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日本正倉院,仿佛行旅在中國唐朝!

正倉院在今奈良市。 始建于8世紀後半葉。 位置在東大寺大佛殿西北面。 屬於“校倉造”結構, 即不用柱子, 而是將三角形木材搭成“#”形並不斷疊加的建築樣式。

現存的正倉院全部為木構建築, 屋頂為四阿式, 內分北倉、南倉和中倉。 756年開始啟用。 這一年, 聖武天皇駕崩, 光明皇后在舉行49天的法會之後, 將天皇日常用品及珍藏物品交東大寺保管, 東大寺把這批遺物收入正倉院。

此後, 諸如東大寺大佛落成儀式上使用過的各種物品及信徒捐獻物等,

也收入正倉院。 這裡的收藏品數量大, 種類多, 有許多是從中國及亞洲各地傳入的, 對研究當時日本的對外文化交流, 具有重要價值。

正倉院的實物是以聖武天皇的遺物為基礎構成的。 聖武天皇于749年讓位給女兒孝謙天皇後稱聖武上皇。 篤信佛教, 在位時曾頒詔鑄大佛, 並於749年前往奈良東大寺。 在盧舌那佛前自稱“三寶奴”。 在756年他去世後的七七四十九日忌日, 他的皇后光明皇太后為聖武帝祈冥福, 乃將他遺愛之物分批呈獻給東大寺盧舍那佛。 正倉院原是東大寺的寶物殿, 本來是東大寺的倉庫, 光明皇后的呈獻物便收藏在此。 到明治時代, 整個正倉院連同寶物劃歸皇室專有,

脫離東大寺, 直接由宮內廳管理, 目前以正倉院之稱聞名中外。

其寶物主要來源有三:一為唐代傳入日本之中華精緻文物;二為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西域文物;三為奈良時代日本模仿中華文物所做、或創造之物。 正倉院藏品約 300餘件,

包括繪畫、劍、鏡、武器、樂器、佛具、法器、文房四寶、服飾品、餐具、玩具、圖書、藥品、香料、漆器、陶器、染織品、玻璃品等。 大部分是由遣唐使和留學生帶回日本的物品, 是奈良時代及中國唐朝優秀文化的代表。 尚有部分屬古代西亞、中亞或地中海沿岸從絲綢之路傳來的珍品, 正倉院可說是古代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中國、朝鮮、日本美術及社會科學的博物館。 其中最重要的文物有螺鈿紫檀阮鹹、螺鈿紫檀五弦琵琶、金銀平脫背八角鏡、銀平脫八面鏡箱、黃金琉璃鈿背十二棱鏡、漆金箔繪盤、羊木藤纈屏風、樹下美人圖屏風、碧琉璃杯、漆胡瓶、伎樂面等。

