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此縣為黃梅戲發源地,有三樣東西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梅行政區劃圖

此縣位於長江中游北岸, 大別山尾南緣, 鄂皖贛三省交界, 南臨長江黃金水道, 扼八方之要衢, 自古稱“七省通衢”、“鄂東門戶”;為黃梅戲發源地,

有三樣東西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該縣就是黃梅縣。

黃梅建縣于隋開皇18年(西元598年), 因域內有黃梅山、黃梅水而得名, 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因地處吳頭楚尾, 荊楚文化與吳越文化在此激蕩交融, 形成了獨特的黃梅文化現象。 黃梅是佛教禪宗發祥地、黃梅戲發源地、紅十五軍誕生地和國家級龍感湖自然保護區所在地, 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楹聯之鄉、詩詞之鄉和挑花之鄉。 “黃梅戲”、“黃梅挑花”和“佛教禪宗祖師傳說”是我縣靚麗的三張文化名片, 均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全縣現有旅遊景點200多處, 景區6處。 西山挪步園雲霧繚繞, 幽靜清新, 實屬避暑勝地;蔡山晉梅花開二度,

老而彌香;四祖寺、五祖寺、妙樂寺, 寺寺通靈;龍感湖、太白湖、亂石塔, 熠熠生輝。 這裡群星燦爛, 人文蔚起, 誕生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哺育了明朝哲學家瞿九思、兵部尚書汪可受;清朝探花、一代廉臣帥承瀛;走出了中國近代哲學家、北京大學副校長湯用彤, 著名民主人士、民革中央秘書長梅龔彬;孕育了當代教育家、獨樹一幟的文學巨匠廢名(馮文炳), 原中共湖北省委書記趙辛初、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等。 黃梅教育昌隆, 崇文重教風氣濃厚, 基礎教育品質位居全省前列, 高考成績多年來在黃岡各縣市中名列前茅。

四祖寺

歷史沿革

黃梅歷史悠久, 遠在舊石器晚期(1-4萬年前)即有人類棲息。

夏、商、西周:根據《禹貢》的說法, 當時全國劃分為九州, 黃梅地屬揚州。

東周、春秋前期:屬楚。 前506年, 吳破楚, 後敗越, 北上與晉爭霸, 此時屬吳。

戰國時:越于前473年滅吳, 屬越。 楚於前306年滅越, 又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分全國為三十六郡, 屬九江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 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

都六安(今安徽六安), 屬西楚九江國。 四年(前203)七月, 高祖封英布為淮南王, 屬漢淮南國。 六年(201), 置郡領縣當時, 周圍鄰縣(蘄春、柴桑、松滋)均於是年置, 黃梅居其中, 既不屬其領轄, 史冊又未明載置縣。

漢初名尋陽。 漢文帝十六年(前164), 分淮南置廬江國, 以厲王長子陽周侯為廬江王, 領縣十二, 尋陽為其一。 縣治約在今蔡山附近的古城村。

東漢順帝時(126-144), 黃梅縣歸屬揚州廬江郡, 建安十三年(208), 孫權分江夏郡置蘄春郡, 領尋陽隸荊州, 建安十四年(209), 呂蒙為尋陽令。 魏黃初二年(221), 孫權改鄂為武昌郡, 領尋陽隸荊州。 同年, 孫權改武昌郡為江夏郡, 黃初三年(222), 黃梅縣屬魏荊州蘄春郡。 吳黃武四年(225), 屬吳揚州蘄春郡。

擁有1600多年歷史的晉梅

西晉太康元年(280), 撤蘄春郡, 劃尋陽隸荊州武昌郡。 太康二年(281), 還隸揚州廬江郡。 永興元年(304), 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二縣立尋陽郡, 黃梅縣境始南北分治。 北境劃歸豫州西陽國之蘄春縣, 縣治今蘄春縣八裡湖土門城。 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鶴問寨之尋陽縣, 隸江州尋陽郡。

永興元年(304),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立尋陽郡,約以今之太白湖、龍感湖一線的“江北故道”為界,北境劃歸蘄春縣,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之尋陽縣。

東晉咸和初(326),隸豫州西陽郡。太元三年(378)為避宣太后鄭春諱,改蘄春為蘄陽,隸豫州南新蔡郡,受江州督。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豫州之西陽等六郡置郢州,蘄陽隨西陽郡隸郢州。泰始五年(469),隨西陽郡還隸豫州。

