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槽點與亮點都很突出的《拆彈專家》,拍出了港片的尷尬

“一架衝鋒車, 五個員警, 加上車上面裝備, 值多少錢?”

這是港片《寒戰》裡的臺詞。

片中匪徒開價九千萬, 數額不算多, 但小小的一輛衝鋒車, 牽扯出香港政壇高層的博弈和黑幕。

《拆彈專家》裡的匪徒玩的更大了。 姜武飾演的炸彈客“火爆”率領幾十人的雇傭兵團隊, 控制了一條海底隧道, 幾百名人質, 要價高達數十億。

但背後牽扯出的只有一名奸商, 場面大了, 格局卻小了不少。

《寒戰》上映後, 影迷對於劇情的猜測和討論, 對續集的期待程度, 讓港片仿佛有種起死回生的氣象。 相比之下, 《拆彈專家》缺少推理解謎的環節, 淪為一部無腦的、程式化的合拍片, 影片的槽點和亮點同樣突出, 整體上只是一部中規中矩之作。

就像很多人所說, 這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港片, 內地演員的加入沒有碰撞出火花, 反而在很多地方顯得尷尬, 就像那塊屹立不倒的洗衣粉看板,

分分鐘讓人出戲。

宋佳在片中的臺詞曾提到超級英雄電影, 而我們都知道這類電影之所以吸引人, 不僅是因為超級英雄多強大, 更因為影片中還有與之相匹配的反派對手。

在《拆彈專家》中, 姜武飾演的反派“火爆”就很失敗。

火爆和他的手下雖然戴上了“小丑”面具, 作案過程卻絲毫沒有“小丑”式犯罪的智商。 橫衝直撞下, 金庫保安都成了不會掩護的活靶子;精心製作的汽車炸彈, 僅僅是作為逃跑路線上的“地雷”。

如果換做智商更高的匪徒, 可能會把三個汽車炸彈散佈在城市的不同區域, 來吸引警方注意, 為作案爭取時間。

後面的隧道劫持人質事件, 姜武的幾次破音, 也讓人感覺他真的不適合這類角色。 雖然他戴了眼鏡, 但是沒有那種高智商反社會的氣質, 也許他還是更適合《天註定》裡面那種性格直爽、腦經不會轉彎的“糙漢”形象吧。

其次, 宋佳在片中也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基於內地市場票房的考慮, 港片性價比最高、同時對自身氣質影響最小的策略便是加入大陸女星, 如《謎城》中的佟麗婭, 《風暴》中的姚晨, 而她們無一例外的都徹底成為男主角的陪襯。

宋佳在《拆彈專家》中, 除了拖累一下男主角, 讓劉德華有一次英雄救美的機會, 幾乎沒有任何作用。 她在片中飾演一名離異教師, 然而你把她的職業換成醫生、護士、白領,

甚至砍掉她的戲份, 都不會影響劇情的發展。

這種尷尬的戲份類似於《人民的名義》裡被萬人嫌棄的“鄭勝利”, 戲份不少, 但對推動劇情沒什麼意義。

《拆彈專家》尷尬的不止演員, 還有強行為自己背上的政治包袱。

張繼聰在片中飾演一名導遊, 他有句臺詞是:“我們不是購物遊, 有很多時間拍照的。”後來滿載內地遊客的大巴車被匪徒劫持,這個導遊又挺身而出,保護內地遊客。

這個角色的存在,顯然是想為蕭條的香港旅遊業做一次正面宣傳。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香港旅遊業近幾年內地遊客銳減,希望內地遊客回歸也成了不少商戶的心願。不過這種宣傳太硬,在兩地關係不斷惡化的大背景下,甚至有些虛假。

另外,影片故事的大前提,即幕後黑手的犯罪動機也令人無法理解。

“火爆”一行劫匪是受上市公司老闆閆先生(廖啟智 飾)的雇傭,佔據香港三條海底隧道之一的紅隧,從而讓閆先生擁有的另一條隧道股價飆升。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股市永遠是港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就像《竊聽風雲》系列越拍越像“股市風雲”一樣,《拆彈專家》也描繪了資本經濟下的眾生相:紅隧和幾百名人質被匪徒控制,警方想到的不是立馬救人,而是“等到上班時間一到,整個香港都會亂套的”;普通民眾想到的不是隧道和人質的安危,而是立馬搶購西隧的股票。

編劇可能想諷刺金融市場的繁榮是建立在皚皚白骨之上,但為了抬升股價而發動恐怖襲擊,有哪個商人會這麼大膽?

不過除了這些尷尬,《拆彈專家》也有不少亮點。

警方與匪徒在隧道對峙時,演員蔡瀚億飾演的年輕員警被匪徒綁滿炸彈放出,編劇沒有讓劉德華飾演的拆彈專家在最後一秒將炸彈解除,讓觀眾虛驚一場。而是告訴年輕員警炸彈無法拆除,隨後劉德華慌忙逃開,年輕員警大喊“我是員警!我有責任!遠離人群!遠離車群!這樣傷亡才最少”,然後被炸死。

這種反英雄主義的套路,讓觀眾頗感意外,也為結局埋下了伏筆。

另外一個亮點就是警方的強攻。

狹長隧道內迅速移動的俯拍鏡頭,讓局促空間裡的激烈交火和遍地狼藉得以一覽無餘。姜武率領的雇傭兵一夥人看似人數不少,火力充足,但在警方的強攻下很快原形敗露,邊戰邊退,在隧道的狹小空間內,雙方以汽車為掩護互相射擊,有點拍出戰爭戲的感覺。