吾嘗謂苟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之物,

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作者 / 陳詩宇日本奈良有一座正倉院。

國人傅芸子曾在1930年代多次進入正倉院, 親眼目睹過所藏珍寶, 並在《正倉院考古記》中寫道:“吾嘗謂苟能置身正倉院一觀所藏之物, 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一座正倉院, 行旅中國唐朝。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若你恰好在這個時段前往奈良,無論從JR站還是巴士站出發,不需要任何路標或導遊指引,只需順著人潮移動,就能找到“正倉院展”的所在。但到了跟前,蜿蜒折回的長隊至少得排上兩三個鐘頭,才入得了正門。看展人秩序井然,人手一本厚厚的藏品畫冊,不少人還備著一枚高精度放大鏡,展品玻璃罩外,360度的端詳,再嘖嘖稱讚。這在秋天的奈良,儼然一道景觀。其實,正倉院本身並無甚稀奇,是奈良東大寺內的一間倉庫,“校倉造”結構,未用柱子,由三角形木材搭成“井”字形並不斷疊加而成。但它同時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西元756年,日本聖武天皇駕崩,其生前所有日用品及珍寶統一入庫保管,正倉院正式啟用,並延續至今。聖武天皇所處的奈良時代,是日本歷史上學習中國文明最積極、也最全面的一段時期,日本皇室曾向中國委派遣唐使多達十余次,人員數以千計,帶回物品亦不在少數。也因此,正倉院的藏品不僅是日本的瑰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1200多年前的東方文明,尤其是中國唐朝文明的輝煌展現。一直以來,正倉院有著較為嚴格的敕封和開倉制度,除非有天皇敕令,否則不得開啟。據檔案記錄,自正倉院開始收藏直至明治這1000多年間,只進行了12次清點曝晾。可以說,除了皇室與特定人員,一般人幾無可能靠近與觀賞正倉院的瑰寶。直至1946年起,每年秋天,奈良國立博物館甄選歷代藏品,舉辦“正倉院展”,普通民眾才有機會近距離觀看這些稀世奇珍。今年的“正倉院展”於10月26日至11月11日持續17天,已是第65回。由於展覽一年僅一次,且每年展品皆不同,每逢展期,日本人如同趕廟會一般前往,像履行一項傳統儀式,鄭重而盛大。奈良市長居人口僅36萬,而在這短短半個多月時間內,湧入奈良國立博物館看展人次多達200余萬。

▲螺鈿紫檀阮鹹這其中,不乏中國旅行者。中國人大多有宗唐情結,唐朝,更成為了中國之於世界的一個文化符號。然而迄今,我國國記憶體留下來的唐朝器物卻算不上完備,多依賴於考古發掘。收藏家馬未都曾撰文稱,“今天能夠看到的唐朝最準確、沒有走樣的文物,往往是在正倉院。比如唐代樂器中有嵌螺鈿的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鹹,在正倉院裡都可以看到,像新的一樣。不看到這些琵琶,我們都不能想像唐朝的那種奢華生活。”更為難得的是,“這些文物是一直傳世保留下來的,而不是挖掘出來的。一個物品在生活中能保持上千年,非常困難,足見日本對文化的尊重。”也因此,正倉院,使得我們在今天尋跡中國唐朝風尚,成為一種可能。正倉院之難能可貴,還在於它所保存的如此豐富的唐朝器物,詳盡地展現著唐時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狀態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如何置辦屋裡傢俱,各個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品,甚至都有哪些娛樂活動等等。毋寧說,正倉院裡的唐朝不僅僅有皇室風範,也有著親近平實的細碎民間。

▲ 上圖:吳女面 下左圖:獅子面 下右圖:迦樓羅面此外,除了正倉院藏品,整個奈良城本身也是對唐朝風尚的一次頂禮膜拜。日本委派大批使者赴唐,以及鑒真帶著大批弟子東渡,這構成了唐風進入日本的雙向管道。上至皇室貴族,下到販夫走卒,唐朝在制度、文化、建築和工藝等各個方面重塑了奈良城的肌理基因,不僅平城京完全仿長安而建、城內分佈著七座仿唐大寺,就連“日本”的國號也是第七次遣唐使獲得武則天同意後修改的。西元781年,日本國都遷往京都,平城京的大部分街市變成荒野田疇,但平城京的宮殿格局和寺院仍被保留了下來。今天的奈良城便是以這些寺院為中心,重新組織起來的。從建築、文化到手工藝,奈良城裡處處充滿了唐時印記。

正倉院的建立

自6世紀起,佛教在日本盛行。聖武天皇仿隋唐官寺制度,建立一國一寺制,在日本60余國建立60餘寺,通稱國分寺。而東大寺由天皇親自主持修建,具有總國分寺的地位,有“東寺之興也天下之興,東寺之衰也天下之衰”之諺。當時,日本很多官府和各大寺院都建有“正倉”,東大寺的正倉建在寺西北約300米一處偏隅之地,隔離於周邊建築和草木,專用以收藏皇室貴族的珍貴物品。隨著時代變化,大多數正倉開始被毀並消失,而東大寺的正倉卻完好地一直流傳了下來,之後,“正倉院”也就成了東大寺正倉的專稱。

