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荊州83歲老人李南傑:潛心鑽研“荊楚石”六十載

記者 劉潔 文/圖

熱衷搜集、整理、解讀荊楚文史文藝、民風民俗和文化名人長達60年, 收藏“非遺”實物3000件, 採集石頭15噸……這位83歲高齡、精神矍鑠的老人埋首于浩瀚的文史資料中, 整理編纂, 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半句空”, 這句對聯用在李南傑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這位老人已經在冷板凳上坐了60年, 他從未喊累, 他說還要坐下去。 “我就是喜歡, 覺得做這些東西很有意思。 ”李南傑淡淡一笑, 如此解釋。

收藏“非遺”作品3000件

家裡一間10平米的房間就是他的工作室, 櫃子裡收藏了不少他多年整理的非遺文獻資料, 用檔案盒裝訂得整整齊齊歸類拜訪。 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頭堆滿了所有書桌和櫃子。 鑽研楚玉、研究非遺文獻資料是他每天必修的功課。

從1959年到2016 年, 他跑遍了荊州城區的大街小巷和郊區的鄉鎮村落, 行程近10萬公里, 尋訪了民間工匠、藝人、能人學者、老者超過3000人次,

搜集(發掘)了民間文化遺產名目120余項, 完成了各項文稿超過200萬字, 拍攝相關照片2000餘幅, 其中已經申報並公佈的非遺名目有18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級6項、市級8項), 並收藏“非遺”實物(作品)近3000件。 期間, 楚玉是老人一直執著研究的一個重要項目。

60年來熱衷研究荊楚文化

李南傑家中堆積的石頭顏色以土黃色為主。 “這些不是普通的石頭, 是璞石, 裡面藏著玉。 ”李南傑說, 這些都是他從長江邊撿來的石頭。 “這些石頭在外形、紋理、光感上都有區別, 我想出一本書, 證實存在這種玉以及其種類, 填補楚玉的空白。 ”李南傑表示這可能也是第一本研究荊楚玉石的專著。

目前, 李南傑採集的石頭量約15噸, 做了600多件切片分類放置。

“荊州出土的楚玉代表了當時中國古玉的最高水準。 ”李南傑告訴記者。

打破條條框框大膽走出去

2008年, 李南傑開始到長江邊撿石頭, 當起“相璞”的伯樂, 一直持續到今天。 據李南傑介紹, 在修建荊州長江大橋時, 河床上的岩石層挖掘出來的鵝卵石有些剝去皮殼後, 裡面竟露出了類似于清涼白玉的東西, 外表樸實無華的石頭激發了他的好奇心。

採訪中, 李南傑拿出一本自己梳理的《家庭檔案目錄》向記者展示, 共有家事家務、文化遺產檔案、工作業務檔案、影相照片、聲像類文獻資料五部分, 這些都是他多年來所花心血最直接的見證。

“以前自己只是喜歡研究荊楚文化, 在傳統民間文化已經瀕臨絕境的今天, 我們這一代民間藝人必須打破這些條條框框,

大膽地走出去, 將所知道的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後人, 要做到授藝不藏私!”李南傑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