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時期的嚴顏誓不投降,最終有沒有歸降蜀漢

飛仙閣嚴顏亭。

蒲江縣朝陽湖鎮境內的蒲江河和臨溪河岸岩壁上, 有個著名的飛仙閣。 飛仙閣紀念的是西漢莫將軍在此隱居潛修,

功成而騎仙鶴飛升而去。 蹊蹺的是, 飛仙閣的建築中很突兀的有一個嚴顏亭;距飛仙閣不遠, 同樣在朝陽湖鎮境內的石象寺裡, 有一清咸豐9年(1859)的《重修石象寺碑記》, 記載了石象寺的由來, 為當地人追慕嚴顏“高風”而“建寺於巔”。

嚴顏, 東漢末益州牧劉璋的巴郡太守, 鎮守江州(今重慶渝中區)。 因與張飛大戰被俘誓不投降而聞名。 無論是被稱作正史的《三國志》, 還是文學作品《三國演義》, 都有對嚴顏忠烈形象的精彩描寫。 遺憾的是, 嚴顏後來情況如何, 兩書都沒有交待。

嚴顏是否歸降了蜀漢?蒲江縣為何出現紀念嚴顏的亭子和寺廟?細究起來, 我們發現, 嚴顏是否歸降蜀漢, 仍是三國的一大謎案。

飛仙閣與石象寺對嚴顏的記載

蒲江縣朝陽湖鎮的飛仙閣, 包含了3個修道飛仙的傳說故事。

清乾隆《蒲江縣誌·方外》記載:“漢莫將軍, 河南人, 佚其名。 文帝時征雲南, 凱駐節莫佛鎮山下, 見石山狀如蒼龍出洞, 鑿斷之, 流血。 夜, 聞空中人語:‘將軍既識破此地, 能舍官出家, 後必成正果。 ’莫如其言, 于此修行成仙。 ”

莫將軍被後人稱為莫公。 他修煉成仙後, 在白天駕鶴飛升。 當地人為紀祀莫公, 陸續在此修閣建祠, 遂成今天所見的飛仙閣。

莫公飛仙的故事, 在五代杜光庭《題莫公台》、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明朝曹學佺《蜀中名勝記》等作品中, 均有相關記載。

第二個飛仙故事, 是關於明朝僧人性醇的。 《蒲江縣誌》記載, 性醇曾在飛仙閣的飛仙洞修煉, 後來雲遊海外。

一天, 性醇突然思念起碧雲峰(飛仙閣古稱),

認為那裡才是他的最終福地。 性醇“采千葉沉香木, 刻觀音像”, 運回碧雲峰供奉。 數年後, 他果然羽化飛仙而去。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嚴顏騎象飛升的。

清光緒《蒲江縣誌》收錄了清朝丹棱縣人彭端淑在乾隆44年(1779)寫的一首詩, 詩前有一段題記:“漢將軍嚴顏從武侯南征, 歸隱蒲之南隅。 訪莫將軍勝跡, 慕山水奇珍, 掛弓汗馬泉邊, 結廬紫燕岩後。 裡人建祠於巔, 今圮。 ”

在今石象寺內的清咸豐9年(1859)《重修石象寺碑記》也記載說:“有後漢將軍嚴公諱顏, 南征凱還, 棄官歸隱於此, 訪西漢將軍河南莫公之勝跡, 慕山水之奇珍, 遂結廬于紫燕岩後, 掛弓于汗馬泉邊, 請工人鑿石獅、石象以壯大觀, 後成正果, 跨象飛升。 裡人追慕高風,

建寺於巔, 而石象之名自此始。 ”

結合上述兩篇文獻的記載以及當地的傳說, 我們可以知道, 嚴顏歸降蜀漢後, 跟隨諸葛亮南征。 回到蜀地, 嚴顏到飛仙閣遊玩, 聽聞莫公飛仙的故事後, 萌發了追隨莫公飛仙的想法。

因莫公隱居修煉時曾雕刻石羊、石虎, 嚴顏根據在南征途中所見的獅子、大象, 雕刻了石獅、石象。 最終, 嚴顏修煉成功, 騎著石象飛升而去。 當地人為嚴顏修建了祠堂, 祠堂垮塌後, 在原址修建寺廟, 取名石象寺, 寺內大殿也稱嚴顏殿。

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們就能理解在紀念莫公的飛仙閣中有嚴顏亭, 石象寺因嚴顏而得名的原因了。 行走在飛仙閣, 駐足嚴顏亭, 眼前青山綠水, 疑問盤旋腦中:嚴顏真的歸降蜀漢並跟隨諸葛亮南征嗎?他真的到過蒲江嗎?真的在蒲江“飛仙”的嗎?

