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打得過關東軍嗎?

1932年1月3日, 日軍未發一槍, 佔領九一八之後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和遼寧省政府所在地錦州, 張學良部不戰撤入關內, 竊以為, 這是張學良在東北問題上最大的失誤, 甚至超過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

看日本史料, 九一八事變後, 日軍內部有強硬派, 也有對東北軍頗為忌憚的保守派, 即便是軍中, 權力最高的參謀本部也傾向保守的。 分析一下, 九一八以後, 其實局面並不是完全不可控制, 完整的黑省還在馬占山手中(錦州失守時, 馬雖然已經放棄齊齊哈爾, 依然在海倫重建黑省政府, 頑強抵抗), 吉林雖然熙洽投降了, 但是丁超等部依然相當有力, 特別是東北軍主力還在遼南的錦州, 遼左一帶反日運動蜂起, 即便是瀋陽, 藏式毅被囚禁也五十餘日頑強不屈, 即便是東邊道鎮守使於祉山這樣的大漢奸, 當時也在首鼠兩端 – 他和日, 張同時聯絡, 顯然在觀察時機,
以便決定自己的動向。 關東軍雖然初步得手, 其實東北局勢最少也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當時東北的中國軍事力量, 按照日軍分析為 –

黑龍江省正規軍一萬五千, 准軍事部隊一萬八千, 吉林軍五萬五千(其中熙洽率領的主力已經投降, 尚有多少屬於反日力量不明), 錦州的遼寧軍十九萬五千, 是東北軍的主力。 瀋陽失守後, 張學良將東北軍政機關搬到錦州, 日軍深感威脅。

為此, 10月18日, 關東軍試圖進軍錦州, 驅逐張學良, 然而, 日軍參謀本部連續下達四次命令, 堅決命令關東軍回軍, 甚至最後一次用了和“奉敕”相同的命令級別。 結果是關東軍直到1932年新年, 始終沒有與張學良部發生地面衝突。

可見, 關東軍當時的局面也十分艱難, 其在東北總兵力只有關東軍一萬餘, 朝鮮軍違令增援的三萬餘, 前有張學良, 後有馬占山, 還要擔心蘇聯乘機染指, 其內部也相當的不安。 從國際上說, 錦州所在的北寧線鐵路屬於英國資產, 日本方面很擔心攻佔錦州引發國際衝突,
從國內上說, 關東軍“下克上”的一意孤行固然有一些下層官佐的支持, 但也有不少反對的聲音, 包括日本國內政壇, 都有很強烈的聲音認為這種做法屬於“叛逆”, 那時, 日本的軍部勢力尚未膨脹到無法克制的地步, 十月, 大川周明等發動的兵變並未成功。 即便關東軍內部, 對事件的未來, 也是意見分歧。 因為支持關東軍行動的勢力中, 頗有一部分的目的和佔領整個東北三省並不一致, 旅大租借問題是他們的出發點。 張學良在前一年對蘇發動中東路事變, 試圖收回中東路路權, 讓日本朝野頗為震動, 當時日本所強佔的“關東州”, 也就是旅大, 是日本在東北地區的最重要據點。 按照條約, 旅大的租借即將在1932年到達租期, 預料國民政府不會同意繼續租借,
是其中一部分日本軍政人士支持關東軍發動事變的理由, 然而, 對於吞併整個東北, 日本方面內部意見並不一致。

然而, 反對的聲音到了一九三二年就煙消雲散, 主張和解的外相幣原辭職,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關東軍進展太順利了, “勝利者是不受責備的”。

錦州之戰, 只要張學良擺個抵抗的架子, 關東軍就內外交困 –

外, 錦州並不是很好打的, 馬占山一萬多人給日本人造成的麻煩已經夠大, 如果張學良近二十萬軍隊在錦州和關東軍打起來, 可不是那樣容易拿下來的;同時, 關東軍自己是在違背命令的情況下進軍, 這種情況下, 要想打下去, 只有不斷的勝利, 否則只要有失敗, 就不可避免內部的分裂。 事實上關東軍也始終沒有真從地面去打錦州的張學良,只是派飛機轟炸而已,說明它的顧慮也是很深重的。

但是張學良居然一槍不發從錦州撤退了。張學良在日軍壓力面前,漸漸承受不住,終於藉口等待調停,發表聲明,撤出錦州,並在一月二日完成撤軍,日軍於一月三日佔領錦州,兵不血刃。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結局,令人難以置信,日本方面大喜過望,即便日軍自己,也認為錦州非經過一場血戰不能取得,並集結了戰車部隊,準備應付張的反擊。

錦州撤退的時候,蔣介石已經下野,孫科等國民黨中央巨頭雖然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張學良的作戰,但至少是希望他進行抵抗的,把責任推給國民黨未免牽強,錦州的棄守,應該是張自己的決定。九一八事變,可以歸結為缺乏經驗的張學良在倉促間不能良好判斷局面,但是錦州完全不同,錦州問題上沒有猝不及防的問題,應該說反映了張學良和東北軍高級將領的能力和認識存在局限。試問,如果張學良沒有易幟,日本人打你東三省你抵抗不抵抗?

