀葵不僅僅是用來觀賞的,就和我們說一個漂亮的女子一樣,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偏偏要靠才華。哈哈,蜀葵就是這樣的,它除了美麗,還可以食用,可以做茶飲,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用它榨油之後還是高級化妝品的原料。可以說,蜀葵渾身都是寶。因為書寫了蜀葵,我也越來越瞭解了蜀葵,自然也越來越愛蜀葵。是我讓它揚名,還是因了它我更受關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後我們將永遠成為一體。

B 為故鄉書寫 會是我永遠的創作方向

山西晚報:您的文字陽光、溫暖,有很多人看《陽光下的蜀葵》時都落淚了。

山西晚報:還記得第一個為你的作品落淚的人嗎?

蔣殊:我看到的第一個為我作品落淚的人,她當時在看如今書中的第一篇文章《姥姥》。當時在一個筆會上,我修改完《姥姥》,一個文友兼好友拿著文章,坐在椅子上讀。我不經意間一看,發現她一邊看一邊用手悄悄擦著下落的淚珠。那個畫面,我一直記著。

書出版後,為之落淚的人我也記得一些。一個媒體朋友在收到我的書後,一個人在屋裡讀得眼睛紅紅的,之後每每品讀,都要忍不住流淚;那年在魯院,對門的同學敲門,紅腫著一雙眼睛告訴我:“昨夜一直哭著讀完你的全部文章。你舒緩的敘述與溫暖的文字,勾起我無限的鄉思,激發了我強烈的創作欲望。”

山西晚報:想過自己的書會打動這麼多人嗎?

蔣殊:最初以為,我的書只會在我生長的地區以及上世紀70年代初之前出生的人們中間產生共鳴,後來才發現不是這樣。喜歡它的讀者竟然從北方到南方,從40、50後到80、90後。想想,也不奇怪,我寫的不是當地的風俗,而是親情,是溫暖,是對故土的回望,是對風物人情的眷戀。而這些,與地域,與年齡,沒有關係。

山西晚報:你對故鄉的懷念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蔣殊:鄉愁,都是離開故鄉之後才生髮的。每個離開故鄉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份情結在內心深處。那種依戀、不舍、欲說還休的情愫,有時候是無法用語言精准地表達出來的。心裡想著,卻再也回不去;回去了,卻已經不是從前。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鄉愁,也是對故鄉的一種情懷。至於我自己,似乎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才有了書寫故鄉的願望。那個時候,離開家鄉十年。或許,這是一個沉澱期,也是對城市的熟悉並排斥期。

山西晚報:這本散文集的後記中,你寫道:“這是我的第一本書,一本獻給故鄉的書。之後,我自然還會有第二本、第三本關於故鄉和村莊的書。”這是你今後創作的方向嗎?

蔣殊:為故鄉書寫,會是我永遠的創作方向。比如我剛剛完成的抗戰老兵系列,也是立足故鄉,從心靈回望的角度切入,書寫了故鄉倖存的一些抗戰老兵,以及那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卻被大多數人遺忘了的故事。

山西晚報:為故鄉寫書除了是對故鄉的一份情懷,還考慮過其他嗎?

蔣殊:除了情懷,更多的是想挖掘被掩埋的記憶,告訴今天的人們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腳下的土地上發生過什麼。

山西晚報:現在許多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城市,對於故鄉你覺得還有哪些內容是值得用筆墨去書寫的。

蔣殊:我倒覺得目光在都市的人可能更嚮往鄉村,想回歸鄉村的也大有人在。正因為農村荒草萋萋,正因為成了留守老人的寂寞天地,正因為有了大片大片荒蕪的土地,正因為遍尋孩童不見,才更要作家們去大寫特寫。直到村莊燃起濃濃的炊煙,直到家家雞飛狗跳孩子哭鬧,直到校園書聲琅琅,直到鄉村回歸到鄉村該有的模樣。或許我的願望有些遙遠,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

本報記者 李雅麗

延伸閱讀

《陽光下的蜀葵》內文賞讀

我只想看到蜀葵。

我也知道,家鄉再不可能有蜀葵。

從來沒有一種花讓我如此懷念。我無數次想,卻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會再也尋不到蜀葵。蜀葵是一種花,它曾經茂盛生長的那片土地還在。可是,為什麼再也不見蜀葵?

