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你以為拜見岳父母,就是最恐怖的事情?

“猜猜誰來吃晚餐?”

說起驚悚片, 各位一定對之前安利的幾部西班牙電影記憶猶新。

無論是《看不見的客人》還是《隧道盡頭》, 冷硬灰暗的基調下,

不安與驚恐緩緩流瀉。

說起驚悚與恐怖, 兩個類型總傻傻分不清楚。

其實, 電影從誕生發展至今, 從少數幾個類型, 逐漸發展到無限細分的如今。 驚悚與恐怖這對孿生兄弟, 其界限也愈發模糊。

簡單理解, 無論定位“恐怖”還是“驚悚”, 目的都是為引發觀眾恐懼、焦慮、不安的情感反應。

只不過, 前者更多以怪物惡人為驚嚇點, 而後者則聚焦于心理暗示, 營造危險氛圍與不確定的威脅刺激觀眾軟肋。

而如果你像小十君一樣, 是樂於被嚇, 渴望被嚇, 甚至沉迷被嚇的那種人。

就一定不能錯過今天安利的這部驚悚片——《逃出絕命鎮》。

電影看似籍籍無名, 其實在北美已滿身光環。 先來簡單看看它的口碑。

豆瓣7.5分, 不低, 但也高不到哪去。

但千萬不要被國內評分麻痹。 首先, 在影評人雲集的爛番茄網址上, 前兩百條評論, 顆顆都是新鮮番茄, 新鮮度高達100%, 觀眾好評也近90大關。

其次, IMDB評分8.0, 直接沖進TOP250。

甚至, 它還入選了今年The Hollywood Reporter選出的最值得期待的二十部恐怖片之一。

比電影本身更可怕的, 是它的票房。

首周不過兩千家院線開畫, 但上映一周, 就收入3000多萬美元, 輕鬆問鼎票房冠軍。

要知道, 這部製片成本不到500萬, 剛剛邁入好萊塢門檻的電影, 公映前三天投入產出比就1:8。 直接一路狂奔, 沖向史上票房最高的驚悚片塔尖。

說到《逃出絕命鎮》片名, 小十君一開始聯想到的, 就是殺人狂、短柄斧、電鋸、沾血捆繩等種種標籤。

這樣一個簡單直接的中文譯名, 很難不讓人以變態者為母題, 把屠殺與血腥放到幕前的“殺人狂”影片。

但剛看不過幾分鐘,先入為主的念頭徹底消散。

這並非斷肢與殘軀齊飛的血漿片,而是一部完全不受類型束縛,在陽光燦爛下依然能讓你抖作一團的吊詭大片。

賣足了關子,再來看看故事。

黑人小哥裡斯,和白人女孩露絲相識相戀數月。

你儂我儂的他們,為了讓雙方關係更近一籌,打算去女孩父母家拜訪一番,卻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將落入深淵。

很像老片《猜猜誰來吃晚餐》的場景是吧?

白人女兒帶著黑人男友回家吃飯,種族通婚這個敏感議題,在封閉空間下醞釀顯現。

但如果你認為,這又是一部“政治正確”影片,依靠消費種族偏見賺取同情,那可就錯領會了。

藏在平凡溫馨日常表像下的,是更為詭異奸險的恐怖內核。

換句話說,這部《逃出絕命鎮》,幾乎將驚悚電影中最大殺器——“不確定性”,發揮到了極限。

很自然的,小哥裡斯知道自己膚色問題,擔心女孩家人會有不滿。

但在女友安慰下“他們都是奧巴馬的支持者”,才安下心來。

但這一路,可謂怪事不斷。

車開的好好,就迎面撞死一頭梅花鹿,真是“開門見喜”。

到了鄉間豪宅,女方父母倒彬彬有禮。但滿面笑容之下,總有點古怪。

准岳父大人,資深精神科醫生。典型的左派知識精英架勢,上來就怒斥希特勒是種族主義者的根源,總是強調平權問題。

准岳母大人,職業催眠治療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平靜接受黑人女婿的事實,說話不緊不慢。