影片最後,編劇也沒有讓整個故事“雷聲大、雨點小”,而是真的拍出了宏大的爆炸場面,不再有最後一秒營救,不再有英雄主角光環,結局的不落俗套突破華語片類型套路,為影片加分不少。

總體來說,《拆彈專家》是一部中規中矩之作,它不上不下的水準也暴露出港片這些年的尷尬。

本土市場的式微,進軍內地的水土不服,讓很多香港電影人找不到方向。

於是有的開始向資本妥協,開始迎合市場,市場需要葉問我拍葉問,市場需要青春題材我拍青春題材,在資方的和市場對利益的追逐下不斷的苟合,走向一個同質化嚴重的情形。

還有的在市場競爭中採取鴕鳥戰術,堅持一貫的港片風格,卻在創作上開始枯竭,玩不出什麼新花樣。

香港曾是港影人士的一片天,但從整個亞洲,整個世界來看,香港是狹小的,面臨日韓電影乃至好萊塢的衝擊,港片的格局總會矮人一截,當大陸電影都已經在湄公河、非洲“拯救世界”時,港片還在聚焦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其沒落必然無可避免。

當然,港片的沒落不代表香港再難拍出好電影,也不意味著合拍片一定是垃圾。就像劉天王這些年的作品水準,既有《澳門風雲》這種大爛片,也有《解救吾先生》這樣的佳作,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創作者的誠意吧。

有很多時間拍照的。”後來滿載內地遊客的大巴車被匪徒劫持,這個導遊又挺身而出,保護內地遊客。

這個角色的存在,顯然是想為蕭條的香港旅遊業做一次正面宣傳。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香港旅遊業近幾年內地遊客銳減,希望內地遊客回歸也成了不少商戶的心願。不過這種宣傳太硬,在兩地關係不斷惡化的大背景下,甚至有些虛假。

另外,影片故事的大前提,即幕後黑手的犯罪動機也令人無法理解。

“火爆”一行劫匪是受上市公司老闆閆先生(廖啟智 飾)的雇傭,佔據香港三條海底隧道之一的紅隧,從而讓閆先生擁有的另一條隧道股價飆升。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股市永遠是港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就像《竊聽風雲》系列越拍越像“股市風雲”一樣,《拆彈專家》也描繪了資本經濟下的眾生相:紅隧和幾百名人質被匪徒控制,警方想到的不是立馬救人,而是“等到上班時間一到,整個香港都會亂套的”;普通民眾想到的不是隧道和人質的安危,而是立馬搶購西隧的股票。

編劇可能想諷刺金融市場的繁榮是建立在皚皚白骨之上,但為了抬升股價而發動恐怖襲擊,有哪個商人會這麼大膽?

不過除了這些尷尬,《拆彈專家》也有不少亮點。

警方與匪徒在隧道對峙時,演員蔡瀚億飾演的年輕員警被匪徒綁滿炸彈放出,編劇沒有讓劉德華飾演的拆彈專家在最後一秒將炸彈解除,讓觀眾虛驚一場。而是告訴年輕員警炸彈無法拆除,隨後劉德華慌忙逃開,年輕員警大喊“我是員警!我有責任!遠離人群!遠離車群!這樣傷亡才最少”,然後被炸死。

這種反英雄主義的套路,讓觀眾頗感意外,也為結局埋下了伏筆。

另外一個亮點就是警方的強攻。

狹長隧道內迅速移動的俯拍鏡頭,讓局促空間裡的激烈交火和遍地狼藉得以一覽無餘。姜武率領的雇傭兵一夥人看似人數不少,火力充足,但在警方的強攻下很快原形敗露,邊戰邊退,在隧道的狹小空間內,雙方以汽車為掩護互相射擊,有點拍出戰爭戲的感覺。

影片最後,編劇也沒有讓整個故事“雷聲大、雨點小”,而是真的拍出了宏大的爆炸場面,不再有最後一秒營救,不再有英雄主角光環,結局的不落俗套突破華語片類型套路,為影片加分不少。

總體來說,《拆彈專家》是一部中規中矩之作,它不上不下的水準也暴露出港片這些年的尷尬。

本土市場的式微,進軍內地的水土不服,讓很多香港電影人找不到方向。

於是有的開始向資本妥協,開始迎合市場,市場需要葉問我拍葉問,市場需要青春題材我拍青春題材,在資方的和市場對利益的追逐下不斷的苟合,走向一個同質化嚴重的情形。

還有的在市場競爭中採取鴕鳥戰術,堅持一貫的港片風格,卻在創作上開始枯竭,玩不出什麼新花樣。

香港曾是港影人士的一片天,但從整個亞洲,整個世界來看,香港是狹小的,面臨日韓電影乃至好萊塢的衝擊,港片的格局總會矮人一截,當大陸電影都已經在湄公河、非洲“拯救世界”時,港片還在聚焦自己那一畝三分地,其沒落必然無可避免。

當然,港片的沒落不代表香港再難拍出好電影,也不意味著合拍片一定是垃圾。就像劉天王這些年的作品水準,既有《澳門風雲》這種大爛片,也有《解救吾先生》這樣的佳作,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創作者的誠意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