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蒙恬築長城修直道打匈奴,讓今天一些西北人有了山東口音?

蒙恬將軍築長城修直道打匈奴, 讓今天西北一些地方的人有了山東口音?這話不是我說的, 是範文瀾先生說的。 《中國通史》:蒙恬擊敗匈奴, 取河南地(河套地區及甘肅黃河南部一帶)遷徙內地罪人去居住。 現在蘭州河谷地區及銀川河谷一帶居民操山東口音, 與西北故秦地居民秦隴官話迥異。


蒙恬將軍

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今日河套

蒙恬(約西元前259年—西元前210年), 姬姓, 蒙氏, 名恬,

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 。 秦朝著名將領。

西元前221年, 蒙恬被封為將軍, 攻破齊國, 拜為內史 , 深得秦始皇的尊寵, 當時與其弟蒙毅號稱“忠信”。 秦統一後, 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 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 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 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 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餘年, 威震匈奴, 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 他也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 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書于清道光六年(西元l826年)的《西夏書事》有秦家渠“相傳創始于秦”的記載, 即是今天寧夏引黃灌溉中的秦渠為秦代所建, 並在寧夏廣為流傳。 一些學者固執地以為,

這些被稱作秦渠的渠為漢代所建, 但在今天的寧夏平原是有漢渠的, 稱謂也被口口相傳了下來, 而漢人所建之渠為什麼要叫秦渠?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寧夏, 秦代便在這裡所置縣城(富平縣)和兩處亭障渾懷障(在今陶樂縣境)和神泉障(在今吳忠縣境)。 可見, 蒙恬將軍在這裡開發農業引黃灌溉不是沒有可能。

秦渠, 位於寧夏平原黃河以東, 相傳因始鑿于秦朝而得名

最早向今內蒙古巴彥淖爾移民

陰山長城

蒙恬將軍在修築萬里長城的壯舉中起了主要的作用, 這延綿萬余裡的長城是人類巨大的文化瑰寶,

以至於現在很多外國人說到中國首先想到的是長城。 長城就這樣變成了中國的象徵, 甚至代名詞。

蒙恬將軍率兵阻止匈奴是西元前215年的事情。 他最初的“重點工作”就在今巴彥淖爾的陰山一線。 在收復了南河地之後, 他自榆中(今內蒙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 設三十四縣, 又渡河, 佔據了陽山(今狼山)。

關於這一點, 《巴彥淖爾盟志》中也有明確記載:“秦統一中國後, 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邊郡仍襲用趙之舊稱, 置代、雁門、雲中、九原等郡。 其時, 巴彥淖爾現轄陰山以南地區屬秦九原郡轄境;陰山以北屬匈奴遊牧地。 秦始皇為使邊陲之地得以安定, 派將軍蒙恬鎮守邊疆, 並採取修直道、築長城、墾北假等措施鞏固北疆。 ”

墾北假,即是開墾“北假地”,這裡就是蒙恬將軍的移民地點。古籍中的“北假地”,屬於北方,系官田假(租借)于無地貧民耕種。按《史記》和《通鑒》準確的北假地域是:東起內蒙古固陽縣下濕壕鎮後腦包村,西至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北至色爾騰山秦長城,南至大青山烏拉山(即陰山包頭市石拐、固陽、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段)。

秦直道

三萬戶均授給爵位一級

秦始皇

秦軍北伐匈奴的同時,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四卷·中古部分·秦漢時期(上冊)》)。

為什麼要“拜爵一級”?這是因為熒惑守心。《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熒惑守心。”古人認為,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當時,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秦始皇聽說了,就派禦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但這事兒並沒完。

秋天,又有了“今年祖龍死”的說法(秦始皇自稱祖龍),秦始皇為此事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遷徙才吉利。於是,秦朝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河套黃河以北)、榆中地區,每戶授給爵位一級。

正是這些移民讓今天的河套地區有了最早的農業生產。

蘭州黃河

結語:山東口音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間被帶來的,而且在兩千多年以後的今天依然被保留了下來。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出門在外多年的人回到老家鄉音不改,但他好壞是回去了。而當年被秦移至河套地區的人們卻一直沒能歸去,一直在這裡生生不息地生存了兩千多年。在這裡紮根的同時,讓鄉音在在這裡留駐了下來。看來,這鄉音並非一輩子的事情。

寧夏渾懷障

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墾北假,即是開墾“北假地”,這裡就是蒙恬將軍的移民地點。古籍中的“北假地”,屬於北方,系官田假(租借)于無地貧民耕種。按《史記》和《通鑒》準確的北假地域是:東起內蒙古固陽縣下濕壕鎮後腦包村,西至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北至色爾騰山秦長城,南至大青山烏拉山(即陰山包頭市石拐、固陽、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段)。

秦直道

三萬戶均授給爵位一級

秦始皇

秦軍北伐匈奴的同時,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實之初縣”。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進一步增加了徙邊的人數。除謫徙刑徒外,還鼓勵一般民眾移居邊地。如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一次就從內地徙民三萬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級”。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對於開發北方邊地,充實武備,發揮了重要作用(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四卷·中古部分·秦漢時期(上冊)》)。

為什麼要“拜爵一級”?這是因為熒惑守心。《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六年,熒惑守心。”古人認為,這種天象象徵著帝王有災。當時,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後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秦始皇聽說了,就派禦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但這事兒並沒完。

秋天,又有了“今年祖龍死”的說法(秦始皇自稱祖龍),秦始皇為此事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遷徙才吉利。於是,秦朝遷移三萬戶人家到北河(河套黃河以北)、榆中地區,每戶授給爵位一級。

正是這些移民讓今天的河套地區有了最早的農業生產。

蘭州黃河

結語:山東口音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間被帶來的,而且在兩千多年以後的今天依然被保留了下來。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出門在外多年的人回到老家鄉音不改,但他好壞是回去了。而當年被秦移至河套地區的人們卻一直沒能歸去,一直在這裡生生不息地生存了兩千多年。在這裡紮根的同時,讓鄉音在在這裡留駐了下來。看來,這鄉音並非一輩子的事情。

寧夏渾懷障

本文為作者原創,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