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看完這個清朝人刻的竹子,你的畫沒准該撕了

2016年, 上海博物館舉辦了“竹素流芳——周顥藝術特展”。

周顥(1685-1773), 字晉瞻, 號芷岩, 是嘉定竹刻的集大成者, 也是中國竹刻史上的轉捩點和里程碑式的人物, 有“二百餘年, 首屈一指”之譽。

作為嘉定竹刻的集大成者, 周顥延續了嘉定文人參與竹刻創作的傳統, 將自己擅長的繪畫, 特別是山水與竹石施於刻竹, 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周顥一生經歷了清代最鼎盛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這個時期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最後的一個高峰, 包括竹刻在內的各種雕刻藝術都已發展到材盡其美、工盡其巧的階段。 而與周顥交遊者多學者、文士、畫家、竹人、印人,

其中尤為著名的是雍正進士、乾隆近臣張鵬翀和嘉定學者王鳴韶。

周顥書畫創作相對隨意, “偶然欲畫, 畫成隨手乞人”, 但於刻竹一道卻自律甚嚴, “其運刀時, 若絲發未稱意, 雖垂成, 亦斧以斯之”。 因而其竹刻作品較書畫存世量更少, 據不完全統計, 周顥作品存世量百餘件, 其中雕刻作品不超過三十件, 上海博物館收藏周顥作品最多, 也不過十餘件。

◆ 松壑雲泉圖竹筆筒

清乾隆九年(1744)

高14.9釐米 口徑11.5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筒身刻山谷中蒼松翠岩、水流雲起的畫面, 意境巨集闊, 雕刻精微。 嶙嶒的山石, 蓊郁的樹木, 雲之氤氳, 泉之湧瀉, 都用變化多端的刀法加以表現成功的。 與周顥較多創作的簡筆蕭疏之景不同, 這件作品構圖滿密而繁複, 洋溢著生機勃勃之氣。 據所刻“乾隆甲子長夏, 芷岩制”款識, 知其創作於乾隆九年, 時年周顥六十歲, 在藝術上開始全面成熟。 作為周顥竹刻山水的代表作品, 集中體現出他刻竹有繼承有發展, “朱、沈一燈隱隱相繼,

而又神明變通乎其間”的獨到成就。

◆古木竹石圖竹筆筒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高10.8釐米 口徑3.4釐米

寧波博物館藏

土坡秀石, 枯木參天, 樹石後新篁老竹數竿。 背題:“古木槎枒曆歲年, 相依竹篠石壇邊;東皇亦自勤回護, 遮蓋濃雲盡意眠。 ”款:“壬午夏日, 芷岩。 ”

◆竹石圖竹筆筒

清乾隆八年(1743)

高14.8釐米 口徑8.9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筒身一側刻數方傲岸整峻的怪石, 兩竿搖曳于風中的修竹, 構圖洗練, 筆意峻拔,刀法於勁健中含八面出峰之妙。另一側刻行書大字四行:“自訝疏狂不合時,清泉白石是心知。閑來愛倚西窗伴,笑聽西風攪竹枝。”並款識兩行:“乾隆八年癸亥仲春,過就蘭山房寫此,芷道人。”是年周顥五十九歲,所作竹石已具自家面貌,書法也更見筆力而呈“跌宕奇偉”之勢。

◆竹石圖竹筆筒

清乾隆前期

高12.2釐米 口徑5.3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筒身刻竹石枯槎圖,畫風秀逸清雋,雕刻精爽遒勁。竹、樹之用刀松活靈動,若不經意,而回鋒、露鋒、藏鋒之態無不妥貼應物。刻石則隨高就窪,將濃遂枯,生動而渾成。畫面空白處陰刻行書:“古槎亂篠,冷元人畫法也,荒遠澄澹之致,返擬茫然。芷岩。”書法特有神采,勁媚爽利而不失厚重。此作刀法入於化境,最足領略周顥竹刻“神明於規矩之中,變化於規矩之外”的藝術高度。

◆竹石寒泉圖筆筒(一對)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各高9.4釐米 口徑10.2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筒身陰刻竹石、流泉,兩器構圖雖自成起訖,氣脈卻貫連相通,轉動觀之,如同展玩手卷。畫面為山谷一角,幽篁叢生,一脈寒泉,奔瀉其間。其一鐫刻款識“雨窗岑寂,枯坐若面壁僧,弄筆作竹石寒泉,頗得象外之致,芷道人”,另一鐫“壬午夏日法冷元人筆意,芷道人”。是年作者七十二歲。周顥竹刻雖為陰文,亦具深、淺二體,此器即為淺刻的典型。淺刻利於用刀的流便,缺點是層次欠豐厚,力度亦嫌未足。周顥獨能於淺刻中見精深之境,具沉鬱之氣,非有金剛杵力,不能為之。金西厓謂之“一刀刓出,無不如意”云云,正系就此而言。

筆意峻拔,刀法於勁健中含八面出峰之妙。另一側刻行書大字四行:“自訝疏狂不合時,清泉白石是心知。閑來愛倚西窗伴,笑聽西風攪竹枝。”並款識兩行:“乾隆八年癸亥仲春,過就蘭山房寫此,芷道人。”是年周顥五十九歲,所作竹石已具自家面貌,書法也更見筆力而呈“跌宕奇偉”之勢。

◆竹石圖竹筆筒

清乾隆前期

高12.2釐米 口徑5.3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筒身刻竹石枯槎圖,畫風秀逸清雋,雕刻精爽遒勁。竹、樹之用刀松活靈動,若不經意,而回鋒、露鋒、藏鋒之態無不妥貼應物。刻石則隨高就窪,將濃遂枯,生動而渾成。畫面空白處陰刻行書:“古槎亂篠,冷元人畫法也,荒遠澄澹之致,返擬茫然。芷岩。”書法特有神采,勁媚爽利而不失厚重。此作刀法入於化境,最足領略周顥竹刻“神明於規矩之中,變化於規矩之外”的藝術高度。

◆竹石寒泉圖筆筒(一對)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各高9.4釐米 口徑10.2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筒身陰刻竹石、流泉,兩器構圖雖自成起訖,氣脈卻貫連相通,轉動觀之,如同展玩手卷。畫面為山谷一角,幽篁叢生,一脈寒泉,奔瀉其間。其一鐫刻款識“雨窗岑寂,枯坐若面壁僧,弄筆作竹石寒泉,頗得象外之致,芷道人”,另一鐫“壬午夏日法冷元人筆意,芷道人”。是年作者七十二歲。周顥竹刻雖為陰文,亦具深、淺二體,此器即為淺刻的典型。淺刻利於用刀的流便,缺點是層次欠豐厚,力度亦嫌未足。周顥獨能於淺刻中見精深之境,具沉鬱之氣,非有金剛杵力,不能為之。金西厓謂之“一刀刓出,無不如意”云云,正系就此而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