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無睡意哲學|存有與此在-EP64

置頂哲學園 好文不錯過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學授權發佈

原文連結: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52092/海德格:存有與此在---EP64

存有與此在 - EP64

海德格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亦是整個歐陸現象學思潮的核心人物。 他生於德國巴登烏騰堡郊區梅斯奇希村的一個天主教家庭, 這成長背景使他終其一生都帶著夾雜著宗教意識的鄉土農民氣息, 尤其反映在他的後期思想之上。

海德格十八歲時因格約伯神父贈予一本布倫塔諾(Franz Brentano)所著的《論存有對亞里斯多德的多種含義》, 深受打動, 而決志投身哲學。 另一方面,

他中學時亦喜愛閱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的作品, 為他以後對詩性語言的重視埋下種子。

他早年跟隨布倫塔諾的學生胡塞爾學習現象學, 極得胡塞爾賞識, 他本來以為海德格會繼承自己的衣缽。 然而當胡塞爾讀到海德格題獻給自己的《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 Being and Time)時, 他才瞭解到海德格對現象學的理解, 已經跟自己漸行漸遠。

《存有與時間》是一本未完成的作品, 雖然如此, 其內容已經十分浩大。 在此只能抽出幾個書中重要的概念作出闡述, 未有包括的內容, 往後有機會時再作補充。 另外, 本文使用《存有與時間》作此書的譯名, 並將Being/Sein譯為「存有」, 而非中文世界中某些學者會用的「存在」, 旨在區分Being與exist兩詞。 以海德格給出的意義來看, 事物存在著(exist),

但只有人存在(exist)而同時兼具存有(Being/Sein)的狀態。

現象學與回到事物本身

海德格寫作時, 常常會用到字的字根去解釋、闡發自己的意思。 例如在書首他就借分析「現象」(phenomenon)和「學」(logos)這兩個字根, 去解釋什麼是現象學(phenomenology)。

根據希臘文, 「現象」的意思指呈現或顯示自我者。 凡呈現之物(例如一塊蛋糕), 不論是以貌似另一物的方式呈現出也好(一塊像餅乾的蛋糕), 以指示的方式指示另一物也好(甜品餐單上的文字), 還是其他方式以關連他物的(奶油、叉子等等), 這得以呈現之物背後的基礎都必定是自我呈現者(that which shows itself in itself), 而呈現者就是現象的原初意義。

希臘文中的logos有很多意義, 如理性、概念、基礎等等, 海德格則認為其原初意義為言談(discourse)。 言談並非普通對話,

而是為了能令對話的雙方瞭解一物, 所以用言談令當時所談論之物呈現出來, 令此物能被看見。

所以, 現象學的意思就是:讓那呈現者如其所呈現自己的方式般被看見(to let that which shows itself be seen from itself in the very way in which it shows itself from itself)。 這也正是胡塞爾的「回到事物本身」的意思。

按陳榮華教授的說法, 中文「現象學」一詞的意思和海德格的分析十分相似。 「現象」, 即呈現自己而被看見之象;「學」是「覺」的意思, 而「覺」也有「見」的意思, 所以學習一物就是去看清一物。 「現象學」因此就是「去看清那呈現自己而被看見之象」。

去蔽與真理

當學習一物時, 亦即看清一物時, 我們能得到它的「真理」。 此真理不是前設的, 不是帶有預先立場的。 海德格認為, 真理的意義為「去蔽」。 真理的希臘文是ἀλήθεια (aletheia), ἀ字是希臘文中的否定首碼(如同英文中的un, dis, in, im),

∧ήθη是遮蔽, 那就是「去除遮蔽」的意思。 那就是說, 真理的意義就是掃開遮蔽, 讓呈現之物被看見。

由柏拉圖開始, 每當哲學家思考他物時, 都是由思考者主導, 因而會先對真理作出定義, 再按它來規定自己的思考。 當哲學家定義真理時, 亦同時限制了、規定了真理的意義。 海德格稱這種來自為人主導的哲學為人本主義(humanism), 而這是他所反對的。 他認為, 真理不由人規定, 只有當人不再固執, 而是如其所是的去接受一物, 如其所是的去描述一物, 讓它自然而然的呈現它自己, 它就呈現出它的真理。

可以如此理解:我們理解事物時會帶有很多預設, 這些預設來自不同地方, 例如文化、社會、科學等, 這些預設影響我們對這些事物的瞭解,

如果要看到事物本物, 就必須將這些遮蔽掃除, 這就是「去蔽」的意思。

此在(Dasein)與世界

先返回「回到事物本身」這一句現象學的中心思想, 那事物本身是什麼呢?胡塞爾認為是「意識」, 而海德格則認為是「存有」, 這也是導致兩位哲學家的學說出現分歧的重要差別。

如果要研究存有, 那為什麼跟人有關呢?為什麼又要研究人的日常生活呢?

