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人物」馬純濟——他讓重汽從虧損百億到年產700億

從濟南副市長變身董事長17年, 他讓重汽從虧損百億到年產700億

17年前的一個下午, 一個從濟南到日本的越洋電話接通, 一切看似很普通。

或許當時沒人想到, 這個電話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還改變了一家當時備受矚目的公司未來的運行軌跡。

——17年後, 這家公司從虧損上百億元, 變成年營業收入超過700億元, 年利稅總額超過27億元;在內地和香港各有一檔股票;如今中國每出口10輛重型卡車中, 有4輛是他們製造的......瀕臨破產的央企, 改革重組後變身為地方國企, 但逐漸成為一家走向了世界的國際性企業。

臨危受命——一個電話, 他從副市長變成了董事長, 接手“病危”重汽

從濟南撥出電話的是時任濟南市長謝玉堂。 在日本接聽電話的是馬純濟。

這是2000年, 當時馬純濟的身份是濟南市副市長, 他正在日本洽談專案。 謝玉堂在電話中說, 有重要任務, 山東省委要他馬上回國。

馬純濟登上最快一班回國的飛機, 從接到電話起, 他反復揣摩著市長的電話, 此時並不十分清楚自己被緊急叫回國的具體原因, 只是他預感和一家正處在風口浪尖的企業有關。

當時的中國重汽集團在上世紀80年代初由數十家企業合併而成,

為計畫單列企業, 中央副部級單位, 下屬63家企業, 分佈在山東、陝西等14個省市自治區。 核心企業之一是1956年成立的濟南汽車製造總廠, 1960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輛重型卡車——黃河JN150。

但彼時的重汽已輝煌不再, 負債高達129.67億元, 處於倒閉邊緣。

2000年第74次總理辦公會議決定, 原重汽集團一分為三, 分別下放山東、陝西、重慶, 將重汽主體部分下放山東管理, 保留“中國重汽”名稱。

謝玉堂的電話, 是因為上級已決定讓馬純濟臨危受命, 擔任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馬純濟畢業於上海理工大學, 曾經做過工人、車間主任, 32歲就擔任一家汽車企業的廠長。 任濟南副市長後, 分管工業。

一個越洋電話後, 他從副市長變成了董事長。

上任第一天, 迎接他的不是歡迎的場面, 而是幾千名上訪的職工——公司已經拖欠職工工資13個月。 但財務人員則對他說:“雖然您是董事長, 但是咱一分錢也沒有, 保險箱都是空的, 為了防止發生案件, 保險櫃的門就一直開著。 ”

“我對此充分理解, 並當場說了大話, 說國慶前發半個月工資。

這個條件不答應不行, 幾千人上訪, 馬路堵著, 大門堵著, 辦公室堵著。 ”不久前馬純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 回憶起了當年的情景。 他爭取來一筆資金, 用於解決下崗職工生活費。

最要命的是企業已經全面停產, “要錢”顯然不是一個越洋電話把他叫回來的目的——他需要恢復企業的生產經營, 自己養活員工, 恢復“造血”功能。

第一次給中層開會, 他沒把企業說得一塌糊塗, 而是強調, 企業儘管那麼多困難, 但有優勢, 還一口氣說了十大優勢。 在他看來, 優勢是多年中國重卡龍頭企業所積澱的技術基礎、人才隊伍, 這是其他企業沒法比的。 “作為企業領導人, 必須引領大家盯著前面的希望, 而不是困難面前越看越黑。 ”他說。

生產經營怎麼恢復?啟動資金從何而來?之前他曾參與中國重汽處理方案討論與制定,知道中央審計小組發現存在小金庫現象。於是他限期5天把小金庫交上來,不然交給司法部門處理,結果很快收上來1億多元。此外,他發現幾千輛車放在党家莊山上,已經鏽跡斑斑。馬純濟就動員大家拆車,把好的零件翻新。

就這樣,重汽恢復生產了。

重啟重生——靠產品從“負起跑線”起步,靠創新重生、領跑中國重卡行業

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這是重汽改革重組一個標誌性時刻——意味著重汽開始重新啟航。當時中國重汽就向各界鄭重宣佈:目標是“一年持平、兩年贏利、三年大發展”。

