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無睡意哲學|甚麼是:泛神論-EP22

置頂哲學園 好文不錯過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學授權發佈

原文連結: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44375/斯賓諾莎:泛神論---EP22

甚麼是:泛神論 - EP22

01哲學團隊

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是繼笛卡兒(Descartes)後, 另一位理性主義(Rationalism)代表。 斯賓諾莎深受笛卡兒哲學影響, 在著作中採用了不少笛卡兒所使用的哲學術語。 另外, 笛卡兒主張用幾何學方法論證, 斯賓諾莎在著作中亦採用了由公理到命題的證明方法。 由於斯賓諾莎的思想非常嚴謹又富有個人創見, 獲很多後世哲學推崇。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認為︰如果你學習哲學, 要麼你是個斯賓諾莎主義者,

要麼你研究的就不是哲學。

哲學的目的

斯賓諾莎認為研究哲學是為了追求幸福。 很多人以為財富、榮譽和感官享受就是幸福, 但斯賓諾莎認為是錯誤的。 他指出, 人們愈追求財富, 便愈感到不足。 當得不到和失去時, 人們會更加失望。 至於榮譽, 斯賓諾莎認為人們往往會為了追求榮譽, 會強迫自己屈從世俗觀點, 得不到真正自由。 感官享受只能帶來短暫的愉悅, 決不是永久的。 此外, 當感官享受過後, 苦悶便隨之而來。 其實斯賓諾莎不反對人追求財富、榮譽和感官享受。 他指出這些不是人生最終目的, 它們只是工具, 我們應該利用它們來達到最終目的, 而不是沉溺其中。

到底真正的幸福在那裡?斯賓諾莎指出上帝本性是永恆不變,

只有愛上帝, 人們才能擁有永久幸福。 在斯賓諾莎看來, 愛上帝不是要離開現世進入天國, 而是指人們能夠達到完善的精神境界。 斯賓諾莎認為即使人們要追求的東西已經清楚明白地在心中顯現, 但人們仍不可能掃除所有貪欲。 可見, 達到完善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蹴而就, 人們需要好的方法。

他給出的方法是:認識上帝。 不過斯賓諾莎哲學的上帝, 不是普通人所認為的那個有知、情、意的上帝。 他的上帝是至大無外的實體, 實則是指無所不包的自然。 但自然不是指有花草樹木的自然, 而是指整個世界。 愛因斯坦談及自己的宗教信仰時表示:「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秩序與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

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 」

很多人讀斯賓諾莎的重要著作《倫理學》(Ethica)常感到疑惑, 書的名字明顯是關於倫理學, 但內容談的卻是上帝的本質、屬性和樣式。 事實上, 斯賓諾莎的倫理學是奠基於本體論和認識論之上, 只有通過瞭解上帝, 我們才能知道如何在世界中生活。 上帝就是世界法則, 人的情緒、行為和其他自然界事物一樣, 甚至可以說研究人類心理和行為如同研究點、線、面一樣, 均是世界的必然法則。 認識必然的法則, 配合法則生活, 便能達到真正幸福。

斯賓諾沙認為我們愈認識上帝, 便愈瞭解祂的意志, 我們的行事便愈能符合上帝的心意。 通過認識上帝, 人們能夠獲得內心寧靜,

更重要是能夠平靜地面對命運的無常。 因為人們明白世上所有的事情, 都出自上帝的必然命令。 既然如此, 人們就沒有理由擔憂更多, 因為這事情不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

作為實體的上帝

笛卡兒發現了「我思」是絕對確定無誤的出發點。 再由「我思」的不完美推論出有一個完美的上帝存在, 可見笛卡兒的哲學終點是上帝, 而斯賓諾莎恰恰相反, 由上帝開始建立整個哲學體系。

斯賓諾莎認為如果一個哲學體系要首尾一貫、具有普遍性及必然性, 必定存在一個統一原則。 這個統一原則在斯賓諾莎的體系中就是「實體」(Substance), 實體其實就是上帝。 斯賓諾莎給實體下的定義是︰實體是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被認識的東西。 意思是實體是至大無外的「一」(one),

在實體之前和之外都不存在任何東西, 萬物只能存在於實體內部。 如果問它是如何產生, 答案只能是它自己存在, 它的存在無此無終, 脫離了時間的綿延。 這個意義下, 實體是永恆, 只能被設想為存在。

泛神論

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是唯一的實體, 而且上帝是無限的, 因此不可能有所謂的上帝「之外」的另一個實體, 因為一切都在上帝之內。 在他的觀點裡頭, 不同事物就是神的各種模態——這裡使用的泛神論(pantheism)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的神並不存在于自然之外, 宇宙整體就是神的存在本身, 人類的智慧作為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也是神的智慧的一部分。 在這種觀點裡頭, 人和神之間沒有分離。 而通過理智去認識宇宙本身, 就是敬愛神。

由於斯賓諾莎哲學所包含的泛神論,消除了人神間的絕對區分,所以當時他被批判為無神論與異端。而萊布尼茲和斯賓諾莎有過書信交往,但其後又極力否認自已和斯賓諾莎的關係。

黑格爾在《小邏輯》說,假如把斯賓諾莎哲學說成是無神論是不公道的。他的哲學應該被稱為「無世界論」,即只有神才是實在的,設想一個和神分離的「俗世」沒有任何實在性。

屬性與樣式

斯賓諾莎的實體不是空無內容的,他認為實體具有屬性(Attributes),屬性是構成實體本質的東西。實體有無限多屬性,但人的理智只能認識其中兩個屬性︰思維(Thinking)和廣延(Extension)(可參閱笛卡兒:心物二元)。斯賓諾莎認為上帝同時作為一個能思維及有廣延屬性的實體。屬性亦具有自己的眾多特殊樣式,所有被創造物都作為屬性的特殊樣式而存在於實體之內。我們作為認識者認識上帝時,其實是上帝認識自己,因為我們是上帝無限多個樣式(modes)其中之一。這個觀點啟發了後來的德國哲學家謝林(F.W.J. Schelling)和黑格爾(G. W. F. Hegel),他們認為在一個首尾一貫的體系下,只存在一種真正的認識︰即絕對者(實體)自己認識自己。

就是敬愛神。

由於斯賓諾莎哲學所包含的泛神論,消除了人神間的絕對區分,所以當時他被批判為無神論與異端。而萊布尼茲和斯賓諾莎有過書信交往,但其後又極力否認自已和斯賓諾莎的關係。

黑格爾在《小邏輯》說,假如把斯賓諾莎哲學說成是無神論是不公道的。他的哲學應該被稱為「無世界論」,即只有神才是實在的,設想一個和神分離的「俗世」沒有任何實在性。

屬性與樣式

斯賓諾莎的實體不是空無內容的,他認為實體具有屬性(Attributes),屬性是構成實體本質的東西。實體有無限多屬性,但人的理智只能認識其中兩個屬性︰思維(Thinking)和廣延(Extension)(可參閱笛卡兒:心物二元)。斯賓諾莎認為上帝同時作為一個能思維及有廣延屬性的實體。屬性亦具有自己的眾多特殊樣式,所有被創造物都作為屬性的特殊樣式而存在於實體之內。我們作為認識者認識上帝時,其實是上帝認識自己,因為我們是上帝無限多個樣式(modes)其中之一。這個觀點啟發了後來的德國哲學家謝林(F.W.J. Schelling)和黑格爾(G. W. F. Hegel),他們認為在一個首尾一貫的體系下,只存在一種真正的認識︰即絕對者(實體)自己認識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