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跟隨蔣勳領略吳哥之美

我喜歡旅遊, 能夠領略各地不同的風情。 但很多時候都是跟團前往, 匆匆忙忙, 看景、拍照、嬉鬧, 每到一處都是蜻蜓點水, 一掠而過,

很少能對那個地方產生什麼獨特的感受, 也因此每個地方印象都不是很深刻。

倒是有一次, 在一個星期日, 閑來無事去石家莊上京參觀毗盧寺。 一開始, 覺得那些寺廟和別的地方也沒什麼不一樣。 正覺無聊之際, 碰到寺裡的導遊正在給遊人細緻講解, 這個殿是供奉什麼佛的, 這個佛有什麼來歷, 有什麼故事;殿前的那棵大樹叫什麼名字, 有什麼來歷;壁畫精美之處在哪裡, 有什麼故事。

他特別指出來, 在一面牆右下角的地方, 有幾個人物是唐伯虎在上京趕考途中路過這裡時, 親自畫上去;並接著講道, 這幾個佛像的衣角飄拂, 富有動感, 比別處的壁畫更逼真生動。 他不說, 也不覺得, 他一說, 再仔細看, 還真是這麼回事。 浮光掠影地看一遍,

最多只能說是看到了表像, 有的甚至連表像也沒看全, 其中的美自然體會不出來。

所以說, 美是需要講解, 需要發現, 需要體會的!

我從來沒有去過吳哥, 可是, 看過蔣勳的《吳哥之美》以後, 我被吳哥的美深深震撼了。 那是一種深沉、博大、靜默、雄偉的美,

是穿透歷史、溫潤古今的美, 是能夠引人深思生死輪回和人類文明沉浮的美……

吳哥的建築美

在大吳哥城裡, 鬥象台雄渾大氣, 構築嚴謹, 是當年王朝政治權力的象徵;天宮雄偉神聖, 是國王接受天神指令的地方;小吳哥城裡的吳哥寺, 無論是藝術美感還是實用價值, 都讓人驚歎古代柬埔寨人民的智慧。 羅洛斯遺址雖然已是廢墟, 但我們依然能從作者的文字中想像到當時建築的魅力。

羅洛斯遺址的巴空寺

在這些之外, 就是那些有名的寺廟。 一座座寺廟巍然挺立, 各具特色, 華美雄峻, 它們的排水系統實用美觀, 充分體現了和自然的和諧關係;它們的造型奇特而充滿異域風情, 體現著一個國家佛教和政治的繁榮與興盛。 一幅幅精美的照片讓我們得以直觀地感受大吳哥城如宋畫中的留白, 欣賞到吳哥寺的塔尖倒映在水池中華麗虛幻的美。

比粒寺(變身塔)

吳哥的雕塑美

吳哥寺的浮雕“像織繡或印花, 像一種迷離的光影”, 優美而充滿活力。

蔣勳先生說, “吳哥文化的浮雕精細繁複, 華麗而又崇高, 有戲劇性活潑生動的人物肢體動態, 又能呈現細膩的心理靜態之美, 藝術成就可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藝術”。

作者是真的用心用情在寫吳哥雕塑藝術的美, 不惜任何溢美之詞。

鬥象台

吳哥的雕刻藝術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磚雕和石雕。不論哪種形式,都蘊藏著令人心動的美,似乎能感受到“石塊的呼吸、脈動、體溫,感覺到長達數百年在荒煙蔓草中不曾消失的對認識的牽掛與不舍”。

當藝術被人類的思想浸染,便有了生命的律動和永恆。

巴戎廟(微笑高棉)

吳哥的文明美

吳哥的文明經歷了發源、興盛、衰落,這中間有戰爭、有掠奪、有反抗、有瘟疫、也有不屈。殖民者可以摧毀建築,可以屠殺人民,可以偷走佛像,卻不能抹殺掉一個民族的文明和對美的追求和貢獻。就像蔣勳先生說的那樣:“因為微笑,文明不會消失。”

巴方寺

那一尊尊殘缺的代表著柬埔寨曾經高度發達文明程度的佛像,雖然珍藏在法國的博物館裡,但卻永遠不會屬於法國,它代表的是吳哥的文明,是吳哥的美,襯托出的是殖民者的醜陋、殘暴和貪婪。

