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慶東說孔子武功高強,沒有三下兩下早被滅了,那孔子用什麼武器

先上一張聖人行教圖鎮樓。

大家注意仔細看, 睜大你們那雙鈦合金慧眼, 孔老師腋下夾著的那條狹窄細長將要及地的物件究竟是什麼?答案一目了然:長劍。

對於孔老師為何要佩劍, 有兩位高人可以為我們背書。 一是大名鼎鼎的魯迅。 他說:“孔夫子是一位很瘦的老頭子, 身穿大袖口的長袍子, 腰帶上插著一把劍, 從來不笑, 非常威風凜凜”。 還有一位就是孔老師七十三世孫孔慶東教授, 他說:“孔夫子靠一身武功闖江湖, 要沒有趁手武器防身, 早被人滅了。 ”

春秋時期, 尚武之風盛行, 佩劍成為士人出門標配。 就如現在的上班族人人開輛小汽車一樣。 《禮記》寫道:“觀君子之衣服, 服劍, 乘馬, 弗賈”。 就是說, 大街上看到有身份人, 不要用價值的貴賤來評論他們的衣服、車馬和佩劍。 換言之, 不要看見開賓士的就看不起開夏利的, 看見穿名牌的就看不起穿地攤的,

看見用腎六的就看不起用老人機的。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感慨“人心不古, 世道澆漓”了。 即使你穿越到先秦, 依然感受的是一個恨人有笑人無的社會。

戰國時代, 孟嘗君善養士, 個高腿長、威武雄壯(形容狀貌甚辨, 長者)的馮驩前去投奔, 窮的叮噹亂響, 但是身上還有一把劍, 劍柄由兩塊木片組成, 外面纏著一圈麻繩。 每天彈劍高歌, 要魚要車, 還要老婆。 把孟嘗君氣的差點吐血。

秦朝的韓信, 窮的揭不開鍋, 每天東家跑西家竄的蹭飯, 但是身上依然佩著一把劍。 可見佩劍與否跟有錢沒錢和身份地位不掛鉤。 那麼跟什麼掛鉤呢, 答曰:身高和武藝。

《周禮.考工記》詳細規定了那時候士人佩劍的尺寸及重量:“一等武士佩戴三尺長, 三斤十二兩重的長劍。 二等武士佩戴二尺五寸長, 二斤十四兩的中劍。 三等武士佩戴二尺長, 二斤一兩重的短劍。 ”周時一尺相當於現在23.1cm, 那麼上劍就約長70cm, 中劍約長58cm, 短劍約長46cm。 (士之長而有力者服上劍, 士之得中者服中劍, 士之短而力微者服下劍)

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的“越王勾踐劍”,

長55.7釐米, 寬4.6釐米, 重875克, 刻有“鉞王鳩淺, 自乍用鐱”八字, 屬於“中劍”。 由此可見越王勾踐屬於中人身高, 網上有高人考證他身高168cm, 從其佩劍可以反證, 此言不虛。

問題來了, 那時候人們是怎麼佩劍的。

短劍很簡單, 直接將劍鞘外置, 以孔穿過腰帶插在背後或身側即可。

中劍是最常見的佩劍, 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中人身高。 中劍就需要另佩劍帶。 因為劍體較長的話沒有劍帶容易滑脫, 而且因其緊貼腰身, 固定較死不便抽取。 《左傳》記載, 魯國多盜賊, 季孫就問臧武仲怎麼去盜, 臧武仲說我沒這本事。 季孫說你身為司寇(國家四把手, 後來的孔子就幹到這個位置), 你跟我說這活你幹不了,

交代不下去吧。 臧武仲說你把那麼多外盜召來, 大盜給妻妾封地, 小賊給“衣裳劍帶”, 你說這活我怎麼幹。

這裡的“劍帶”, 就是以絲、韋或革穿孔而過, 將劍佩掛於腰間、背後或左側, 以抽取便。 若為絲帶, 則將其兩端綰結於腹前, 且帶尾呈八字形分披垂於腹前, 這樣可使帶稍稍向下拖垂, 為拔劍留一些活動餘地。 而革質劍帶兩端相連的