從九一八到錦州失守幾個月的時間,東北軍沒有規複瀋陽或者和日軍對抗的軍事行動,尚可以解釋為對自己的力量不足感到擔心,或者靜候國聯處理的誠意,然而,主動放棄錦州,就完全的反映了張對和日軍對抗的畏難,甚至沒有“打打看”的勇氣。

當時的東北軍是否全不能戰?應該說不是這樣,張學良的東北軍此後在內戰,外戰中頗有戰鬥力,其裝備訓練也並不差,因為此後的東北軍失去自己的基地,其戰鬥力應該呈現遞減趨勢。以其兵力,如果作戰開始,即便不投入全力,至少不會比馬占山部隊更差。錦州有東北軍的東大營,物資,指揮機關齊全,錦州所在後方為山海關,前方為狹長的錦西谷地,山地可以提供較好的地障,而日軍兵力難以展開,後勤補給線也暴露在周圍抵抗力量的包圍中。這個仗,怎麼看怎麼可以打一下。以東北的人心,張的抵抗會引發怎樣的反映可想而知。李頓調查團在日軍佔領的東北進行調查,東北的同胞于日軍暴虐之下,依然堅決的給於對中國強烈的支持 – 這個代價是怎樣的沉重,看看馬占山派去和李頓調查團聯絡的人員怎樣先後被殘殺就可以知道了。

哪怕是象徵性的打一下。

張學良曾經解釋不願意在錦州打的原因,一個是沒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贏;一個是不願意部下白白犧牲。

還是那句話,你是東北的主人,人家搶你的東北你自己都不著急,能指望中央著急嗎?不願意白白犧牲部下,馬占山是不是你的部下?唐聚五呢?鄧鐵梅呢?

要是老帥張作霖在,就算丟了瀋陽,也絕不會放棄錦州吧。

當軍閥也要懂得保衛自己的地盤呢,比如閻錫山。人必自助而後天助之,自己不敢打,完全指望別人,十九怪不得別人不出力。

錦州的張學良部,是東北各地抵抗力量,特別是黑龍江馬占山的精神支柱,隨著張學良從錦州不戰而退,影響是慘痛的。

首先,日軍得以全力向北,馬占山為主的黑省既失去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遼寧方面軍事呼應的可能,成了地地道道的孤軍,終於被日軍擊破,東三省徹底落入日軍手中。東北各地自發的抵抗力量失去了政府的有效協調和指揮(也失去了對於政府的信任),明眼人一看可知已經難免各個擊破的命運。同時,東北的人心,也陷入失望和低沉,不復有抵抗的意志。

其次,關東軍越發猖獗,在日本政府中,由於佔領東三省意料不到的順利,激發了日本強硬路線的瘋狂。日本人的性格,是最初投入的時候“高抬腳,輕落足”,所以今天投資機會上往往落後他國,但是一旦成功,就會進入一種癲狂的興奮狀態,不顧一切的蠻幹。甲午戰爭,珍珠港,無一不是如此。假如換了熟悉日本情況的蔣百里等人物指揮東北局面,斷不會如少帥一樣讓日本人瘋起來,對日本人無原則的讓步,只會讓他失去理智。說起來,少帥口上抗日的舉動很多,具體怎樣抗,還未免稚嫩。1932年1月,張學良棄守錦州,3月,滿洲國就出爐了。從此,日本軍國主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直到1945年把日本也帶入滅頂之災。

同時,這次無原則的棄守,也大大的在東北軍內部提升了畏日,動搖的情緒,以至於伺候的熱河戰役中,東北軍各部全無戰心,爭先逃跑,即便是王以哲這樣的精銳和堅決抗日少壯派,在長城戰役中,都因為再三催促中央軍接防而成為十七軍的笑柄。實際上,當時投入長城抗戰並穩定古北口戰線的十七軍,裝備人員數量都並不比東北軍好,所能夠頑強抵抗的資本,無非是有真正抵抗的決心。錦州棄守,對東北軍心理上的打擊是巨大的。

三千萬父老,百萬疆土,對自己在這塊生我養我土地上最後的據點,幾十萬大軍一槍不發的離去,少帥,不能不讓人想起彭德懷那句名言:“仔賣爺田不心疼”。

對張學良來說,我想此後幾十年,他想到這個決定,也會感到痛切吧。從那以後,他再也沒能回到那片叫作東北的土地。

事實上關東軍也始終沒有真從地面去打錦州的張學良,只是派飛機轟炸而已,說明它的顧慮也是很深重的。

但是張學良居然一槍不發從錦州撤退了。張學良在日軍壓力面前,漸漸承受不住,終於藉口等待調停,發表聲明,撤出錦州,並在一月二日完成撤軍,日軍於一月三日佔領錦州,兵不血刃。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結局,令人難以置信,日本方面大喜過望,即便日軍自己,也認為錦州非經過一場血戰不能取得,並集結了戰車部隊,準備應付張的反擊。

錦州撤退的時候,蔣介石已經下野,孫科等國民黨中央巨頭雖然沒有足夠的力量支持張學良的作戰,但至少是希望他進行抵抗的,把責任推給國民黨未免牽強,錦州的棄守,應該是張自己的決定。九一八事變,可以歸結為缺乏經驗的張學良在倉促間不能良好判斷局面,但是錦州完全不同,錦州問題上沒有猝不及防的問題,應該說反映了張學良和東北軍高級將領的能力和認識存在局限。試問,如果張學良沒有易幟,日本人打你東三省你抵抗不抵抗?