正倉院的藏品

正倉院記錄在案的第一批珍藏,來自光明皇后捐獻的聖武天皇遺物。756年,聖武天皇去世,其妻光明皇后不忍再睹舊物,將天皇生前珍藏和享用的約650件遺愛,捐獻出來存至正倉院北倉,供奉東大寺大佛。758年又陸續捐獻。此後,日本皇室循此舊例,陸續有器物捐贈,以此為開端,北倉漸次收藏了豐富的宮廷用品及皇家寶物。由於所藏大多是宮廷實用品,所以還常被借用觀覽,北倉儼然成為皇室的博物館和保管部,所藏文物被稱為“官物”。

▲ 漆金薄繪盤

此外還有當時的重臣、命婦、比丘所進獻的寶物,則多納于中、南兩倉,加上大佛開眼法會所用的法器、面具、衣物等等,也多藏於此兩倉,長期由東大寺保管,被稱為“寺物”。明治以來,由於屢次的開封點檢、曝涼,寶物存放位置頗有一棟,但三倉存儲之分仍基本保持原義,直至現代寶物大多移至西寶庫仍然如此。北倉的宮廷寶物加上中倉、南倉的東大寺寶物,留存至今的,共計有9000件之多。

▲平螺鈿背八角鏡

正倉院展

正倉院遵守嚴格的敕令,平時不開放,其寶物常人難得一見。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開始對本國“古器舊物”進行系統整理調查。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進行了第一次文化調查,史稱“壬申檢查”,其中就包括正倉院,開封後對寶物進行了攝影、摹寫、拓本等記錄方法,是近代對正倉院的第一次系統記錄。

▲鍍金銅花形盒子隨後,為了向日本民眾以及世界宣揚日本文明,明治八年到明治十三年(1875年至1880年),每年在東大寺大佛殿回廊舉行奈良博覽會,展出部分正倉院寶物,這是一般民眾第一次得以有機會親眼目睹寶物風采。但由於展覽條件的局限,之後近半個世紀中,基本僅在秋季曝涼時,在正倉院陳列棚中做小規模非公開性展覽,只允許特定人士拜觀,其他只在東京帝室博物館、奈良帝室博物館做過極少數的大型展覽。

▲磁鼓筒1946年以來,隨著現代化展覽設施的成熟,為向廣大民眾和世界學者展示這些8世紀瑰寶,宮內廳開始借每年的秋曝,取出數十至上百件寶物,在奈良縣國立博物館舉辦一年一度的秋季“正倉院展”,為期僅兩周,正倉院中的千年瑰寶得以定期向世人公開。每次選擇的展品,均有數件從未面世之精品。時至今天,已經舉辦65回。

▲ 紫檀金鈿柄香爐

正倉院藏品保護

古代器物能傳世的很少,可在千年流轉中,戰亂災異不斷,就連東大寺本身都歷經焚毀興衰,但正倉院及其藏品卻一直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原因何在?首先和正倉院的環境與建造方式密切相關。正倉院是一處獨立而安靜的院落,偏於一隅,四周不與其他建築相連,地面鋪以細白沙石,連樹木都植于安全距離之外,可阻斷火勢蔓延;正倉院正東數十米,面對古樹環繞的水池,又可防備火災。所以在戰亂東大寺四鄰均化為焦土之時,正倉院依然能獨身而存。其次,正倉建築為典型的幹欄井幹式建築,是一種很古老的高架構造,適合潮濕多雨的環境,尤其適於物品的保存。遠觀正倉院,我們便能馬上注意到其下部10行4列直徑60釐米的柱子,立于自然形石柱礎上,將倉身高高托起達2.5米,避開多雨潮濕的地面以及蟲蛇侵害。還有說法認為,正倉院的校倉構造在濕度較高的季節,木材膨脹封閉,阻擋外部濕氣;而乾燥的季節,木材收縮露出一定間隙,又有利於通風透氣,營造了一個乾燥涼爽的空間條件。

