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彭博社”成泡影 市值蒸發613億的大智慧命懸一線

導讀:大智慧股票你敢買嗎?

見鬼, 大智慧怎麼連續跌停?

自5月2日戴帽以來, *ST智慧在三個交易日內連續走出兩個跌停和一個半跌停,

公司市值僅剩83.48億元, 與高峰期的696億元相比, 613億元蒸發。 截至5月5日收盤, ST智慧再次接近跌停, 報收4元/股。

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大智慧)成立2002年, 是一家面向國內和國際資本市場, 從事資本市場投資諮詢及相關服務業務的全國性投資管理諮詢公司。 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四大通信企業均有合作, 並成為首批獲得中國證監會投資諮詢資格認證的企業, 曾一度被部分業內人士成為中國的“彭博社”。

2011年, 大智慧以98倍市盈率成功登陸A股市場上市後, 隨即開始了瘋狂的並購與擴張。 在2011年至2014年, 大智慧先後並購阿斯達克通訊社、上海財匯、北京世華國際金融等13家企業, 成立大智慧通訊社, 涉足財經資訊服務。

頗具諷刺的是,

同年9月, 美國知名金融資訊服務提供者彭博以大智慧故意模仿其產品的特有“裝潢”、構成不正當競爭為由, 將大智慧告上法庭, 要求其停止侵權並公開道歉, 索賠500萬元及其他合理費用160萬元。

最瘋狂的階段出現2015年。 從當年1月23日開始, 大智慧的股票從6元/股連續一字漲停, 最高摸到35元。 但好景不長, 隨後就一路走低, 從哪裡來又回到哪裡去。

部分業內人士介紹, 大智慧過山車式的經歷與其投資戰略失敗和沒有做精細化產品密不可分。 最近幾年, 大智慧不僅重組失敗、官司纏身, 而且其互聯網金融轉型戰略也宣告是失敗。 2016年, 大智慧一度想走財經+直播的路徑, 到現在已巨虧17億元。 簡言之, 大智慧難以避免被血淋淋地淘汰。

通訊社並非人人都能做

從2010年開始, 大智慧佈局通訊社, 經歷了高調燒錢, 再到巨虧的路徑。

通過總價1.97億元並購在香港註冊的阿思達克資訊有限公司, 2012年11月, 大智慧成立“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 在管理層看來, 這是大智慧向“中國彭博社”目標邁進的關鍵一步。

與很多創業公司一樣, “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初期經歷了亢奮式發展:大舉從財經媒體招攬人才, 一度活躍於熱門的財經事件採訪。 據悉, 通訊社剛剛成立時, 在京滬兩地媒體圈以高薪誘惑挖人, 迅速組建起近200人的採編團隊, 以彭博新聞社為榜樣, 希望打造金融資訊領域的財經媒體。

但實際上, 有報導指出, 大智慧阿思達克獲得的僅是在大陸落地牌照, 其註冊在港的“資訊公司”屬性並未發生變化。 公司並沒有獲得如同新華社、中新社一樣的通訊社資質。 一個細節是, 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所有稿件, 均冠以兩個作者或以上名字, 其中的香港記者名字, 主要用來規避政策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 擴張並未幫助大智慧離“中國彭博社”更近一步,

反而直接導致大智慧深陷虧損泥潭。

大智慧公司內部多位人士曾向外界解釋稱, 這些板塊都處於投入期, 特別是原創資訊業務, 投入巨大, 又很難獲得短期利益。 但還沒能堅持到看見長期利益, 大智慧的通訊社業務就迅速收縮, 敗退。

過去幾年間, 大智慧曾經從《21世紀經濟報導》、《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挖角許多採編力量, 並且在北京等地建立起採編分支。 由於內部整合問題與盈利壓力, 這些原先花費高昂成本招募的人才早已陸續出離。

虛增利潤遭處罰

或業績壓力較大, 大智慧在2013年通過承諾“可全額退款”的行銷方式, 以“打新股”、“理財”等為名進行行銷, 利用與相關公司的框架協定等多種方式, 共計虛增2013年度利潤1.2億餘元。

在證監會官網公佈的《市場禁入決定書》中寫道,在2013年12月,大智慧針對售價在3.8萬元以上的軟體產品制定了包含“若在2014年3月31日前不滿意,可全額退款”條款的行銷政策。而在無法預計客戶退款可能性的情況下,大智慧將所有銷售認定為滿足收入確認條件,並致其2013年12月提前確認收入8745萬元,虛增利潤6827萬元。

