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十八描”第26集中國畫大家、著名連環畫家——施大畏

【十八描】第26集有責任, 有擔當, 具有強烈使命感的中國畫大家、著名連環畫家——施大畏

著名連環畫家施大畏

施大畏, 1950年出生, 浙江吳興人。

著名中國人物畫家、連環畫家, 擅中國畫、連環畫。

1986年畢業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1991年被評為國家一級美術師。 現為第七屆上海市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國畫藝委會委員、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上海美協國畫藝委會主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2012年施大畏當選為第七屆上海文聯主席。 施大畏表示, 當選文聯主席不僅是一個崇高的榮譽, 更是光榮的使命、重大的責任和莊嚴的囑託。

2016年12月, 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

主要作品有:

《李自成》(與韓碩合作)、《暴風驟雨》、《望夫石》、《歸途——西路軍婦女團紀實》、《1941.1.14——皖南事變》、《人民的兒子》、《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國殤》、《老鄉》、組畫《生命系列》、組畫《長征系列》……

施大畏自幼喜愛畫畫, 少年時期跟著毛國倫先生臨摹門采爾、尼古拉、菲欽等大師的素描, 每個星期二十張的練習量, 讓他打下了堅實的童子功。 青年時代進入上海造船長當油漆工, 白天幹了一天的活兒, 晚上他在睡覺的床上碼個小桌子, 趴在上面不停的畫, 畫的就是和他一起幹活兒的這些活生生的師傅們。 功夫不負有心人, 三年的時間, 經過工人生活的洗禮, 1974年施大畏終於創作出《祖國處處是我家》, 使得他在美術界暫露頭角。 他是從文革後期崛起的一位連環畫名家。 其早年作品比較嚴謹扎實, 第一本連環畫是《難忘的友誼》(合作), 畫得非常認真。 後來, 從他早期的連環畫《三棵棗樹》、《恩瑪蒂奶奶》、《攀登》、《金繡娘》中均可看出他扎實的素描功底。

他的作品造型準確, 線條流暢, 筆力雄勁;嚴謹扎實的畫風是施大畏一貫的作風。

古典題材作品

古典題材作品

現代作品

現代作品

施大畏早期部分連環畫作品

之後,施大畏與著名畫家韓碩合作繪畫的長篇連環畫《李自成》在美術界產生極大影響。被調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創作室,任創作員,專職創作連環畫。在這期間得以向賀友直等前輩學習。

施大畏總說:“沒有生活積累、對生活認識不夠的畫家,談何創作?他畫不好連環畫!賀友直先生,為了畫《山鄉巨變》,三次下鄉體驗生活。他在生活中發現‘四小’——小動作、小道具、小孩子、小動物,用它們把故事畫生動了。這種東西不到生活中體會,不向生活中的人們學習,僅憑看幾本書,是體會不到的。”

施大畏在創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時,特意到桑乾河畔走了一圈,並請教文學作者丁玲,瞭解創作故事及人物性格發展線索等,畫了一百多幅素描速寫。正是靠著對生活的感悟,憑著踏踏實實的創作道路,施大畏成功創作了一部部堪稱經典的連環畫。

施大畏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進行系統的專業學習時,將中國畫線描和書法用筆的表現技巧運用到連環畫創作中,線描技法始終不斷地創新並精進。在他創作的《指鹿為馬》、《退避三舍》中,用線灑脫、豪邁奔放、張弛有度,人物造型準確,個性化的筆墨線條給人深刻的印象。

施大畏的連環畫作品構思巧妙而內涵深邃,構圖佈局合理而富有新意,線條遒勁有力而富有節奏,在藝術表現上不拘泥與傳統線描的束縛,大膽吸收西畫明暗技法線上描中的融合,使線條更有立體美感和神韻。

《暴風驟雨》獲第三屆全國連環畫繪畫創作三等獎。畫家筆墨技法的大膽求變,勇於探索,使之繪畫語言通過激情橫溢的線條產生力度變化而語境深邃,在鮮明的個人風格中閃現了時代的意蘊,很能引起觀者的共鳴。