張飛大軍壓境, 嚴顏誓死不降

小說《三國演義》中不少故事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 都有虛構成分。 由於其在民間傳播廣泛, 不少人把其中的故事當成了真實的歷史。 不過, 在對嚴顏與張飛交鋒的描寫上, 《三國演義》與信史《三國志》卻很是一致。

東漢末年, 軍閥割據, 各自為政, 戰亂連綿。 益州牧劉璋性情柔弱, 原本依附于其父劉焉的漢中張魯不聽劉璋號令, 劉璋殺掉張魯的母弟, 雙方成為仇敵, 交戰多次, 劉璋都沒占到便宜。

建安16年(211), 為對付張魯, 劉璋聽從別駕從事(州府中總理眾務的官職)張松的建議, 邀請同為宗室的劉備入蜀以壯大力量, 派使者法正去請劉備。 剛與東吳聯手在赤壁打敗曹操的劉備, 駐守在荊州,手下有龐統、諸葛亮等一幫名士相助,事業發展迅猛。

接到劉璋這一單大“業務”,加上法正、龐統一個勁兒地鼓吹應該圖取益州,劉備欣然接單。劉備把諸葛亮、關羽等人留下鎮守荊州。畢竟在沒開拓出新天地前,荊州還是自己的根據地,丟不得啊。劉備帶領大軍入蜀,要從巴郡路過。嚴顏,字型大小、生卒年月不詳,益州巴郡臨江縣(今重慶忠縣)人,東漢末著名將領,巴郡太守,鎮守江州。擅使硬弓和大刀,有萬夫莫敵之勇。

嚴顏歲數比較大了,人稱老將,不說70多歲,60多歲應該是有的。

對劉璋請劉備入蜀一事,飽經世事的嚴顏是很不贊同的。但沒辦法,上級的決定,下級只有遵守照辦。

《華陽國志》中說,看著劉備的精兵強將如餓狼般進入蜀地,嚴顏痛心不已,悲憤地說:“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也!”這是一個比喻,但很恰當,說明嚴老將軍並非一介武夫。劉璋邀請劉備帶兵入蜀,好比是獨自身處沒有出路的深山裡,為保護自己,把老虎放了出來。老虎找不到吃的,自己不就成了老虎的食物了麼?果然,第二年,劉備和劉璋翻臉。劉備一路向南朝劉璋所在的成都進發,結果在圍攻雒城(今廣漢市)的戰鬥中,龐統戰死,雒城久攻不下。

劉備事業發展受阻,向荊州求援。諸葛亮命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兵入蜀增援。諸葛亮叫張飛先帶一萬人馬向西進發,張飛所到之處,沒遇到任何抵抗,來到嚴顏鎮守的巴郡地界。既然老東家都與劉備翻臉了,這次劉備的增援大軍要路過巴郡,嚴顏無論如何是不會那麼好說話的了。

張飛叫嚴顏投降,嚴顏誓死不降。解決辦法只有一個:打!

張飛生擒嚴顏後,又義釋嚴顏

張飛要想把巴郡打下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個過程,《三國演義》第63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寫得很詳細。

張飛親自披掛上陣,到城下叫戰,遭到城上嚴顏軍士百般痛駡。張飛毛了,幾次沖到吊橋邊,都被亂箭射回。

第二天,張飛又去叫陣。嚴顏在城樓上,彎弓搭箭,射中張飛的頭盔。張飛氣得哇哇大叫,遠遠地指著嚴顏,咬牙切齒地說,我要是抓住你這老匹夫,一定要吃你的肉!

