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曉剛的新獨立王國

藝術家對工作室的感情有多深?工作室是藝術家的第二個家, 而且可能比第一個家更能展現他們的人格魅力。 每一個藝術家都把工作室當作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來打造, 在每一個風格迥異的辦公室背後, 都有一個不走尋常路的主人。

一層是生活空間, 客廳裡沙發背景牆上是張曉剛2001年的作品《失憶與記憶5號》, 沙發右邊的牆上是丁乙的紙上炭筆作品, 沙發左前方水泥臺上是張曉剛的《男孩2號》, 右前方是2014年的作品《浴池中的男子》。

那是他的世界、他的王國, 如果在裡面能創作出屬於他的作品, 那就是最好的工作室。 將自己退回到尺度小得多的空間之後, 張曉剛的創作和生活真正找到了那麼一種從容不迫。

主人:張曉剛, 最早為海外所認識和熟悉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 被栗憲庭評價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縮影式藝術家”。 他運用近現代中國流行藝術的風格表現革命時代的臉譜化肖像, “血緣-大家庭”系列等。 張曉剛一直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被批評家描述為是“真正在工作室裡工作的中國藝術家”!

他背後牆上掛著一幅照片, 那是在以前一號地的工作室拍的, 光是畫畫的地方面積就有500平方米,

而整個空間加起來有4個那麼大。 現在這個工作室是由一棟老別墅改造而成的, 位於四環邊上, 鄰河, 帶一個院落, 採光極佳, 離798和草場地藝術區也很近。 張曉剛說終於把工作室搬進城市了, 在中國太多的工作室都選擇了偏遠的農村, 而走訪過很多歐美的藝術家工作室, 大部分都在城市中, 可以切切實實的和所在的城市發生關係, 而他也願意讓這種關係在北京和他的身上發生。

這張照片是2008年張曉剛搬進何各莊一號地藝術區的時候由一名外國攝影師拍攝的。

工作室裡椅子上放置著張曉剛2014年創作的玻璃鋼油彩作品《母與子》,

靠牆擺放著張曉剛2012年的布面油畫《向日葵》。

這不僅是一間工作室, 也同時具備滿足飲食起居待客的功能, 更像一個家, 所以屬於是有反常規的空間, 但並不極致, 在現實的語境下, 也無法達到極致。 “要不你就得跑遠一點, 找個地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蓋一座宮殿,但也意味著要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生活品質也會差一些。”那不是他現階段想要的生活。去年,為了籌備在佩斯北京舉辦的“張曉剛與索爾·勒維特的二重空間”展覽,他在這裡住了3個月,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工作,一天可以畫10小時。

餐廳位於一層,牆面上是李松松的布面油畫作品,原木色可以移動的大餐桌在開闊的空間裡十分實用。

音樂空間:電影、音樂、書籍是張曉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影一般都藏在家中,工作室裡則是收集來的幾百張CD。

張曉剛認為,沒有哪個藝術家不想為自己設計一個空間,問題在於你有沒有時間和技術。他請了年輕的建築師來幫他實現這個計畫,他能表達的更多是一種感覺,而具體細節的商榷和實施卻經過了漫長的調整,這也可以算是他倆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這位建築師私底下就一直非常喜歡張曉剛的畫作,他希望自己設計的空間能夠具備與畫作相匹配的氣質。

這是一棟很現代的房子,簡潔冷峻的線條處理,水泥和木頭等朴素材質的運用,對自然光線的細緻考究,的確營造出了一種仿佛舊日時光縈繞其間的氛圍。房子並沒用多久,但給人一種似乎住舊了的印象。室內空間和牆面幾乎不加修飾,以水泥主體營造出粗糲感,地面倒是煞費苦心地,全部鋪滿了特別定制的木地板,那些滿布其上的劃痕讓人產生歲月流逝之感。最特別的要數貫穿于整棟房子的木梁,它們合起來形成一個樹狀主框架,使得整個空間如同被一棵大樹支撐著,與灰色的水泥主體形成強烈的反差,溫情而魔幻;也像藝術家的作品帶給觀者的感受,既孤獨苦澀,又不乏溫柔。

當然,別誤以為這是一個懷舊或復古空間,它本身很現代,也十分注重舒適性,安裝了最先進的地源熱泵和中央新風系統,還可以直接將畫作投降至地下室。粗糙感更多體現的是主人在審美層面的追求,是經過思考後的刻意為之。張曉剛說:“我的個人美學不屬於喜歡那種漂亮感覺的,我也喜歡唯美的一部分,但不太可能喜歡太漂亮的東西,我把它歸為媚俗的範疇;我喜歡硬一點,冷一點,酷一點,苦澀一點,可以抒情,但不能甜俗。”

陽光照進工作室。畫板上是已完成的作品,張曉剛習慣把紙上油畫作品畫完夾起來,有些是因為還沒有來得及裝畫框,有些是因為還沒有畫完,放在畫板上,隨時可以觀察與思考這些作品。