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暴風驟雨》這兩部小說,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當代小說的名作。根據這兩部小說改編繪製的連環畫,《山鄉巨變》是賀友直畫的,《暴風驟雨》是施大畏畫的,出版後均成為了連環畫的精品。

《暴風驟雨》封面上粗曠又不失細緻的素描畫面力量非常震撼,上冊是190幅,下冊是182幅。這兩冊連環畫是施大畏當年在上海人美社畫連環畫時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創作這部作品時施大畏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同一位作家的兩部表現地域不同的長篇小說,一是東北農村,一是湖南山村,自然風光和人文傳統都不同。而兩位畫家也是不同時代的人,其繪畫風格更是不同,應該說都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刻著各自所屬時代的烙印。賀友直的線條柔和、畫面細膩內斂,以傳統的白描風格取勝。施大畏的線條豪放,畫面氣勢磅礴,繪畫現代感強。

這兩冊《暴風驟雨》連環畫中,人物眾多的大場面非常多,幾乎超過了一半的篇幅,從一頁頁的畫面看,像是一本畫家在“現場”的速寫本。與賀友直的《山鄉巨變》連環畫相比,可以說異曲同工,各有千秋。周立波是幸運的,他的兩部長篇小說代表作,由這樣兩位不同時代的畫家創作出了這麼優秀的連環畫。

施大畏的中國畫作品以筆墨作為骨架,而這種表現方法與古訓中的“骨法用筆”形式上相似,但在本質上有相當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傳統繪畫中強調筆墨作為支撐畫面的“骨法用筆”,而色彩等其他技法因素則起輔助作用;在施大畏的作品中,雖然物象的外輪廓及結構都是以線條來界定的,但是水墨的渲染和色彩的敷設同樣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很多作品中,線條每每成了構建塊面的基本元素。施大畏的歷史畫作品大多以黑白為主色調,因其作品均是以悲壯甚至是苦難為主題。施大畏在重大的歷史事件中看到了人性中可悲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崇高的一面。只有黑與白,才能承載如此嚴肅、如此深重的話題。

洗禮——記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2012年 300cm x 495cm

永生——皖南事變 1941.1.14 2011年 410cm x450cm

長征系列——生 2004年 270cm x 360cm

涅槃 第二稿 2009年 290cm x 310cm

從遠古的《大禹的故事》到戰國屈原時代的《國殤》,從唐朝的《兵車行》到清朝洪秀全起義的《天京之變》,從舉世聞名的《長征》、《歸途——西路軍婦女團紀實》到震驚中外的《1941.1.14·皖南事變》、《不滅的記憶——南京·1937》取材無一例外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悲壯與苦難的宏大敘事。

軍禮 2006年 150cm x 160cm

陳毅市長 2010年 120cm x 120cm

施大畏有一句名言“畫我所喜歡的畫”

他表示:“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思維開始變得活躍,對一些問題也敢於思索、敢於表現,而且是打破了以往的思維模式,從人情、人性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我們對於問題 的思考才具有普遍性,我們對於民族自身經歷的思考才會得到世界的共鳴。”

施大畏曾創作過一幅《老鄉》,表現的是毛澤東與老鄉在一起。畫面上的毛澤東平易親切,“我就是要把毛澤東還原成老鄉的面貌,表現出偉人身上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這種東西具有普遍意義,能夠感染更多的人。”在施大畏的英雄主義中,充滿了對人性的關懷和體察。對於偉人的塑造、對於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始終貫穿于施大畏的創作生涯。此後,他的一系列大型畫作都是沿著這一思維進行的。他醉心於從恢宏的歷史中尋覓人類不斷戰勝自然、戰勝自我的軌跡。施大畏說自己崇拜英雄主義,不管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只要是能夠體現永不服輸的英雄氣質就能讓他心生敬意,體現出中國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學文化。

老鄉 1993年 135cm x 150cm

施大畏曾說:“中國畫的偉大的包容性不只體現在文人畫,它更具有大江東去的豪邁氣概。我迷戀恢弘的、有崇高感的畫面。歷史有這個能量,歷史是人類活動積壓濃縮之後的體現,我相信它可以支撐我的畫面,將如此跌宕起伏的戲劇簡化為線條、塊面的結構……我想精選歷史的切面,以悲壯為伏線,連成一部史詩。”