第三天,張飛仍是無功而返。張飛回到寨中,心生一計,叫三五十個軍士去城下叫駡,想把嚴顏引出來,自己好趁機殺過去。結果,叫駡了3天,嚴顏仍按兵不動。

張飛又生一計,派軍士出去砍柴,尋找過境捷徑,不去叫駡了。一連數日不見張飛有動靜,嚴顏很是奇怪,也派了一些軍士出去,扮作張飛砍柴的軍士,混入張飛營中打探消息。老謀深算的嚴顏這次中了粗中有細的張飛的計謀。

張飛叫外出打柴的軍士故意說已經打探到一條可以繞過城池的小路,決定第二天淩晨就出發,不跟嚴顏玩下去了。

嚴顏得報,滿心歡喜,決定連夜出發,半路埋伏,截殺張飛的糧草輜重。果然,三更後,嚴顏看到張飛帶兵走了過來。不久,糧草輜重也過來了。嚴顏一聲令下,伏兵盡起,大家正準備沖過去搶東西,不料,背後一彪人馬殺到,正是張飛。嚴顏自知中計,只得交戰。兩人交戰不到10個回合,張飛生擒嚴顏。

張飛攻進城池,坐在大堂上,叫人把嚴顏推上來。張飛叫嚴顏下跪,嚴顏不肯。張飛吹鬍子瞪眼睛,大聲吼道:“我的大軍到來,你為啥不向我投降,反而還跟我對著幹仗?”

身為敗軍之將的嚴顏,面對張飛的斥責,毫不畏懼,大聲呵斥張飛:“是你們無情無義在先,入侵我的領地。這裡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叫人把嚴顏推出去砍了。嚴顏面不改色,一邊往外走,一邊大聲呵斥張飛道:“賊匹夫!你要砍我腦殼砍就是,那麼怒氣衝衝幹嘛呢?”

張飛哈哈大笑,走下來解開嚴顏身上綁縛的繩索,取來衣服讓嚴顏穿上,把嚴顏扶在正中坐下,低頭拜地說,剛才言語冒犯,請老將軍不要見怪。老將軍啊,俺老張向來聽聞您是豪傑,今天見到了,果然不凡耶!張飛把高帽子使勁地往嚴顏頭上戴去,嚴顏哪裡能推脫,覺得張飛這個小夥子真不錯,心裡一軟,歸降了張飛。

張飛趁熱打鐵,虛心向嚴顏請教如何能快速地到達雒城。嚴顏說,從這裡到雒城的關隘守將,都是他的部下。只要他出馬,部下都會歸降。於是,嚴顏在前,張飛在後,所到之處,嚴顏都叫出來歸降。遇到不想投降的,嚴顏說,我這麼厲害的人都投降了,何況你呢?

就這樣,一直到雒城,沿途守軍都望風歸順,張飛順利與劉備大軍匯合。劉備當上益州牧後,封嚴顏為前將軍。嚴顏後來跟隨劉備攻打漢中,屢立戰功。再後來,嚴顏就沒有出現了。

這是《三國演義》中對嚴顏的記載,與之相同記載的還有元朝的《三國志平話》。而在《三國志》中,儘管嚴顏與張飛交鋒的情節基本相同,但個中細節卻值得玩味。

相關證據表明:嚴顏沒有投降

《三國志·蜀志·張飛傳》中記載,張飛義釋嚴顏後,“引為賓客。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于成都。”

這裡有兩個資訊很關鍵:一是張飛把嚴顏引為上賓,但並沒說嚴顏歸降了張飛;二是此後張飛繼續向成都進發,一路上是“戰克”,也就是說,張飛是通過武力征服沿途關隘的,並非《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由嚴顏帶路叫降。

遺憾的是,《三國志》中,嚴顏被張飛義釋後,後來的情況如何,就再也沒了記載。

但民間有關於嚴顏的記載。重慶忠縣石寶鎮石寶寨的文字資料顯示,嚴顏被張飛義釋後,雖然成為座上賓,但嚴顏並沒有歸降,而是回到了老家。益州易主的消息傳到嚴顏耳裡,嚴顏自刎而死,踐行了“斷頭將軍”的誓言。

石寶寨的文字記載是否真實,難以考證。但如果說嚴顏沒有歸降張飛,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證據的。

《三國演義》中說嚴顏參加了漢中大戰,並屢立戰功。但在《三國志》中,漢中大戰沒有出現嚴顏的名字。以嚴顏的名氣,如果真的參加了這麼大的戰役,肯定會留下名字的。

作為武藝、智謀僅次於蜀漢“五虎上將”的一代名將,《三國志》沒為嚴顏列傳,只是在《張飛傳》中提及,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劉璋手下與嚴顏同級甚至級別低的人投降劉備後,都獲得了賞賜,並受到重用,《三國志》裡也有他們的傳記。