“我一直是一個不太關注現實的人,一個對流行、時尚沒有感覺的人。”張曉剛對物質不太講究,也不認識什麼品牌,他工作室裡的傢俱大多是太太跟朋友們買的,有ArtDeco風格的老沙發,也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工業鋼管椅,還有買自宜家的便宜實用的桌子。整間屋子裡最貴的傢俱是一層的一個黃色沙發,因為他認為它的顏色質感很好,這來自一種畫家對美感的偏執,但他說其實那個沙發坐起來並不那麼舒服。

“對我來講,物質就是一種自在之物,它們要和人文、歷史、生活環境、記憶或價值觀等聯繫在一起,才可能對我產生意義。我的畫作裡出現了大量物品,但它們都是跟生活記憶有關的,燈泡、保溫瓶、門、窗、鏡子、椅子、桌子、床……實際上都和個人生活有關,它們本身可能再普通不過,但對我來講比較重要。”“我很難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馬上做出反應,我不太相信當下,也不太相信未來。所以我老畫過去。我還是喜歡,它過去以後,在我心裡留下的痕跡。我對這些東西更有興趣。”至於哪些作品會進入他的畫作,其實很有隨機性,就像他憑直覺挑沙發一樣。

這只黃色沙發,是從舊工作室搬來的,也曾出現在08年的那張工作室照片的前景中。

畫筆、顏料、刷子、調色盤以及其它畫具。讓人驚訝的是由顏料堆積而成的“冰淇淋”

經歷過一場大病之後,從巨大的畫室搬到這個面積小得多的新畫室之後,他發現整個人的狀態完全變了,連畫風也受到了影響。

去年在佩斯北京展出的新作讓人們發現其作品正在發生的轉變,畫中仍然是封閉的精神的隱喻式房間的延續,但“對內在空間的搭建有了更為徹底的視覺化轉向,以往作品中隱含的文字意象被呈現為具體的視覺符號,而繁複描繪的門、窗、鏡子、櫃子、抽屜則將記憶的房間劃分出層次,正式成為了保存時間化石的檔案室”。年歲的增長,對疾病與生死的思考,這些重要因素對藝術家的心理塑造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

二層工作區牆上是張曉剛新近創作還未完成的作品。

“在以前的大空間裡,我喜歡畫大且簡單的東西,最大的畫長度有14米,身體就這樣被透支得很慘。搬到這裡之後,空間變小了,畫的尺寸也縮小了,人和畫之間的距離也變了,於是我開始注意更多細節,去年展出的作品全都是在這個空間裡完成的,因此細節很多。現在,我連助手也不需要了,就自己一個人慢慢畫,很好。”

在21世紀全球化格局的全新語境下,繪畫是否已經過時,繪畫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之爭其實已經與藝術家本人無關。張曉剛卸下沉重的包袱,只是作為一名純粹以繪畫進行自我表達的創作者再出發。

臥室的灰調床品與空間雅致的氛圍十分吻合,牆上是張曉剛的作品《情人》。

無論如何,“藝術家的工作室應該是屬於他的世界,他的王國,如果他在裡面能創作出屬於他的作品,那就是最好的工作室。”

作品賞析

《重生1號:重生之門》180 x 270cm 布面油畫 2015

《光2號》61 cm x 46.5 cm 紙上油畫 2016

《黑沙發》120 cm x 150 cm 布面油畫 2016

《朗讀者》120 cm x 150 cm 布面油畫 2016

《致敬的儀式》 240 cm x 160 cm 布面油畫 2016

找個地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蓋一座宮殿,但也意味著要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生活品質也會差一些。”那不是他現階段想要的生活。去年,為了籌備在佩斯北京舉辦的“張曉剛與索爾·勒維特的二重空間”展覽,他在這裡住了3個月,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工作,一天可以畫10小時。

餐廳位於一層,牆面上是李松松的布面油畫作品,原木色可以移動的大餐桌在開闊的空間裡十分實用。

音樂空間:電影、音樂、書籍是張曉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影一般都藏在家中,工作室裡則是收集來的幾百張CD。

張曉剛認為,沒有哪個藝術家不想為自己設計一個空間,問題在於你有沒有時間和技術。他請了年輕的建築師來幫他實現這個計畫,他能表達的更多是一種感覺,而具體細節的商榷和實施卻經過了漫長的調整,這也可以算是他倆共同完成的一件作品。這位建築師私底下就一直非常喜歡張曉剛的畫作,他希望自己設計的空間能夠具備與畫作相匹配的氣質。