4個月之後,2001年5月,他們就推出了在斯太爾91重型汽車平臺基礎上改進的“飛龍2000”系列中型汽車。

斯太爾,是重汽1984年從奧地利引進的技術,重汽“吃”了近20年。雖然這一度讓斯太爾成為中國重卡的代名字,但光吃“洋老本”,技術毫無更新,正是重汽產品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飛龍”研發出來後,引來各種評論,市場反應不好,很多人認為是失敗的,甚至開發人員也信心不足,但領導團隊予以了肯定。馬純濟在大會上公開說:“以前我們只是照抄照搬,比著葫蘆畫葫蘆,現在比著葫蘆畫了個瓢,就是突破。”他認為,有創新總比沒有創新好,同時發現重汽還有一支具備一定能力的研發隊伍,還積累了經驗。

其實,馬純濟更想通過這樣一次肯定來告訴大家“我們行”,以此激發研發人員的士氣,進而激發從生產到銷售所有人員的士氣。

此舉有效。隨後,是對斯太爾“挖幹榨盡”的“二次開發”,即在斯太爾的基礎進行改良,研發出新的產品。

很快他們推出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斯太爾王系列。斯太爾王2003年推向市場,當年就取得1.5萬輛的銷量。在很多重汽人看來,正是斯太爾王讓重汽從破產的邊緣站了起來。

一年之後,“嫁接”了富豪技術的新一代重型卡車豪濼(HOWO)下線。這輛車已經擁有100多項自主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2005年投放市場後,當年產銷11201輛。

2004年重汽銷售收入233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3.76倍;銷售重卡45258輛,比2000年增長11.9倍。

隨著一輛輛重型汽車下線,重汽一點點恢復元氣。

但這輛輛下線的重型汽車,從“飛龍2000”到斯太爾王,再到HOWO,再到現在德國MAN公司TGA系列化產品的國產化——SITRAK系列,都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自主技術含量。

恢復元氣的同時,重汽也在重生,重生源于創新。

改革重組後,在技術領先戰略指引下,他們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進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據悉,重汽13年間,累計投入200多億元用於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

一組資料對比,可以折射人、財投入到創新中所帶來的效果——

重組之初,偌大的企業只有1個系列78個車型,獲得國家授權專利為0,核心技術基本還是原來的水準。

而目前重汽具有公告車型2863個,底盤1289個;先後承擔國家863計畫專案7項、科技支撐專案4項,省部級研發專案3項;取得國內領先以上水準成果200余項;擁有有效專利1627項,其中發明專利54項;承擔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52項(其中國家標準32項,國軍標1項、行業標準19項)。

同時,重汽已經形成卡車、商用車、特種車、濟甯商用車、成都王牌、福建海西等6大整車生產基地,以及濟南、青島、泰安、隨州、柳州等多家專用車生產基地。構建了重、中、輕、客、特、專用車完善商用車系列。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了新能源客車、輕型貨車兩大系列。

產品研發能力的飛躍式發展,重汽已經成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重型汽車行業技術領跑者。

在重卡行業,重汽更是無可爭議的國內老大,在國際上也名列前茅。

資本舞臺——借殼小鴨、香港紅籌上市,兩隻“重汽股”登上國內國際兩個資本舞臺

在產品、技術上下足功夫的馬純濟,把目光投向了對於重汽來說更重要也是更大的舞臺——資本市場。

2003年9月,上市不久的濟南另一家曾經的明星企業小鴨電器因連續虧損,被戴上ST的帽子,到了退市的邊緣。此時,馬純濟主導重汽收購了當時ST小鴨的兩大股東小鴨集團和中信信託持有的股票,成為ST小鴨的控股股東,並對ST小鴨進行了重組。2004年10月28日,已由ST小鴨更名為*ST重汽的上市公司恢復上市,重汽第一次登上了資本市場的舞臺。

幾乎是同時,馬純濟開始運作重汽到香港上市。

重汽到香港上市歷程之艱難,外界難以知曉。

從到香港註冊公司開始運作上市起,前後歷時4年多時間,其間曾面臨很多外界不知道的影響干擾,多次眼看就要成功了,但到來的卻是一次次失敗,其中經歷的反反復複,以及其帶給馬純濟和當時負責該事的副總韋志海的煎熬,估計只有他們心裡最清楚。據說,通過聆訊時韋志海當場痛哭流涕。後來,韋志海曾說,花了那麼多錢,那麼精力,如果上市失敗,怎麼回來給大家交待?當場痛哭,顯然是因為懸了4年多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2007年11月28日,在全球股市幾乎達到最高峰的良好時機,中國重汽集團以紅籌形式在香港主機板上市。