這當然要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2016年7月,證監會決定對大智慧給予警告,處以60萬元罰款,對包括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長虹在內的14名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3萬元至30萬元不等的罰款。張長虹等5名責任人員被採取5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60萬元已經是證監會開出的頂格罰單,但在多達1.2億元的虛增利潤面前,市場上有聲音認為“違法成本過低”。部分業內人士表示,該事件把虧損披露為盈利,虛增利潤比例過高,可能會涉及刑事犯罪的問題。

重組失敗 變賣資產無果

2015年1月大智慧拋出重組計畫,擬斥資85億元收購湘財證券100%。但關鍵時刻,因資訊披露涉嫌違反證券法律規定遭證監會立案調查,導致大智慧最終沒有拿到監管層的批文,反而在2015年11月等來了《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2016年3月,大智慧宣佈,鑒於重組相關的股東大會決議因逾期已經失效,且重組面臨的障礙基本無法消除,決定撤回申請檔並終止相關事宜。2016年7月23日,大智慧董事長總經理張長虹提交了辭職報告。

2016年,面臨被ST的壓力,大智慧擬將盈利能力較強的全資子公司大智慧財匯70%股權出售給非關聯方華信資本。資料顯示,大智慧財匯70%股權以13.98億元轉讓給華信資本。2017年1月3日,大智慧發佈《關於轉讓子公司部分股權的進展公告》稱,按照大智慧與華信資本簽署的《股權轉讓協定》約定,華信資本應在股權轉讓協議生效之日起三日內向大智慧預付 30%股權轉讓款。

但1月20日晚間,大智慧公告,華信資本此前擬斥資13.98億元收購公司持有的大智慧財匯資料科技有限公司70%股權。不過,標的公司“資料來源的獨立授權”存在暫時無法排除的障礙,雖經多次溝通,仍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排除。因此,華信資本發函商請解除股權轉讓協定。

重組失敗,變賣資產無疾而終的大智慧,還面臨著訴訟纏身。年報顯示,公司收到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法院”)發來的《應訴通知書》及相關法律文書。根據《應訴通知書》顯示,法院已受理983名原告訴本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截至2017年4月24日公司收到法院准許部分原告撤訴申請的《民事裁定書》,以及一名原告經法院一審判決駁回訴訟請求。扣除已收到的《民事裁定書》的訴訟請求金額,原告要求公司賠償投資差額損失、傭金、印花稅和利息損失等合計1.89億元。以上訴訟已陸續開庭審理,公司預計以上訴訟很可能導致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將上述涉訴事項確認為預計負債和營業外支出。

押注直播巨虧17億

就在大智慧焦頭爛額之際,2016年,直播浪潮風生水起,大智慧似乎看到了自救的希望。

“熱播”起初只是大智慧APP中的一個功能模組,主要是以券商投顧及民間炒股達人直播解盤為主,起始階段人氣並不算高,直播間內只有寥寥數人。但隨後張長虹大手一揮,宣佈進軍生活類直播,成立獨立APP“視吧”,將直播業務從大智慧APP中分離出去,企圖通過生活類直播流量來帶活財經類直播。半年後的2016年9月,“視吧”成功躋身直播行業排名第三。不過在風光的背後,很大程度依託于大智慧的持續燒錢。

據2016年年報披露,大智慧去年對“視吧”業務在廣告宣傳、市場推廣、從業人員配置、系統開發維護、平臺網路運行成本和主播勞務報酬等方面進行了巨量投入。其中,主播勞務報酬總計發放13.96億元,廣告宣傳投入總計2.1億元。

“視吧”啟動後,曾邀請了大批明星助陣。還曾搞過一個“7·7紅包節”,邀請現代華爾街風雲人物吉姆·羅傑斯、著名經濟學家李大霄、胡潤百富榜創始人胡潤等諸多財經大咖參與直播。此外,徐崢、張梓琳等娛樂界明星也曾成為“視吧”的座上賓。

