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歷史上宋江真的就那麼牛叉,讓宋朝無可奈何?

對於宋江, 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 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的首領嘛。 打家劫舍, 替天行道!在宋朝當局剿滅不了, 不得不採取招安措施平息叛亂。

宋江

宋江, 字公明, 梁山一百單八將之首。

江湖人稱“及時雨”、“呼保義”。

形象:眼如丹鳳, 眉似臥蠶, 滴溜溜兩耳垂珠, 明皎皎雙睛點漆。 …… 坐定時渾如虎相, 走動時有若狼形。 年及三旬, 有養濟萬人之度量;身軀六尺, 懷掃除四海之心機。

不能不說這是藝術加工後的宋江, 在真正的歷史上並非如此, 在宋朝上百次的農民起義中, 宋江所領導的這一支無論是規模, 還是對宋朝當局的打擊, 都非常小。 導火索是宋朝當局設置了“西城括田所”, 解決朝廷財政困難。

所謂的“括田所”, 就是宣佈將整個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為“公有”。 並且規定, 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 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 梁山泊周圍的貧苦農民與漁民, 交不起重稅,

長期積壓的不滿終於爆發了。

水泊梁山

到宋徽宗宣和元年(西元1119年), 這支農民隊伍正式宣告起義, 宋江就是其中一個農民首領。 根據史料記載, 宋江領導的這次農民起義, 規模只有“三十六人”。 有史學家認為, 官方記載的“三十六人, 可能也是三十六個農民頭領,

還有其他追隨者”。 不過, 與同時期的方臘起義相比, 規模要小得多。

最初, 這支農民軍的活動區域的確是在梁山泊。 不過由於真實的梁山並不像《水滸傳》中描寫的那樣在水中央, 而是在湖泊最北端的邊緣位置。 湖面只要稍有萎縮, 梁山山體便會脫離水面。 如果梁山周圍沒有湖水作為屏障, 便無險可守, 作為根據地的條件也就隨之喪失。

資料顯示, 北宋宣和年初, 梁山泊已經出現了萎縮現象, 山寨屏障時有時無, 難以抵抗官兵攻打, 於是宋江不得不放棄梁山根據地。

《宋史·侯蒙傳》就提到了宋江離開梁山後的活動:“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 官兵數萬無敢抗者, 其才必過人。 ”而且宋江沒有與高俅正面“交過手”。

高俅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 “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在史學家看來, 這對宋江的能力過於誇大。 孔德雨曾統計過與宋江正面打過仗的宋朝官員, 只有4個人, 並不包含高俅。

第一個是武功大夫折可存。 折可存的墓誌銘上記載, 其在鎮壓了方臘反叛之後,

奉命捕獲宋江。

第二個是沂州知府蔣圓。 根據記載, 他在山東做知府時, 正趕上宋江起義。 蔣圓以重兵把守交通要道, 宋江無法前進, 便要求在此“借路通過”。 蔣圓假裝答應, 意在拖延時間, 暗中派人秘密偵察, 發現宋江的隊伍已經沒有糧食可吃, 趁機發起猛攻, 宋江大敗。

第三個是王師心, 當時的職位是海州沭陽縣尉, 曾與宋江激戰。

最後一個就是海州知州張叔夜。 在元朝人編纂的《宋史》中記載, 是張叔夜打敗了宋江。 這時候, 距離宋江舉起反旗只有兩年多的時間。

宋江在《水滸傳》中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 雖然反對官府, 但並不反“天子”, 他起義最終也是為了“做官”。 因此毛主席也曾評價宋江“是個投降派”。

按照正史的記載, 宋江投降後也的確被招安了,並且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

方臘

不過到了明清之後,關於宋江是否攻打方臘有了爭議。尤其是到了現代,出土的《折可存墓誌銘》中寫道:折可存是在征方臘勝利後才逮住宋江的。

在海州城南有一座小山,像一隻白虎蹲伏在那裡,人們叫它白虎山。白虎山北有座墳墓,人稱“好漢塋”。海州人代代相傳:“宋江並沒有投降,他同其他35名梁山好漢,一起被張叔夜殺害了,埋在這座墳墓裡。”當地還有一首詩:“白壁虎山陰,墳塚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塋。”

宋江投降後也的確被招安了,並且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

方臘

不過到了明清之後,關於宋江是否攻打方臘有了爭議。尤其是到了現代,出土的《折可存墓誌銘》中寫道:折可存是在征方臘勝利後才逮住宋江的。

在海州城南有一座小山,像一隻白虎蹲伏在那裡,人們叫它白虎山。白虎山北有座墳墓,人稱“好漢塋”。海州人代代相傳:“宋江並沒有投降,他同其他35名梁山好漢,一起被張叔夜殺害了,埋在這座墳墓裡。”當地還有一首詩:“白壁虎山陰,墳塚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