▲金銀平脫皮箱除了良好的保存條件,正倉院寶物能夠保存至今,與日本人千年來的精心保管更加密不可分。由於正倉院保存了大量奈良時代以來的皇室遺物,屬於國家財產,保護和管理極為慎重,實行的是嚴格的敕封和開倉制度。正倉院倉門非有天皇敕令,平日常年不得開啟。在絕大部分時間裡,寶物都處於嚴密的保護狀態。而且,為了保護庫藏文物,還會不定期進行開倉清點和曝晾。近百年來,為了讓正倉院寶物的資訊能夠存留更長時間,除了對所有寶物進行詳細的拍攝、測量、記錄外,還長期持續對受損寶物尤其是各種織物、紙製品進行精心修復,並進行了大量的寶物模造工作。

▲金銀平脫背八角鏡

▲ 樂毅論

▲ 雕石尺八

▲ 木畫紫檀琵琶及捍拔

▲ 銀平脫合子

▲雕石橫笛

▲ 金薄押新羅琴

▲ 百素縷軸/銀薰爐

▲ 鳥毛篆書屏風

▲ 鳥毛貼成文書屏風

▲ 金銅幡

▲ 花氈

▲ 山水人物鳥獸紋銅鏡

▲ 白玉鎮子

▲綠地彩繪箱

▲ 金銀花盤

▲佐波理水瓶

▲ 青斑石龜盒子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若你恰好在這個時段前往奈良,無論從JR站還是巴士站出發,不需要任何路標或導遊指引,只需順著人潮移動,就能找到“正倉院展”的所在。但到了跟前,蜿蜒折回的長隊至少得排上兩三個鐘頭,才入得了正門。看展人秩序井然,人手一本厚厚的藏品畫冊,不少人還備著一枚高精度放大鏡,展品玻璃罩外,360度的端詳,再嘖嘖稱讚。這在秋天的奈良,儼然一道景觀。其實,正倉院本身並無甚稀奇,是奈良東大寺內的一間倉庫,“校倉造”結構,未用柱子,由三角形木材搭成“井”字形並不斷疊加而成。但它同時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西元756年,日本聖武天皇駕崩,其生前所有日用品及珍寶統一入庫保管,正倉院正式啟用,並延續至今。聖武天皇所處的奈良時代,是日本歷史上學習中國文明最積極、也最全面的一段時期,日本皇室曾向中國委派遣唐使多達十余次,人員數以千計,帶回物品亦不在少數。也因此,正倉院的藏品不僅是日本的瑰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1200多年前的東方文明,尤其是中國唐朝文明的輝煌展現。一直以來,正倉院有著較為嚴格的敕封和開倉制度,除非有天皇敕令,否則不得開啟。據檔案記錄,自正倉院開始收藏直至明治這1000多年間,只進行了12次清點曝晾。可以說,除了皇室與特定人員,一般人幾無可能靠近與觀賞正倉院的瑰寶。直至1946年起,每年秋天,奈良國立博物館甄選歷代藏品,舉辦“正倉院展”,普通民眾才有機會近距離觀看這些稀世奇珍。今年的“正倉院展”於10月26日至11月11日持續17天,已是第65回。由於展覽一年僅一次,且每年展品皆不同,每逢展期,日本人如同趕廟會一般前往,像履行一項傳統儀式,鄭重而盛大。奈良市長居人口僅36萬,而在這短短半個多月時間內,湧入奈良國立博物館看展人次多達200余萬。