當然,白人父母剛遇上女兒的跨種族戀情,有點緊張表現也能理解。至少他們很熱情,參觀房間、品茶聊天、共進晚餐、一切如此“和諧有愛”。

但在看似常態的小鎮中,慢慢浮現出反常的存在。

首先,大宅中的兩個僕人,表面上普通平凡,但行為舉止卻匪夷所思到令人坐立不安。

黑人女僕動不動露出詭異笑容,其後又立刻面若霜雪。

大晚上不好好睡覺,還借著月光端詳自己的絕世美顏……

甚至邊笑邊哭,誇張笑容伴隨淚如湧泉,場面令人直打冷顫。

再說黑人園丁,深更半夜跑步訓練,似乎每天就是奧運比賽。

還總是拿著把斧子到處晃悠,看眼神就要把人一劈兩半。

說起話來也不著四六,言辭裡透著對女主的渴望垂涎。

女主的弟弟也是行為乖張、瘋瘋癲癲,吃飯到一半就要和男主柔道比賽。

但這時小哥只是略有起疑。雖然嗅到陽光下的血腥氣味,卻不知來源。一次次自己蒙住雙眼,一次次編造藉口只求心安。

隨著故事進展,這種種怪異現象也開始擴散。小鎮裡其他居民看上去熱情和善,但卻把男主當作展品一樣左瞄右看。

准岳母還對自己進行催眠,美其名曰幫他戒煙,卻勾起了小哥童年的喪母之痛。

甚至准岳父還把自己照片當作某種藏品來拍賣。

點滴線索聚沙成塔,男主愈發不安起來。從懷疑到認定,這次普通會面背後,卻是笑裡藏刀的黑暗深淵。

但虎口張開,想再抽身實在天真。劇情隨之開始急轉,整個小鎮開始暴露其本來面目。每個人,都性情大變……

百年後,奴役捲土重來,這一次它披上了文明的外衣,其力量已經超越肉體,化作深入骨髓的精神牢獄。

那麼小哥的命運如何?請各位自行觀看。

正如之前所說,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與恐懼,要建立在看似正常的背景下,才更驚心。

而一般驚悚片,多利用昏暗與淩亂製造緊張感。

但本片卻一反常態,以穩定鏡頭與高亮照明,創造出陽光下的驚惶不安。

故事大半時間都在愉悅幽默的氛圍下開展,從愛侶纏綿到輕快配樂,生活氣息無處不在。

但大量中遠景鏡頭的使用,人為割裂觀眾與角色的距離,疏離與孤立的氛圍充斥裡外,整個場景宛如牢獄。

就連原本應使用近景的親人相見,也被特意拉遠。觀眾看不到角色樣貌,情緒失去用武之地,只能默默感受詭異不安。

在小光比之下,角色的面容生機也被消解。小鎮裡的黑人居民毫無活力,像重複禮貌臺詞的牽線木偶一般。

在角色設置上,本片也非同一般。大部分驚悚恐怖片裡,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主角們,總是時刻散發著傻氣。