從九一八到錦州失守幾個月的時間,東北軍沒有規複瀋陽或者和日軍對抗的軍事行動,尚可以解釋為對自己的力量不足感到擔心,或者靜候國聯處理的誠意,然而,主動放棄錦州,就完全的反映了張對和日軍對抗的畏難,甚至沒有“打打看”的勇氣。

當時的東北軍是否全不能戰?應該說不是這樣,張學良的東北軍此後在內戰,外戰中頗有戰鬥力,其裝備訓練也並不差,因為此後的東北軍失去自己的基地,其戰鬥力應該呈現遞減趨勢。以其兵力,如果作戰開始,即便不投入全力,至少不會比馬占山部隊更差。錦州有東北軍的東大營,物資,指揮機關齊全,錦州所在後方為山海關,前方為狹長的錦西谷地,山地可以提供較好的地障,而日軍兵力難以展開,後勤補給線也暴露在周圍抵抗力量的包圍中。這個仗,怎麼看怎麼可以打一下。以東北的人心,張的抵抗會引發怎樣的反映可想而知。李頓調查團在日軍佔領的東北進行調查,東北的同胞于日軍暴虐之下,依然堅決的給於對中國強烈的支持 – 這個代價是怎樣的沉重,看看馬占山派去和李頓調查團聯絡的人員怎樣先後被殘殺就可以知道了。

哪怕是象徵性的打一下。

張學良曾經解釋不願意在錦州打的原因,一個是沒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贏;一個是不願意部下白白犧牲。

還是那句話,你是東北的主人,人家搶你的東北你自己都不著急,能指望中央著急嗎?不願意白白犧牲部下,馬占山是不是你的部下?唐聚五呢?鄧鐵梅呢?

要是老帥張作霖在,就算丟了瀋陽,也絕不會放棄錦州吧。

當軍閥也要懂得保衛自己的地盤呢,比如閻錫山。人必自助而後天助之,自己不敢打,完全指望別人,十九怪不得別人不出力。

錦州的張學良部,是東北各地抵抗力量,特別是黑龍江馬占山的精神支柱,隨著張學良從錦州不戰而退,影響是慘痛的。

首先,日軍得以全力向北,馬占山為主的黑省既失去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遼寧方面軍事呼應的可能,成了地地道道的孤軍,終於被日軍擊破,東三省徹底落入日軍手中。東北各地自發的抵抗力量失去了政府的有效協調和指揮(也失去了對於政府的信任),明眼人一看可知已經難免各個擊破的命運。同時,東北的人心,也陷入失望和低沉,不復有抵抗的意志。

其次,關東軍越發猖獗,在日本政府中,由於佔領東三省意料不到的順利,激發了日本強硬路線的瘋狂。日本人的性格,是最初投入的時候“高抬腳,輕落足”,所以今天投資機會上往往落後他國,但是一旦成功,就會進入一種癲狂的興奮狀態,不顧一切的蠻幹。甲午戰爭,珍珠港,無一不是如此。假如換了熟悉日本情況的蔣百里等人物指揮東北局面,斷不會如少帥一樣讓日本人瘋起來,對日本人無原則的讓步,只會讓他失去理智。說起來,少帥口上抗日的舉動很多,具體怎樣抗,還未免稚嫩。1932年1月,張學良棄守錦州,3月,滿洲國就出爐了。從此,日本軍國主義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直到1945年把日本也帶入滅頂之災。

同時,這次無原則的棄守,也大大的在東北軍內部提升了畏日,動搖的情緒,以至於伺候的熱河戰役中,東北軍各部全無戰心,爭先逃跑,即便是王以哲這樣的精銳和堅決抗日少壯派,在長城戰役中,都因為再三催促中央軍接防而成為十七軍的笑柄。實際上,當時投入長城抗戰並穩定古北口戰線的十七軍,裝備人員數量都並不比東北軍好,所能夠頑強抵抗的資本,無非是有真正抵抗的決心。錦州棄守,對東北軍心理上的打擊是巨大的。

三千萬父老,百萬疆土,對自己在這塊生我養我土地上最後的據點,幾十萬大軍一槍不發的離去,少帥,不能不讓人想起彭德懷那句名言:“仔賣爺田不心疼”。

對張學良來說,我想此後幾十年,他想到這個決定,也會感到痛切吧。從那以後,他再也沒能回到那片叫作東北的土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