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自上世紀90年代; 施大畏開始將他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生命》系列大型組畫的創作中去。

大禹的故事 1995年 210cm x 480cm

生命系列——國殤 1993年 210cm x 480cm

鯀的故事 2013年 450cm x 410cm

這些作品展示了畫家對歷史的深度思考和追索。幾乎每一幅作品都有著佔據畫面突出部分或成為視覺中心的主要人物。他創造性地以黑白兩色作為這些作品的主色調。他認為,只有黑與白才能承載如此嚴肅、如此深重的話題。

後羿的故事 2006年 390cm x 240cm

在《後羿的故事》近二十平方米的畫幅中,籠罩著濃濃的人文主義關懷,這也是施大畏創作歷史題材所特有的一種氣質。《後羿的故事》是施大畏從傳統的中國畫出走,把西方現代繪畫主義拿來,中西互鑒的又一次成功實踐。通過誇張、簡化、綜合、變形,借中國畫所特有的墨色層次和富有彈性的線條,以平面幾何的構圖和雕塑般三維立體的畫面,把一個用語言可以渲染得包羅萬象、盪氣迴腸的神話故事,抽象成為超越時空的圖騰般的符號。他說:“這些神話積澱了雄厚的中華民族的力量,可以讓當下的人們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中國的神話是民族靈魂所在,是可與世界文明進行對話的文化元素。”

高原的雲 no.13 2007年 91cm x 89cm

高原的雲 no.12 2010年 122cm x 122cm

施大畏在創作《高原的雲》時,也堅守著藝術來源於生活的宗旨,他說:“1996年,我沿著黃河走,到榆林高家坡,我在那裡畫農家的速寫,碰到一位七十多歲戴白羊肚手巾的老漢,我給他拍了一張照片;2007年,我又到高家坡,老漢已經八十多歲了,我又給他拍了一張照片。當我把兩張照片放在一起,就會心生感慨:這個村子走不出多遠就是高速公路,但這裡十年都沒有變化,所以我畫了《高原的雲》,來表達這個感覺。”

風塵三俠 2005年 91cm x 89cm

請點

堂. 吉訶德系列 no21 2010年 68cm x 68cm

特修斯的箭 5.29 2012年 145cm x 145cm

極限 2008年 180cm x 180cm

他創作的《風塵三使圖》、《堂·吉訶德系列》、《忒修斯的箭》、《極限》等中國畫,畫面人物造型準確,筆觸有力,亂中有序,充分反映出了畫家扎實的國畫基本功。

“春華秋實——上海中國畫院藏品展”在美國知名的紐約切爾西藝術博物館推出,引起了美國主流藝術媒介和藝術評論家的關注。這一狀況令施大畏感到意外,也感到驚喜。他說:“原來我怕外國人不能接受,但他們從我們一些歷史題材的創作中看到了溫馨的人性,看到了浪漫,而不是革命的血腥和暴力。我想,只要我們對於本民族的經歷和文化有信心,自信地將這些東西展示給世界,就會得到世界的認可和歡迎。”

由藝術的途徑來向世界傳播和展示一個民族和一個文化的尊嚴,施大畏希望自己成為這樣橋樑式人物。

八仙醉酒圖

出關圖

村戀

杜甫小像

風塵三俠圖3

伏虎圖

觀硯

行樂圖

紅拂女2

後羿射日

施大畏在他的中國人物畫中,更是將自己的彩墨技法融入了線描當中,激發了新的藝術內涵和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作品凝練了極為豐富的中國水墨畫藝術語言,在創作中發掘出它本身的深度和廣度,賦予了作品深厚而豐富的藝術語境,無論是人物個性神態,還是近乎抽象用來烘托主體的大塊墨色的潑灑,都給人在視覺上一種超凡脫俗的美好意境。

