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K5存安全隱患,東風悅達起亞難解內憂外患

對於東風悅達起亞來說, 在這個關鍵時刻, 拿出什麼樣的一整套從全價值產業鏈佈局的戰略規劃來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至關重要。 不過可惜, 東風悅達起亞至今未曾拿出一套取信于消費者的戰略圖。

“風格顯著, 年輕且富有活力”, 這是設計師彼得·希瑞爾給起亞所帶來的全新設計理念。 一度, 彼得·希瑞爾的加盟改變甚至顛覆了起亞品牌。

享有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榮譽博士”頭銜的彼得·希瑞爾雖然在造型設計上為起亞品牌注入了活力, 但卻沒法改變起亞產品品質羸弱的狀況。

因產品品質問題, 起亞在國內市場的投訴比例逐年上升, 有些消費者甚至表示:“買韓系車還不如買國產車”。 這其中, 起亞昔日的當年花旦K5更是大毛病不少, 小毛病連連。

1

麻煩不斷

來自江西贛州的劉先生于去年6月份購入起亞K5, 他表示:“在當時購車的時候, 該車就存在發動機異響、怠速抖動等問題。

只不過當時聲音特別小, 4S店的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都是小問題, 等車開到六個月後, 異響聲音特別大了, 劉先生要求更換發動機, 而4S店的工作人員表示, 這些都是小毛病, 不需要更換發動機。 ”

無奈之下, 劉先生將起亞K5的相關問題向媒體進行了投訴。

截至筆者對劉先生進行採訪時, 4S店工作人員才為其更換了變速器飛輪盤, 發動機的異響問題得到了解決, 但一直存在的怠速抖動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同樣在購入K5之初就存在問題的還有來自銀川的黃先生, 他表示:“當初提車的時候, 電瓶就存在虧電問題, 在我提車的前一天, 4S店的工作人員就為這台車的電瓶充了一天的電, 但是沒有用, 電瓶虧電問題還是存在。 ”

雖然目前黃先生K5車型的電瓶已經更換, 但其它方面的問題, 比如倒車卡頓問題為黃先生自己解決, 而發動機溫度過高的問題在更換電瓶的時候, 給更換了感測器杆兒。 然而即便是簡單的電瓶更換問題, 也是黃先生在車質網上進行了投訴之後, 才給予的更換。

對於4S店售後服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問題, 黃先生表示也很寒心, “到店之後根本沒人搭理。 ”

重慶的向先生也是因為發動機品質問題要求更換發動機總成, 但東風悅達起亞官方的態度則幾次更迭, 最後也只能“算是”更換了發動機總成(非整體更換發動機),

不過當初承諾的免費更換發動機動力總成, 而換成需要向先生支付因此而產生的工時費。

福建林先生的K5的遭遇則頗有一些“驚悚”的味道。 好端端的車在停好沒多久, 車就自然起活, 最後只剩下空殼。 截至記者發稿前, 林先生還未接到東風悅達起亞給予的任何回復。

上述消費者的所受到的不公待遇還僅僅是個案,僅在車質網上,自去年3月份以來,有關起亞產品投訴的案例多達500餘起,從車窗玻璃劃痕到油箱漏油、刹車失靈等威脅生命安全的問題都存在,因產品品質低劣而出現輪轂掉皮、發動機異響的案例不在少數。

對於這些車輛故障及投訴問題,一品汽車記者致電東風悅達起亞公關部部長吉同順,但一直未得到正面回應。應對危機的遲滯性表現,是不是意味著東風悅達起亞不僅僅在產品品質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而在售後服務、人事管理等多方面都存在欠缺呢?

2

根源在哪?

猶如一位“耄耋”老人,“骨骼”脆弱,“心臟”不好,身材還“縮水”。經不起摔打,稍有不慎就出現心音不齊,重則斷骨,然後一不小心還來個“自焚”。 東風悅達起亞這樣的產品品質,又如何能夠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一家僅有54年歷史的韓國品牌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實現1億輛的銷售業績,足以說明其實力不容小覷,但是就是有著這樣傲人銷售業績,且代表韓國汽車工業形象上的企業,在汽車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可以與賓士、豐田、大眾等品牌相提並論的實力。

韓國現代-起亞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產品造型設計及發動機等核心技術均存在較大的短板。在造型設計上採取抄襲模仿策略、發動機則直接採取拿來主義,雖然後來在造型設計上,彼得·希瑞爾給帶來了改觀,但核心技術上並有見有突破性的進展。