▲螺鈿紫檀阮鹹這其中,不乏中國旅行者。中國人大多有宗唐情結,唐朝,更成為了中國之於世界的一個文化符號。然而迄今,我國國記憶體留下來的唐朝器物卻算不上完備,多依賴於考古發掘。收藏家馬未都曾撰文稱,“今天能夠看到的唐朝最準確、沒有走樣的文物,往往是在正倉院。比如唐代樂器中有嵌螺鈿的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鹹,在正倉院裡都可以看到,像新的一樣。不看到這些琵琶,我們都不能想像唐朝的那種奢華生活。”更為難得的是,“這些文物是一直傳世保留下來的,而不是挖掘出來的。一個物品在生活中能保持上千年,非常困難,足見日本對文化的尊重。”也因此,正倉院,使得我們在今天尋跡中國唐朝風尚,成為一種可能。正倉院之難能可貴,還在於它所保存的如此豐富的唐朝器物,詳盡地展現著唐時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狀態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如何置辦屋裡傢俱,各個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生活中都有哪些用品,甚至都有哪些娛樂活動等等。毋寧說,正倉院裡的唐朝不僅僅有皇室風範,也有著親近平實的細碎民間。

▲ 上圖:吳女面 下左圖:獅子面 下右圖:迦樓羅面此外,除了正倉院藏品,整個奈良城本身也是對唐朝風尚的一次頂禮膜拜。日本委派大批使者赴唐,以及鑒真帶著大批弟子東渡,這構成了唐風進入日本的雙向管道。上至皇室貴族,下到販夫走卒,唐朝在制度、文化、建築和工藝等各個方面重塑了奈良城的肌理基因,不僅平城京完全仿長安而建、城內分佈著七座仿唐大寺,就連“日本”的國號也是第七次遣唐使獲得武則天同意後修改的。西元781年,日本國都遷往京都,平城京的大部分街市變成荒野田疇,但平城京的宮殿格局和寺院仍被保留了下來。今天的奈良城便是以這些寺院為中心,重新組織起來的。從建築、文化到手工藝,奈良城裡處處充滿了唐時印記。

正倉院的建立

自6世紀起,佛教在日本盛行。聖武天皇仿隋唐官寺制度,建立一國一寺制,在日本60余國建立60餘寺,通稱國分寺。而東大寺由天皇親自主持修建,具有總國分寺的地位,有“東寺之興也天下之興,東寺之衰也天下之衰”之諺。當時,日本很多官府和各大寺院都建有“正倉”,東大寺的正倉建在寺西北約300米一處偏隅之地,隔離於周邊建築和草木,專用以收藏皇室貴族的珍貴物品。隨著時代變化,大多數正倉開始被毀並消失,而東大寺的正倉卻完好地一直流傳了下來,之後,“正倉院”也就成了東大寺正倉的專稱。

正倉院的藏品

正倉院記錄在案的第一批珍藏,來自光明皇后捐獻的聖武天皇遺物。756年,聖武天皇去世,其妻光明皇后不忍再睹舊物,將天皇生前珍藏和享用的約650件遺愛,捐獻出來存至正倉院北倉,供奉東大寺大佛。758年又陸續捐獻。此後,日本皇室循此舊例,陸續有器物捐贈,以此為開端,北倉漸次收藏了豐富的宮廷用品及皇家寶物。由於所藏大多是宮廷實用品,所以還常被借用觀覽,北倉儼然成為皇室的博物館和保管部,所藏文物被稱為“官物”。

▲ 漆金薄繪盤

此外還有當時的重臣、命婦、比丘所進獻的寶物,則多納于中、南兩倉,加上大佛開眼法會所用的法器、面具、衣物等等,也多藏於此兩倉,長期由東大寺保管,被稱為“寺物”。明治以來,由於屢次的開封點檢、曝涼,寶物存放位置頗有一棟,但三倉存儲之分仍基本保持原義,直至現代寶物大多移至西寶庫仍然如此。北倉的宮廷寶物加上中倉、南倉的東大寺寶物,留存至今的,共計有9000件之多。