則有劍鉤勾括, 因劍帶較腰帶細, 故劍鉤也因其形制較小而有別於帶鉤。

長劍的佩戴方法為璏式佩劍法。璏就是用於系佩劍的鼻鈕。由於長劍佩于腰間時必須要束緊,否則必然會左右晃動,磕磕碰碰,妨礙人的行動。璏式佩劍時可以直接用腰帶,也可以用另一條比腰帶更細的布帶系佩。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刺秦王,“圖窮而匕首見”。荊軻一手持短劍,一手抓住秦王衣袖,向前直刺。秦王拔身而起,掙斷了衣袖,荊軻沒刺著。“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秦王拔劍還擊,一來劍身太長,二來佩得太高,抽劍時劍鋒還未出鞘手臂已抬到極限。再加上從來沒有碰到這種情況,一時“惶急”,結果“不可立拔”,只好繞著柱子跟荊軻兜圈子。“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二人這種躲貓貓遊戲如果就這麼相持下去,那麼這場刺殺就是一場跑步比賽,最後要看誰最先體力不支。因為秦始皇已經嚇懵了,完全沒辦法。“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幸虧秦始皇身邊有臨戰經驗豐富的侍衛,大喊“王負劍”,(負劍就是把劍柄朝下,劍身推至背後),秦王方才將劍拔出,一劍砍斷荊軻大腿。荊軻困獸猶鬥,將短劍撒手投擲秦王,結果“不中,中桐柱”。秦王再擊荊軻,“軻被八創”。

那麼孔子佩戴多長的劍呢,當然是上劍,因為他身高九尺,相當於現在的兩米。文首行教圖的佩劍方法,就是璏式佩劍法。

孔子武功很高,尤其劍術超絕。子路初見孔子,孔子問,你有啥愛好。子路對曰:“好長劍。”孔子說我沒問你這個,我是說你要多念點書。不要做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野蠻人。空手上山打虎,赤腳蹚水過河,這種人我不待見。“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但是子路當做耳旁風,後來挺劍與人幹仗,被擊斷帽纓,接著砍成肉醬。他的另一個學生公良孺也是劍術高手,跟著他周遊列國,被蒲地一幫地頭蛇攔住,索要買路錢,公良孺大怒,挺劍而鬥,越鬥越猛,終於將這幫地頭蛇打跑了。

最後說說孔子佩戴什麼寶劍。

相傳越王勾踐有五把寶劍。分別名為:湛盧、巨闕、純鉤、勝邪、魚腸。越王勾踐為了與吳王闔閭搞好關係,就把湛盧、勝邪、魚腸三把寶劍送給了闔閭。闔閭用魚腸劍派專諸刺殺了吳王僚。

湛盧劍不幸掉入水裡,順流漂到楚國。楚王夢見一把劍漂到船下,就在船上刻了個記號,上岸後派人下水打撈了上來。這就是韓非子寓言故事“刻舟求劍”的創作源流。所以“刻舟”是可以“求劍”的。

越王勾踐手裡僅存巨闕和純鉤兩把劍。

純鉤劍是一把王者之劍,為“鐵兵之神”,勾踐就靠這把劍逆襲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他厲兵秣馬,臥薪嚐膽,積蓄力量,圖謀複國之際,夫差就想再幹他一下,將其徹底打殘。幸虧孔子高徒子貢從衛國不遠千里來到越國,給勾踐指了一條明路,勾踐才避免了再次覆滅的命運。感激之餘,送了子貢黃銅兩千兩,寶劍一把,良矛兩支。這把寶劍就是巨闕。

巨闕劍顧名思義,是一把加長加寬的劍。闕的本意為宗廟前面的高臺,居其上可以極目遠觀。高端大氣,削鐵如米。你沒看錯,是米,不是泥。意思削鐵就如插到米缸中一樣輕易。子貢不受黃金良矛,但是看巨闕劍屬於特製加長版,正好等於給孔子量身定做,於是接受了巨闕劍,回去獻給孔子防身。孔子得了巨闕,也成為王者,但由於巨闕劍“非寶劍也”,並非真正的“王者之劍”,屬於山寨版,因此孔子被稱為“素王”,就是沒有加封的王。

