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車雲山尋訪信陽毛尖

車雲山, 地處湖北與河南兩省交界的桐柏山區, 一山跨兩省。 高山雲霧出好茶, 這裡溫暖濕潤的氣候, 是信陽毛尖生長的溫床。 茶葉的靈性, 得源孕育之境。 車雲山海拔較高, 晝夜溫差大。 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 深厚疏鬆, 腐殖質含量較多, 肥力較高。 加之高山雲霧繚繞, 水汽升騰, 滋潤出茶樹葉厚而芽嫩, 內質豐富, 湯清汁濃, 是天造地設的好茶園。 山上處處林木蔥郁, 清泉長流。 雨後乍晴, 團團白雲翻滾于群峰之間, 其狀如萬馬賓士, 又似車輪滾滾, 車雲山因此而得名。

山腳下油菜花開得正茂, 我們沿著蜿蜒的山路盤旋而上, 趕赴一場高山春茶的約會。 路邊與遠山, 桃花盛開, 這正是最美好的季節。 天公作美, 風煙俱淨, 天山共色。 行至半山處, 我們停下來。 目之所及, 青山如黛, 茶樹連綿成片, 群峰靈秀挺拔山中彌漫著清淡的茶香和花香, 令人心中生出一種朦朧的幸福感。

站在路邊, 空山寂靜, 耳邊只有自然的聲音。 泉水激石, 泠泠作響;好鳥相鳴, 嚶嚶成韻。 簌簌風聲穿林而來, 送來遠處的水聲和鳥鳴聲, 卻不見鳥的蹤跡。 前方的山上, 清晰可見上山的步道, 那是茶農採茶時必經之路。 路邊有一巨石, 塊然而立。 此時無人上山, 等到半個月後的採茶時節, 這裡便會熱鬧起來。

繼續前行, 忽地, 一片白牆灰瓦的村舍映入眼簾。 房屋沿著山勢隨形而築, 高低錯落有致, 我們信步走進一個山莊。 見有客人來, 一位紅衣女子熱情地迎了上來。 交談得知女子姓孫, 是車雲山莊茶廠的老闆娘。 她招呼我們來到院中一個大房間, 房間裡的炒茶設備都已準備妥當, 只等半個月後的採茶制茶了。

她說大山茶採摘時間還要晚些, 採摘難度也更大, 但口感和營養也更好。 現在正是茶葉冒頭生長的時候, 已經做好了制茶的各種準備。

很快就到了車雲山頂。 環顧四望, 層巒疊嶂, 遠處群山消失在天際, 分不清天與山的界線。 千佛塔巍然聳立在不遠處的山巔, 相傳塔為武則天敕建。

唐朝時, 信陽茶已被列為朝廷的貢品。 武則天稱帝后, 遷都洛陽, 日夜辛勞患上腸胃疾 病, 久治不愈。 飲了車雲山供奉的茶後疾病頓消, 遂稱讚不已,於是賜銀在車雲山頂修建千佛塔,以彰茶功。我們看到的千佛塔為今人重建。

站在車雲山頂,吹拂著帶有絲絲涼意的風,向西看是湖北隨州,炎帝神農氏的故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中國人飲茶起源于神農嘗百草。茶本是一片小小的樹葉,最初被當作一味解毒的藥方。到了唐朝,人們意識到茶可以作為日常生活之用,於是開啟了品飲之風。宋朝時更是提倡品茶,各種團茶貢品爭奇鬥豔。明朝時茶開始歸於自然,返本還原,在茶的真味中與天地溝通。

唐代的餅茶,宋代的團茶,明代始盛行的散茶,茶葉的形式不斷變化,飲茶一步步趨於茶的本原。揮灑著汗水,滲透著匠心,茶葉的生命在茶人的雙手間轉化。種植、採摘、炒制,這是一代代茶人對茶文化的辛勞付出和堅守傳承。得之于自然,又歸於自然,茶的生命,也是我們的生命。

本文作者:常璐

文章轉載需注明@江河雜誌

選題合作與投稿

連絡人:劉豔飛

郵箱:jianghebjb@163.com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連絡人:劉曉晨

郵箱:jianghechuanmei@163.com

遂稱讚不已,於是賜銀在車雲山頂修建千佛塔,以彰茶功。我們看到的千佛塔為今人重建。

站在車雲山頂,吹拂著帶有絲絲涼意的風,向西看是湖北隨州,炎帝神農氏的故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中國人飲茶起源于神農嘗百草。茶本是一片小小的樹葉,最初被當作一味解毒的藥方。到了唐朝,人們意識到茶可以作為日常生活之用,於是開啟了品飲之風。宋朝時更是提倡品茶,各種團茶貢品爭奇鬥豔。明朝時茶開始歸於自然,返本還原,在茶的真味中與天地溝通。

唐代的餅茶,宋代的團茶,明代始盛行的散茶,茶葉的形式不斷變化,飲茶一步步趨於茶的本原。揮灑著汗水,滲透著匠心,茶葉的生命在茶人的雙手間轉化。種植、採摘、炒制,這是一代代茶人對茶文化的辛勞付出和堅守傳承。得之于自然,又歸於自然,茶的生命,也是我們的生命。

本文作者:常璐

文章轉載需注明@江河雜誌

選題合作與投稿

連絡人:劉豔飛

郵箱:jianghebjb@163.com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連絡人:劉曉晨

郵箱:jianghechuanmei@163.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