在香港上市,重汽一次募資超過90億港元,這是中國製造業企業前所未有的。

上市給重汽帶來通暢的融資管道,顯然為日後重汽突飛猛進提供了血液和能力。隨後幾年,重汽投入超過200億元的重金搞研發、技術改造,建設新生產基礎,以及控股柳州運力、組建湖北華威、收編山西大同齒輪、並購成都王牌等等,都得益於這兩次上市所帶來的資本支持。

對於在香港上市,馬純濟說:“這帶來中國重汽資本結構的巨變,更重要的是通過紅籌搭建國際化平臺,重汽走向世界具備了新條件。”很顯然,除了錢,到香港上市,重汽收穫更大的是登上了更為寬廣的國際平臺。

開創先河——牽手德國MAN顛覆慣例,打破中國汽車技術引進“被控制”

馬純濟所說的重汽走上資本舞臺,效應很快顯現。

2009年7月15日,重汽和世界重卡巨頭德國MAN公司在香港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有著250年歷史的MAN公司和重汽很著有深的淵源——其多年前已經收購了1984年重汽引進斯太爾技術的奧地利斯太爾公司。

表面看,這一次是此前合作的繼續,但牽手之難外界同樣難以想像,而且很好地體現了馬純濟和他的同事們的智慧和韌性。

在談到重汽與MAN的合作,無論是重汽內部,還是外界,最常用的評價是“史無前例”。眾所周知,很長時間裡,中國汽車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多半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單純的技術引進,二是50%對50%的合作。國內所有汽車合作專案,都沒100%合作的專案,不管是核心技術還是非核心技術,對方都有所保留。結果就是,市場被佔領了,技術並沒有換來。這在轎車行業尤為明顯,如今仍是這樣,所以即使產量、銷售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國馬路上跑的轎車基本上仍掛著賓士、寶馬、奧迪、大眾、豐田等洋商標。

重汽與MAN合作的“史無前例”之處,不僅在於MAN花了5.6億歐元僅取得重汽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重汽25%加1股的股權,而重汽仍保持51%的絕對控股權,同時拿到了意味著MAN核心技術和原始設計思路的“釋範文件”。

但這個“史無前例”來得並不容易。

首先難在談判。最初,MAN的要求是拿到50%到55%的股權,而重汽方面則要求至少保持51%的絕對控股權。他們硬是談到對方只取得了25%加1股的股權。

第一個難題解決了,第二個難題同樣很難解決,即香港聯交所的規定。因為中國重汽作為紅籌股在香港上市,香港聯交所的規定是流通股不得低於25%。按照該方案,重汽保持51%,MAN25%加1股,此外,國家曾批准拿出1%的股權讓重汽的核心層持股,為重汽利益考慮,重汽核心層放棄了1%的持股,轉而給MAN,但剩下的流通股比例仍然達不到港交所的要求。

於是,馬純濟和同事們只能再做香港聯交所的工作,最終使對方“破例”批准。

當時還有一個難題。由於重汽和富豪當時的合作還沒有終止,考慮到這層關係,要很好地把握談判的進程和尺度。與MAN談判的一年中,他們只能不停地在德國、瑞典、香港、北京、濟南跑。沒有人記得其間開了多少次會,據說十分重要的會議就要超過15個。

MAN擁有世界是前沿的重型卡車技術和生產能力。聯手MAN,顯然是重汽60多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技術轉型,意味著重汽的技術和產品已經從斯太爾時代轉換到MAN時代。

隨後幾年,重汽潛心吸收MAN的技術甚至是管理,包括D08、D20、D26發動機的當地語系化生產,TGA的國產化。拿D08發動機來說,整個機體鑄件基本壁厚只有5毫米,較現有同功率發動機要薄,而且升功率高,這就對鑄件的強度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100多公斤的機體,不僅薄一點厚一點不行,而且幾克的微量元素都要控制好,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種高難度,就是在德國,靠著優異的技術能力和優良的生產條件,加上MAN公司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其D08機體原廠鑄件成品率也只有85%左右。

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如今重汽不僅達到了德國MAN的生產水準,很多生產技術達到甚至超過了MAN生產線的品質水準。

2015年,重汽MAN技術產品全面投放市場,實現了重中輕客特全系列產品的升級換代。

此時的重汽,已經從躍上了更高的平臺,無論技術、產品還是管理。

走向世界——“主動斷臂”闖國際化市場,中國每出口10輛重卡有一輛“重汽造”

