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首家文化藝術品投行簽約朱仙鎮木版年畫

2017年5月4日,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集團與中國首家“文化藝術品投行”正式簽約, 開啟文化藝術品資產證券化之路。 中藝(深圳)藝術品有限公司(簡稱“文化投行”)由深圳豐安有限合夥為代表的投資人:包括北京時彥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祥符文化傳播、上海交界藝術、上海營湖投資管理中心、河南華夏美術館有限公司、香港中國藝術品投資協會及中國藝術品投資有限公司等二十餘家機構, 經中國國家工商局和外經委批准共同組建。 文化投行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堅定文化自信,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針,

大力傳承弘揚有益於當代的優秀文化, 為我國文化藝術品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我國文化投資行業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 ,這對處於發展中的文化藝術品行業是巨大的機遇 ,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 為了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文化投資銀行業必將向著規模化、全面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集團”與“中藝文化投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文化投行關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主流傳統藝術作品、能夠反映時代精神氣質和內涵的優秀藝術作品、關注人文情懷和格調高雅、賦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使中國藝術品的價格更加回歸理性, 更多地關注藝術品的文化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2014年10月15日總書記主持召開全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是中國藝術品回歸傳統的分水嶺, 文化藝術收藏者更加迫切需要專業的文化投行機構為公開、公正、公平和規範的文化藝術品交易場所提供優秀的文化藝術品,

以此來引領中國文化藝術品行業的發展和價值發現, 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刻認識並去研究, 真正懂得傳統文化價值所在, 要做傳統文化的捍衛者、繼承者、創造者、傳播者。

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繁榮為文化投行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也為文化藝術品經營的戰略轉型升級創造了機遇, 文化投行是不斷從現有中華民族的、優質的文化資產進行篩選、價值發現、發掘、商業策劃包裝、使用、融資、物權和股權的掛牌、市值管理及後期產業的創新研發、產業的並購、整合、策劃、統籌, 協助企業將文化藝術品在中宣發〔2011〕49號檔《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加強文化產權交易和藝術品交易管理的意見》指導下進入上海和深圳兩個文化產權交易所交易;文化投行可以為文化企業在文化產權交易所進行藝術品交易前,

對文化藝術品創作提供資金融資支援;協調企業同政府主管部門及其它專業仲介機構的關係、選擇適當的路徑及方式促進藝術品在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和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等國家級文交所進行交易;做好文化企業並購、重組顧問, 為文化資產企業投融資、並購、重組提供戰略規劃、方案設計、政策諮詢;負責文化企業並購、重組的具體實施、運行方面的諮詢和服務;國有文化企業文化藝術品資產證券化方案策劃、實施等。

中國文化產權交易所就像一所學校, 文化投行哺育出來資產像嬰兒一樣, 要放在好的幼稚園、中學、大學等好的學校,

才能夠使其健康成長, 需要公正公平的一個平臺大環境;但是近年來很多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的發展方向和理念有一定的迷失, 文化投行本著負責的態度選擇與志同道合的國家級交易所進行合作。

原因為以下幾點:1、國家政策制定的雖好, 但是相關金融機構服務配套機制沒有跟上, 缺少擔當和服務意識;2、瘋狂的以營利為目的惡意炒作以及近年來市場表現活躍的、近期國家嚴厲打擊的各品類交易, 甚至把市場價幾塊錢的標的炒作到上萬元人民幣, 嚴重脫離實際價值;3、個別盲目的純粹性個人愛好設計產品、創意產業園, 缺乏社會責任感;4、沒有把社會效益和產業利益放在第一位, 有激情沒有道德底線;5、沒有把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缺少良知,缺少知行合一。

總之,中國藝術品市場要健康有序的向前發展需要服務藝術品市場的金融環境和規範的藝術品市場機制。對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作為中國首家文化藝術品投行(簡稱“文化投行”)專業機構中藝(深圳)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海彥女士表示:“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深入的調整後將迎來黃金期,中國藝術品市場將由規範的、統一標準的龍頭企業來主導。作為各大交易所合作夥伴的文化投行認為規範性的文化產權交易所應具備以下原則理念來建立公平、公正、公開和規範的藝術品市場為藝術品實物的藏品價值發現和提升將是未來的主要方向:

第一是真實充分發揮文化產權交易所的公眾定價作用,避免惡意價格操縱。第二是文化藝術品交易具有投資價值選擇標準的制定,發行隨著產品數量不斷減少,收藏價值和價格同步提高,這樣符合價值規律。第三是在文交所掛牌的物權融資所得,確保大部分進入推動產業發展中去。第四是要充分建立監管、合規、風險控制等相關系列規章制度。第五是確保掛牌品類與地方政府對投資企業或產業的認同和支援方向趨同。第六是要建立連鎖專賣機構,切實把文化藝術品投資價值讓投資者和消費者充分瞭解,最終掛牌的產品要流通到消費者手中去。第七是交易市場應該徹底交給投資者,確保公平公正,物權發售單位只在一級市場取利,並且成立相關配套體系,確保科學地分配收益。第八是做好文宣和直營機構建立的工作,讓廣大投資者正確認識文化產權交易的趨勢。第九是做好基金、資產質押,信託,回購及投資者風險提示、處置工作。

朱仙鎮木版年畫集團領導崔志良先生對文化投行表示非常中肯的合作歡迎。他非常讚賞並認為中藝(深圳)藝術品有限公司即中國首家文化投行對中國文化資產的發現、發掘和商業包裝、使用、融資、物權產品和股權產品的掛牌、產業的創新、研發、後期產業的並購整合的完整思路和創意等能力完全具備。中藝(深圳)藝術品有限公司即中國首家文化投行認為年畫本身就是文化投行裡一項非常完美非常傑出的資產;朱仙鎮作為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朱仙鎮大破兀術的金兵,使得朱仙鎮更為國人廣泛所知。

朱仙鎮木版年畫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誕生于唐,興于宋,鼎盛於明,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鼻祖。朱仙鎮木版年畫於2002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民間專項搶救工程; 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10年年被國家外交部選為“國禮”,專供贈送給國外首腦。2012年,獲得國家頒佈的生態原產地認證;2011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潘魯生代表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發表《中國木版年畫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言》,宣佈並啟動中國木版年畫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國民間文藝協會主席及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馮驥才老先生評價說:“中國民間藝術成千萬且燦如繁星,年畫無疑是最奪目的,是第一位”。魯迅先生收藏的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現藏於魯迅紀念館中,經中國年畫收藏研究專家考證,這些年畫都是孤品。也是在同時代,上海的王尚義先生收藏了許多年畫。1949年王尚義移居香港,1964年僑居美國。他去世後,家人將其所藏200餘幅年畫精品轉讓給英國倫敦中國版畫基金會。在當代,年畫收藏最多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樹村。王樹村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收藏年畫,現有藏品近萬件,在世界上堪稱第一……

從發現朱仙鎮木版年畫到與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達成戰略合作,首批朱仙鎮木版年畫將在不久完成掛牌。文化投行也會繼續不斷的發現、挖掘類似朱仙鎮年畫這樣優秀的資產推出國門。文化與金融要融合的初衷,是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需要金融的助力,而金融的發展也需要文化產業的各種產品和內容。文化是核心,為魂,為本;金融是助力,為器,為用。二者一體兩面,均不可缺。若想讓二者融合,有三個前提條件:一是文化產品的資產化,資產化的前提是產權清晰;二是完善的業態環境,即大量的仲介組織、經紀公司、行業的規章制度;三是流動性,只有高頻次的流動,才能使文化產品的價值得以被發現、提升並得到實現。這樣才能將金融資本與文化資本緊密結合,是一項造福民生、國家的工程,它既能盤活文化藝術資產,同時又能破解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低迷困境,助推中國經濟復蘇、文化復興。五千年傳承下來的藝術品,一旦通過文化產權交易平臺進行價值發現和確認,將是對中華民族的一大貢獻,是中華復興的重要力量,帶動中國傳統產業走出困境。

缺少良知,缺少知行合一。

總之,中國藝術品市場要健康有序的向前發展需要服務藝術品市場的金融環境和規範的藝術品市場機制。對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作為中國首家文化藝術品投行(簡稱“文化投行”)專業機構中藝(深圳)藝術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海彥女士表示:“中國藝術品市場在深入的調整後將迎來黃金期,中國藝術品市場將由規範的、統一標準的龍頭企業來主導。作為各大交易所合作夥伴的文化投行認為規範性的文化產權交易所應具備以下原則理念來建立公平、公正、公開和規範的藝術品市場為藝術品實物的藏品價值發現和提升將是未來的主要方向:

