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學文化之古人送別時的習俗

1、“祖餞”——先秦時期屬“行祀禮”

東漢鄭玄注曰:“將行而飲酒, 曰‘祖’”

如果評詵古代最有名的“送別”, 唐朝詩人王維送別友人元二無疑應名列前茅。

有一年春天, 王維在渭城客舍中設宴, 請即將遠行的元二喝酒, 還寫下了著名的離別名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

王維請酒送行, 古謂“餞飲”, 是古代最為常見的一種送別方式, 至今仍流行。 這種送別方式一般在遠行者上路前舉行, 最早源于先秦時已流行的一種叫“祖”的風俗。 所謂“祖”, 原本是出行時祭祀路神的行為, 目的是祈求旅途平安,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稱:“祖者, 行神, 送行之祭, 故曰‘祖’也。 ”後來乾脆將送行喝酒稱為“祖”, 東漢學者鄭玄即稱:“將行而飲酒, 曰‘祖’。 ”

“祖”, 又稱“祖行”, 在先秦時屬“七祀”(或“五禮”)之一, 為“行祀禮”, 時人出行必不可缺。 行祀禮是怎麼形成的?據說與黃帝之子纍祖有關。

纍祖遠遊時死於途中, 於是人們為他舉行了路祭活動, 後來路祭逐漸流變為以餞行為主要內容的送別民俗, 纍祖也變身為“行神”。

“祖行”頗為講究, 有一套成熟的程式, 多在驛館內或路邊設帳, 擺上酒筵, 稱為“祖帳”, 也稱“祖餞”、“祖席”、“祖筵”等。 這種送別方式在唐朝的文人中間特別盛行, 張籍《送友人盧處士游吳越》詩, 記述的便是他為將去今江浙一帶旅遊的好友盧處士而搞的送別活動, 時已“春草上高臺”, 張籍在驛站的樓上擺了一桌酒菜:“羨君東去見殘梅, 惟有王孫獨未回……風滿驛樓潮欲來。 ”

李白的《留別金陵諸公》詩記述的則是他當年離開南京時南京友人在白下亭為他送別的情況:“五月金陵西, 祖余白下亭。

欲尋廬峰頂, 先繞漢水行。 ”其實, 只要有朋友遠行, 不論是遊玩、回鄉, 還是赴任、卸任、遠征, 古人都會“祖”一下。 劉禹錫的《送河南皇甫少尹赴絳州》一詩, 就是他為皇甫少尹到山西任職而搞的送別活動:“祖帳臨周道, 前旌指晉城……”

不只民間送別流行餞飲, 皇家也這樣。 如唐朝, 最有名的一場祖筵是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十五年(西元727年)搞的, 時兵部尚書張說要去西北(朔方)巡視邊防, 李隆基召集了朝中文武大臣都來與張說餞飲。 唐徐知仁《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詩說的就是這件事:“北闕紆宸藻, 南橋列祖筵。 ”

2、“折楊柳”——漢代已形成的送別風俗

《送別詩》雲:“柳條折盡花飛盡, 借問行人歸不歸”

古人出發前, 送人者會把遠行人一直送到路口, 並要折枝相送。 所謂“折枝”, 就是折取路邊的樹枝花草什麼的, 送給遠行人, 雖然是隨手之物, 但“禮輕情意重”, 寓意深刻。

在春季送別, 最流行的是“折楊柳”。 “折楊柳”是古代社會生活中最有格調的風俗之一, 這種風俗是怎麼產生的?有人從“柳”諧音“留”上分析, 認為“折柳”是挽留的意思。

其實這種說法欠妥, 如果被送人的家不在此地, 或是不歸之離別, 可以這樣理解為是留對方多呆些日子, 但如果對方有歸途, 這樣分析就矛盾了。

“折柳送別”風俗的形成, 與時節和柳本身均有關係。 柳樹是中國古老的原產樹種之一, 生命力極強, 插土即活, 是古代行道樹的主力樹種之一, 路邊河畔都可見到柳樹。 古人送別親友, 從路邊生機盎然的柳樹上折一枝柳條相送, 就是希望遠行人能像楊柳一樣, 很快適應, 隨遇而安。