到香港上市,讓世界在資本市場上認識了重汽;牽手德國MAN公司,讓世界重卡行業認識重汽。其實,重汽早在重組後不久,就用“主動斷臂”的方式,讓世界認識重汽。

話得從2003年說起。當年,重汽的整車出口只有40台。2004年時,他們提出了“雙十計畫”,即2004年比2003年出口整車及創匯額增長10倍,同時到2006年底使重汽出口整車及創匯再增長10倍。當時,重汽出口的車都掛著斯太爾的商標。

當年一位副總去沙特開拓市場,第二天就接到了斯太爾品牌的擁有者MAN的律師函,稱按照合同約定,重汽出口國際市場的產品不能打斯太爾品牌。而當時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重汽打的都是斯太爾品牌。

馬純濟說,重汽在斯太爾身上前後花了這麼多錢,傾注了大量心血,但因為品牌不屬於自己,即便重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也不能進軍國際市場,“當時感覺非常痛苦”。於是,他們決心樹立重汽自己的品牌。他們在國內國際註冊了SINOTRUK商標,作為重汽專門用於出口的商標。

對於當時的重汽來說,這等於是“主動斷臂”。不過,“斷臂”的短暫痛苦後,SINOTRUK在國際上聲名漸起。如今,重汽的出口車上,掛的都是SINOTRUK商標。在非洲、東南亞和南美等區域市場,SINOTRUK已經成為中國重卡的代名詞。

近年來,他們通過自己的品牌戰略,打造汕德卡、豪沃、斯太爾和豪瀚四大品牌產品,針對不同市場和各類消費者定位,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市場。

與其他跨國車企不同,重汽下大力氣建造國際市場網路和綜合服務保障兩個管理體系,建立了國際市場行銷網路管理體系,在全球設立了60多個海外代表處和辦事機構,目前在70多個國家發展了160多家經銷商,建立了590個售後服務網點,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和東歐等發達國家,形成了基本覆蓋非洲、東南亞、南亞、中東、中南美、中亞等發展中國家和主要新興市場,以及金磚國家和部分成熟市場的國際市場行銷網路體系。

重汽還緊緊地抓住了“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在近年來重卡行業低迷的情況下,“一帶一路”戰略給他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他們加速海外市場佈局,重點聚焦東南亞、南亞、中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除了原來一直堅持並加強的出口外,他們加快推進資本“走出去”戰略步伐,以合作方進行國際產能合作,以輸出資本和技術的方式實現當地製造,不斷擴大出口。目前,重汽通過投資、合資合作或並購等形式,在東南亞、南亞和非洲區域的8個國家合資合作建立的10個KD組裝工廠,實現當地化生產製造和銷售,為應對貿易壁壘、技術壁壘、適應當地政策法規、鞏固擴大國際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2015年,重汽整車出口累計銷售16.2萬輛,重汽造的車開到了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和東歐等發達國家。從2004年到2016年,中國重汽連續12年保持在行業內重卡銷量出口第一地位。目前,重汽重型卡車的出口量已占行業出口總量的40.2%,連續12年牢牢佔據中國重卡行業的出口首位。出口量已占重汽總產量的30%以上。

重汽的國際化不僅僅是自己走出去,讓別人認識自己;還在於引進來,靠自身的品牌、技術、產品“魅力”。

如今在臨港經濟開發區機場路西側,三家緊鄰的企業門前的旗杆上,除了中國國旗,還飄著德國國旗。ZF、大陸、VOSS這三家德國企業,而且都是世界頂級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飄洋過海,在濟南一條路上當起了“鄰居”。

他們是專為重汽配套而來的。自2005年全球轉向器頂尖企業ZF落戶濟南起,已有德國威伯科、美國瀚瑞森、德國曼胡默爾、德國貝洱、瑞典SKF等數十家世界級汽車配件企業在濟南落戶建廠,不少是世界500強。

17年間,重汽已從虧損上百億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利稅總額27.2億元。當初從央企“降格”為省企,後來成為市企,一路走來,卻是越來越“接地氣”、“接洋氣”,這一路的奮進,把重汽鑄造成了國際化企業。

17年前,馬純濟可能沒想到,那個電話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很多人也沒想到,那個電話還改變了重汽的運行軌跡。

短評:敢於擔當和實踐是企業家的成功基因

坐落於濟南的中國重汽在17年前,是全城老百姓都知道的“大包袱”,職工發不出工資,負債近130億元,這個天文數字讓很多人都不停咋舌:“汽老總”完了。而17年後,這個當年有如瀕臨滅絕的恐龍一樣的巨無霸企業,不僅站了起來,而且還成了這座城中許多人想去上班的地方,年銷售額700多個億,利稅27億,擁有兩家上市公司……

這其中的反轉奧秘是什麼?

