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十年磨一戲|豫劇丑角大師牛得草《七品芝麻官》竟是這樣誕生的?

梨園界流傳著一句話叫“無醜不成戲”。 丑角是中國戲劇的一種程式化的角色行當, 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的角色。 醜行通過“諷刺嘻笑”的形式調節戲劇節奏, 為作品錦上添花。

提到丑角, 就不得不提到牛得草, 牛得草是我國著名豫劇丑角大師。 他技藝精湛, 自成流派。 牛得草創立的“牛派”, 改變了人們對豫劇丑角的看法, 使丑角成為一種高雅藝術。 其表演風格幽默滑稽, 唱腔有趣動聽, 在全國範圍內受到豫劇愛好者的喜愛, 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又有著怎樣的曲折人生呢?

貧苦的幼年時光

牛得草憑藉自己的精湛藝術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與喜愛。 但是早年間的牛得草生活過的十分艱苦。 1933年, 牛得草出生在河南開封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天災難料, 1935年開封洪水氾濫, 百姓們的生活愈發艱辛。 這對牛得草本就貧困的家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由於無法償還地主的債務, 官府和地主勾結, 把牛得草的父親關進監獄, 毒打而死。 後來三個哥哥也被抓去當壯丁, 姐姐遠嫁, 原本完整的家庭七零八落, 只剩下他和母親相依為命。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牛得草為了減輕母親的生活負擔, 小小年紀就在黃河江畔流浪乞討。 那段乞討的日子讓牛得草更加懂得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雖然吃盡苦頭, 但在流浪期間也認識了不少戲班藝人,

便萌生了學戲的念頭。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窗的同時也會為你開啟一扇窗, 說的一點也不錯, 那時的他也沒想到戲曲竟然成為了他最輝煌的成就。

初踏戲曲之路

牛得草的戲曲啟蒙老師是戲班扮演丑角的李小需。 李小需扮演的剛正不阿, 為民辦事的清官形象, 對牛得草影響很大。 牛得草向李小需表明想拜他為師學習時, 李小需感到很意外, 因為這些年來他的弟子都是一些長相不佳的人, 而牛得草長相清秀, 實在搞不懂他為什麼要學醜。 最終李小需還是收牛得草為徒了。 自此, 牛得草真正走上了戲曲之路。

牛得草在學習戲曲上, 勤奮努力, 忘寢廢食, 對劇中人物剖析思考, 進步很快, 很受李小需的喜愛。

但不久師傅病重, 臨終前告誡他說:“《唐知縣審誥命》是咱們醜行的看家戲, 以前你祖師爺演得很出名, 可是我後來沒有把這個戲拿下來, 被唱老生的奪了去。 將來你一定要把這個戲奪回來。 ”

登臺演出 小有名氣

師傅病逝後, 12歲的牛得草進入了另一家戲班並登臺演出, 在《轅門斬子》《櫃中緣》中演丑角, 小有名氣。 後來他努力充實自己, 在戲曲藝術上精益求精, 憑藉個人特色成為了開封和平劇社的名演員。 他在《趕花船》和《花子拾金》裡飾演的人物十分風趣幽默, 個人特色突出, 培養了許多戲迷。 漸漸地被更多的人所喜愛, 只要他主演丑角的戲場場爆滿, 牛得草開始嘗到了走紅的滋味。

不畏艱辛 拜師學藝

解放初期, 他的丑角藝術已經頗具特色,

雖然已經小有名氣, 但牛得草並沒有因此停下追尋藝術的腳步。 他記得師傅臨終前的囑咐, 一定要把《唐知縣審誥命》這部戲奪回來。

他四處打聽還在演這部戲的老藝人。 1952年他聽說洛陽有個藝名叫“狗尾巴草”的老藝人還在演這部戲。 他當即決定, 搭夜車從開封前往洛陽。 在當地四處詢問, 才得知這位老藝人在洛陽大舞臺唱戲, 他到地方時沒有和老藝人交流的機會, 當晚他買了前排戲票, 如癡如醉的看完了狗尾巴草演的《唐知縣審誥命》。

直到第三日, 他才有機會見到這位老藝人。 牛得草看到這個年過半百、身材瘦小的老人便大步迎上去, “老師, 請受開封後生丑角牛得草侄兒一拜!”說著就要往下跪, 老人連忙把他扶起來,

