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環保倒逼產業轉型,成效幾何?

作者:貓兄

貓兄:行業研究者, 用歷史和哲學的眼睛去看行業。

位於深圳龍崗的比亞迪寶龍工業園, 與全國類似的工業園區一樣沉悶。

去年12月, 幾棟單調的白色廠房停止了轟鳴。 根據比亞迪向深圳市民發出的承諾, 這幾棟廢氣排放車間已進行密閉改造。

▲比亞迪深圳龍崗區寶龍工業園

珠三角這些以製造業為主的城市, 在環保督察中肯定要承受一定的陣痛。 尤其是東莞、順德、佛山等經濟本身存在問題的地方,

中小企業過多, 且處於無序競爭的狀態, 一倒就倒一大片。 而對於某些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行業來說, 環保的“不鬆口”, 無疑是一把斷魂刀, 要麼死, 要麼升級!

高昂學費, 中小企業死成必然?

中國的產業結構尤其是中國製造業需要升級,

但升級所需的學費對於近年來下行的中國經濟來說, 實在過於昂貴了!

從20年前的家庭作坊到如今的大廠房, 在佛山起家、做陶瓷生產的老徐, 面對政府和行業協會曾經頒發的各種獎狀錦旗, 心裡一片死灰。

這幾年出口生意不好做, 內銷也隨著國內房地產的觀望態勢加劇而日益難做。 老徐的工廠在關停期間, 他已經通過各種管道瞭解過環保技術的引進, 但一旦要引進這些技術, 短期內生產效率和生產量必然受到影響。

加之他的生產線過於陳舊, 某個技術提供方的顧問告訴他, 比起在現有生產線上引進技術, 直接換掉可能更加划算。

對於這些技術公司的銷售顧問, 他實在無法交底;但對於同甘同苦的大股東們,

他卻早早交了底——引進技術, 可能會造成資金鏈斷裂, 對企業經營打下致命一擊;不引進技術, 這環保關過不了, 複產也是遙遙無期。

現在的老徐, 正在等待最後一家公司的改造方案和報價。 如果報價還是像之前幾家一樣高, 他可能會選擇直接關停企業, 然後移民出國。

對比于中小企業主的絕望, 大企業尤其是國有控股的企業就顯得相對從容得多。 在2015年新環保法公佈的時候, 對政策風向敏感的大企業們已經早早準備, 關閉部分市場潛力低、高污染的業務, 轉移到精密儀器所需的新材料上面去。

船大不好調頭, 只好早做準備。 筆者一位朋友所在的大型國企就在2015年開始進行改革, 當年的利潤率嘩啦嘩啦掉下去。 但所幸是學費交得早, 一切還有餘地。

矛盾的環保行業

一方面, 環保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 環保技術行業迎來了的春天。 目前來看, 環保行業細分程度較高, 各種小領域創新較多, 並不適合國家主導大型投入, 但我國大部分環保技術是硬性科技, 資源和科研項目向大國企傾斜。

在改革之下,國進民退的不僅僅是實體企業,也包括了環保科技公司。一方面,國有企業以其雄厚資本進入環境領域,可以填補治理資金的巨大缺口,彌補財政投入之不足。

據環保部門測算,現落實“大氣十條”和“水十條”,每年投資需求約2萬億,而各級財政只能提供10%~15%的資金,其餘85%~90%資金需要社會資本進入。

如果沒有社會資本參與,這兩個十條就有可能落空。而目前各類國有企業進入,正好滿足環保投資的巨大需求。

但另一方面,在國家政策和科技基金的促動下,不少國家課題盲目投入國企,應景的創新較多,市場競爭效率不足。

與之相反的,則是得不到支援的私企以盈利為目的盲目開發,容易被“山寨”,帶來低價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國環保領域國際型科技公司特別少的重要原因。

環保科技水準不足,導致了像老徐那樣的中小企業主,在轉型路上舉步維艱——技術價格過於昂貴,技術引進之下產能效率和投入產出比明顯降低。

如何破解改革利劍成斷魂刀?

那麼,如何不讓環保倒逼企業改革的利劍變成企業的斷魂刀?

環保行業既是一個需要大規模資金的行業,同時也是個極度細分的行業。國有資金一下子大規模湧入,更容易造成科研投入的規模不經濟效應。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社會企業定向高校進行聯合研發的效率是比較高的。既可以發揮高校科研力量的優勢,同時企業也因應所需,及時微調整科研開發的細節。

在眾多模式當中,孵化器模式是創新環保中較為成熟的模式。像華南理工、浙大、清華、大連理工這些傳統的理工高校,均有自己合作的孵化器。

Airlab共響實驗室創始人林遠說:“由校友募集捐贈而建立的Airlab實驗室,充分發揮了高校科技人才和資源的優勢,為所有材料行業技術創新者提供專業的實驗場所,以期通過材料的應用創新來實現製造企業環保升級。”據瞭解,Airlab共響實驗室目前已誕生了材料應用創新的項目,並成功地應用於當下的環保市場。

總之,環保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停留在“防汙”“治汙”這類被動的管道上,更應是通過技術創新及增強環保意識上來主動實現持久發展!

資源和科研項目向大國企傾斜。

在改革之下,國進民退的不僅僅是實體企業,也包括了環保科技公司。一方面,國有企業以其雄厚資本進入環境領域,可以填補治理資金的巨大缺口,彌補財政投入之不足。

據環保部門測算,現落實“大氣十條”和“水十條”,每年投資需求約2萬億,而各級財政只能提供10%~15%的資金,其餘85%~90%資金需要社會資本進入。

如果沒有社會資本參與,這兩個十條就有可能落空。而目前各類國有企業進入,正好滿足環保投資的巨大需求。

但另一方面,在國家政策和科技基金的促動下,不少國家課題盲目投入國企,應景的創新較多,市場競爭效率不足。

與之相反的,則是得不到支援的私企以盈利為目的盲目開發,容易被“山寨”,帶來低價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國環保領域國際型科技公司特別少的重要原因。

環保科技水準不足,導致了像老徐那樣的中小企業主,在轉型路上舉步維艱——技術價格過於昂貴,技術引進之下產能效率和投入產出比明顯降低。

如何破解改革利劍成斷魂刀?

那麼,如何不讓環保倒逼企業改革的利劍變成企業的斷魂刀?

環保行業既是一個需要大規模資金的行業,同時也是個極度細分的行業。國有資金一下子大規模湧入,更容易造成科研投入的規模不經濟效應。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社會企業定向高校進行聯合研發的效率是比較高的。既可以發揮高校科研力量的優勢,同時企業也因應所需,及時微調整科研開發的細節。

在眾多模式當中,孵化器模式是創新環保中較為成熟的模式。像華南理工、浙大、清華、大連理工這些傳統的理工高校,均有自己合作的孵化器。

Airlab共響實驗室創始人林遠說:“由校友募集捐贈而建立的Airlab實驗室,充分發揮了高校科技人才和資源的優勢,為所有材料行業技術創新者提供專業的實驗場所,以期通過材料的應用創新來實現製造企業環保升級。”據瞭解,Airlab共響實驗室目前已誕生了材料應用創新的項目,並成功地應用於當下的環保市場。

總之,環保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停留在“防汙”“治汙”這類被動的管道上,更應是通過技術創新及增強環保意識上來主動實現持久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