那是因為一個人,這個人叫馬純濟,是整個重汽上演絕地反擊和東山再起的靈魂人物,也是整個重汽再度輝煌的總設計師。

任何一個企業,做得好壞,一把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一把手的擔當與實踐,又是企業成敗和是否能成為真正企業家的關鍵。縱觀重汽17年的奮鬥史,馬純濟總是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有利於企業的抉擇,因為他的決定,不僅僅關係到他個人的人生軌跡,還直接影響著中國重汽和數萬職工的未來之路。在政府工作與企業工作之間,他選擇企業;在市領導與企業負責人之間,他選擇企業,這是一種怎樣的擔當和胸懷;他搞創新、抓市場、忙上市、外聯國際化、內引產業鏈,用深刻的思考和果敢的實踐,把中國重汽從泥潭拉上坦途,而這一切,不是用文字就能簡單表述的。一位企業家的成功,首先是擔當,因為擔當的背後代表了太多的品質:責任心、敬業精神、良好的心態、優秀的工作作風……企業家的成功,也一定是實踐的成功,而實踐的成功首先是敢想敢幹,而且要在實踐中學習、總結、昇華,體現企業家的視野、高度和專業。擔當與實踐,這是企業家成功的基因,馬純濟兩者兼備。

在重汽,有職工親切開玩笑,說馬書記這個姓氏好,“馬到成功”,他來了,重汽就成功了。但成功背後的擔當與付出,實踐與辛苦,也只有成功者自己知道。

掃一掃 關注“濟南政務”

在這裡遇見不一樣的濟南!

”他說。

生產經營怎麼恢復?啟動資金從何而來?之前他曾參與中國重汽處理方案討論與制定,知道中央審計小組發現存在小金庫現象。於是他限期5天把小金庫交上來,不然交給司法部門處理,結果很快收上來1億多元。此外,他發現幾千輛車放在党家莊山上,已經鏽跡斑斑。馬純濟就動員大家拆車,把好的零件翻新。

就這樣,重汽恢復生產了。

重啟重生——靠產品從“負起跑線”起步,靠創新重生、領跑中國重卡行業

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這是重汽改革重組一個標誌性時刻——意味著重汽開始重新啟航。當時中國重汽就向各界鄭重宣佈:目標是“一年持平、兩年贏利、三年大發展”。

4個月之後,2001年5月,他們就推出了在斯太爾91重型汽車平臺基礎上改進的“飛龍2000”系列中型汽車。

斯太爾,是重汽1984年從奧地利引進的技術,重汽“吃”了近20年。雖然這一度讓斯太爾成為中國重卡的代名字,但光吃“洋老本”,技術毫無更新,正是重汽產品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飛龍”研發出來後,引來各種評論,市場反應不好,很多人認為是失敗的,甚至開發人員也信心不足,但領導團隊予以了肯定。馬純濟在大會上公開說:“以前我們只是照抄照搬,比著葫蘆畫葫蘆,現在比著葫蘆畫了個瓢,就是突破。”他認為,有創新總比沒有創新好,同時發現重汽還有一支具備一定能力的研發隊伍,還積累了經驗。

其實,馬純濟更想通過這樣一次肯定來告訴大家“我們行”,以此激發研發人員的士氣,進而激發從生產到銷售所有人員的士氣。

此舉有效。隨後,是對斯太爾“挖幹榨盡”的“二次開發”,即在斯太爾的基礎進行改良,研發出新的產品。

很快他們推出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斯太爾王系列。斯太爾王2003年推向市場,當年就取得1.5萬輛的銷量。在很多重汽人看來,正是斯太爾王讓重汽從破產的邊緣站了起來。

一年之後,“嫁接”了富豪技術的新一代重型卡車豪濼(HOWO)下線。這輛車已經擁有100多項自主專利,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2005年投放市場後,當年產銷11201輛。

2004年重汽銷售收入233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3.76倍;銷售重卡45258輛,比2000年增長11.9倍。

隨著一輛輛重型汽車下線,重汽一點點恢復元氣。

但這輛輛下線的重型汽車,從“飛龍2000”到斯太爾王,再到HOWO,再到現在德國MAN公司TGA系列化產品的國產化——SITRAK系列,都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自主技術含量。

恢復元氣的同時,重汽也在重生,重生源于創新。

改革重組後,在技術領先戰略指引下,他們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推進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據悉,重汽13年間,累計投入200多億元用於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