折柳送別與古人的辟邪訴求也有密切的關係。 對遠行親友最好的祝語是“一路平安”, 但路途艱險, 難免會遇到麻煩, 古人認為這是邪氣侵擾, 路鬼作祟, 如何辟邪驅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帶上辟邪物。 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裡皆具驅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風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柳》引《術》稱:“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別時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遠行人路上平平安安。順便說一下,折桃枝不用於成人單獨出行,而用於帶孩子出行,古人迷信“鬼畏桃也”,認為桃枝對孩子的保護功能比柳枝好。

細究“折柳送別”的最早源頭,或許在先秦。先秦時楊柳已與出行有了文學上的關聯,被賦予了一種感情。《詩經·小雅》中有一首《采薇》詩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折柳送別”流行於漢代,記錄漢代都城長安和畿輔地區地理狀況的古籍《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城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當時送人一般送至灞橋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腸寸斷,所以《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這樣的說法:“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為‘銷魂橋’。”

南北朝時期,“折楊柳”之俗已風行各地,南方與北方都出現了以“折楊柳”為題目的詩文。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有《折楊柳》:“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在北朝,則有《折楊柳歌》(其一):“遙看孟津河,楊柳鬱婆娑……”

隋唐時期,“折柳相送”已成為古代中國文人贈別的普遍現象。其中有一首作者不詳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因為折柳相送盛行,在當年送別最集中的灞橋,附近的柳樹條都被隨手折光了。因為無法折到長柳枝,唐詩人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詩中只好解釋道:“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為此,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其七)呼籲:“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3、“攀花”——唐代流行的送別風俗

李白詩雲:“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人”

所謂“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古人喜歡攀花弄草,宋王安石《杖策》詩中就有“杖策窺園日數巡,攀花弄草興常新”。攀花送別之俗起源於何時?準確時代一時也難以說清,至少在唐朝已頗為流行。唐張籍《送從弟刪東歸》稱:“春橋欲醉攀花別,野路閑吟觸雨行。”李白《江夏送張丞》亦稱:“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人。”類似的還有耿湋的《薦福寺送元偉》:“送客攀花後,尋僧坐竹時。”

攀花送行在唐朝為何能流行開來?與其時花卉消費習慣的形成有極大的關係。在唐朝,賣花與買花都很平常。白居易便寫有《買花》詩:“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當時的花價也不貴,往往是隨行就市,“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在古代,攀花送別與折柳相贈同時流行,並不矛盾,沒有柳時就送花。唐戴叔倫《送呂少府》詩稱:“共醉流芳獨歸去,故園高士日相親。深山古路無楊柳,折取桐花寄遠人。”從詩中看,當時由於路邊沒有柳樹,戴叔倫便隨手折了桐花送給遠行的友人。

桐花即梧桐樹花,它的開花週期與柳樹發芽長葉相近,古人很早就作為農曆三月的物候特徵記錄了下來。中國最早的農書《夏小正》中已有三月“拂桐芭”的說法,意即三月份桐樹花開了,因為花期在清明前後,古人將之視為“清明之花”,與“楊柳依依”,成為這一時節的共同風景。

但古人送別並不一定就是送桐花,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櫻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隨手可摘,都可以送。如唐代詩人元稹曾用櫻桃花送別,其《折枝花贈行》詩寫道:“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元稹還曾折牡丹花送別,其《贈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餞行》詩稱:“鶯澀餘聲絮墮風,牡丹花盡葉成叢。”

古代學子更喜歡以杏花相送。杏花與楊柳都是春天的美麗符號,宋僧志南《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杏與桃李梅一樣,既有觀賞價值又有食用價值,而杏花最為奇美,初放純紅,落花純白,“白白紅紅一樹春”,“遠勝桃夭與李穠”。因為杏花漂亮,廣受古人喜愛,賣杏花成為古代街頭一景。南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記下了這一幕:“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桃枝、柳枝等在古人眼裡皆具驅鬼功能,南北朝已有插柳辟邪風俗。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柳》引《術》稱:“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所以,送別時折柳寓意很明白,就是祝遠行人路上平平安安。順便說一下,折桃枝不用於成人單獨出行,而用於帶孩子出行,古人迷信“鬼畏桃也”,認為桃枝對孩子的保護功能比柳枝好。

