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鬼穀子大智慧:人的一生可以利用朋友,但是不能背叛朋友!

你有被朋友背叛過嗎?曾經以為友誼會地久天長, 但結局卻是天各一方, 曾經的兄弟反目成仇, 曾經的閨蜜反目無情。

我們往往會把朋友背叛的行為理解為朋友的道德不行,

人品不好, 真是這樣嗎?有時候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反目成仇目的居然就是看朋友不不順眼, 也就是說為了背叛而背叛, 出賣朋友的人也並不一定會占多大便宜, 更多的是為了發洩內心的憤懣之情。

相信大家還會發現這麼一個規律, 越親密的人越容易背叛。 很多人能共苦卻不能同甘, 能容忍朋友的失敗, 卻受不了朋友的成功。 朋友混的好, 心裡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 但是陌生人混的好, 往往會認為天經地義。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朋友之間相愛相殺的事情, 到底是什麼讓朋友割袍斷義, 老死不相往來的?鬼穀子作為一個處理人際關係的高手, 他會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誨和啟迪呢?

在《左傳》裡有這麼一句話:非所怨, 勿怨。 寡人怨矣。 啥意思的呢?做人要大度點, 少點怨恨, 多點真誠, 可是我還是忍不住的要去怨恨。 人們的怨恨有兩種, 要麼狠陌生人, 要麼恨熟悉的人, 但是所謂愛之深恨之切, 有時候還是會怨恨朋友多一些。

我們來做個假設, 如果有一天你被一個陌生人無緣無故的罵了一句, 你會恨他嗎?會, 但是過幾天就忘記了。 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被朋友莫名其妙的罵一句, 你會怎麼樣?大部分人會痛恨, 甚至會記得一輩子。 如果說找原因的話, 或許就是因為他是我朋友, 所以才會更加的怨恨。

我們來講個故事:

有一天幾個孩子在河邊撿稻草, 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時而奔跑時而駐足,

時而嬉鬧時而勞作。 這時候遠處來走來一個讀書人, 他想戲弄一下這群孩子, 就對他們說:

“我們來做個遊戲吧, 大家一起去撿稻草, 與其一起平分, 不如誰先發現就歸誰, 其他人就不要去搶了。 ”

孩子們都同意了這個建議, 於是手把手的繼續去撿稻草了。

剛過一個時辰一個孩子忽然跑開了, 他看見一堆稻草, 於是馬上跑上前去佔據了, 其他的孩子因為之前已經做了承諾, 所以只能在旁邊乾著急, 不一會那個孩子已經撿了滿滿一筐的稻草, 心滿意足的看著小夥伴們, 他走上前去想跟他們繼續玩耍, 結果怎麼樣?

其他孩子都敵視著那個孩子, 認為是他搶走了自己的稻草, 甚至還有孩子惡言相向。 最終那個最先發現稻草的孩子被孤立了。

但是這些孩子沒有看到遠處的陌生人也在撿了很多稻草。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在沒有利益矛盾的時候, 大家還是朋友, 但是遇到利益分配的時候, 原本的朋友就變成了仇人, 甚至相互傷害。

正所謂你過的比我好, 我就受不了。

相信大家都聽過農夫與蛇的故事。 其實在歷史上不乏其人, 比如著名的王安石與呂惠卿的故事。

你知道王安石是個詩人, 寫過諸如“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的名句, 但是你知道王安石是個其實是大宋的宰相嗎?其實他發起過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本來變法是得到宋神宗支持的, 但是變法政策推進過程中發生了問題, 尤其是在用人方面。

王安石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則啟用了自己的好朋友呂惠卿, 但是這個呂惠卿的名聲的確不咋樣, 比如司馬光就直接反對, 認為此人是作奸犯科之人, 不可重用。 我們知道司馬光其實是反對變法的, 所以兩人關係勢同水火, 但是即便如此, 司馬光還是寫信給王安石,告訴他不可用呂惠卿,並且告誡呂惠卿是個牆頭草,勢利小人。

