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人為何物?從《阿凡達》看人性

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 電影史上預算金額最高的奧斯卡獲獎影片《阿凡達》自2010年上映以來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全世界的影評機構、電影人都對該片給予了非凡的評價和極高的讚譽。

《阿凡達》海報

在利用先進的3D效果將波瀾壯闊的宇宙情景展現給觀眾而賺足褒獎的同時, 隨著故事情節的深入, 影片所蘊含的沉重的寓意讓觀眾起初激動的心情逐漸消退, 更多的是對人類行為的反思和人性的思考。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對影片主題的昇華使得這部影片不僅僅只是一部電影, 更是一部展現人性醜與美的畫卷, 人性的眾多特點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影片最後的結局證明了人類終究會因為自己的貪婪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而正義的力量最終會取得勝利。

一、渴望自由

反復觀看這部影片, 讓我們感受最深的便是對自由的渴望與追求。

任何人都有擁有和享受自由的權利, 人類的自由事業經歷數百年的奮鬥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使我們得以呼吸自由的空氣。 影片中“潘朵拉”星球的納美族族人一直與眾多的叢林生物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 他們熱愛森林, 以森林為家, 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 這成為了自由的象徵, 而沐浴在“自由”光環下的人類卻親手打破了這種自由。 人類為了採礦而砍伐森林甚至強制性地逼迫納美族族人遷出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 在人類先進的武器系統面前, 納美族人明知自己的反抗毫無意義, 卻依舊做出了為自己家園而戰的抉擇。

自由火炬指引人類

影片中最為精彩的也許不是那波瀾壯闊的宇宙景色, 也不是最後精彩的決戰, 而是傑克·薩利在鼓舞納美族人奮起反抗時所講的那一段鼓舞人心的話, “有人在天堂告訴我們, 他們能夠得到任何他們想要的, 而且沒人能夠阻止, 但是我們也要告訴他們, 他們不能帶走任何想要的東西, 而且, 要告訴他們,

他們錯了, 因為這是我們的家園”, 這更像是另一份《人權宣言》, 宣告了包括納美族在內的“潘朵拉”星球上的所有族群, 在人類強大的力量面前, 他們也不會屈服, 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家園而浴血奮戰。 自由的力量是強大的, 人類歷史上多少的封建勢力、利益集團都沒能阻止民主的進程, 自由的發展, 影片中的情節也是如此。 人類的壓迫最終遭致了反抗, “潘朵拉”星球上各個族群為了自由而戰的鬥爭最終還是勝利了。

《人權宣言》

二、人的欲望和貪婪

人的欲望曾經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巨大動力, 因為欲望, 人類不斷進取和發現, 從而有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 但是當人類的欲望偏離了正確的軌道而陷入無法自拔的地步時, 就會演化為貪婪, 從而會給社會帶來無窮的災難。

金錢往往是許多罪惡產生的根源, 在電影《阿凡達》中人類正是為了獲得誘人的財富才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 影片故意將星球取名為“潘朵拉”, 就是個再明顯不過的比喻, 它猶如古希臘神話中那個眾神製造卻用來禍害人類的美女, 美麗而致命,富饒卻危險,吸引了無數貪婪的目光。同樣的,人類千方百計想要得到的礦產,名字叫做“不可得”礦,暗示了人類永遠無法得到,導演卡梅隆獨具匠心的取名更是從側面反映了人類的貪婪。

潘朵拉星球

在影片中,開發公司的總經理和博士的一段對話闡述了礦產的價值,正是為了那些深埋在地底下的“不可得”礦,當開放商的勸說工作沒有絲毫進展的情況下,自詡為“文明”的人類卻做出了“野蠻”的事,他們悍然地進行了武力行動,數百年的自由事業和民主進程還是讓他們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迷失了自我,就連達爾文都認為:“上帝創造了不同的人。它將白人造得更聰明,所以白人能指揮勞動,能指導寬背、低能的劣等種族的發展。因而有了‘白人的責任’這一概念”, 為了粉飾自己的強盜行徑,影片中神的人類強制性地把當地的種族定義為“會爬樹的藍色猴子”,棄人道主義於不顧,悍然地進行了武力行動。