突然間,我被一個解釋嚇了一跳,那就是蜀葵當年生長在我家小院,初衷便是為取悅人的。而今人去院空,蜀葵,也就再沒了生長的興趣和力量。

離開人的蜀葵,竟然會不再生長。這個道理,令我感動萬分感慨萬千又極度難以接受。竟然,是我們的離開掐滅了蜀葵的繁殖?

那麼燦爛地一年年開滿院的蜀葵花,竟然因我們的離去而終結了絢麗的生命?

我不敢也不想相信,可事實就活生生放在那裡。

誰都不可能再回到那個小院。因此,也就再不可能在我的小院看到蜀葵。陽光下一叢一叢的那些蜀葵,永遠從這片土地上消失了。

來源:山西晚報 李雅麗

那個時候,就是所謂的靈感來了寫一篇,也不追求發表。大部分文字都是2012年到2013年兩年間完成的,那也是我真正寫作的開始。我說過,這是我第一本散文集,所以時間跨度便長得有些誇張。開始寫故鄉,是因為離鄉太久了,有些東西便沉澱到想爆發。一提筆,便是故鄉。起初並沒有想過成書,也不是寫著寫著有了主題,就是想給遠去的故鄉寫一些想寫的文字。

山西晚報:通過《陽光下的蜀葵》,許多人認識了蜀葵。現在有人說到蔣殊就會想到蜀葵,說到蜀葵就會想到蔣殊。為什麼書的名字會和蜀葵有關?

蔣殊:有些緣分,總是該來的時候才來,比如蜀葵。小時候,似乎一懂事,蜀葵便開滿家鄉小院的房前屋後。它就與那些棗樹梨樹還有身邊的爺爺奶奶叔叔嬸嬸一樣,是我身邊應該存在的。應該存在的,總是不被珍視。因此那時候,蜀葵花是用來玩耍殘害的,而不是養育欣賞的。然而多年以後突然在城市的一角看到蜀葵,才發現它已經不在身邊很久了,才發現它是那麼美麗那麼親切,像見到久違的親人一般心潮澎湃。於是我迫不得已回到家鄉的老屋,竟然不見一株蜀葵。這些美麗的花兒哪裡去了?莫非它們當初那麼絢麗地綻放,是為了那個院子裡的人們?我才知道,我愧對了蜀葵這種美麗的花兒,愧對了許多不會表達情感的弱小生命。於是,我只能提起筆,懷著感恩、懷念、愧疚的心情,寫下蜀葵。

山西晚報:很喜歡蜀葵嗎?

蔣殊:蜀葵的美,蜀葵的堅強,蜀葵的不離不棄,蜀葵的積極向上,都是我欣賞的。蜀葵不僅僅是用來觀賞的,就和我們說一個漂亮的女子一樣,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偏偏要靠才華。哈哈,蜀葵就是這樣的,它除了美麗,還可以食用,可以做茶飲,有極高的藥用價值,用它榨油之後還是高級化妝品的原料。可以說,蜀葵渾身都是寶。因為書寫了蜀葵,我也越來越瞭解了蜀葵,自然也越來越愛蜀葵。是我讓它揚名,還是因了它我更受關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後我們將永遠成為一體。

B 為故鄉書寫 會是我永遠的創作方向

山西晚報:您的文字陽光、溫暖,有很多人看《陽光下的蜀葵》時都落淚了。

山西晚報:還記得第一個為你的作品落淚的人嗎?