深知技術存在短板的現代-起亞打起了“性價比”的王牌,相對於低出同級產品數萬元的售價,的確讓不少消費者為他們的產品買單。但顏值動人,腹內草莽的現代-起亞並未曾從根本上著手改變因產品技術短板,“埋頭苦幹”。為了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盲目建店鋪網,產品上數代同堂,這樣的做法已經在中國市場上踐行。

在中國市場上的兩家合資企業: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兩家公司,可以看到IX35與途勝同堂銷售,賽拉圖、K3、福瑞迪同堂競技。這其中本在韓國市場定位有所區分的現代與起亞,並沒有將這樣的傳統帶到中國市場上來,兩家合資企業並為在產品上實現優勢互補,而是同門廝殺。IX35與智跑、名圖與K3,本隸屬於一家企業的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卻要兵戎相見。

此外,中國車市的大幅增長也不得不說讓韓國這家車企頗為動心。東風悅達起亞為了攫取市場份額,制動了堪稱“宏偉”的管道建設方案,預計2020年前後,其在國內的經銷商數量達到850家。效果如何?由於東風悅達起亞僅是將目光放在自身利益角度上,不顧經銷商“死活”,最終在今年年初曝出“逼宮”醜聞。

時值危機檔口,本應東風悅達起亞高層出面解決,來安撫經銷商的情緒,然而事與願違的是東風悅達起亞一直處於“噤聲”狀態,公關部工作人員電話始終未曾接受一品汽車的採訪。不過東風悅達起亞內部則進行了相應的人事調整,“老將”蘇南永臨危授命也採取低調處理原則。

簡單的人事調整能否一挽東風悅達起亞的頹勢?這個疑問實在不好問答。對於產品品質以及行銷戰略的問題,早在很久之前,東風悅達起亞就已經意識到,並於去年的6月份進行了生產及行銷系統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然而從目前不斷上升的投訴案例以及以及經銷商反水、逼宮事件則表明東風悅達起亞並沒有有效改善產品品質並提振市場份額。

“買賣好不好全在一聲吆喝!”在行銷層面上,起亞可以說有著光榮的傳統,曾借助於奧運會的體育行銷成功搶佔市場份額。如今這一行銷策略在中國的兩家合資企業仍在傳承,然而隨著汽車主流消費人群年齡下探,東風悅達起亞在行銷策略上卻並未能及時跟進。在主流消費人群中,本定位為動感、時尚的東風悅達起亞並未在85後、90後消費人群中形成應有的熱度。

3

如何破局?

行銷策略上的因循守舊因此也未能扭轉東風悅達起亞逐漸式微的命運,而這直接體現在銷量數字上。2016年東風悅達起亞的銷售量實現65萬輛的銷售業績,較2015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未能實現年初制定的68萬輛的銷售業績。

然而就是未能完成2016年的銷售目標,東風悅達起亞仍制定出2017年70萬輛的目標。在2016年65萬輛的基礎上以及後續7款全新或改款車型上的支撐下,完成70萬的銷量目標,並不是難事。

然而擺在東風悅達起亞起亞面前的兩座大山如何逾越將成為其今年乃至後面數年都需解決的問題,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

作為決定企業生死命運的核心技術上,對於起亞來講一直就是短板問題;並且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東風悅達起亞因盲目擴張管道建設,而損害經銷商利益,又未及時應對。管理層遲滯性的動作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為未來管道佈局。

如何破局?或許日系的豐田品牌的做法能夠給出起亞一下借鑒。相較于現代-起亞1億輛的銷售業績來講,豐田承載榮譽光環或許更大,雖然2016年跌下全球銷量桂冠寶座,但早在兩年前,豐田中國就已經提出“年輪經營”戰略,走向了慢節奏,開始了“內功”上的修煉,並不再將銷量作為首要考核標準。

此時的起亞更需要的則更應該是這種慢節奏的、從產品品質出發的戰略,從本質上改變起亞產品品質的問題,用實力贏得市場才是正途。如今中國自主品牌已將韓系車型作為競爭靶子,作為韓系代表之一,東風悅達起亞欺壓如果還未從產品品質上發力,那麼走向末流態勢則不可避免。

另外相對于現代-起亞在中國市場毫無章法的產品戰略佈局,豐田的產品規劃更應值得現代、起亞學習。豐田在中國市場的兩家合資企業均在推雙擎技術,不過在產品定位上則以優勢互補為主要原則,以卡羅拉雙擎與雷淩雙擎為例,一款定位成熟穩重,一款則時尚、動感。