導演卡梅隆運用了平行對照的形式讓影片自始至終存在著兩種鮮明的對比,人類只知道利益,為了財富而不擇手段,基地的周圍森林毀盡、地表裸露,他們的世界顯得冰冷而毫無生趣;而納美人則生活在叢林之中,他們的世界鬱鬱蔥蔥,人與人圍著篝火而坐,充滿了溫情,他們所渴望的只是平靜地生活下去。當然,這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使得兩者的結局完全不同,人類的貪婪讓他們付出了代價卻最終一無所獲。正如影片所反映的一樣,在當今這樣的自由化社會中,財富往往會讓人迷失自我,跌入欲望的深淵而無法自拔,並因此付出巨大的代價,透露出了人性的悲劇色彩。

導演卡梅隆

三、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人生信念

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正義往往伴隨著邪惡而生,但是無論邪惡的力量有多大,戰勝的過程是如何的艱難,付出的犧牲是怎樣的巨大,正義的力量總會在經歷重重磨難之後消滅惡勢力,這成為了所有人的共識。

不同於以往好萊塢其他眾多的科幻影片,導演卡梅隆這次別出心裁,將人類的形象來了巨大的顛倒,這次的人類不再是為了抵禦外星人入侵而奮勇作戰、犧牲自我的高貴鬥士,“他們不懂得尊重與平等,不懂得幫助與友愛,他們只知道野蠻的攫取、殘暴的侵犯,為的只是想要填滿那深不見底的根本不可能填滿的物欲之洞。這種人心理扭曲、幾無人性,根本不懂得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真諦,真可謂完全是一種惡魔的形象”,為了一己之私欲,人類成為了破壞別人的家園的邪惡勢力;而“潘朵拉”星球上的其他種族,雖然沒有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但是他們卻是為了守護自己神聖的家園而浴血奮戰的正義力量。先進的武器,發達的科技,人類利用這些冰冷的機械在這些“野蠻“族群面前充滿了自豪感,甚至對自己的侵略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包括納美族在內的各個族群們在欲人類的對抗中損失慘重,無以為繼。

《阿凡達》劇情:人類大舉進攻

但是就在人類以為自己即將勝利時,正義與邪惡力量的對比在此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潘朵拉”星球上所有的生物似乎都感受到了神的召喚,都前來阻擋人類的侵略,曾經依靠先進科技而以勝利者自居的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卻只是渺小的一份子,無數的飛禽走獸讓人類侵略的步伐無法再前進一步。“巫術,並非來自洪荒時代的信仰,也非迷信。它是對世界和推動世界無形力量的一種闡述”,人類的行為最終惹得天怒人怨,冥冥之中的一股神秘力量使人類遭遇了慘敗,就像人類千方百計所追求的礦產的名字一樣,“不可得”成為了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最後的結局。

美國戲劇理論家勞遜認為“電影的結構是為了滿足主題的需要”,峰迴路轉的電影情節的設定讓我們看到了正義的勝利雖然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正義終將會戰勝邪惡,在《阿凡達》中再一次得到了印證,納美族通過這種信念打敗了強大的對手而生存了下來,同樣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夠憑藉著這種堅定的信念而一往無前,最終取得勝利。

願鑄劍為犁

一部電影的成功,可能時獨具匠心的劇本和導演的精心規劃,也可能是先進的效果和演員的精彩表演,但是一部電影的輝煌,卻在於它所體現出來的主題。影片《阿凡達》給我們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出神入化的3D效果的的震撼,整部電影更是一次無與倫比的全身心體驗。導演卡梅隆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看待問題,將主題昇華,把人性融入。影片以塑造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節將這一切展現給了我們,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複雜。我們應該從這部影片吸取教訓,努力克服人性的貪婪和其他的不足,將人性中的真善美發揚,從而達到人生的輝煌。

文章原創,歡迎關注與評論。

美麗而致命,富饒卻危險,吸引了無數貪婪的目光。同樣的,人類千方百計想要得到的礦產,名字叫做“不可得”礦,暗示了人類永遠無法得到,導演卡梅隆獨具匠心的取名更是從側面反映了人類的貪婪。