南齊永明四年(486)析蘄陽縣之東境立永興縣。隋開皇初(581),改永興縣為新蔡縣。十八年(598),改新蔡縣為黃梅縣。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史冊初著此地僑置苞信縣。梁末(556),改苞信縣為新蔡縣。隋開皇九年(589),省尋陽、南 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縣,複置尋陽縣。

龍感湖

隋開皇初年(581),隋文帝撤州郡置總管府,改永興縣為新蔡縣,隸蘄州總管府。新江北汊道以南地域仍屬江州新蔡縣。開皇九年(589),改府為州,開皇十八年(598)改新蔡縣為黃梅,隸蘄州。大業三年(607),隋煬帝改蘄州為蘄春郡,領黃梅等五縣。

唐武德四年(621),析黃梅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置南晉州領之。武德八年(625),廢州,省四縣複為黃梅縣。自此至今,縣名未變。

五代十國:黃梅仍隸蘄州。後周顯德五年(958),改取江北之地,屬後周。

宋至道三年(997),分全國為十五路,隸淮南路蘄州蘄春郡。熙寧五年(1072),分淮南為東西二路,隸淮南西路,所隸州郡仍舊。嘉熙(1237—1240)兵亂,縣治僑于大江中洲(地屬德化)。

元至元十二年(1275),於蘄州置淮西宣撫司,黃梅隸之。十四年(1277)改總管府,十八年(1281)撤總管府複州,上置蘄黃州宣慰司,黃梅隸之。二十三年(1286),撤宣慰司,屬蘄州隸湖廣行省。皇慶元年(1312),遷縣治於今黃梅鎮。至正二十四年(1364),隸湖廣行中書省蘄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降府為州,隸湖廣布政司黃州府蘄州。十一年(1378),改隸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還隸湖廣布政司,上隸州府均不變。

清初(1644),隸湖廣布政司漢黃德道黃州府。康熙三年(1664),分置湖北布政司,黃梅屬黃州府隸之。

民國元年(1912)廢黃州府。直隸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改隸鄂東道。民國3年(1914),改鄂東道為江漢道,隸之。18年(1929),廢江漢道,直隸湖北省。21年(1932),湖北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隸第3行政督察區。25年(1936),第3、4行政督察區合併為第3行政督察區,黃梅隸之。

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設中原區,6月,撤中原區設中南區,下置湖北省,黃梅縣屬黃岡地區隸之。

黃梅桃花

1950年6月5日,經黃岡專署把蔡山區所轄新洲上的一部分劃歸廣濟縣。

1953年,黃(梅)、宿(松)兩縣協定,兩縣邊緣湖泊水面界限:北以雞頭山至戾魚山,南以王家夾至中嘴為兩縣共管地區,黃梅漁船東南不過中嘴,東北不過戾魚山,宿松漁船西南不過王家夾,西北不過雞頭山。

1954年撤銷中南區,黃梅隸屬省地未變。

1955年下年,經協定柏樹林、楓樹林、向垸,直至太白湖西岸的水府廟一帶屬廣濟,劃廣濟余川區之龍腰,徐政兩村以及吳文村的一部分屬黃梅。一年後,除余蘇垸留屬黃梅,其他地方仍歸屬廣濟。

1956年元月1日,經國務院、農墾部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于龍感湖西部高灘澤地墾建龍感湖農場,直隸省農墾廳。

1958年11月,將王埠鄉的嚴大墩、嚴細墩和黃太墩劃歸龍感湖農場。

1959年元月,龍感湖農場改為縣轄,1960年3月複屬省轄。

截至2013年,黃梅縣總人口880586人,轄12個鎮、4個鄉。黃梅縣下轄黃梅鎮、小池鎮、孔壟鎮、下新鎮、大河鎮、停前鎮、五祖鎮、濯港鎮、蔡山鎮、新開鎮、獨山鎮、分路鎮、杉木鄉、柳林鄉、苦竹鄉、劉佐鄉以及挪步園管理處、龍感湖管理處。

永興元年(304),劃廬江之尋陽,武昌之柴桑立尋陽郡,約以今之太白湖、龍感湖一線的“江北故道”為界,北境劃歸蘄春縣,南境仍屬縣治遷江南之尋陽縣。

東晉咸和初(326),隸豫州西陽郡。太元三年(378)為避宣太后鄭春諱,改蘄春為蘄陽,隸豫州南新蔡郡,受江州督。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豫州之西陽等六郡置郢州,蘄陽隨西陽郡隸郢州。泰始五年(469),隨西陽郡還隸豫州。