縱觀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的產品陣營,產品定位重疊比比皆是。雖然調整產品佈局不是東風悅達起亞一己之力所能為,但從長遠發展來看,現代-起亞需要扼腕斷臂,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各自為營,僅依靠在部分技術上有所更新的新車型來賺取消費者的眼球,而不是實際收益。

豐田汽車不僅在產品、技術上有著明確的規劃,在全價值產業鏈上也力求穩紮穩打。對於售後服務能力上的提升,豐田曾多次舉辦針對維修技術人員的培訓、比賽等多種活動。這也同樣是東風悅達起亞所亟待改進之處,提升服務意識,提升品牌粘度,口碑行銷則是最為直接有效的舉措。此外在著眼自身利益發展的同時,也需兼顧經銷商利益,合作共贏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內憂外困疊加讓東風悅達起亞頗為頭疼,然而政治因素上的困擾則又將其推向了厄運深淵。韓國政府不顧東南亞百姓的一致反對,堅持部署“薩德系統“也掀起了中國國民對於韓國品牌的反感。雖然國內一直在呼籲”理性愛國“,但打砸韓國車的現象也已出現。

對於東風悅達起亞來說,在這個關鍵時刻,拿出什麼樣的一整套從全價值產業鏈佈局的戰略規劃來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至關重要。不過可惜,東風悅達起亞至今未曾拿出一套取信于消費者的戰略思路。

上述消費者的所受到的不公待遇還僅僅是個案,僅在車質網上,自去年3月份以來,有關起亞產品投訴的案例多達500餘起,從車窗玻璃劃痕到油箱漏油、刹車失靈等威脅生命安全的問題都存在,因產品品質低劣而出現輪轂掉皮、發動機異響的案例不在少數。

對於這些車輛故障及投訴問題,一品汽車記者致電東風悅達起亞公關部部長吉同順,但一直未得到正面回應。應對危機的遲滯性表現,是不是意味著東風悅達起亞不僅僅在產品品質上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而在售後服務、人事管理等多方面都存在欠缺呢?

2

根源在哪?

猶如一位“耄耋”老人,“骨骼”脆弱,“心臟”不好,身材還“縮水”。經不起摔打,稍有不慎就出現心音不齊,重則斷骨,然後一不小心還來個“自焚”。 東風悅達起亞這樣的產品品質,又如何能夠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一家僅有54年歷史的韓國品牌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實現1億輛的銷售業績,足以說明其實力不容小覷,但是就是有著這樣傲人銷售業績,且代表韓國汽車工業形象上的企業,在汽車技術上並沒有什麼可以與賓士、豐田、大眾等品牌相提並論的實力。

韓國現代-起亞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產品造型設計及發動機等核心技術均存在較大的短板。在造型設計上採取抄襲模仿策略、發動機則直接採取拿來主義,雖然後來在造型設計上,彼得·希瑞爾給帶來了改觀,但核心技術上並有見有突破性的進展。

深知技術存在短板的現代-起亞打起了“性價比”的王牌,相對於低出同級產品數萬元的售價,的確讓不少消費者為他們的產品買單。但顏值動人,腹內草莽的現代-起亞並未曾從根本上著手改變因產品技術短板,“埋頭苦幹”。為了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盲目建店鋪網,產品上數代同堂,這樣的做法已經在中國市場上踐行。

在中國市場上的兩家合資企業: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兩家公司,可以看到IX35與途勝同堂銷售,賽拉圖、K3、福瑞迪同堂競技。這其中本在韓國市場定位有所區分的現代與起亞,並沒有將這樣的傳統帶到中國市場上來,兩家合資企業並為在產品上實現優勢互補,而是同門廝殺。IX35與智跑、名圖與K3,本隸屬於一家企業的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卻要兵戎相見。

此外,中國車市的大幅增長也不得不說讓韓國這家車企頗為動心。東風悅達起亞為了攫取市場份額,制動了堪稱“宏偉”的管道建設方案,預計2020年前後,其在國內的經銷商數量達到850家。效果如何?由於東風悅達起亞僅是將目光放在自身利益角度上,不顧經銷商“死活”,最終在今年年初曝出“逼宮”醜聞。

時值危機檔口,本應東風悅達起亞高層出面解決,來安撫經銷商的情緒,然而事與願違的是東風悅達起亞一直處於“噤聲”狀態,公關部工作人員電話始終未曾接受一品汽車的採訪。不過東風悅達起亞內部則進行了相應的人事調整,“老將”蘇南永臨危授命也採取低調處理原則。