▲平螺鈿背八角鏡

正倉院展

正倉院遵守嚴格的敕令,平時不開放,其寶物常人難得一見。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開始對本國“古器舊物”進行系統整理調查。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進行了第一次文化調查,史稱“壬申檢查”,其中就包括正倉院,開封後對寶物進行了攝影、摹寫、拓本等記錄方法,是近代對正倉院的第一次系統記錄。

▲鍍金銅花形盒子隨後,為了向日本民眾以及世界宣揚日本文明,明治八年到明治十三年(1875年至1880年),每年在東大寺大佛殿回廊舉行奈良博覽會,展出部分正倉院寶物,這是一般民眾第一次得以有機會親眼目睹寶物風采。但由於展覽條件的局限,之後近半個世紀中,基本僅在秋季曝涼時,在正倉院陳列棚中做小規模非公開性展覽,只允許特定人士拜觀,其他只在東京帝室博物館、奈良帝室博物館做過極少數的大型展覽。

▲磁鼓筒1946年以來,隨著現代化展覽設施的成熟,為向廣大民眾和世界學者展示這些8世紀瑰寶,宮內廳開始借每年的秋曝,取出數十至上百件寶物,在奈良縣國立博物館舉辦一年一度的秋季“正倉院展”,為期僅兩周,正倉院中的千年瑰寶得以定期向世人公開。每次選擇的展品,均有數件從未面世之精品。時至今天,已經舉辦65回。

▲ 紫檀金鈿柄香爐

正倉院藏品保護

古代器物能傳世的很少,可在千年流轉中,戰亂災異不斷,就連東大寺本身都歷經焚毀興衰,但正倉院及其藏品卻一直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原因何在?首先和正倉院的環境與建造方式密切相關。正倉院是一處獨立而安靜的院落,偏於一隅,四周不與其他建築相連,地面鋪以細白沙石,連樹木都植于安全距離之外,可阻斷火勢蔓延;正倉院正東數十米,面對古樹環繞的水池,又可防備火災。所以在戰亂東大寺四鄰均化為焦土之時,正倉院依然能獨身而存。其次,正倉建築為典型的幹欄井幹式建築,是一種很古老的高架構造,適合潮濕多雨的環境,尤其適於物品的保存。遠觀正倉院,我們便能馬上注意到其下部10行4列直徑60釐米的柱子,立于自然形石柱礎上,將倉身高高托起達2.5米,避開多雨潮濕的地面以及蟲蛇侵害。還有說法認為,正倉院的校倉構造在濕度較高的季節,木材膨脹封閉,阻擋外部濕氣;而乾燥的季節,木材收縮露出一定間隙,又有利於通風透氣,營造了一個乾燥涼爽的空間條件。

▲金銀平脫皮箱除了良好的保存條件,正倉院寶物能夠保存至今,與日本人千年來的精心保管更加密不可分。由於正倉院保存了大量奈良時代以來的皇室遺物,屬於國家財產,保護和管理極為慎重,實行的是嚴格的敕封和開倉制度。正倉院倉門非有天皇敕令,平日常年不得開啟。在絕大部分時間裡,寶物都處於嚴密的保護狀態。而且,為了保護庫藏文物,還會不定期進行開倉清點和曝晾。近百年來,為了讓正倉院寶物的資訊能夠存留更長時間,除了對所有寶物進行詳細的拍攝、測量、記錄外,還長期持續對受損寶物尤其是各種織物、紙製品進行精心修復,並進行了大量的寶物模造工作。

▲金銀平脫背八角鏡

▲ 樂毅論

▲ 雕石尺八

▲ 木畫紫檀琵琶及捍拔

▲ 銀平脫合子

▲雕石橫笛

▲ 金薄押新羅琴

▲ 百素縷軸/銀薰爐

▲ 鳥毛篆書屏風

▲ 鳥毛貼成文書屏風

▲ 金銅幡

▲ 花氈

▲ 山水人物鳥獸紋銅鏡

▲ 白玉鎮子

▲綠地彩繪箱

▲ 金銀花盤

▲佐波理水瓶

▲ 青斑石龜盒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