但片中的男主卻時刻智商線上,雖然遭遇令人揪心,觀眾卻不會因其愚蠢頓足捶胸,大呼導演侮辱智力。

這些反常規的電影技巧,被導演以深刻且詭異的方式,加諸故事方方面面。一邊勾勒出絲絲入扣的情節,一邊激發出深達心底的情緒。

觀眾永遠無法猜測,下一秒等待自己的,將是怎樣一番震顫。

再稍微聊聊本片導演兼編劇。歷史上第一個憑藉處女作就票房過億的黑人導演——喬丹·皮爾

提起這個名字可能有點陌生。但說起《基和皮爾》這部脫口秀,很多人就會一拍腦袋,“原來是他”。

的確,這位獲得艾美獎的黑人兄弟,居然直接放棄喜劇玩起了驚悚。

這出人意料的新起點,卻讓小十君發現了這位諧星的驚人潛質。

身為黑白混血,皮爾從小生活在黑人和白人社群的夾縫中。對種族融合陣痛深有體會的他,對所謂“政治”一直有著獨到見解。

對於皮爾來說,歧視者的嘲笑與鄙夷,成為了靈感來源。

他一面諷刺赤裸的歧視,一面揶揄“我很進步”的偽善,一面又刻畫“我弱我有理”的跋扈。這種看似“牆頭草”的做派,實則深刻中立的冷眼旁觀。

就像在採訪中,皮爾說道:“我們有著最獨特的體驗,被隔離在白人群體之外,永遠像個外來者。我們可以察覺到其他人以為不存在的歧視。”

的確,無論電影中渲染的“後奧巴馬時代”的吊詭,還是現實裡愈發升溫的種族文化爭端。

都讓人不禁懷疑:在我們看似正常的生活中,是否暗藏著一絲陰雲?

我們雙眼所見,雙耳所聞的現實背後,是否也有一群道貌岸然的“他們”,正在暗中覬覦我們自以為是的自我呢?

本文為第十放映室原創,

把屠殺與血腥放到幕前的“殺人狂”影片。

但剛看不過幾分鐘,先入為主的念頭徹底消散。

這並非斷肢與殘軀齊飛的血漿片,而是一部完全不受類型束縛,在陽光燦爛下依然能讓你抖作一團的吊詭大片。

賣足了關子,再來看看故事。

黑人小哥裡斯,和白人女孩露絲相識相戀數月。

你儂我儂的他們,為了讓雙方關係更近一籌,打算去女孩父母家拜訪一番,卻完全沒有預料到自己將落入深淵。

很像老片《猜猜誰來吃晚餐》的場景是吧?

白人女兒帶著黑人男友回家吃飯,種族通婚這個敏感議題,在封閉空間下醞釀顯現。

但如果你認為,這又是一部“政治正確”影片,依靠消費種族偏見賺取同情,那可就錯領會了。

藏在平凡溫馨日常表像下的,是更為詭異奸險的恐怖內核。

換句話說,這部《逃出絕命鎮》,幾乎將驚悚電影中最大殺器——“不確定性”,發揮到了極限。

很自然的,小哥裡斯知道自己膚色問題,擔心女孩家人會有不滿。

但在女友安慰下“他們都是奧巴馬的支持者”,才安下心來。

但這一路,可謂怪事不斷。

車開的好好,就迎面撞死一頭梅花鹿,真是“開門見喜”。

到了鄉間豪宅,女方父母倒彬彬有禮。但滿面笑容之下,總有點古怪。

准岳父大人,資深精神科醫生。典型的左派知識精英架勢,上來就怒斥希特勒是種族主義者的根源,總是強調平權問題。

准岳母大人,職業催眠治療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平靜接受黑人女婿的事實,說話不緊不慢。