一組資料對比,可以折射人、財投入到創新中所帶來的效果——

重組之初,偌大的企業只有1個系列78個車型,獲得國家授權專利為0,核心技術基本還是原來的水準。

而目前重汽具有公告車型2863個,底盤1289個;先後承擔國家863計畫專案7項、科技支撐專案4項,省部級研發專案3項;取得國內領先以上水準成果200余項;擁有有效專利1627項,其中發明專利54項;承擔國家、行業標準制修訂52項(其中國家標準32項,國軍標1項、行業標準19項)。

同時,重汽已經形成卡車、商用車、特種車、濟甯商用車、成都王牌、福建海西等6大整車生產基地,以及濟南、青島、泰安、隨州、柳州等多家專用車生產基地。構建了重、中、輕、客、特、專用車完善商用車系列。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了新能源客車、輕型貨車兩大系列。

產品研發能力的飛躍式發展,重汽已經成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重型汽車行業技術領跑者。

在重卡行業,重汽更是無可爭議的國內老大,在國際上也名列前茅。

資本舞臺——借殼小鴨、香港紅籌上市,兩隻“重汽股”登上國內國際兩個資本舞臺

在產品、技術上下足功夫的馬純濟,把目光投向了對於重汽來說更重要也是更大的舞臺——資本市場。

2003年9月,上市不久的濟南另一家曾經的明星企業小鴨電器因連續虧損,被戴上ST的帽子,到了退市的邊緣。此時,馬純濟主導重汽收購了當時ST小鴨的兩大股東小鴨集團和中信信託持有的股票,成為ST小鴨的控股股東,並對ST小鴨進行了重組。2004年10月28日,已由ST小鴨更名為*ST重汽的上市公司恢復上市,重汽第一次登上了資本市場的舞臺。

幾乎是同時,馬純濟開始運作重汽到香港上市。

重汽到香港上市歷程之艱難,外界難以知曉。

從到香港註冊公司開始運作上市起,前後歷時4年多時間,其間曾面臨很多外界不知道的影響干擾,多次眼看就要成功了,但到來的卻是一次次失敗,其中經歷的反反復複,以及其帶給馬純濟和當時負責該事的副總韋志海的煎熬,估計只有他們心裡最清楚。據說,通過聆訊時韋志海當場痛哭流涕。後來,韋志海曾說,花了那麼多錢,那麼精力,如果上市失敗,怎麼回來給大家交待?當場痛哭,顯然是因為懸了4年多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2007年11月28日,在全球股市幾乎達到最高峰的良好時機,中國重汽集團以紅籌形式在香港主機板上市。

在香港上市,重汽一次募資超過90億港元,這是中國製造業企業前所未有的。

上市給重汽帶來通暢的融資管道,顯然為日後重汽突飛猛進提供了血液和能力。隨後幾年,重汽投入超過200億元的重金搞研發、技術改造,建設新生產基礎,以及控股柳州運力、組建湖北華威、收編山西大同齒輪、並購成都王牌等等,都得益於這兩次上市所帶來的資本支持。

對於在香港上市,馬純濟說:“這帶來中國重汽資本結構的巨變,更重要的是通過紅籌搭建國際化平臺,重汽走向世界具備了新條件。”很顯然,除了錢,到香港上市,重汽收穫更大的是登上了更為寬廣的國際平臺。

開創先河——牽手德國MAN顛覆慣例,打破中國汽車技術引進“被控制”

馬純濟所說的重汽走上資本舞臺,效應很快顯現。

2009年7月15日,重汽和世界重卡巨頭德國MAN公司在香港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有著250年歷史的MAN公司和重汽很著有深的淵源——其多年前已經收購了1984年重汽引進斯太爾技術的奧地利斯太爾公司。

表面看,這一次是此前合作的繼續,但牽手之難外界同樣難以想像,而且很好地體現了馬純濟和他的同事們的智慧和韌性。

在談到重汽與MAN的合作,無論是重汽內部,還是外界,最常用的評價是“史無前例”。眾所周知,很長時間裡,中國汽車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多半是“以市場換技術”的思路,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單純的技術引進,二是50%對50%的合作。國內所有汽車合作專案,都沒100%合作的專案,不管是核心技術還是非核心技術,對方都有所保留。結果就是,市場被佔領了,技術並沒有換來。這在轎車行業尤為明顯,如今仍是這樣,所以即使產量、銷售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國馬路上跑的轎車基本上仍掛著賓士、寶馬、奧迪、大眾、豐田等洋商標。