第三是忠州的得名。《太平寰宇記》中說:“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嚴顏,並著忠烈而名。”唐太宗貞觀8年(634),為褒揚歷史上巴蔓子刎首留城、嚴顏寧死不屈,“以地邊巴徼、意懷忠信為名”,改臨州為忠州。這裡有個典故。戰國中期的巴國,有個將軍叫巴蔓子,為平息巴國朐忍(今重慶萬州區一帶)內亂,向楚國求助,承諾事成後送給楚國3個城池。

楚國出兵,幫助巴國平定內亂,要求巴蔓子履行承諾。巴蔓子對楚國使者說,巴國的土地不能給楚國,巴國人民也不想做楚國的奴隸,只有我的頭可以給楚國。

巴蔓子把自己的頭砍下,使者帶回楚國。巴蔓子如此忠烈,楚王很是敬佩地說,這樣的一個忠臣,為什麼不忠於我呢?然後以上卿的禮儀厚葬巴蔓子。

正是因為家鄉有巴蔓子這麼一個忠臣的影響,嚴顏在面對張飛的勸降時,大義凜然地說出“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的話來。

所以,有學者認為,嚴顏並沒歸降張飛,而是後來自殺殉節。不然的話,在古代那麼重視氣節的環境下,投降了的嚴顏,何談忠烈?何以成為忠州命名的決定性依據之一?

第四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面對勸降時,寫下了《正氣歌》。其中寫道:“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4句詩分別寫了古代4位著名的忠義烈臣,為首的就是嚴顏。如果嚴顏投降了,文天祥會把他作為榜樣嗎?

第五是,蘇軾曾到古忠州遊歷,看到嚴顏碑,寫了一首詩《嚴顏詩碑》。其中寫道:“國亡君已執,嗟子死誰為。”劉璋的益州已被劉備所破,嚴老將軍啊,你到底為誰而死?

還有,關於嚴顏墓,清嘉慶《四川通志》說:“漢將軍嚴顏墓,在(四川巴中)城西蒙外,有廟在墓後。”這裡的漢將軍,並沒明確說嚴顏是蜀漢的將軍,因為東漢的巴郡太守也是漢將軍。

嚴顏墓有3座:一在忠州(今重慶忠縣),一在巴州(今四川巴中市),一在蓬州(今四川蓬安縣或儀隴縣)。

據《重慶晨報》2008年1月11日報導,2001年,忠縣烏楊鎮樅樹包墓地出土的烏楊漢闕(三峽博物館鎮館之寶),已經找到闕址。

專家根據忠縣地方誌記載“有多位元忠州刺使重修嚴顏墓”、當地有嚴顏葬于烏楊的傳說進行推斷認為,嚴顏是烏楊人,樅樹包墓地是嚴顏及其族人的墓地,烏楊漢闕的主人就是嚴顏。

但主流觀點認為,清嘉慶《四川通志》記載的嚴顏墓是真身墓,其他地方的是衣冠塚。回頭再說蒲江飛仙閣和石象寺有關嚴顏的遺跡。種種跡象表明,嚴顏似乎最終並沒有隱居在蒲江,或許是古人仰慕嚴顏的忠義,自發修建相關建築以懷念嚴顏。嚴顏是否歸降蜀漢?是否隱居在蒲江?仍是留給世人的一大謎案。

駐守在荊州,手下有龐統、諸葛亮等一幫名士相助,事業發展迅猛。

接到劉璋這一單大“業務”,加上法正、龐統一個勁兒地鼓吹應該圖取益州,劉備欣然接單。劉備把諸葛亮、關羽等人留下鎮守荊州。畢竟在沒開拓出新天地前,荊州還是自己的根據地,丟不得啊。劉備帶領大軍入蜀,要從巴郡路過。嚴顏,字型大小、生卒年月不詳,益州巴郡臨江縣(今重慶忠縣)人,東漢末著名將領,巴郡太守,鎮守江州。擅使硬弓和大刀,有萬夫莫敵之勇。

