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淺談“佛家的終點即儒家的起點”

此文為潘麟導師之弟子阮英軍在學習其師學問思想時之心得體會, 頗有見地, 特刊發出來, 以饗讀者。

文/阮英軍

潘麟導師所說的“佛家把普度眾生主要停留在口頭而落地不足,

佛家的終點即是儒家的起點”, 確實有不少佛教徒不認同。 很多佛教徒認為儒家乃至道家都不究竟、都是外道, 聽到導師這樣的言論, 不爽是很正常的。

如果對潘麟導師的這個思想不能理解通透、表達清晰, 就很容易讓社會大眾誤解潘麟導師的思想, 乃至創造出不必要的對立。

我認為理解潘麟導師的這個思想有以下兩點需要把握清楚:

一是社會義、整體義:

潘麟導師的這個思想, 是站在整個人類社會、從整個佛家整體角度而言的, 而不是就某個具體的修行人而言的。

從這個角度講, 佛家是以出世為歸、以出世為旨的, 在經世致用上確實不足, 這也不是佛家的定位和興趣所在。

換句話說, 就是佛家在普度眾生方面的實際所作所為跟社會需要相比差距甚大。 這一點, 我認為總體上符合歷史事實, 即使我們作為佛教弟子也不好否定, 一百年前太虛大師就這麼呐喊了。

歷朝歷代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 佛家都沒有挺身而出, 在救民于水火之時起到中流砥柱作用, 佛家更多的是做些具體的救苦救難、慈悲喜舍之事, 而歷史上道家、儒家這方面都比佛家做得好。

從1840年開始, 中華民族陷水深火熱之中, 這個時候是佛家挺身而出、帶領民族突圍嗎?沒有!而是孫中山、共產黨!誰為天下擔當、誰為天下付出乃至於拋頭顱灑熱血, 天下就交給誰!這很公平, 這就是天道。

潘麟導師的上述思想, 潘麟導師反復教導我們責任、義務和擔當, 不是否定佛家(潘麟導師本人是佛法大圓滿成就者), 而是認為佛家還不夠、還要更大些、還要更好些、還要更接地氣些、還要更加經世致用些。

激勵我們作為真正的佛弟子要向上繼續提升, 不光自己成佛還要在經世致用上更加給力;不光要自己融入佛國淨土,

還要把這個娑婆世界、把當下這個現實世界轉化為佛國淨土。

二是內聖外王義、能力匹配義:

相比起儒家及其他流派, 佛家在內聖方面登峰造極, 佛法的體系化、完備化、八萬四千方便接引法門為其他流派所不及;

而儒家雖然宣稱內聖外王, 也明確以內聖為基、以內聖為重, 但當前儒家在內聖方面確實遜於佛家。

尤其是傳承到現在, 儒門道統傳承幾於中斷, 現在的儒家實際上變成了學統之知識、學問。

我個人在社會中碰到大量的人打著儒家入世、救世的旗號行欺世、爭鬥之實。 換句話說, 我個人的社會閱歷是:當代社會上儒家的偽君子最多、偽修行人最多, 佛家、道家雖然也不濟還是稍微好一些。

究其根源, 在於儒家道統已斷, 幾乎沒有實修實證風氣, 而佛家、道家的道統畢竟還在。

我理解潘麟導師上述思想,是對佛家如此偉大、輝煌的內聖之學僅僅止步于成佛本身實在太可惜,是牟尼寶珠藏於兜中,是定海神針扔於倉庫裡,如果佛家稍微向儒家入世的方向延伸就可以在經世致用上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就可以在各個方面推動人類社會大踏步前進!

而這方面正是儒家追求的目標,卻又是儒家目前的短板,因為當前儒家道統已斷,內聖不足導致能力不足,儒家當前根本無法承載他們的外王使命!

打個比喻,就是儒家有完整的車架,但發動機不給力,發動機圖紙還在,卻沒有人會造發動機了,所以這車就沒有辦法動彈了;而佛家發動機很強勁,不但發動機圖紙在,造發動機的人還在,但是佛家沒有造車的圖紙。

如果把佛家的發動機和儒家的車架這兩部分組合起來,這部車就很強大!

潘麟導師的上述思想,就是試圖強強聯合,將佛家的內聖和儒家的外王有機整合,從而構建新的內聖外王之學,將出世之修行解脫與入世之救世、經世致用完美統一!

