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又是什麼原因迅速滅亡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 經春秋爭霸, 西元前4世紀以後進入戰國時代。 此時華夏大地正處於奴隸制瓦解而新興封建制建立的轉型期,

各國都相繼變法, 過去被視為西北蠻夷之邦的秦國卻變得最為富強, 終於掃平六國, 統一天下。 使秦朝強盛的頭號功臣, 就是著名變法家商鞅。

商鞅非軍人出身, 以研究“刑名之學”起家, 變法主要改變了政治體制, 給了平民以立功升遷的機會。 在商代和西周奴隸制社會狀態下, 官員基本屬於“世卿世祿”即子孫世襲, 下層士兵就是立了軍功也沒有什麼升遷之望, 自然缺乏鬥志。

從西元前359年開始, 商鞅受秦王重用推行變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行“軍功爵”, 以上繳殺敵首級作為晉爵受獎的依據。 士兵斬一敵軍官馬上可晉一級爵位, 平民從此有了用戰功改變自身地位的希望, 軍人也成了最榮耀的職業。

秦軍實行的激勵機制,

很快使自己在戰國七雄中躍居頭強。 在過去列國中齊軍最善佈陣, 魏國甲兵衝擊力最強, 此時秦國“科頭”軍卻壓倒了魏國精銳, 在西河(如今的陝北)一戰便斬魏軍首級8萬。

據記載, 那些穿布衣、不戴頭盔的“科頭”衝鋒時全然不顧性命, 一心要取對方首級。 砍下敵軍之頭就能升官晉爵, 又刺激了更多的人投軍並拼命殺敵, 略地和繳獲愈多又使秦廷論功行賞有了資本……如此迴圈, 秦軍愈戰愈強, 成為一支東方諸國聞之喪膽的虎狼之師。

軍隊征戰要靠充足的糧食保障, 商鞅變法另一項要求是催促百姓全心種地納糧, 重農而抑商。 秦國強盛的核心就是耕、戰, 前者達到糧食豐足, 後者鼓勵民眾打仗。 按照這一變法思路,

全國被塑造成隻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機器, 老百姓職責要麼是多打糧食, 要麼是到前方去殺敵立功。 秦國不重文化教育, 戰國後期“百家爭鳴”的學術風氣在軍事征服中被一掃而空。

商鞅變法奠定了後來秦國統一華夏的基礎, 這個新興地主階級代表人物的施政也有殘酷的負面影響。 他本人又不聽“恃德者昌”的勸告, 以峻法嚴刑積怨甚多, 待其靠山秦孝公死後逃跑都無人收留, 最後落得個五馬分屍的慘烈結局。

秦國行商法, 摒棄道義, 一味以暴力解決問題, 歷史上公認“秦政暴”, 民眾生路狹隘而酷烈好鬥, 其皇族內血腥爭鬥也異常慘烈。 秦武王舉鼎砸死自己後, 諸子為爭位展開三年內戰。 由楚王家族嫁來的羋八子扶植其子當上秦昭襄王,

就把非她所生的先王公子全部殺光。

嬴政即位後就殺掉弟弟, 自己巡行到沙丘行宮又突然死亡, 據分析是被其第九子胡亥勾結趙高、李斯謀害。 秦二世剛即位便將兄弟姐妹共26人殺掉, 三年後又被宦官趙高所殺。 嬴氏皇族內部實行自我血洗, 使秦軍在始皇死後幾乎喪失了指揮核心, 不知自己應該忠於誰的官兵最後紛紛向起義軍投降。

追溯歷史進程, 秦國可謂興也商法, 敗也商法。 商鞅將秦國變成一個極端尚武的戰爭機器, 不講以德服人而專恃暴力的思路又播下得天下後“二世而亡”的種子。 漢朝再度實現統一後, 繼承了秦政中有益部分, 又廢嚴刑苛法, 以儒、法並用和王道、霸道兼行, 才得以實行可持續地穩定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