重汽與MAN合作的“史無前例”之處,不僅在於MAN花了5.6億歐元僅取得重汽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重汽25%加1股的股權,而重汽仍保持51%的絕對控股權,同時拿到了意味著MAN核心技術和原始設計思路的“釋範文件”。

但這個“史無前例”來得並不容易。

首先難在談判。最初,MAN的要求是拿到50%到55%的股權,而重汽方面則要求至少保持51%的絕對控股權。他們硬是談到對方只取得了25%加1股的股權。

第一個難題解決了,第二個難題同樣很難解決,即香港聯交所的規定。因為中國重汽作為紅籌股在香港上市,香港聯交所的規定是流通股不得低於25%。按照該方案,重汽保持51%,MAN25%加1股,此外,國家曾批准拿出1%的股權讓重汽的核心層持股,為重汽利益考慮,重汽核心層放棄了1%的持股,轉而給MAN,但剩下的流通股比例仍然達不到港交所的要求。

於是,馬純濟和同事們只能再做香港聯交所的工作,最終使對方“破例”批准。

當時還有一個難題。由於重汽和富豪當時的合作還沒有終止,考慮到這層關係,要很好地把握談判的進程和尺度。與MAN談判的一年中,他們只能不停地在德國、瑞典、香港、北京、濟南跑。沒有人記得其間開了多少次會,據說十分重要的會議就要超過15個。

MAN擁有世界是前沿的重型卡車技術和生產能力。聯手MAN,顯然是重汽60多年來,最重要的一次技術轉型,意味著重汽的技術和產品已經從斯太爾時代轉換到MAN時代。

隨後幾年,重汽潛心吸收MAN的技術甚至是管理,包括D08、D20、D26發動機的當地語系化生產,TGA的國產化。拿D08發動機來說,整個機體鑄件基本壁厚只有5毫米,較現有同功率發動機要薄,而且升功率高,這就對鑄件的強度提出非常嚴格的要求,100多公斤的機體,不僅薄一點厚一點不行,而且幾克的微量元素都要控制好,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種高難度,就是在德國,靠著優異的技術能力和優良的生產條件,加上MAN公司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其D08機體原廠鑄件成品率也只有85%左右。

經過多年的技術攻關,如今重汽不僅達到了德國MAN的生產水準,很多生產技術達到甚至超過了MAN生產線的品質水準。

2015年,重汽MAN技術產品全面投放市場,實現了重中輕客特全系列產品的升級換代。

此時的重汽,已經從躍上了更高的平臺,無論技術、產品還是管理。

走向世界——“主動斷臂”闖國際化市場,中國每出口10輛重卡有一輛“重汽造”

到香港上市,讓世界在資本市場上認識了重汽;牽手德國MAN公司,讓世界重卡行業認識重汽。其實,重汽早在重組後不久,就用“主動斷臂”的方式,讓世界認識重汽。

話得從2003年說起。當年,重汽的整車出口只有40台。2004年時,他們提出了“雙十計畫”,即2004年比2003年出口整車及創匯額增長10倍,同時到2006年底使重汽出口整車及創匯再增長10倍。當時,重汽出口的車都掛著斯太爾的商標。

當年一位副總去沙特開拓市場,第二天就接到了斯太爾品牌的擁有者MAN的律師函,稱按照合同約定,重汽出口國際市場的產品不能打斯太爾品牌。而當時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重汽打的都是斯太爾品牌。

馬純濟說,重汽在斯太爾身上前後花了這麼多錢,傾注了大量心血,但因為品牌不屬於自己,即便重汽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也不能進軍國際市場,“當時感覺非常痛苦”。於是,他們決心樹立重汽自己的品牌。他們在國內國際註冊了SINOTRUK商標,作為重汽專門用於出口的商標。

對於當時的重汽來說,這等於是“主動斷臂”。不過,“斷臂”的短暫痛苦後,SINOTRUK在國際上聲名漸起。如今,重汽的出口車上,掛的都是SINOTRUK商標。在非洲、東南亞和南美等區域市場,SINOTRUK已經成為中國重卡的代名詞。

近年來,他們通過自己的品牌戰略,打造汕德卡、豪沃、斯太爾和豪瀚四大品牌產品,針對不同市場和各類消費者定位,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市場。

