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淺談臨縣傘頭秧歌的保護與發展(作者:馮富林)

淺談臨縣傘頭秧歌的保護與發展

——從製作傘頭秧歌演唱字幕所想到的

文/馮富林

【摘 要】本文從業餘配製秧歌演唱歌詞字幕的難度說起,

認為政府在傘頭秧歌的保護和發展中應該加大投資和管理力度。

【關鍵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傘頭秧歌;字幕。

筆者是一名忠實的臨縣傘頭秧歌迷, 但是在16歲的時候, 因為到湖北武漢上學, 就離開了臨縣那塊生我養我的土地, 畢業後仍舊留在湖北工作。 2007年底,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網路上搜索到了百度臨縣貼吧, 更讓我興奮的是看到了貼吧的“臨縣秧歌大討論”置頂貼, 從此我就迷上了在網上唱秧歌、看秧歌。 作為一名秧歌迷, 能夠在異地他鄉聽到家鄉的聲音, 聽到自己所忠愛的秧歌, 真得很快樂。 欣賞名家演唱作品的同時, 也參與了臨縣秧歌貼吧的發展與管理, 同時也擔任了多個網路QQ秧歌群的宣傳及管理工作,

真正成為了一名傘頭秧歌網路歌手, 並與一些志同道合的網友參與創辦了傘頭秧歌網, 共謀傘頭秧歌的美好未來。

三年多來, 和不少呂梁老鄉成為了網友, 同時也認識了不少外地的歌友。 比如, 山西臨汾的微笑的駱駝, 湖南的隨風逸, 江西的楓林晚、詠兒, 山東的青青小草, 上海的平安, 河北的雪雨等等。 和外地網友們用普通話對文字秧歌, 這都能相互理解。 即使用些許方言, 時間長了他們也基本能理解。 可是他們在看秧歌演唱視頻的時候就很困難了, 因為視頻絕大部分沒歌詞字幕, 又完全聽不懂我們家鄉的方言, 所以沒法欣賞和學習。 為了朋友們, 為了使傘頭秧歌的歌聲能傳播得更遠, 筆者想到了給網路上的精彩視傾演唱配製歌詞字幕。

筆者在校學習的是電腦應用專業, 對電腦應用軟體比較熟悉, 一年前曾用繪聲繪影軟體製作過一個不足六分鐘的傘頭秧歌演唱字幕作品。 從製作對唱臺詞, 錄製字幕到後期視頻與字幕合成, 足足用了一周左右的時間。 之後, 我就開始反思, 是自己所用的軟體不對, 還是自己的製作方法不對?為什麼那麼費時費力呢?在同學中, 朋友中, 網友中多方打聽, 向一些專業的攝影工作室瞭解到, 視頻後期技術的處理的確非常的花費人力物力:

首先要聽懂歌詞並記錄。 按正常情況, 一首秧歌也需要反復聽幾遍才能聽懂並且記錄下來。 但是常有些特殊情況, 比如擴音效果不好、現場氣氛活躍或說笑聲影響、歌手本身吐字不清、歌手忘詞用含糊音一哼而過等等。

筆者在配製李澤鋒與賀升亮圍繞三國句句唱虎字的對唱作品時(2010年正月元宵), 因為對三國不是非常熟悉, 唱詞中提到的人名地名難以理解, 為此專門翻閱電子版的《三國演義》, 搜索相關人名地名, 儘量避免出現過多的錯詞別字。 筆者離開家鄉十多年了, 一些方言土語已經不能很好的理解, 如:“諂書捏戲”、“咯措倆耳”等, 這也給記錄字幕帶來了困難。

第二步要用字幕軟體錄製字幕檔。 每句歌詞都要和實際起止時間相配, 如果有差錯的話, 還要重來, 配完後還要核對。 所以這個過程至少也要2-3遍。

第三步是原視頻檔與字幕檔合成渲染, 輸出帶字幕的視頻檔。

因為合成字幕作品.對電腦配置要求非常高, 而筆者所用的筆記型電腦配置中等, 渲染一個十五分鐘左右的作品大概需要一個多小時。 對唱時間過長的作品, 筆者都是整夜不關電腦讓它渲染的。

以上三步基本說明了配製字幕的費時費力, 所以不管是電視臺的錄影, 還是街上個人銷售的秧歌光碟, 配有歌詞字幕的實在是少得可憐。 儘管如此, 在兔年新春來臨之際, 筆者聽聞家鄉準備召開傘頭秧歌“十二五”保護與發展研討會, 就利用春節假日, 配製了7個字幕作品, 並發佈在網上, 受到了外地歌友普遍歡迎和眾多傘頭秧歌愛好者的好評。

從製作字幕的難度, 筆者想到了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中的作用。

首先,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文化傳媒公司或影視製作工作室,製作一批高品質的錄影資料,進行保存,發佈到網上進行推廣學習。如果是唱秧歌的,必須配製有歌詞字幕,才能讓外地朋友所接受和理解。

其次,政府必須帶頭出資。保護和發展是需要大筆資金的,這個資金,政府必須率先出,不能認為文化就是賠錢的事情。在政府的帶領下,可以向社會呼籲贊助。聽說太原臨縣商會實力很大,每年都捐助學子,為何不能在文化遺產上也捐助點?另外,一些傘頭的收入也很可觀,也可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

第三,培養能用普通話,或者能用近似普通話的歌手。視頻配上字幕,外地朋友僅僅是能看懂;但是脫離開字幕,還是難以理解。要求現在成年的傘頭歌手用普通話,好像也不現實。因為他們的市場就在方言區,基本不需要普通話。而且,從小沒接受過普通話的學習,加上多年來的習慣,很難向普通話靠攏。所以,政府為何不能招聘一些能用普通話的青年人進行培養?

總之,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僅憑幾個秧歌愛好者和一些舞臺歌手是遠遠不夠的,縣政府必須重視,文化部門進行管理和約束。同時,出力出資號召更多的愛好者主動加盟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中,獻計獻策,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共謀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美好未來。

本文作者

【編後】

本文已出版自臨縣文化局張晶森局長總編的《臨縣傘頭秧歌藝術大觀》下編本第934頁。

首先,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文化傳媒公司或影視製作工作室,製作一批高品質的錄影資料,進行保存,發佈到網上進行推廣學習。如果是唱秧歌的,必須配製有歌詞字幕,才能讓外地朋友所接受和理解。

其次,政府必須帶頭出資。保護和發展是需要大筆資金的,這個資金,政府必須率先出,不能認為文化就是賠錢的事情。在政府的帶領下,可以向社會呼籲贊助。聽說太原臨縣商會實力很大,每年都捐助學子,為何不能在文化遺產上也捐助點?另外,一些傘頭的收入也很可觀,也可收取適當的管理費用。

第三,培養能用普通話,或者能用近似普通話的歌手。視頻配上字幕,外地朋友僅僅是能看懂;但是脫離開字幕,還是難以理解。要求現在成年的傘頭歌手用普通話,好像也不現實。因為他們的市場就在方言區,基本不需要普通話。而且,從小沒接受過普通話的學習,加上多年來的習慣,很難向普通話靠攏。所以,政府為何不能招聘一些能用普通話的青年人進行培養?

總之,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僅憑幾個秧歌愛好者和一些舞臺歌手是遠遠不夠的,縣政府必須重視,文化部門進行管理和約束。同時,出力出資號召更多的愛好者主動加盟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中,獻計獻策,眾志成城,齊心協力,共謀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美好未來。

本文作者

【編後】

本文已出版自臨縣文化局張晶森局長總編的《臨縣傘頭秧歌藝術大觀》下編本第934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