蔣殊:我看到的第一個為我作品落淚的人,她當時在看如今書中的第一篇文章《姥姥》。當時在一個筆會上,我修改完《姥姥》,一個文友兼好友拿著文章,坐在椅子上讀。我不經意間一看,發現她一邊看一邊用手悄悄擦著下落的淚珠。那個畫面,我一直記著。

書出版後,為之落淚的人我也記得一些。一個媒體朋友在收到我的書後,一個人在屋裡讀得眼睛紅紅的,之後每每品讀,都要忍不住流淚;那年在魯院,對門的同學敲門,紅腫著一雙眼睛告訴我:“昨夜一直哭著讀完你的全部文章。你舒緩的敘述與溫暖的文字,勾起我無限的鄉思,激發了我強烈的創作欲望。”

山西晚報:想過自己的書會打動這麼多人嗎?

蔣殊:最初以為,我的書只會在我生長的地區以及上世紀70年代初之前出生的人們中間產生共鳴,後來才發現不是這樣。喜歡它的讀者竟然從北方到南方,從40、50後到80、90後。想想,也不奇怪,我寫的不是當地的風俗,而是親情,是溫暖,是對故土的回望,是對風物人情的眷戀。而這些,與地域,與年齡,沒有關係。

山西晚報:你對故鄉的懷念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蔣殊:鄉愁,都是離開故鄉之後才生髮的。每個離開故鄉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份情結在內心深處。那種依戀、不舍、欲說還休的情愫,有時候是無法用語言精准地表達出來的。心裡想著,卻再也回不去;回去了,卻已經不是從前。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鄉愁,也是對故鄉的一種情懷。至於我自己,似乎是從上世紀90年代末才有了書寫故鄉的願望。那個時候,離開家鄉十年。或許,這是一個沉澱期,也是對城市的熟悉並排斥期。

山西晚報:這本散文集的後記中,你寫道:“這是我的第一本書,一本獻給故鄉的書。之後,我自然還會有第二本、第三本關於故鄉和村莊的書。”這是你今後創作的方向嗎?

蔣殊:為故鄉書寫,會是我永遠的創作方向。比如我剛剛完成的抗戰老兵系列,也是立足故鄉,從心靈回望的角度切入,書寫了故鄉倖存的一些抗戰老兵,以及那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卻被大多數人遺忘了的故事。

山西晚報:為故鄉寫書除了是對故鄉的一份情懷,還考慮過其他嗎?

蔣殊:除了情懷,更多的是想挖掘被掩埋的記憶,告訴今天的人們不要忘記歷史,不要忘記腳下的土地上發生過什麼。

山西晚報:現在許多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城市,對於故鄉你覺得還有哪些內容是值得用筆墨去書寫的。

蔣殊:我倒覺得目光在都市的人可能更嚮往鄉村,想回歸鄉村的也大有人在。正因為農村荒草萋萋,正因為成了留守老人的寂寞天地,正因為有了大片大片荒蕪的土地,正因為遍尋孩童不見,才更要作家們去大寫特寫。直到村莊燃起濃濃的炊煙,直到家家雞飛狗跳孩子哭鬧,直到校園書聲琅琅,直到鄉村回歸到鄉村該有的模樣。或許我的願望有些遙遠,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

本報記者 李雅麗

延伸閱讀

《陽光下的蜀葵》內文賞讀

我只想看到蜀葵。

我也知道,家鄉再不可能有蜀葵。

從來沒有一種花讓我如此懷念。我無數次想,卻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會再也尋不到蜀葵。蜀葵是一種花,它曾經茂盛生長的那片土地還在。可是,為什麼再也不見蜀葵?

突然間,我被一個解釋嚇了一跳,那就是蜀葵當年生長在我家小院,初衷便是為取悅人的。而今人去院空,蜀葵,也就再沒了生長的興趣和力量。

離開人的蜀葵,竟然會不再生長。這個道理,令我感動萬分感慨萬千又極度難以接受。竟然,是我們的離開掐滅了蜀葵的繁殖?

那麼燦爛地一年年開滿院的蜀葵花,竟然因我們的離去而終結了絢麗的生命?

我不敢也不想相信,可事實就活生生放在那裡。

誰都不可能再回到那個小院。因此,也就再不可能在我的小院看到蜀葵。陽光下一叢一叢的那些蜀葵,永遠從這片土地上消失了。

來源:山西晚報 李雅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