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揭秘

導語: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接下來, 我們就一起來看下吧!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 系長命縷, 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 賽龍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 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節吃粽子, 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 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

賽龍舟, 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 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 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競渡之習, 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 做競渡遊戲, 以娛神與樂人, 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 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 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 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夜龍船上, 張燈結綵, 來往穿梭, 水上水下, 情景動人, 別具情趣。 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 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 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 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 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 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 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 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在香港, 也舉行競渡。

此外, 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 1980年, 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 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 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 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在競渡前, 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

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 主祭人宣讀祭文, 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 然後, 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 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 奔向龍舟賽場。 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 可謂盛況空前。 爾後, 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 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佩香囊帶五彩繩的習俗! 端午節人們佩香囊和戴五彩繩, 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 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 外包以絲布, 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 作各種不同形狀, 結成一串, 形形色色, 玲瓏可愛。 五彩繩則是用各種色彩的繩子編成手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