王安石收到信之後,付之一炬,還是任用了呂惠卿。果然經過王安石的推薦,呂慧琴官運亨通,成為大宋宰相王安石的副手,王安石一切大小事務都會跟他商量,甚至王安石辭去宰相的時候,依然保舉呂惠卿接替自己。就這樣呂惠卿不斷掌權,開始推行王安石變法,不過這個推行是反著推的,行著變法之名,中飽私囊,結果王安石的名聲被搞臭了,呂惠卿卻大發橫財。

宰相位置坐穩了之後,呂惠卿覺得王安石是個絆腳石,於是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和他的兒子王雱。後來覺得還不過癮就乾脆誣告王安石欺上瞞下,導致王安石徹底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王安石在退居金陵後,往往筆不由衷地寫“福建子”三字,是因為悔恨變法大業被呂惠卿所耽誤了。

最終王安石變法宣告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卻是因為朋友之間的背叛,正應了古人的話:知至恩必有至怨矣。意思說“最大的恩德必然產生最大的怨恨。”呂惠卿或許早已經忘了自己的恩人正是王安石。

這正如鬼穀子說的:“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對雙方都有好處,就會顯得親近,但是相互傷害就會疏遠。人心本來就是貪婪的,一方面希望獲得回報,另一方面給不了,所以就經常會恩將仇報了。

有人說是因為利益,鬼穀子認為未必,這或許是人性使然,人們總是習慣忍心傷害最愛的人,卻經常對陌生人心生憐憫。生活中人們對自己得到的親情、愛情,往往會認為順理成章,理所當然,所以也不會珍惜。一方認為給予愛應該獲得回報,另一方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時間長了自然就反目成仇了。所以什麼是愛?恩情恰恰是產生怨恨的根源。

人生難得一知己,朋友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利用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背叛朋友,那這樣的人就肯定不值得交往。

司馬光還是寫信給王安石,告訴他不可用呂惠卿,並且告誡呂惠卿是個牆頭草,勢利小人。

王安石收到信之後,付之一炬,還是任用了呂惠卿。果然經過王安石的推薦,呂慧琴官運亨通,成為大宋宰相王安石的副手,王安石一切大小事務都會跟他商量,甚至王安石辭去宰相的時候,依然保舉呂惠卿接替自己。就這樣呂惠卿不斷掌權,開始推行王安石變法,不過這個推行是反著推的,行著變法之名,中飽私囊,結果王安石的名聲被搞臭了,呂惠卿卻大發橫財。

宰相位置坐穩了之後,呂惠卿覺得王安石是個絆腳石,於是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和他的兒子王雱。後來覺得還不過癮就乾脆誣告王安石欺上瞞下,導致王安石徹底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王安石在退居金陵後,往往筆不由衷地寫“福建子”三字,是因為悔恨變法大業被呂惠卿所耽誤了。

最終王安石變法宣告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卻是因為朋友之間的背叛,正應了古人的話:知至恩必有至怨矣。意思說“最大的恩德必然產生最大的怨恨。”呂惠卿或許早已經忘了自己的恩人正是王安石。

這正如鬼穀子說的:“相益則親,相損則疏”,對雙方都有好處,就會顯得親近,但是相互傷害就會疏遠。人心本來就是貪婪的,一方面希望獲得回報,另一方面給不了,所以就經常會恩將仇報了。

有人說是因為利益,鬼穀子認為未必,這或許是人性使然,人們總是習慣忍心傷害最愛的人,卻經常對陌生人心生憐憫。生活中人們對自己得到的親情、愛情,往往會認為順理成章,理所當然,所以也不會珍惜。一方認為給予愛應該獲得回報,另一方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時間長了自然就反目成仇了。所以什麼是愛?恩情恰恰是產生怨恨的根源。

人生難得一知己,朋友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利用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背叛朋友,那這樣的人就肯定不值得交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