鞠擊圖

面壁圖

牛女圖2

山鄉情

送君行圖

太白醉酒

鄉音圖

知音圖3

鍾馗嫁妹

醉酒圖2

施大畏說:“我是用手思想的人。” “生活不是想出來的,是體悟出來的。”他表示:“在這麼好的文化環境下,青年藝術家應該真正表達一些感情,融入自己由衷的感情,謝謝這個時代。”

“我們從事文藝創作都是自己選的,那就要憑良心去做好。你要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留下東西,你就得承擔這個責任。”

“莎士比亞說,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我想,藝術不單是欣賞,更應該是一種心靈的對話,讓人思考,給人啟示。”

在施大畏心中,這是藝術的必然規律,也是作為藝術家應有的擔當。

有人評論說:“繪畫對施大畏而言不是一種娛樂,而是一種責任;創造不是一種快樂,而是一種天職;探索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使命;成績不是一種讚美,而是一種鞭策。”施大畏是繪畫藝術的苦行僧,具有強烈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不是別人強加的,而是他自己給自己增加的重擔。

(待續)

圖文:大關、趙剛(連趣網CEO)

施大畏早期部分連環畫作品

之後,施大畏與著名畫家韓碩合作繪畫的長篇連環畫《李自成》在美術界產生極大影響。被調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連環畫創作室,任創作員,專職創作連環畫。在這期間得以向賀友直等前輩學習。

施大畏總說:“沒有生活積累、對生活認識不夠的畫家,談何創作?他畫不好連環畫!賀友直先生,為了畫《山鄉巨變》,三次下鄉體驗生活。他在生活中發現‘四小’——小動作、小道具、小孩子、小動物,用它們把故事畫生動了。這種東西不到生活中體會,不向生活中的人們學習,僅憑看幾本書,是體會不到的。”

施大畏在創作《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時,特意到桑乾河畔走了一圈,並請教文學作者丁玲,瞭解創作故事及人物性格發展線索等,畫了一百多幅素描速寫。正是靠著對生活的感悟,憑著踏踏實實的創作道路,施大畏成功創作了一部部堪稱經典的連環畫。

施大畏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進行系統的專業學習時,將中國畫線描和書法用筆的表現技巧運用到連環畫創作中,線描技法始終不斷地創新並精進。在他創作的《指鹿為馬》、《退避三舍》中,用線灑脫、豪邁奔放、張弛有度,人物造型準確,個性化的筆墨線條給人深刻的印象。

施大畏的連環畫作品構思巧妙而內涵深邃,構圖佈局合理而富有新意,線條遒勁有力而富有節奏,在藝術表現上不拘泥與傳統線描的束縛,大膽吸收西畫明暗技法線上描中的融合,使線條更有立體美感和神韻。

《暴風驟雨》獲第三屆全國連環畫繪畫創作三等獎。畫家筆墨技法的大膽求變,勇於探索,使之繪畫語言通過激情橫溢的線條產生力度變化而語境深邃,在鮮明的個人風格中閃現了時代的意蘊,很能引起觀者的共鳴。

周立波的《山鄉巨變》、《暴風驟雨》這兩部小說,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當代小說的名作。根據這兩部小說改編繪製的連環畫,《山鄉巨變》是賀友直畫的,《暴風驟雨》是施大畏畫的,出版後均成為了連環畫的精品。

《暴風驟雨》封面上粗曠又不失細緻的素描畫面力量非常震撼,上冊是190幅,下冊是182幅。這兩冊連環畫是施大畏當年在上海人美社畫連環畫時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了,創作這部作品時施大畏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同一位作家的兩部表現地域不同的長篇小說,一是東北農村,一是湖南山村,自然風光和人文傳統都不同。而兩位畫家也是不同時代的人,其繪畫風格更是不同,應該說都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刻著各自所屬時代的烙印。賀友直的線條柔和、畫面細膩內斂,以傳統的白描風格取勝。施大畏的線條豪放,畫面氣勢磅礴,繪畫現代感強。

這兩冊《暴風驟雨》連環畫中,人物眾多的大場面非常多,幾乎超過了一半的篇幅,從一頁頁的畫面看,像是一本畫家在“現場”的速寫本。與賀友直的《山鄉巨變》連環畫相比,可以說異曲同工,各有千秋。周立波是幸運的,他的兩部長篇小說代表作,由這樣兩位不同時代的畫家創作出了這麼優秀的連環畫。