細究“折柳送別”的最早源頭,或許在先秦。先秦時楊柳已與出行有了文學上的關聯,被賦予了一種感情。《詩經·小雅》中有一首《采薇》詩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折柳送別”流行於漢代,記錄漢代都城長安和畿輔地區地理狀況的古籍《三輔黃圖》記載:“灞橋在長安城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當時送人一般送至灞橋分手,其情其景往往令人肝腸寸斷,所以《開元天寶遺事》中有這樣的說法:“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橋,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為‘銷魂橋’。”

南北朝時期,“折楊柳”之俗已風行各地,南方與北方都出現了以“折楊柳”為題目的詩文。如南朝,梁簡文帝蕭綱有《折楊柳》:“楊柳亂成絲,攀折上春時……”在北朝,則有《折楊柳歌》(其一):“遙看孟津河,楊柳鬱婆娑……”

隋唐時期,“折柳相送”已成為古代中國文人贈別的普遍現象。其中有一首作者不詳的《送別詩》這樣寫道:“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因為折柳相送盛行,在當年送別最集中的灞橋,附近的柳樹條都被隨手折光了。因為無法折到長柳枝,唐詩人孟郊《橫吹曲辭·折楊柳》詩中只好解釋道:“莫言短枝條,中有長相思。”為此,白居易《楊柳枝詞八首》(其七)呼籲:“小樹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兩三條。”

3、“攀花”——唐代流行的送別風俗

李白詩雲:“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人”

所謂“攀花”,就是采折花草。古人喜歡攀花弄草,宋王安石《杖策》詩中就有“杖策窺園日數巡,攀花弄草興常新”。攀花送別之俗起源於何時?準確時代一時也難以說清,至少在唐朝已頗為流行。唐張籍《送從弟刪東歸》稱:“春橋欲醉攀花別,野路閑吟觸雨行。”李白《江夏送張丞》亦稱:“藉草依流水,攀花贈遠人。”類似的還有耿湋的《薦福寺送元偉》:“送客攀花後,尋僧坐竹時。”

攀花送行在唐朝為何能流行開來?與其時花卉消費習慣的形成有極大的關係。在唐朝,賣花與買花都很平常。白居易便寫有《買花》詩:“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當時的花價也不貴,往往是隨行就市,“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在古代,攀花送別與折柳相贈同時流行,並不矛盾,沒有柳時就送花。唐戴叔倫《送呂少府》詩稱:“共醉流芳獨歸去,故園高士日相親。深山古路無楊柳,折取桐花寄遠人。”從詩中看,當時由於路邊沒有柳樹,戴叔倫便隨手折了桐花送給遠行的友人。

桐花即梧桐樹花,它的開花週期與柳樹發芽長葉相近,古人很早就作為農曆三月的物候特徵記錄了下來。中國最早的農書《夏小正》中已有三月“拂桐芭”的說法,意即三月份桐樹花開了,因為花期在清明前後,古人將之視為“清明之花”,與“楊柳依依”,成為這一時節的共同風景。

但古人送別並不一定就是送桐花,梅花、牡丹、山茶花,桃花、杏花,櫻桃花甚至不知名的野花只要隨手可摘,都可以送。如唐代詩人元稹曾用櫻桃花送別,其《折枝花贈行》詩寫道:“櫻桃花下送君時,一寸春心逐折枝”;元稹還曾折牡丹花送別,其《贈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餞行》詩稱:“鶯澀餘聲絮墮風,牡丹花盡葉成叢。”

古代學子更喜歡以杏花相送。杏花與楊柳都是春天的美麗符號,宋僧志南《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杏與桃李梅一樣,既有觀賞價值又有食用價值,而杏花最為奇美,初放純紅,落花純白,“白白紅紅一樹春”,“遠勝桃夭與李穠”。因為杏花漂亮,廣受古人喜愛,賣杏花成為古代街頭一景。南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詩,記下了這一幕:“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