潘朵拉星球

在影片中,開發公司的總經理和博士的一段對話闡述了礦產的價值,正是為了那些深埋在地底下的“不可得”礦,當開放商的勸說工作沒有絲毫進展的情況下,自詡為“文明”的人類卻做出了“野蠻”的事,他們悍然地進行了武力行動,數百年的自由事業和民主進程還是讓他們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迷失了自我,就連達爾文都認為:“上帝創造了不同的人。它將白人造得更聰明,所以白人能指揮勞動,能指導寬背、低能的劣等種族的發展。因而有了‘白人的責任’這一概念”, 為了粉飾自己的強盜行徑,影片中神的人類強制性地把當地的種族定義為“會爬樹的藍色猴子”,棄人道主義於不顧,悍然地進行了武力行動。

導演卡梅隆運用了平行對照的形式讓影片自始至終存在著兩種鮮明的對比,人類只知道利益,為了財富而不擇手段,基地的周圍森林毀盡、地表裸露,他們的世界顯得冰冷而毫無生趣;而納美人則生活在叢林之中,他們的世界鬱鬱蔥蔥,人與人圍著篝火而坐,充滿了溫情,他們所渴望的只是平靜地生活下去。當然,這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使得兩者的結局完全不同,人類的貪婪讓他們付出了代價卻最終一無所獲。正如影片所反映的一樣,在當今這樣的自由化社會中,財富往往會讓人迷失自我,跌入欲望的深淵而無法自拔,並因此付出巨大的代價,透露出了人性的悲劇色彩。

導演卡梅隆

三、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人生信念

無論是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正義往往伴隨著邪惡而生,但是無論邪惡的力量有多大,戰勝的過程是如何的艱難,付出的犧牲是怎樣的巨大,正義的力量總會在經歷重重磨難之後消滅惡勢力,這成為了所有人的共識。

不同於以往好萊塢其他眾多的科幻影片,導演卡梅隆這次別出心裁,將人類的形象來了巨大的顛倒,這次的人類不再是為了抵禦外星人入侵而奮勇作戰、犧牲自我的高貴鬥士,“他們不懂得尊重與平等,不懂得幫助與友愛,他們只知道野蠻的攫取、殘暴的侵犯,為的只是想要填滿那深不見底的根本不可能填滿的物欲之洞。這種人心理扭曲、幾無人性,根本不懂得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真諦,真可謂完全是一種惡魔的形象”,為了一己之私欲,人類成為了破壞別人的家園的邪惡勢力;而“潘朵拉”星球上的其他種族,雖然沒有人類高度發達的文明,但是他們卻是為了守護自己神聖的家園而浴血奮戰的正義力量。先進的武器,發達的科技,人類利用這些冰冷的機械在這些“野蠻“族群面前充滿了自豪感,甚至對自己的侵略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包括納美族在內的各個族群們在欲人類的對抗中損失慘重,無以為繼。

《阿凡達》劇情:人類大舉進攻

但是就在人類以為自己即將勝利時,正義與邪惡力量的對比在此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潘朵拉”星球上所有的生物似乎都感受到了神的召喚,都前來阻擋人類的侵略,曾經依靠先進科技而以勝利者自居的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卻只是渺小的一份子,無數的飛禽走獸讓人類侵略的步伐無法再前進一步。“巫術,並非來自洪荒時代的信仰,也非迷信。它是對世界和推動世界無形力量的一種闡述”,人類的行為最終惹得天怒人怨,冥冥之中的一股神秘力量使人類遭遇了慘敗,就像人類千方百計所追求的礦產的名字一樣,“不可得”成為了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最後的結局。

美國戲劇理論家勞遜認為“電影的結構是為了滿足主題的需要”,峰迴路轉的電影情節的設定讓我們看到了正義的勝利雖然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正義終將會戰勝邪惡,在《阿凡達》中再一次得到了印證,納美族通過這種信念打敗了強大的對手而生存了下來,同樣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能夠憑藉著這種堅定的信念而一往無前,最終取得勝利。

願鑄劍為犁

一部電影的成功,可能時獨具匠心的劇本和導演的精心規劃,也可能是先進的效果和演員的精彩表演,但是一部電影的輝煌,卻在於它所體現出來的主題。影片《阿凡達》給我們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出神入化的3D效果的的震撼,整部電影更是一次無與倫比的全身心體驗。導演卡梅隆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看待問題,將主題昇華,把人性融入。影片以塑造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節將這一切展現給了我們,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人性的複雜。我們應該從這部影片吸取教訓,努力克服人性的貪婪和其他的不足,將人性中的真善美發揚,從而達到人生的輝煌。

文章原創,歡迎關注與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