簡單的人事調整能否一挽東風悅達起亞的頹勢?這個疑問實在不好問答。對於產品品質以及行銷戰略的問題,早在很久之前,東風悅達起亞就已經意識到,並於去年的6月份進行了生產及行銷系統進行組織架構調整,然而從目前不斷上升的投訴案例以及以及經銷商反水、逼宮事件則表明東風悅達起亞並沒有有效改善產品品質並提振市場份額。

“買賣好不好全在一聲吆喝!”在行銷層面上,起亞可以說有著光榮的傳統,曾借助於奧運會的體育行銷成功搶佔市場份額。如今這一行銷策略在中國的兩家合資企業仍在傳承,然而隨著汽車主流消費人群年齡下探,東風悅達起亞在行銷策略上卻並未能及時跟進。在主流消費人群中,本定位為動感、時尚的東風悅達起亞並未在85後、90後消費人群中形成應有的熱度。

3

如何破局?

行銷策略上的因循守舊因此也未能扭轉東風悅達起亞逐漸式微的命運,而這直接體現在銷量數字上。2016年東風悅達起亞的銷售量實現65萬輛的銷售業績,較2015年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但未能實現年初制定的68萬輛的銷售業績。

然而就是未能完成2016年的銷售目標,東風悅達起亞仍制定出2017年70萬輛的目標。在2016年65萬輛的基礎上以及後續7款全新或改款車型上的支撐下,完成70萬的銷量目標,並不是難事。

然而擺在東風悅達起亞起亞面前的兩座大山如何逾越將成為其今年乃至後面數年都需解決的問題,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

作為決定企業生死命運的核心技術上,對於起亞來講一直就是短板問題;並且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東風悅達起亞因盲目擴張管道建設,而損害經銷商利益,又未及時應對。管理層遲滯性的動作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為未來管道佈局。

如何破局?或許日系的豐田品牌的做法能夠給出起亞一下借鑒。相較于現代-起亞1億輛的銷售業績來講,豐田承載榮譽光環或許更大,雖然2016年跌下全球銷量桂冠寶座,但早在兩年前,豐田中國就已經提出“年輪經營”戰略,走向了慢節奏,開始了“內功”上的修煉,並不再將銷量作為首要考核標準。

此時的起亞更需要的則更應該是這種慢節奏的、從產品品質出發的戰略,從本質上改變起亞產品品質的問題,用實力贏得市場才是正途。如今中國自主品牌已將韓系車型作為競爭靶子,作為韓系代表之一,東風悅達起亞欺壓如果還未從產品品質上發力,那麼走向末流態勢則不可避免。

另外相對于現代-起亞在中國市場毫無章法的產品戰略佈局,豐田的產品規劃更應值得現代、起亞學習。豐田在中國市場的兩家合資企業均在推雙擎技術,不過在產品定位上則以優勢互補為主要原則,以卡羅拉雙擎與雷淩雙擎為例,一款定位成熟穩重,一款則時尚、動感。

縱觀北京現代、東風悅達起亞的產品陣營,產品定位重疊比比皆是。雖然調整產品佈局不是東風悅達起亞一己之力所能為,但從長遠發展來看,現代-起亞需要扼腕斷臂,做出相應的調整,而不是各自為營,僅依靠在部分技術上有所更新的新車型來賺取消費者的眼球,而不是實際收益。

豐田汽車不僅在產品、技術上有著明確的規劃,在全價值產業鏈上也力求穩紮穩打。對於售後服務能力上的提升,豐田曾多次舉辦針對維修技術人員的培訓、比賽等多種活動。這也同樣是東風悅達起亞所亟待改進之處,提升服務意識,提升品牌粘度,口碑行銷則是最為直接有效的舉措。此外在著眼自身利益發展的同時,也需兼顧經銷商利益,合作共贏才能實現長遠發展。

內憂外困疊加讓東風悅達起亞頗為頭疼,然而政治因素上的困擾則又將其推向了厄運深淵。韓國政府不顧東南亞百姓的一致反對,堅持部署“薩德系統“也掀起了中國國民對於韓國品牌的反感。雖然國內一直在呼籲”理性愛國“,但打砸韓國車的現象也已出現。

對於東風悅達起亞來說,在這個關鍵時刻,拿出什麼樣的一整套從全價值產業鏈佈局的戰略規劃來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至關重要。不過可惜,東風悅達起亞至今未曾拿出一套取信于消費者的戰略思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