施大畏的中國畫作品以筆墨作為骨架,而這種表現方法與古訓中的“骨法用筆”形式上相似,但在本質上有相當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體現在傳統繪畫中強調筆墨作為支撐畫面的“骨法用筆”,而色彩等其他技法因素則起輔助作用;在施大畏的作品中,雖然物象的外輪廓及結構都是以線條來界定的,但是水墨的渲染和色彩的敷設同樣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很多作品中,線條每每成了構建塊面的基本元素。施大畏的歷史畫作品大多以黑白為主色調,因其作品均是以悲壯甚至是苦難為主題。施大畏在重大的歷史事件中看到了人性中可悲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崇高的一面。只有黑與白,才能承載如此嚴肅、如此深重的話題。

洗禮——記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 2012年 300cm x 495cm

永生——皖南事變 1941.1.14 2011年 410cm x450cm

長征系列——生 2004年 270cm x 360cm

涅槃 第二稿 2009年 290cm x 310cm

從遠古的《大禹的故事》到戰國屈原時代的《國殤》,從唐朝的《兵車行》到清朝洪秀全起義的《天京之變》,從舉世聞名的《長征》、《歸途——西路軍婦女團紀實》到震驚中外的《1941.1.14·皖南事變》、《不滅的記憶——南京·1937》取材無一例外均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悲壯與苦難的宏大敘事。

軍禮 2006年 150cm x 160cm

陳毅市長 2010年 120cm x 120cm

施大畏有一句名言“畫我所喜歡的畫”

他表示:“改革開放之後,我們的思維開始變得活躍,對一些問題也敢於思索、敢於表現,而且是打破了以往的思維模式,從人情、人性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我們對於問題 的思考才具有普遍性,我們對於民族自身經歷的思考才會得到世界的共鳴。”

施大畏曾創作過一幅《老鄉》,表現的是毛澤東與老鄉在一起。畫面上的毛澤東平易親切,“我就是要把毛澤東還原成老鄉的面貌,表現出偉人身上作為普通人的一面,這種東西具有普遍意義,能夠感染更多的人。”在施大畏的英雄主義中,充滿了對人性的關懷和體察。對於偉人的塑造、對於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始終貫穿于施大畏的創作生涯。此後,他的一系列大型畫作都是沿著這一思維進行的。他醉心於從恢宏的歷史中尋覓人類不斷戰勝自然、戰勝自我的軌跡。施大畏說自己崇拜英雄主義,不管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只要是能夠體現永不服輸的英雄氣質就能讓他心生敬意,體現出中國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學文化。

老鄉 1993年 135cm x 150cm

施大畏曾說:“中國畫的偉大的包容性不只體現在文人畫,它更具有大江東去的豪邁氣概。我迷戀恢弘的、有崇高感的畫面。歷史有這個能量,歷史是人類活動積壓濃縮之後的體現,我相信它可以支撐我的畫面,將如此跌宕起伏的戲劇簡化為線條、塊面的結構……我想精選歷史的切面,以悲壯為伏線,連成一部史詩。”

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自上世紀90年代; 施大畏開始將他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生命》系列大型組畫的創作中去。

大禹的故事 1995年 210cm x 480cm

生命系列——國殤 1993年 210cm x 480cm

鯀的故事 2013年 450cm x 410cm

這些作品展示了畫家對歷史的深度思考和追索。幾乎每一幅作品都有著佔據畫面突出部分或成為視覺中心的主要人物。他創造性地以黑白兩色作為這些作品的主色調。他認為,只有黑與白才能承載如此嚴肅、如此深重的話題。