與巨大的投入相比,大智慧此類業務的收入則要低了很多。據公告稱,2016年,視吧收入5.53億元,遠遠小於公司投入的各項成本,其中包括主播勞務費13.96億元、廣告宣稱費2.1億元、支付寶等充值管道手續費1100萬元,直播業務的毛利率為觸目驚心的-163.46%。視吧的巨額投入也直接造成公司2016年度淨利潤虧損超17億元。

事實上,大智慧用戶送禮所使用的虛擬貨幣大多為平臺自行投放,直播間內的觀眾人數也均有較大水分。據知情人士稱,在一次大咖專場直播節目中,大智慧曾為內部員工發放大量“慧幣”,用於在直播期間刷屏送禮,營造火熱的現場氛圍。因此,“視吧”業務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火。

也就是說,平臺為製造虛假繁榮,靠自己給自己送禮,然後還要給主播禮物抽成,再加上各種排名獎、勞務費、研發成本,怎麼算也是要虧本。此外大智慧還要面臨部分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刷排名獎的困擾。

部分主播表示,大智慧主播獎勵機制朝令夕改,使得許多主播無法適應。而且大智慧將激勵方案向生活類主播傾斜的做法也令許多財經類主播心寒,最早一批進駐的財經類優質主播感到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前途迷茫,因此已經逐漸淡出直播行業。優質主播的流失使得大智慧無法將自身的財經類資源很好的加以利用。而僅靠生活類直播與“一直播”、“映客”等直播平臺硬剛,大智慧自然不具備優勢。

目前,直播行業經歷了兩年多的血拼大多已經遭遇到瓶頸,面臨江河日下的趨勢,巨額投入後“視吧”項目已經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如何收回成本已經成為最大難題。

大智慧對自身的定位不明確,是造成直播業務收入與投入不成比例的最大原因。而脫離主業,置自身資源優勢於不顧一味追求創新業務,則是導致業績陷入泥沼的最根本原因。

未來,命懸一線的大智慧或將存在重組的機會,但大智慧需要明白一點: 這個世界的成功者之所能笑到最後,是因為認真,而不是因為聰明。

·END·

樂視財訊

重新定義財經資訊

共計虛增2013年度利潤1.2億餘元。

在證監會官網公佈的《市場禁入決定書》中寫道,在2013年12月,大智慧針對售價在3.8萬元以上的軟體產品制定了包含“若在2014年3月31日前不滿意,可全額退款”條款的行銷政策。而在無法預計客戶退款可能性的情況下,大智慧將所有銷售認定為滿足收入確認條件,並致其2013年12月提前確認收入8745萬元,虛增利潤6827萬元。

這當然要受到監管部門的處罰。2016年7月,證監會決定對大智慧給予警告,處以60萬元罰款,對包括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長虹在內的14名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3萬元至30萬元不等的罰款。張長虹等5名責任人員被採取5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

60萬元已經是證監會開出的頂格罰單,但在多達1.2億元的虛增利潤面前,市場上有聲音認為“違法成本過低”。部分業內人士表示,該事件把虧損披露為盈利,虛增利潤比例過高,可能會涉及刑事犯罪的問題。

重組失敗 變賣資產無果

2015年1月大智慧拋出重組計畫,擬斥資85億元收購湘財證券100%。但關鍵時刻,因資訊披露涉嫌違反證券法律規定遭證監會立案調查,導致大智慧最終沒有拿到監管層的批文,反而在2015年11月等來了《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2016年3月,大智慧宣佈,鑒於重組相關的股東大會決議因逾期已經失效,且重組面臨的障礙基本無法消除,決定撤回申請檔並終止相關事宜。2016年7月23日,大智慧董事長總經理張長虹提交了辭職報告。

2016年,面臨被ST的壓力,大智慧擬將盈利能力較強的全資子公司大智慧財匯70%股權出售給非關聯方華信資本。資料顯示,大智慧財匯70%股權以13.98億元轉讓給華信資本。2017年1月3日,大智慧發佈《關於轉讓子公司部分股權的進展公告》稱,按照大智慧與華信資本簽署的《股權轉讓協定》約定,華信資本應在股權轉讓協議生效之日起三日內向大智慧預付 30%股權轉讓款。

但1月20日晚間,大智慧公告,華信資本此前擬斥資13.98億元收購公司持有的大智慧財匯資料科技有限公司70%股權。不過,標的公司“資料來源的獨立授權”存在暫時無法排除的障礙,雖經多次溝通,仍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排除。因此,華信資本發函商請解除股權轉讓協定。