長劍的佩戴方法為璏式佩劍法。璏就是用於系佩劍的鼻鈕。由於長劍佩于腰間時必須要束緊,否則必然會左右晃動,磕磕碰碰,妨礙人的行動。璏式佩劍時可以直接用腰帶,也可以用另一條比腰帶更細的布帶系佩。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刺秦王,“圖窮而匕首見”。荊軻一手持短劍,一手抓住秦王衣袖,向前直刺。秦王拔身而起,掙斷了衣袖,荊軻沒刺著。“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秦王拔劍還擊,一來劍身太長,二來佩得太高,抽劍時劍鋒還未出鞘手臂已抬到極限。再加上從來沒有碰到這種情況,一時“惶急”,結果“不可立拔”,只好繞著柱子跟荊軻兜圈子。“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二人這種躲貓貓遊戲如果就這麼相持下去,那麼這場刺殺就是一場跑步比賽,最後要看誰最先體力不支。因為秦始皇已經嚇懵了,完全沒辦法。“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幸虧秦始皇身邊有臨戰經驗豐富的侍衛,大喊“王負劍”,(負劍就是把劍柄朝下,劍身推至背後),秦王方才將劍拔出,一劍砍斷荊軻大腿。荊軻困獸猶鬥,將短劍撒手投擲秦王,結果“不中,中桐柱”。秦王再擊荊軻,“軻被八創”。

那麼孔子佩戴多長的劍呢,當然是上劍,因為他身高九尺,相當於現在的兩米。文首行教圖的佩劍方法,就是璏式佩劍法。

孔子武功很高,尤其劍術超絕。子路初見孔子,孔子問,你有啥愛好。子路對曰:“好長劍。”孔子說我沒問你這個,我是說你要多念點書。不要做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野蠻人。空手上山打虎,赤腳蹚水過河,這種人我不待見。“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但是子路當做耳旁風,後來挺劍與人幹仗,被擊斷帽纓,接著砍成肉醬。他的另一個學生公良孺也是劍術高手,跟著他周遊列國,被蒲地一幫地頭蛇攔住,索要買路錢,公良孺大怒,挺劍而鬥,越鬥越猛,終於將這幫地頭蛇打跑了。

最後說說孔子佩戴什麼寶劍。

相傳越王勾踐有五把寶劍。分別名為:湛盧、巨闕、純鉤、勝邪、魚腸。越王勾踐為了與吳王闔閭搞好關係,就把湛盧、勝邪、魚腸三把寶劍送給了闔閭。闔閭用魚腸劍派專諸刺殺了吳王僚。

湛盧劍不幸掉入水裡,順流漂到楚國。楚王夢見一把劍漂到船下,就在船上刻了個記號,上岸後派人下水打撈了上來。這就是韓非子寓言故事“刻舟求劍”的創作源流。所以“刻舟”是可以“求劍”的。

越王勾踐手裡僅存巨闕和純鉤兩把劍。

純鉤劍是一把王者之劍,為“鐵兵之神”,勾踐就靠這把劍逆襲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在他厲兵秣馬,臥薪嚐膽,積蓄力量,圖謀複國之際,夫差就想再幹他一下,將其徹底打殘。幸虧孔子高徒子貢從衛國不遠千里來到越國,給勾踐指了一條明路,勾踐才避免了再次覆滅的命運。感激之餘,送了子貢黃銅兩千兩,寶劍一把,良矛兩支。這把寶劍就是巨闕。

巨闕劍顧名思義,是一把加長加寬的劍。闕的本意為宗廟前面的高臺,居其上可以極目遠觀。高端大氣,削鐵如米。你沒看錯,是米,不是泥。意思削鐵就如插到米缸中一樣輕易。子貢不受黃金良矛,但是看巨闕劍屬於特製加長版,正好等於給孔子量身定做,於是接受了巨闕劍,回去獻給孔子防身。孔子得了巨闕,也成為王者,但由於巨闕劍“非寶劍也”,並非真正的“王者之劍”,屬於山寨版,因此孔子被稱為“素王”,就是沒有加封的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