後羿的故事 2006年 390cm x 240cm

在《後羿的故事》近二十平方米的畫幅中,籠罩著濃濃的人文主義關懷,這也是施大畏創作歷史題材所特有的一種氣質。《後羿的故事》是施大畏從傳統的中國畫出走,把西方現代繪畫主義拿來,中西互鑒的又一次成功實踐。通過誇張、簡化、綜合、變形,借中國畫所特有的墨色層次和富有彈性的線條,以平面幾何的構圖和雕塑般三維立體的畫面,把一個用語言可以渲染得包羅萬象、盪氣迴腸的神話故事,抽象成為超越時空的圖騰般的符號。他說:“這些神話積澱了雄厚的中華民族的力量,可以讓當下的人們從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中國的神話是民族靈魂所在,是可與世界文明進行對話的文化元素。”

高原的雲 no.13 2007年 91cm x 89cm

高原的雲 no.12 2010年 122cm x 122cm

施大畏在創作《高原的雲》時,也堅守著藝術來源於生活的宗旨,他說:“1996年,我沿著黃河走,到榆林高家坡,我在那裡畫農家的速寫,碰到一位七十多歲戴白羊肚手巾的老漢,我給他拍了一張照片;2007年,我又到高家坡,老漢已經八十多歲了,我又給他拍了一張照片。當我把兩張照片放在一起,就會心生感慨:這個村子走不出多遠就是高速公路,但這裡十年都沒有變化,所以我畫了《高原的雲》,來表達這個感覺。”

風塵三俠 2005年 91cm x 89cm

請點

堂. 吉訶德系列 no21 2010年 68cm x 68cm

特修斯的箭 5.29 2012年 145cm x 145cm

極限 2008年 180cm x 180cm

他創作的《風塵三使圖》、《堂·吉訶德系列》、《忒修斯的箭》、《極限》等中國畫,畫面人物造型準確,筆觸有力,亂中有序,充分反映出了畫家扎實的國畫基本功。

“春華秋實——上海中國畫院藏品展”在美國知名的紐約切爾西藝術博物館推出,引起了美國主流藝術媒介和藝術評論家的關注。這一狀況令施大畏感到意外,也感到驚喜。他說:“原來我怕外國人不能接受,但他們從我們一些歷史題材的創作中看到了溫馨的人性,看到了浪漫,而不是革命的血腥和暴力。我想,只要我們對於本民族的經歷和文化有信心,自信地將這些東西展示給世界,就會得到世界的認可和歡迎。”

由藝術的途徑來向世界傳播和展示一個民族和一個文化的尊嚴,施大畏希望自己成為這樣橋樑式人物。

八仙醉酒圖

出關圖

村戀

杜甫小像

風塵三俠圖3

伏虎圖

觀硯

行樂圖

紅拂女2

後羿射日

施大畏在他的中國人物畫中,更是將自己的彩墨技法融入了線描當中,激發了新的藝術內涵和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作品凝練了極為豐富的中國水墨畫藝術語言,在創作中發掘出它本身的深度和廣度,賦予了作品深厚而豐富的藝術語境,無論是人物個性神態,還是近乎抽象用來烘托主體的大塊墨色的潑灑,都給人在視覺上一種超凡脫俗的美好意境。

鞠擊圖

面壁圖

牛女圖2

山鄉情

送君行圖

太白醉酒

鄉音圖

知音圖3

鍾馗嫁妹

醉酒圖2

施大畏說:“我是用手思想的人。” “生活不是想出來的,是體悟出來的。”他表示:“在這麼好的文化環境下,青年藝術家應該真正表達一些感情,融入自己由衷的感情,謝謝這個時代。”

“我們從事文藝創作都是自己選的,那就要憑良心去做好。你要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留下東西,你就得承擔這個責任。”

“莎士比亞說,玫瑰是美的,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我想,藝術不單是欣賞,更應該是一種心靈的對話,讓人思考,給人啟示。”

在施大畏心中,這是藝術的必然規律,也是作為藝術家應有的擔當。

有人評論說:“繪畫對施大畏而言不是一種娛樂,而是一種責任;創造不是一種快樂,而是一種天職;探索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使命;成績不是一種讚美,而是一種鞭策。”施大畏是繪畫藝術的苦行僧,具有強烈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不是別人強加的,而是他自己給自己增加的重擔。

(待續)

圖文:大關、趙剛(連趣網CE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