重組失敗,變賣資產無疾而終的大智慧,還面臨著訴訟纏身。年報顯示,公司收到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法院”)發來的《應訴通知書》及相關法律文書。根據《應訴通知書》顯示,法院已受理983名原告訴本公司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截至2017年4月24日公司收到法院准許部分原告撤訴申請的《民事裁定書》,以及一名原告經法院一審判決駁回訴訟請求。扣除已收到的《民事裁定書》的訴訟請求金額,原告要求公司賠償投資差額損失、傭金、印花稅和利息損失等合計1.89億元。以上訴訟已陸續開庭審理,公司預計以上訴訟很可能導致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將上述涉訴事項確認為預計負債和營業外支出。

押注直播巨虧17億

就在大智慧焦頭爛額之際,2016年,直播浪潮風生水起,大智慧似乎看到了自救的希望。

“熱播”起初只是大智慧APP中的一個功能模組,主要是以券商投顧及民間炒股達人直播解盤為主,起始階段人氣並不算高,直播間內只有寥寥數人。但隨後張長虹大手一揮,宣佈進軍生活類直播,成立獨立APP“視吧”,將直播業務從大智慧APP中分離出去,企圖通過生活類直播流量來帶活財經類直播。半年後的2016年9月,“視吧”成功躋身直播行業排名第三。不過在風光的背後,很大程度依託于大智慧的持續燒錢。

據2016年年報披露,大智慧去年對“視吧”業務在廣告宣傳、市場推廣、從業人員配置、系統開發維護、平臺網路運行成本和主播勞務報酬等方面進行了巨量投入。其中,主播勞務報酬總計發放13.96億元,廣告宣傳投入總計2.1億元。

“視吧”啟動後,曾邀請了大批明星助陣。還曾搞過一個“7·7紅包節”,邀請現代華爾街風雲人物吉姆·羅傑斯、著名經濟學家李大霄、胡潤百富榜創始人胡潤等諸多財經大咖參與直播。此外,徐崢、張梓琳等娛樂界明星也曾成為“視吧”的座上賓。

與巨大的投入相比,大智慧此類業務的收入則要低了很多。據公告稱,2016年,視吧收入5.53億元,遠遠小於公司投入的各項成本,其中包括主播勞務費13.96億元、廣告宣稱費2.1億元、支付寶等充值管道手續費1100萬元,直播業務的毛利率為觸目驚心的-163.46%。視吧的巨額投入也直接造成公司2016年度淨利潤虧損超17億元。

事實上,大智慧用戶送禮所使用的虛擬貨幣大多為平臺自行投放,直播間內的觀眾人數也均有較大水分。據知情人士稱,在一次大咖專場直播節目中,大智慧曾為內部員工發放大量“慧幣”,用於在直播期間刷屏送禮,營造火熱的現場氛圍。因此,“視吧”業務遠沒有看上去那麼火。

也就是說,平臺為製造虛假繁榮,靠自己給自己送禮,然後還要給主播禮物抽成,再加上各種排名獎、勞務費、研發成本,怎麼算也是要虧本。此外大智慧還要面臨部分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刷排名獎的困擾。

部分主播表示,大智慧主播獎勵機制朝令夕改,使得許多主播無法適應。而且大智慧將激勵方案向生活類主播傾斜的做法也令許多財經類主播心寒,最早一批進駐的財經類優質主播感到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前途迷茫,因此已經逐漸淡出直播行業。優質主播的流失使得大智慧無法將自身的財經類資源很好的加以利用。而僅靠生活類直播與“一直播”、“映客”等直播平臺硬剛,大智慧自然不具備優勢。

目前,直播行業經歷了兩年多的血拼大多已經遭遇到瓶頸,面臨江河日下的趨勢,巨額投入後“視吧”項目已經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如何收回成本已經成為最大難題。

大智慧對自身的定位不明確,是造成直播業務收入與投入不成比例的最大原因。而脫離主業,置自身資源優勢於不顧一味追求創新業務,則是導致業績陷入泥沼的最根本原因。

未來,命懸一線的大智慧或將存在重組的機會,但大智慧需要明白一點: 這個世界的成功者之所能笑到最後,是因為認真,而不是因為聰明。

·END·

樂視財訊

重新定義財經資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