南齊永明四年(486)析蘄陽縣之東境立永興縣。隋開皇初(581),改永興縣為新蔡縣。十八年(598),改新蔡縣為黃梅縣。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史冊初著此地僑置苞信縣。梁末(556),改苞信縣為新蔡縣。隋開皇九年(589),省尋陽、南 新蔡二郡及汝南、柴桑、新蔡3縣,複置尋陽縣。

龍感湖

隋開皇初年(581),隋文帝撤州郡置總管府,改永興縣為新蔡縣,隸蘄州總管府。新江北汊道以南地域仍屬江州新蔡縣。開皇九年(589),改府為州,開皇十八年(598)改新蔡縣為黃梅,隸蘄州。大業三年(607),隋煬帝改蘄州為蘄春郡,領黃梅等五縣。

唐武德四年(621),析黃梅為義豐、長吉、塘陽、新蔡四縣,置南晉州領之。武德八年(625),廢州,省四縣複為黃梅縣。自此至今,縣名未變。

五代十國:黃梅仍隸蘄州。後周顯德五年(958),改取江北之地,屬後周。

宋至道三年(997),分全國為十五路,隸淮南路蘄州蘄春郡。熙寧五年(1072),分淮南為東西二路,隸淮南西路,所隸州郡仍舊。嘉熙(1237—1240)兵亂,縣治僑于大江中洲(地屬德化)。

元至元十二年(1275),於蘄州置淮西宣撫司,黃梅隸之。十四年(1277)改總管府,十八年(1281)撤總管府複州,上置蘄黃州宣慰司,黃梅隸之。二十三年(1286),撤宣慰司,屬蘄州隸湖廣行省。皇慶元年(1312),遷縣治於今黃梅鎮。至正二十四年(1364),隸湖廣行中書省蘄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降府為州,隸湖廣布政司黃州府蘄州。十一年(1378),改隸河南布政司,二十四年(1391),還隸湖廣布政司,上隸州府均不變。

清初(1644),隸湖廣布政司漢黃德道黃州府。康熙三年(1664),分置湖北布政司,黃梅屬黃州府隸之。

民國元年(1912)廢黃州府。直隸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改隸鄂東道。民國3年(1914),改鄂東道為江漢道,隸之。18年(1929),廢江漢道,直隸湖北省。21年(1932),湖北省設11個行政督察區,隸第3行政督察區。25年(1936),第3、4行政督察區合併為第3行政督察區,黃梅隸之。

1949年5月,中國共產黨領導設中原區,6月,撤中原區設中南區,下置湖北省,黃梅縣屬黃岡地區隸之。

黃梅桃花

1950年6月5日,經黃岡專署把蔡山區所轄新洲上的一部分劃歸廣濟縣。

1953年,黃(梅)、宿(松)兩縣協定,兩縣邊緣湖泊水面界限:北以雞頭山至戾魚山,南以王家夾至中嘴為兩縣共管地區,黃梅漁船東南不過中嘴,東北不過戾魚山,宿松漁船西南不過王家夾,西北不過雞頭山。

1954年撤銷中南區,黃梅隸屬省地未變。

1955年下年,經協定柏樹林、楓樹林、向垸,直至太白湖西岸的水府廟一帶屬廣濟,劃廣濟余川區之龍腰,徐政兩村以及吳文村的一部分屬黃梅。一年後,除余蘇垸留屬黃梅,其他地方仍歸屬廣濟。

1956年元月1日,經國務院、農墾部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于龍感湖西部高灘澤地墾建龍感湖農場,直隸省農墾廳。

1958年11月,將王埠鄉的嚴大墩、嚴細墩和黃太墩劃歸龍感湖農場。

1959年元月,龍感湖農場改為縣轄,1960年3月複屬省轄。

截至2013年,黃梅縣總人口880586人,轄12個鎮、4個鄉。黃梅縣下轄黃梅鎮、小池鎮、孔壟鎮、下新鎮、大河鎮、停前鎮、五祖鎮、濯港鎮、蔡山鎮、新開鎮、獨山鎮、分路鎮、杉木鄉、柳林鄉、苦竹鄉、劉佐鄉以及挪步園管理處、龍感湖管理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