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巧奪天工的洛陽龍門石窟,每一尊佛像都是絕美的藝術瑰寶

風景秀麗的龍門山色一直以來都被列為洛陽八大景之冠,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 山水之勝, 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就開鑿於山水相依的峭壁間。

景區位於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 這裡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 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 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 所以古稱“伊闕”。 龍門石窟與山西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當年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

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 就對他的侍從們說, 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 古人非不知, 只是在等陛下您呢。 隋煬帝聽後龍顏大悅, 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 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 從此, 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 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 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 因此, 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 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後。 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於北方不利於統治, 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 於是在西元493年遷都洛陽, 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 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 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 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 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 北魏洞窟約占30%, 唐代占60%, 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

據統計, 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餘座。 龍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 有古碑林之稱, 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 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 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 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 龍門全山造像11萬餘尊, 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 通高17.14米, 頭高4米, 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 每個只有2釐米, 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裡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

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盧舍那佛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她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聖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大佛端坐於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於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

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加動人,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栩栩如生。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西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錶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

奉先寺的佈局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據盧舍那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十一尊造像,高度逐漸降低,形成一種眾星捧月的藝術效果。

----------------------------------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裡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

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盧舍那佛髮髻呈波紋狀,面部豐滿圓潤,眉如彎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睜半合,俯視著腳下的芸芸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心的平和與安寧。她的表情含蓄而神秘,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聖與威武,是一個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結合的典範。大佛端坐於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而流暢,背光華美而富於裝飾性,烘托出主像的嚴整圓潤。

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加動人,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栩栩如生。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西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錶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

奉先寺的佈局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據盧舍那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十一尊造像,高度逐漸降低,形成一種眾星捧月的藝術效果。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