牛得草講述了自己遠道而來的來意, 老藝人為他的精神所感動, 決定將自己畢生所學盡心盡力的教給他。 牛得草知道這個機會來之不易, 廢寢忘食的跟著老藝人學戲。

老藝人看他學藝心切, 當晚就把《唐知縣審誥命》的故事梗概講了一遍。 他倆約定, 牛得草每天上午9點鐘在後臺聽說戲, 晚上看演戲。 此後的幾天裡, 牛得草上午聽他說戲, 把主要情節整理出來記在本子上, 晚上看他演出時把表演關鍵地方和唱腔標記在上面。 臨別時, 他向老藝人表明了自己想整理這部戲的念頭, 老藝人很支持他, 說道:“演的這齣戲, 是民問流傳的老本了, 很長, 很雜, 一演就是4個多鐘頭, 使得唐成這個人物不突出, 戲味不夠濃。 你想整理這個本子,很好。你年輕,有精力,把這齣戲整理出來,我日後入土也心安了……”

十年磨一戲 改版《唐知縣審誥命》煥發新活力

回到開封後,牛得草就開始整理《唐知縣審誥命》。牛得草只念過三四年私塾,後跟開封李春芳老人學過一點兒古文,文字功底不行,但他沒有退縮,買了一本小字典作為老師,把記下來的臺詞進行加工、修改、提煉,使之形成框架,然後再一場場地整理,去掉一些與展現唐成人物性格無關的情節,只留下唐成上任、遇民女林秀英告狀、審誥命等主要情節,更能突出唐成的形象。後來又幾經修改,對唐成、林秀英、誥命夫人等主要人物的動作、唱腔進行了設計,終於完成了定稿。

1953年4月,《唐知縣審誥命》在開封公演,轟動全城,萬人空巷,座無虛席。觀眾的喜愛給了牛得草更多的動力,開始四處演出,從城裡演到鄉下,在人們心目中,除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以外,又塑造了一個官小膽大,執法如山的唐成形象。

從《唐知縣審誥命》到電影《七品芝麻官》

這部戲得到了文藝界的高度關注,著名電影導演謝添想把這部戲拍成電影,幾經修改劇本,最後北影廠黨委同意將該劇列入1964年第四季度的拍攝計畫。誰知以後“文革”開始,一推就推到了1979年。

“文革”結束後,拍電影又被提上日程。可在“文革”過程中,牛得草精心編寫的劇本被燒掉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1974年,牛得草患重病右肢體偏癱,1975年經過治療,身體已有所好轉,但還是不能用右手寫字,他只能用左手去練習寫字。

他白天不敢在病床上改寫劇本,只能在夜裡偷著幹。於是,他讓妻子謝愛勤買來一個手電筒和一個大筆記本,趁夜深人靜時打著電筒修改劇本。他回憶著每場戲的情節,先編寫出修改的提綱,再用代號和縮寫的方法標明內容。就是憑著這樣頑強的毅力,歷經一個多月,牛得草寫出了一萬多字的修改提綱。後來經過治療,牛得草的身體很快得到了恢復,能夠登臺演出了。

1979年,《唐知縣審誥命》被拍成電影《七品芝麻官》在全國上映,引起巨大反響,影響力甚至傳到了國外,榮獲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故事片獎。香港《大公報》在評價牛得草時,給予他“東方卓別林”的美稱。“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經典臺詞也在民間廣為流傳。豫劇名角牛得草和他塑造的敢於為民做主,不畏權貴的小小七品芝麻官形象也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師從名醜蕭長華 迎來事業巔峰

牛得草走紅之後,受到了戲曲界的高度關注。在桑振君的引薦下,1957年,牛得草拜名醜蕭長華為師。蕭長華對牛得草說:“演戲是演人,不是為演戲而演戲,丑角,是一門嚴肅的藝術,而不是精神的調味品。丑角比其他行當誇張,但有限度,不能離開人物去任意發揮,不能把低級庸俗的東西用上,那不叫藝術。任何脫離人物本身的賣弄技巧,都會使觀眾噁心。”蕭長華把丑角藝術歸納為4句話:“醜而不醜,醜中見美。美中取樂,樂中回味”。