超越入世與出世,把入世與出世徹底合二為一才是終極法門(是一不是二):以入世的方式出世才是最快的修行解脫法門,這才是真正的事上磨;

以出世的方式入世才能夠成就人世間偉大的事業,推動人類社會大踏步前進,厚德才能載物!或者說,在入世、經世致用、奮發有為中修煉無為解脫(無我、無私、無執),以無為(無我、無私、無執)的方式去入世,去經世致用,去奮發有為。體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是“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心態看收穫。”

潘麟導師關於此文之點評:

潘麟導師

我提出“佛家的終點即儒家的起點”之觀點,核心有二:一者,佛家視成佛為人生追求之最高點和終點,而儒家恰好視成佛(儒家稱之為成聖)為人生之起點和前提。在儒家看來,成佛後才是真正的人生之開始。同時,儒家認為成佛(成聖)並非如佛家所說得那麼曲折和複雜。

換言之,儒家認為人與佛(人與聖)之距離非常親近,沒有佛家說得那麼遙遠到常人不可企及之程度。這為儒家將成佛視為人生之起點給出了理論和修證兩方面的前提保證。

二者,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君毅先生有個觀點,他說佛家文化是超人文的。這個觀點我完全贊同。超人文即是佛家的不共之處,也是佛家始終如一的短板所在。

佛家嚴重缺少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換言之,佛家嚴重缺少經驗智慧的正視和積累(佛家在般若智慧方面的覺察和證悟,人類文明中無出其右)。而儒家則始終將“外王”視作為自己的核心追求。

在此我是將儒家視為東方傳統文化中對經驗智慧給予足夠重視的代表來看待。重視儒家很大程度上,是強調經驗智慧在人類文明文化中,以及人生與修行中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重視經驗智慧落到實處,就是重視人文關懷與社會關懷。

我提出的“佛家的終點即儒家的起點”之觀點,詳論之可成一大論文乃至一钜著。上述只是擇其大要言之耳。

關聯閱讀:

佛家的終點是儒家的起點

我理解潘麟導師上述思想,是對佛家如此偉大、輝煌的內聖之學僅僅止步于成佛本身實在太可惜,是牟尼寶珠藏於兜中,是定海神針扔於倉庫裡,如果佛家稍微向儒家入世的方向延伸就可以在經世致用上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就可以在各個方面推動人類社會大踏步前進!

而這方面正是儒家追求的目標,卻又是儒家目前的短板,因為當前儒家道統已斷,內聖不足導致能力不足,儒家當前根本無法承載他們的外王使命!

打個比喻,就是儒家有完整的車架,但發動機不給力,發動機圖紙還在,卻沒有人會造發動機了,所以這車就沒有辦法動彈了;而佛家發動機很強勁,不但發動機圖紙在,造發動機的人還在,但是佛家沒有造車的圖紙。

如果把佛家的發動機和儒家的車架這兩部分組合起來,這部車就很強大!

潘麟導師的上述思想,就是試圖強強聯合,將佛家的內聖和儒家的外王有機整合,從而構建新的內聖外王之學,將出世之修行解脫與入世之救世、經世致用完美統一!

超越入世與出世,把入世與出世徹底合二為一才是終極法門(是一不是二):以入世的方式出世才是最快的修行解脫法門,這才是真正的事上磨;

以出世的方式入世才能夠成就人世間偉大的事業,推動人類社會大踏步前進,厚德才能載物!或者說,在入世、經世致用、奮發有為中修煉無為解脫(無我、無私、無執),以無為(無我、無私、無執)的方式去入世,去經世致用,去奮發有為。體現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就是“以入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心態看收穫。”

潘麟導師關於此文之點評:

潘麟導師

我提出“佛家的終點即儒家的起點”之觀點,核心有二:一者,佛家視成佛為人生追求之最高點和終點,而儒家恰好視成佛(儒家稱之為成聖)為人生之起點和前提。在儒家看來,成佛後才是真正的人生之開始。同時,儒家認為成佛(成聖)並非如佛家所說得那麼曲折和複雜。

換言之,儒家認為人與佛(人與聖)之距離非常親近,沒有佛家說得那麼遙遠到常人不可企及之程度。這為儒家將成佛視為人生之起點給出了理論和修證兩方面的前提保證。

二者,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君毅先生有個觀點,他說佛家文化是超人文的。這個觀點我完全贊同。超人文即是佛家的不共之處,也是佛家始終如一的短板所在。

佛家嚴重缺少人文關懷和社會關懷,換言之,佛家嚴重缺少經驗智慧的正視和積累(佛家在般若智慧方面的覺察和證悟,人類文明中無出其右)。而儒家則始終將“外王”視作為自己的核心追求。

在此我是將儒家視為東方傳統文化中對經驗智慧給予足夠重視的代表來看待。重視儒家很大程度上,是強調經驗智慧在人類文明文化中,以及人生與修行中的重要性和不可取代性。重視經驗智慧落到實處,就是重視人文關懷與社會關懷。

我提出的“佛家的終點即儒家的起點”之觀點,詳論之可成一大論文乃至一钜著。上述只是擇其大要言之耳。

關聯閱讀:

佛家的終點是儒家的起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