與其他跨國車企不同,重汽下大力氣建造國際市場網路和綜合服務保障兩個管理體系,建立了國際市場行銷網路管理體系,在全球設立了60多個海外代表處和辦事機構,目前在70多個國家發展了160多家經銷商,建立了590個售後服務網點,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和東歐等發達國家,形成了基本覆蓋非洲、東南亞、南亞、中東、中南美、中亞等發展中國家和主要新興市場,以及金磚國家和部分成熟市場的國際市場行銷網路體系。

重汽還緊緊地抓住了“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在近年來重卡行業低迷的情況下,“一帶一路”戰略給他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他們加速海外市場佈局,重點聚焦東南亞、南亞、中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除了原來一直堅持並加強的出口外,他們加快推進資本“走出去”戰略步伐,以合作方進行國際產能合作,以輸出資本和技術的方式實現當地製造,不斷擴大出口。目前,重汽通過投資、合資合作或並購等形式,在東南亞、南亞和非洲區域的8個國家合資合作建立的10個KD組裝工廠,實現當地化生產製造和銷售,為應對貿易壁壘、技術壁壘、適應當地政策法規、鞏固擴大國際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2015年,重汽整車出口累計銷售16.2萬輛,重汽造的車開到了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和東歐等發達國家。從2004年到2016年,中國重汽連續12年保持在行業內重卡銷量出口第一地位。目前,重汽重型卡車的出口量已占行業出口總量的40.2%,連續12年牢牢佔據中國重卡行業的出口首位。出口量已占重汽總產量的30%以上。

重汽的國際化不僅僅是自己走出去,讓別人認識自己;還在於引進來,靠自身的品牌、技術、產品“魅力”。

如今在臨港經濟開發區機場路西側,三家緊鄰的企業門前的旗杆上,除了中國國旗,還飄著德國國旗。ZF、大陸、VOSS這三家德國企業,而且都是世界頂級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飄洋過海,在濟南一條路上當起了“鄰居”。

他們是專為重汽配套而來的。自2005年全球轉向器頂尖企業ZF落戶濟南起,已有德國威伯科、美國瀚瑞森、德國曼胡默爾、德國貝洱、瑞典SKF等數十家世界級汽車配件企業在濟南落戶建廠,不少是世界500強。

17年間,重汽已從虧損上百億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利稅總額27.2億元。當初從央企“降格”為省企,後來成為市企,一路走來,卻是越來越“接地氣”、“接洋氣”,這一路的奮進,把重汽鑄造成了國際化企業。

17年前,馬純濟可能沒想到,那個電話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很多人也沒想到,那個電話還改變了重汽的運行軌跡。

短評:敢於擔當和實踐是企業家的成功基因

坐落於濟南的中國重汽在17年前,是全城老百姓都知道的“大包袱”,職工發不出工資,負債近130億元,這個天文數字讓很多人都不停咋舌:“汽老總”完了。而17年後,這個當年有如瀕臨滅絕的恐龍一樣的巨無霸企業,不僅站了起來,而且還成了這座城中許多人想去上班的地方,年銷售額700多個億,利稅27億,擁有兩家上市公司……

這其中的反轉奧秘是什麼?

那是因為一個人,這個人叫馬純濟,是整個重汽上演絕地反擊和東山再起的靈魂人物,也是整個重汽再度輝煌的總設計師。

任何一個企業,做得好壞,一把手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一把手的擔當與實踐,又是企業成敗和是否能成為真正企業家的關鍵。縱觀重汽17年的奮鬥史,馬純濟總是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有利於企業的抉擇,因為他的決定,不僅僅關係到他個人的人生軌跡,還直接影響著中國重汽和數萬職工的未來之路。在政府工作與企業工作之間,他選擇企業;在市領導與企業負責人之間,他選擇企業,這是一種怎樣的擔當和胸懷;他搞創新、抓市場、忙上市、外聯國際化、內引產業鏈,用深刻的思考和果敢的實踐,把中國重汽從泥潭拉上坦途,而這一切,不是用文字就能簡單表述的。一位企業家的成功,首先是擔當,因為擔當的背後代表了太多的品質:責任心、敬業精神、良好的心態、優秀的工作作風……企業家的成功,也一定是實踐的成功,而實踐的成功首先是敢想敢幹,而且要在實踐中學習、總結、昇華,體現企業家的視野、高度和專業。擔當與實踐,這是企業家成功的基因,馬純濟兩者兼備。

在重汽,有職工親切開玩笑,說馬書記這個姓氏好,“馬到成功”,他來了,重汽就成功了。但成功背後的擔當與付出,實踐與辛苦,也只有成功者自己知道。

掃一掃 關注“濟南政務”

在這裡遇見不一樣的濟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