第一是真實充分發揮文化產權交易所的公眾定價作用,避免惡意價格操縱。第二是文化藝術品交易具有投資價值選擇標準的制定,發行隨著產品數量不斷減少,收藏價值和價格同步提高,這樣符合價值規律。第三是在文交所掛牌的物權融資所得,確保大部分進入推動產業發展中去。第四是要充分建立監管、合規、風險控制等相關系列規章制度。第五是確保掛牌品類與地方政府對投資企業或產業的認同和支援方向趨同。第六是要建立連鎖專賣機構,切實把文化藝術品投資價值讓投資者和消費者充分瞭解,最終掛牌的產品要流通到消費者手中去。第七是交易市場應該徹底交給投資者,確保公平公正,物權發售單位只在一級市場取利,並且成立相關配套體系,確保科學地分配收益。第八是做好文宣和直營機構建立的工作,讓廣大投資者正確認識文化產權交易的趨勢。第九是做好基金、資產質押,信託,回購及投資者風險提示、處置工作。

朱仙鎮木版年畫集團領導崔志良先生對文化投行表示非常中肯的合作歡迎。他非常讚賞並認為中藝(深圳)藝術品有限公司即中國首家文化投行對中國文化資產的發現、發掘和商業包裝、使用、融資、物權產品和股權產品的掛牌、產業的創新、研發、後期產業的並購整合的完整思路和創意等能力完全具備。中藝(深圳)藝術品有限公司即中國首家文化投行認為年畫本身就是文化投行裡一項非常完美非常傑出的資產;朱仙鎮作為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朱仙鎮大破兀術的金兵,使得朱仙鎮更為國人廣泛所知。

朱仙鎮木版年畫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誕生于唐,興于宋,鼎盛於明,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木版年畫之鼻祖。朱仙鎮木版年畫於2002年被列入國家第一批民間專項搶救工程; 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010年年被國家外交部選為“國禮”,專供贈送給國外首腦。2012年,獲得國家頒佈的生態原產地認證;2011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潘魯生代表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發表《中國木版年畫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言》,宣佈並啟動中國木版年畫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中國民間文藝協會主席及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馮驥才老先生評價說:“中國民間藝術成千萬且燦如繁星,年畫無疑是最奪目的,是第一位”。魯迅先生收藏的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現藏於魯迅紀念館中,經中國年畫收藏研究專家考證,這些年畫都是孤品。也是在同時代,上海的王尚義先生收藏了許多年畫。1949年王尚義移居香港,1964年僑居美國。他去世後,家人將其所藏200餘幅年畫精品轉讓給英國倫敦中國版畫基金會。在當代,年畫收藏最多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樹村。王樹村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收藏年畫,現有藏品近萬件,在世界上堪稱第一……

從發現朱仙鎮木版年畫到與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達成戰略合作,首批朱仙鎮木版年畫將在不久完成掛牌。文化投行也會繼續不斷的發現、挖掘類似朱仙鎮年畫這樣優秀的資產推出國門。文化與金融要融合的初衷,是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需要金融的助力,而金融的發展也需要文化產業的各種產品和內容。文化是核心,為魂,為本;金融是助力,為器,為用。二者一體兩面,均不可缺。若想讓二者融合,有三個前提條件:一是文化產品的資產化,資產化的前提是產權清晰;二是完善的業態環境,即大量的仲介組織、經紀公司、行業的規章制度;三是流動性,只有高頻次的流動,才能使文化產品的價值得以被發現、提升並得到實現。這樣才能將金融資本與文化資本緊密結合,是一項造福民生、國家的工程,它既能盤活文化藝術資產,同時又能破解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低迷困境,助推中國經濟復蘇、文化復興。五千年傳承下來的藝術品,一旦通過文化產權交易平臺進行價值發現和確認,將是對中華民族的一大貢獻,是中華復興的重要力量,帶動中國傳統產業走出困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