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學佛不是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

學佛不是好高騖遠, 而是腳踏實地, 就從釋迦牟尼如何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充滿誠心、靜心、覺心、細心、悟心這一點上學起, 看看聖賢們是如何充滿智慧、充滿平等、充滿慈悲地生活的, 這就叫學佛, 這是修行人的最低標準。

有這樣一個故事也暗合這個理趣:

有一個從很遠的地方來的人想請教禪師修行的方法, 聽說禪師在禪房裡, 就急切地推門而入, 見到禪師立刻就說:“我要修行, 請您指示我。 ”

禪師說:“先不著急指示你, 你先退出去, 把你的鞋子擺好。 ”

他詫異地說:“擺鞋子幹什麼?學法比較重要, 鞋子等一會再擺。 ”

禪師說:“絕對不可以, 先擺好再講法。 ”

他無奈地退了出去, 把鞋子重新擺好後再次進來對禪師說:“鞋子已經擺好了, 現在可以講法了嗎?”

禪師說:“不可以。 ”

他問到:“為什麼呢?我已經按照你的要求把鞋子擺好了啊!”

禪師說:“請你退出去, 對鞋子說一聲‘對不起’。

他說:“鞋子又不是人, 有必要說對不起嗎?”

禪師說:“有沒有必要先做了再說。 ”

他極不情願地退到房間門口, 對著鞋子磕了三個頭, 說:“對不起, 我剛才一時著急, 沒有把您放好, 請您原諒。 ”說完後, 回到禪師身邊。

禪師問:“當你對鞋子說完之後, 心態可有發生變化?”

他一想, 還真是不同, 一說完後, 心情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原來覺得自己很聰明, 很了不起, 連人都沒有放在眼裡, 何況是一雙破鞋;而剛剛對一雙鞋子如此慎重地說了一聲“對不起”之後, 突然發現自己的心情不再那麼急躁, 懂得感恩了, 好像真的有所不同。

禪師說:“這就對了, 為何要用一雙鞋子如此三番地刁難你?就是為了讓我們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覺知, 充滿了理性, 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左右著自己, 不要讓自己的隨意左右著自己。 ”

禪師說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中的“微妙”二字所在:要在每一個細微處留心體會生活的真諦、人生的真諦, 不可以粗心, 不可以大意, 而是要把自己的心態調得很深沉、溫柔、細膩、敏銳,
處處充滿著覺知。 在這一點上, 佛陀為我們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意識, 充滿了覺知。

生活中有沒有覺知是有根本不同的, 這就是修行人與凡人的差別。

為什麼有的人打坐總是靜不下心來?就是因為平時沒有打好基礎,

生活中粗枝大葉, 浮躁不堪, 情緒化, 從早到晚多數時候都是在無意識中度過的。

看一看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路人, 哪一個有生動的表情、精神的眼神?幾乎沒有一個。 他們的眼神是空洞的, 目光是呆滯的, 神情是恍惚的, 一看就知道處在沒有覺知和理性的生活狀態中。

那種生活必然導致養成許多不良習慣, 非理性、情緒化會讓他們充滿了煩惱, 日積月累積攢成疾病, 最後突然發現自己的身心簡直是一團糟, 人生亦是波折不斷, 更有甚者走上歧路。 突然有一天發現了, 但一切都回不來了。

所以常常聽人說一句話:“當初要不是那樣,今天我就不是這樣。”當初幹什麼去了?“當初我一時失察,當初我一時心軟,當初我一時糊塗……”這些藉口都是因為平時在生活中沒有訓練自己的覺知,沒有做到防微杜漸。

每天都處在一種半夢遊的狀態,過著一種行屍走肉般的生活,最後發現一切不可挽回了,又開始後悔。但是,人生沒有彩排,一切不可重演。

佛陀給我們標示的是另外一種充滿了覺知、充滿了理性的生活。我們可以不去學習佛陀討飯的那些外在的表面形式,但是我們必須學習佛陀所標示的在衣食住行中的那種充滿了覺知、充滿了理性,乃至於充滿了光明、充滿了慈悲的生活方式。

怎麼學佛?學什麼?學佛不是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就從釋迦牟尼如何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充滿誠心、靜心、覺心、細心、悟心這一點上學起,看看聖賢們是如何充滿智慧、充滿平等、充滿慈悲地生活的,這就叫學佛,這是修行人的最低標準。

了悟了這些深意後,你就會發現,這一切都不衝突。什麼叫大法?衣食住行就是大法。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哪裡還有什麼大法可求呢?

——摘自潘麟導師著作

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

所以常常聽人說一句話:“當初要不是那樣,今天我就不是這樣。”當初幹什麼去了?“當初我一時失察,當初我一時心軟,當初我一時糊塗……”這些藉口都是因為平時在生活中沒有訓練自己的覺知,沒有做到防微杜漸。

每天都處在一種半夢遊的狀態,過著一種行屍走肉般的生活,最後發現一切不可挽回了,又開始後悔。但是,人生沒有彩排,一切不可重演。

佛陀給我們標示的是另外一種充滿了覺知、充滿了理性的生活。我們可以不去學習佛陀討飯的那些外在的表面形式,但是我們必須學習佛陀所標示的在衣食住行中的那種充滿了覺知、充滿了理性,乃至於充滿了光明、充滿了慈悲的生活方式。

怎麼學佛?學什麼?學佛不是好高騖遠,而是腳踏實地,就從釋迦牟尼如何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細節中充滿誠心、靜心、覺心、細心、悟心這一點上學起,看看聖賢們是如何充滿智慧、充滿平等、充滿慈悲地生活的,這就叫學佛,這是修行人的最低標準。

了悟了這些深意後,你就會發現,這一切都不衝突。什麼叫大法?衣食住行就是大法。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哪裡還有什麼大法可求呢?

——摘自潘麟導師著作

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