這是一棟很現代的房子,簡潔冷峻的線條處理,水泥和木頭等朴素材質的運用,對自然光線的細緻考究,的確營造出了一種仿佛舊日時光縈繞其間的氛圍。房子並沒用多久,但給人一種似乎住舊了的印象。室內空間和牆面幾乎不加修飾,以水泥主體營造出粗糲感,地面倒是煞費苦心地,全部鋪滿了特別定制的木地板,那些滿布其上的劃痕讓人產生歲月流逝之感。最特別的要數貫穿于整棟房子的木梁,它們合起來形成一個樹狀主框架,使得整個空間如同被一棵大樹支撐著,與灰色的水泥主體形成強烈的反差,溫情而魔幻;也像藝術家的作品帶給觀者的感受,既孤獨苦澀,又不乏溫柔。

當然,別誤以為這是一個懷舊或復古空間,它本身很現代,也十分注重舒適性,安裝了最先進的地源熱泵和中央新風系統,還可以直接將畫作投降至地下室。粗糙感更多體現的是主人在審美層面的追求,是經過思考後的刻意為之。張曉剛說:“我的個人美學不屬於喜歡那種漂亮感覺的,我也喜歡唯美的一部分,但不太可能喜歡太漂亮的東西,我把它歸為媚俗的範疇;我喜歡硬一點,冷一點,酷一點,苦澀一點,可以抒情,但不能甜俗。”

陽光照進工作室。畫板上是已完成的作品,張曉剛習慣把紙上油畫作品畫完夾起來,有些是因為還沒有來得及裝畫框,有些是因為還沒有畫完,放在畫板上,隨時可以觀察與思考這些作品。

“我一直是一個不太關注現實的人,一個對流行、時尚沒有感覺的人。”張曉剛對物質不太講究,也不認識什麼品牌,他工作室裡的傢俱大多是太太跟朋友們買的,有ArtDeco風格的老沙發,也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工業鋼管椅,還有買自宜家的便宜實用的桌子。整間屋子裡最貴的傢俱是一層的一個黃色沙發,因為他認為它的顏色質感很好,這來自一種畫家對美感的偏執,但他說其實那個沙發坐起來並不那麼舒服。

“對我來講,物質就是一種自在之物,它們要和人文、歷史、生活環境、記憶或價值觀等聯繫在一起,才可能對我產生意義。我的畫作裡出現了大量物品,但它們都是跟生活記憶有關的,燈泡、保溫瓶、門、窗、鏡子、椅子、桌子、床……實際上都和個人生活有關,它們本身可能再普通不過,但對我來講比較重要。”“我很難對正在發生的事件馬上做出反應,我不太相信當下,也不太相信未來。所以我老畫過去。我還是喜歡,它過去以後,在我心裡留下的痕跡。我對這些東西更有興趣。”至於哪些作品會進入他的畫作,其實很有隨機性,就像他憑直覺挑沙發一樣。

這只黃色沙發,是從舊工作室搬來的,也曾出現在08年的那張工作室照片的前景中。

畫筆、顏料、刷子、調色盤以及其它畫具。讓人驚訝的是由顏料堆積而成的“冰淇淋”

經歷過一場大病之後,從巨大的畫室搬到這個面積小得多的新畫室之後,他發現整個人的狀態完全變了,連畫風也受到了影響。

去年在佩斯北京展出的新作讓人們發現其作品正在發生的轉變,畫中仍然是封閉的精神的隱喻式房間的延續,但“對內在空間的搭建有了更為徹底的視覺化轉向,以往作品中隱含的文字意象被呈現為具體的視覺符號,而繁複描繪的門、窗、鏡子、櫃子、抽屜則將記憶的房間劃分出層次,正式成為了保存時間化石的檔案室”。年歲的增長,對疾病與生死的思考,這些重要因素對藝術家的心理塑造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

二層工作區牆上是張曉剛新近創作還未完成的作品。

“在以前的大空間裡,我喜歡畫大且簡單的東西,最大的畫長度有14米,身體就這樣被透支得很慘。搬到這裡之後,空間變小了,畫的尺寸也縮小了,人和畫之間的距離也變了,於是我開始注意更多細節,去年展出的作品全都是在這個空間裡完成的,因此細節很多。現在,我連助手也不需要了,就自己一個人慢慢畫,很好。”

在21世紀全球化格局的全新語境下,繪畫是否已經過時,繪畫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之爭其實已經與藝術家本人無關。張曉剛卸下沉重的包袱,只是作為一名純粹以繪畫進行自我表達的創作者再出發。

臥室的灰調床品與空間雅致的氛圍十分吻合,牆上是張曉剛的作品《情人》。

無論如何,“藝術家的工作室應該是屬於他的世界,他的王國,如果他在裡面能創作出屬於他的作品,那就是最好的工作室。”

作品賞析

《重生1號:重生之門》180 x 270cm 布面油畫 2015

《光2號》61 cm x 46.5 cm 紙上油畫 2016

《黑沙發》120 cm x 150 cm 布面油畫 2016

《朗讀者》120 cm x 150 cm 布面油畫 2016

《致敬的儀式》 240 cm x 160 cm 布面油畫 20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