當然,白人父母剛遇上女兒的跨種族戀情,有點緊張表現也能理解。至少他們很熱情,參觀房間、品茶聊天、共進晚餐、一切如此“和諧有愛”。

但在看似常態的小鎮中,慢慢浮現出反常的存在。

首先,大宅中的兩個僕人,表面上普通平凡,但行為舉止卻匪夷所思到令人坐立不安。

黑人女僕動不動露出詭異笑容,其後又立刻面若霜雪。

大晚上不好好睡覺,還借著月光端詳自己的絕世美顏……

甚至邊笑邊哭,誇張笑容伴隨淚如湧泉,場面令人直打冷顫。

再說黑人園丁,深更半夜跑步訓練,似乎每天就是奧運比賽。

還總是拿著把斧子到處晃悠,看眼神就要把人一劈兩半。

說起話來也不著四六,言辭裡透著對女主的渴望垂涎。

女主的弟弟也是行為乖張、瘋瘋癲癲,吃飯到一半就要和男主柔道比賽。

但這時小哥只是略有起疑。雖然嗅到陽光下的血腥氣味,卻不知來源。一次次自己蒙住雙眼,一次次編造藉口只求心安。

隨著故事進展,這種種怪異現象也開始擴散。小鎮裡其他居民看上去熱情和善,但卻把男主當作展品一樣左瞄右看。

准岳母還對自己進行催眠,美其名曰幫他戒煙,卻勾起了小哥童年的喪母之痛。

甚至准岳父還把自己照片當作某種藏品來拍賣。

點滴線索聚沙成塔,男主愈發不安起來。從懷疑到認定,這次普通會面背後,卻是笑裡藏刀的黑暗深淵。

但虎口張開,想再抽身實在天真。劇情隨之開始急轉,整個小鎮開始暴露其本來面目。每個人,都性情大變……

百年後,奴役捲土重來,這一次它披上了文明的外衣,其力量已經超越肉體,化作深入骨髓的精神牢獄。

那麼小哥的命運如何?請各位自行觀看。

正如之前所說,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安與恐懼,要建立在看似正常的背景下,才更驚心。

而一般驚悚片,多利用昏暗與淩亂製造緊張感。

但本片卻一反常態,以穩定鏡頭與高亮照明,創造出陽光下的驚惶不安。

故事大半時間都在愉悅幽默的氛圍下開展,從愛侶纏綿到輕快配樂,生活氣息無處不在。

但大量中遠景鏡頭的使用,人為割裂觀眾與角色的距離,疏離與孤立的氛圍充斥裡外,整個場景宛如牢獄。

就連原本應使用近景的親人相見,也被特意拉遠。觀眾看不到角色樣貌,情緒失去用武之地,只能默默感受詭異不安。

在小光比之下,角色的面容生機也被消解。小鎮裡的黑人居民毫無活力,像重複禮貌臺詞的牽線木偶一般。

在角色設置上,本片也非同一般。大部分驚悚恐怖片裡,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主角們,總是時刻散發著傻氣。

但片中的男主卻時刻智商線上,雖然遭遇令人揪心,觀眾卻不會因其愚蠢頓足捶胸,大呼導演侮辱智力。

這些反常規的電影技巧,被導演以深刻且詭異的方式,加諸故事方方面面。一邊勾勒出絲絲入扣的情節,一邊激發出深達心底的情緒。

觀眾永遠無法猜測,下一秒等待自己的,將是怎樣一番震顫。

再稍微聊聊本片導演兼編劇。歷史上第一個憑藉處女作就票房過億的黑人導演——喬丹·皮爾

提起這個名字可能有點陌生。但說起《基和皮爾》這部脫口秀,很多人就會一拍腦袋,“原來是他”。

的確,這位獲得艾美獎的黑人兄弟,居然直接放棄喜劇玩起了驚悚。

這出人意料的新起點,卻讓小十君發現了這位諧星的驚人潛質。

身為黑白混血,皮爾從小生活在黑人和白人社群的夾縫中。對種族融合陣痛深有體會的他,對所謂“政治”一直有著獨到見解。

對於皮爾來說,歧視者的嘲笑與鄙夷,成為了靈感來源。

他一面諷刺赤裸的歧視,一面揶揄“我很進步”的偽善,一面又刻畫“我弱我有理”的跋扈。這種看似“牆頭草”的做派,實則深刻中立的冷眼旁觀。

就像在採訪中,皮爾說道:“我們有著最獨特的體驗,被隔離在白人群體之外,永遠像個外來者。我們可以察覺到其他人以為不存在的歧視。”

的確,無論電影中渲染的“後奧巴馬時代”的吊詭,還是現實裡愈發升溫的種族文化爭端。

都讓人不禁懷疑:在我們看似正常的生活中,是否暗藏著一絲陰雲?

我們雙眼所見,雙耳所聞的現實背後,是否也有一群道貌岸然的“他們”,正在暗中覬覦我們自以為是的自我呢?

本文為第十放映室原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