牛得草在師父蕭長華的引導下,領悟到了丑角表演的藝術真諦,“醜而不醜,醜中見美。美中取樂,樂中回味”的美學觀念。他一生都在豐富發展著這一美學觀念。

牛得草博采旁收、廣取眾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自成流派,“官醜”尤稱一絕。他技藝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講究程式規範,又力求貼近生活;灑脫雅致,寓莊於諧;既有大家風範,又有鄉土氣息。是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家。

1998年5月30日,牛得草因病醫治無效在鄭州逝世,終年65歲。雖然他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的藝術將一直影響著我們。

你想整理這個本子,很好。你年輕,有精力,把這齣戲整理出來,我日後入土也心安了……”

十年磨一戲 改版《唐知縣審誥命》煥發新活力

回到開封後,牛得草就開始整理《唐知縣審誥命》。牛得草只念過三四年私塾,後跟開封李春芳老人學過一點兒古文,文字功底不行,但他沒有退縮,買了一本小字典作為老師,把記下來的臺詞進行加工、修改、提煉,使之形成框架,然後再一場場地整理,去掉一些與展現唐成人物性格無關的情節,只留下唐成上任、遇民女林秀英告狀、審誥命等主要情節,更能突出唐成的形象。後來又幾經修改,對唐成、林秀英、誥命夫人等主要人物的動作、唱腔進行了設計,終於完成了定稿。

1953年4月,《唐知縣審誥命》在開封公演,轟動全城,萬人空巷,座無虛席。觀眾的喜愛給了牛得草更多的動力,開始四處演出,從城裡演到鄉下,在人們心目中,除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以外,又塑造了一個官小膽大,執法如山的唐成形象。

從《唐知縣審誥命》到電影《七品芝麻官》

這部戲得到了文藝界的高度關注,著名電影導演謝添想把這部戲拍成電影,幾經修改劇本,最後北影廠黨委同意將該劇列入1964年第四季度的拍攝計畫。誰知以後“文革”開始,一推就推到了1979年。

“文革”結束後,拍電影又被提上日程。可在“文革”過程中,牛得草精心編寫的劇本被燒掉了,一切都要從頭開始。1974年,牛得草患重病右肢體偏癱,1975年經過治療,身體已有所好轉,但還是不能用右手寫字,他只能用左手去練習寫字。

他白天不敢在病床上改寫劇本,只能在夜裡偷著幹。於是,他讓妻子謝愛勤買來一個手電筒和一個大筆記本,趁夜深人靜時打著電筒修改劇本。他回憶著每場戲的情節,先編寫出修改的提綱,再用代號和縮寫的方法標明內容。就是憑著這樣頑強的毅力,歷經一個多月,牛得草寫出了一萬多字的修改提綱。後來經過治療,牛得草的身體很快得到了恢復,能夠登臺演出了。

1979年,《唐知縣審誥命》被拍成電影《七品芝麻官》在全國上映,引起巨大反響,影響力甚至傳到了國外,榮獲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故事片獎。香港《大公報》在評價牛得草時,給予他“東方卓別林”的美稱。“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句經典臺詞也在民間廣為流傳。豫劇名角牛得草和他塑造的敢於為民做主,不畏權貴的小小七品芝麻官形象也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

師從名醜蕭長華 迎來事業巔峰

牛得草走紅之後,受到了戲曲界的高度關注。在桑振君的引薦下,1957年,牛得草拜名醜蕭長華為師。蕭長華對牛得草說:“演戲是演人,不是為演戲而演戲,丑角,是一門嚴肅的藝術,而不是精神的調味品。丑角比其他行當誇張,但有限度,不能離開人物去任意發揮,不能把低級庸俗的東西用上,那不叫藝術。任何脫離人物本身的賣弄技巧,都會使觀眾噁心。”蕭長華把丑角藝術歸納為4句話:“醜而不醜,醜中見美。美中取樂,樂中回味”。

牛得草在師父蕭長華的引導下,領悟到了丑角表演的藝術真諦,“醜而不醜,醜中見美。美中取樂,樂中回味”的美學觀念。他一生都在豐富發展著這一美學觀念。

牛得草博采旁收、廣取眾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自成流派,“官醜”尤稱一絕。他技藝精湛,唱、念、做、舞俱佳,既講究程式規範,又力求貼近生活;灑脫雅致,寓莊於諧;既有大家風範,又有鄉土氣息。是戲曲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家。

1998年5月30日,牛得草因病醫治無效在鄭州逝世,終年65歲。雖然他已經離我們遠去,但他的藝術將一直影響著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