杜南說:“旅行是真正的知識最偉大的發源地。”

蔣勳先生14次遊歷吳哥窟,只帶著簡單的食物和水徒步穿行在熱帶雨林的廢墟中,無數次徘徊在吳哥寺的周圍,在他的心中,那裡已經熟悉到了然於胸了吧。

多次的探尋結果是對吳哥窟大大小小的寺廟的瞭解和熟知,再加上他對佛教和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所以在他的筆下,大小吳哥城、羅洛斯廢墟都有了生命和故事。我們看《吳哥之美》這本書,就像看一部歷史,就像看一本藝術和美術的繪本,時時沉浸在美的氛圍中。

小吳哥

哥爾德史密斯說:“誰出門遠遊既有補於自己又有益於他人,誰就堪稱哲人;然而誰只是受著好奇心的驅使而在外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遊玩,那和流浪又有何二致。”

蔣勳先生用文人的悲憫情懷看待吳哥的美,也看待現實中吳哥寺周圍的乞丐和殘障者。他把自己放到吳哥的建築中,並不斷思索和感悟,從而得到心靈的淨化和昇華。

《吳哥之美》是由蔣勳先生寫給林懷民的信集結成冊,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吳哥之美,形式自由,思想也因此可以縱橫捭闔,上下穿梭,用一支如花妙筆充當導遊,帶我們用眼和心觀賞、體驗吳哥之美,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吳哥表像上的美,也讓我們看到了吳哥文明的美,人類歷史的美以及思維和文字之美!

蔣勳:福建長樂人。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台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于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鬥象台

吳哥的雕刻藝術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磚雕和石雕。不論哪種形式,都蘊藏著令人心動的美,似乎能感受到“石塊的呼吸、脈動、體溫,感覺到長達數百年在荒煙蔓草中不曾消失的對認識的牽掛與不舍”。

當藝術被人類的思想浸染,便有了生命的律動和永恆。

巴戎廟(微笑高棉)

吳哥的文明美

吳哥的文明經歷了發源、興盛、衰落,這中間有戰爭、有掠奪、有反抗、有瘟疫、也有不屈。殖民者可以摧毀建築,可以屠殺人民,可以偷走佛像,卻不能抹殺掉一個民族的文明和對美的追求和貢獻。就像蔣勳先生說的那樣:“因為微笑,文明不會消失。”

巴方寺

那一尊尊殘缺的代表著柬埔寨曾經高度發達文明程度的佛像,雖然珍藏在法國的博物館裡,但卻永遠不會屬於法國,它代表的是吳哥的文明,是吳哥的美,襯托出的是殖民者的醜陋、殘暴和貪婪。

杜南說:“旅行是真正的知識最偉大的發源地。”

蔣勳先生14次遊歷吳哥窟,只帶著簡單的食物和水徒步穿行在熱帶雨林的廢墟中,無數次徘徊在吳哥寺的周圍,在他的心中,那裡已經熟悉到了然於胸了吧。

多次的探尋結果是對吳哥窟大大小小的寺廟的瞭解和熟知,再加上他對佛教和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所以在他的筆下,大小吳哥城、羅洛斯廢墟都有了生命和故事。我們看《吳哥之美》這本書,就像看一部歷史,就像看一本藝術和美術的繪本,時時沉浸在美的氛圍中。

小吳哥

哥爾德史密斯說:“誰出門遠遊既有補於自己又有益於他人,誰就堪稱哲人;然而誰只是受著好奇心的驅使而在外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遊玩,那和流浪又有何二致。”

蔣勳先生用文人的悲憫情懷看待吳哥的美,也看待現實中吳哥寺周圍的乞丐和殘障者。他把自己放到吳哥的建築中,並不斷思索和感悟,從而得到心靈的淨化和昇華。

《吳哥之美》是由蔣勳先生寫給林懷民的信集結成冊,系統而全面地介紹了吳哥之美,形式自由,思想也因此可以縱橫捭闔,上下穿梭,用一支如花妙筆充當導遊,帶我們用眼和心觀賞、體驗吳哥之美,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吳哥表像上的美,也讓我們看到了吳哥文明的美,人類歷史的美以及思維和文字之美!

蔣勳:福建長樂人。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年返台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于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現任《聯合文學》社社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