我們不能直接去研究「存有」, 必須要有一個恰當的切入點去開始研究。 世界上只有人能體悟存有並對之探問, 因為我們或多或少已經對存有有一定的認識, 就算我們問「什麼是存有?」(What is Being?)時, 我們已經在使用「是」(is)這個字。 所以海德格就以人作為研究存有的切入點。

書中海德格避免使用「人」一詞, 或者是因為「人」一詞有太多原有的意思,會影響我們去理解。於書中他以「此在」(Dasein,直譯意思為「存有在這裡」,海德格以之意指人的存有)去指代人,因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瞭解存有,存有在他這裡。

此在的基本結構(Grundverfassung, basic constitution)就是「在世界中存有」(In-der-welt-Sein, Being-in-the-world),亦即「在世存有」。

世界,對海德格來說,並不是指物理實體世界之物的總和,而是指讓人於其中生活的周遭世界(Umwelt, environment),亦即,是一個意義網路。在此,世界的意義貼近我們使用「文學世界」、「球迷世界」的那個世界。

舉個例子,一支筆是不能單獨存在的:筆需要伴隨紙,因為筆的功用為在紙上寫畫,同時,我們要用桌子放紙,也要椅子坐下,要在房間中寫作......這些用具、這些物,都是扣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意義網路。這個意義網路,就是世界。一個未見過、未能想到的物,是不在世界之中的。所以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周遭世界,此有雖和世界統一,但卻可以有不同的世界。

及手之物(Zuhandenheit, readiness-to-hand)與手前之物(Vorhandenheit, presence-at-hand)

周遭世界中的物是什麼呢?對海德格來說,用具(Zeug, equiment)就是周遭世界中的物。用具之為用具,是因為它們有某種用途而被使用。用具,其本性是「為了……」(um-zu, in-order-to)去做某事。如筆是用來寫字,杯是用來盛水。同時,用具亦圍繞著其他用具,它「指向」其他用具,如海德格愛用的例子錘和釘,以及以上的筆就和紙連系著。

及手之物是用具處於周遭世界下的狀態。那什麼是及手之物呢?在你沒有看著滑鼠,專心的在看這篇文章時,你的滑鼠就處於及手狀態;當你現在注意它了,或是研究它的結構時,它就是手前之物。通常用具並不會常常處於手前狀態,而是當它有所損壞,「不順手」的時候,它就會突兀地出現在你面前,令你要去面對它,想它為什麼「不順手」。當你發現原來無線滑鼠沒電,需要換電時,它時處於手前狀態供你研究;當換電後,你使用它去上《01哲學》時,它就回到及手狀態。

小結

以上只是《存有與時間》中的一小撮內容,當中對此在的存有狀態的分析、「人人」(das Man, the They)、歷史性(Geschichtlichkeit, historicality)、被拋擲性(Geworfenheit, thrownness)、欠咎(Schuld, guilt)、向死存有、本真性等等大量極重要的概念都未有獨及,未來可再于其他文章中補上。上文中各概念也只能以最簡單的方式簡介,其實書中海德格對每個概念都有詳細的分析。

正如文首所及,《存有與時間》宏大的寫作計畫,其實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即被海德格擱置了。後來他轉向了語言,全心鑽研詩人所用的詩性語言,以更多的方面來論述存有這難以講清的東西。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無睡意哲學》分解。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或者是因為「人」一詞有太多原有的意思,會影響我們去理解。於書中他以「此在」(Dasein,直譯意思為「存有在這裡」,海德格以之意指人的存有)去指代人,因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瞭解存有,存有在他這裡。

此在的基本結構(Grundverfassung, basic constitution)就是「在世界中存有」(In-der-welt-Sein, Being-in-the-world),亦即「在世存有」。

世界,對海德格來說,並不是指物理實體世界之物的總和,而是指讓人於其中生活的周遭世界(Umwelt, environment),亦即,是一個意義網路。在此,世界的意義貼近我們使用「文學世界」、「球迷世界」的那個世界。

舉個例子,一支筆是不能單獨存在的:筆需要伴隨紙,因為筆的功用為在紙上寫畫,同時,我們要用桌子放紙,也要椅子坐下,要在房間中寫作......這些用具、這些物,都是扣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意義網路。這個意義網路,就是世界。一個未見過、未能想到的物,是不在世界之中的。所以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周遭世界,此有雖和世界統一,但卻可以有不同的世界。

及手之物(Zuhandenheit, readiness-to-hand)與手前之物(Vorhandenheit, presence-at-hand)

周遭世界中的物是什麼呢?對海德格來說,用具(Zeug, equiment)就是周遭世界中的物。用具之為用具,是因為它們有某種用途而被使用。用具,其本性是「為了……」(um-zu, in-order-to)去做某事。如筆是用來寫字,杯是用來盛水。同時,用具亦圍繞著其他用具,它「指向」其他用具,如海德格愛用的例子錘和釘,以及以上的筆就和紙連系著。

及手之物是用具處於周遭世界下的狀態。那什麼是及手之物呢?在你沒有看著滑鼠,專心的在看這篇文章時,你的滑鼠就處於及手狀態;當你現在注意它了,或是研究它的結構時,它就是手前之物。通常用具並不會常常處於手前狀態,而是當它有所損壞,「不順手」的時候,它就會突兀地出現在你面前,令你要去面對它,想它為什麼「不順手」。當你發現原來無線滑鼠沒電,需要換電時,它時處於手前狀態供你研究;當換電後,你使用它去上《01哲學》時,它就回到及手狀態。

小結

以上只是《存有與時間》中的一小撮內容,當中對此在的存有狀態的分析、「人人」(das Man, the They)、歷史性(Geschichtlichkeit, historicality)、被拋擲性(Geworfenheit, thrownness)、欠咎(Schuld, guilt)、向死存有、本真性等等大量極重要的概念都未有獨及,未來可再于其他文章中補上。上文中各概念也只能以最簡單的方式簡介,其實書中海德格對每個概念都有詳細的分析。

正如文首所及,《存有與時間》宏大的寫作計畫,其實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即被海德格擱置了。後來他轉向了語言,全心鑽研詩人所用的詩性語言,以更多的方面來論述存有這難以講清的東西。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無睡意哲學》分解。

長按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