嚴顏歲數比較大了,人稱老將,不說70多歲,60多歲應該是有的。

對劉璋請劉備入蜀一事,飽經世事的嚴顏是很不贊同的。但沒辦法,上級的決定,下級只有遵守照辦。

《華陽國志》中說,看著劉備的精兵強將如餓狼般進入蜀地,嚴顏痛心不已,悲憤地說:“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也!”這是一個比喻,但很恰當,說明嚴老將軍並非一介武夫。劉璋邀請劉備帶兵入蜀,好比是獨自身處沒有出路的深山裡,為保護自己,把老虎放了出來。老虎找不到吃的,自己不就成了老虎的食物了麼?果然,第二年,劉備和劉璋翻臉。劉備一路向南朝劉璋所在的成都進發,結果在圍攻雒城(今廣漢市)的戰鬥中,龐統戰死,雒城久攻不下。

劉備事業發展受阻,向荊州求援。諸葛亮命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兵入蜀增援。諸葛亮叫張飛先帶一萬人馬向西進發,張飛所到之處,沒遇到任何抵抗,來到嚴顏鎮守的巴郡地界。既然老東家都與劉備翻臉了,這次劉備的增援大軍要路過巴郡,嚴顏無論如何是不會那麼好說話的了。

張飛叫嚴顏投降,嚴顏誓死不降。解決辦法只有一個:打!

張飛生擒嚴顏後,又義釋嚴顏

張飛要想把巴郡打下來,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個過程,《三國演義》第63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寫得很詳細。

張飛親自披掛上陣,到城下叫戰,遭到城上嚴顏軍士百般痛駡。張飛毛了,幾次沖到吊橋邊,都被亂箭射回。

第二天,張飛又去叫陣。嚴顏在城樓上,彎弓搭箭,射中張飛的頭盔。張飛氣得哇哇大叫,遠遠地指著嚴顏,咬牙切齒地說,我要是抓住你這老匹夫,一定要吃你的肉!

第三天,張飛仍是無功而返。張飛回到寨中,心生一計,叫三五十個軍士去城下叫駡,想把嚴顏引出來,自己好趁機殺過去。結果,叫駡了3天,嚴顏仍按兵不動。

張飛又生一計,派軍士出去砍柴,尋找過境捷徑,不去叫駡了。一連數日不見張飛有動靜,嚴顏很是奇怪,也派了一些軍士出去,扮作張飛砍柴的軍士,混入張飛營中打探消息。老謀深算的嚴顏這次中了粗中有細的張飛的計謀。

張飛叫外出打柴的軍士故意說已經打探到一條可以繞過城池的小路,決定第二天淩晨就出發,不跟嚴顏玩下去了。

嚴顏得報,滿心歡喜,決定連夜出發,半路埋伏,截殺張飛的糧草輜重。果然,三更後,嚴顏看到張飛帶兵走了過來。不久,糧草輜重也過來了。嚴顏一聲令下,伏兵盡起,大家正準備沖過去搶東西,不料,背後一彪人馬殺到,正是張飛。嚴顏自知中計,只得交戰。兩人交戰不到10個回合,張飛生擒嚴顏。

張飛攻進城池,坐在大堂上,叫人把嚴顏推上來。張飛叫嚴顏下跪,嚴顏不肯。張飛吹鬍子瞪眼睛,大聲吼道:“我的大軍到來,你為啥不向我投降,反而還跟我對著幹仗?”

身為敗軍之將的嚴顏,面對張飛的斥責,毫不畏懼,大聲呵斥張飛:“是你們無情無義在先,入侵我的領地。這裡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張飛大怒,叫人把嚴顏推出去砍了。嚴顏面不改色,一邊往外走,一邊大聲呵斥張飛道:“賊匹夫!你要砍我腦殼砍就是,那麼怒氣衝衝幹嘛呢?”

張飛哈哈大笑,走下來解開嚴顏身上綁縛的繩索,取來衣服讓嚴顏穿上,把嚴顏扶在正中坐下,低頭拜地說,剛才言語冒犯,請老將軍不要見怪。老將軍啊,俺老張向來聽聞您是豪傑,今天見到了,果然不凡耶!張飛把高帽子使勁地往嚴顏頭上戴去,嚴顏哪裡能推脫,覺得張飛這個小夥子真不錯,心裡一軟,歸降了張飛。

張飛趁熱打鐵,虛心向嚴顏請教如何能快速地到達雒城。嚴顏說,從這裡到雒城的關隘守將,都是他的部下。只要他出馬,部下都會歸降。於是,嚴顏在前,張飛在後,所到之處,嚴顏都叫出來歸降。遇到不想投降的,嚴顏說,我這麼厲害的人都投降了,何況你呢?

就這樣,一直到雒城,沿途守軍都望風歸順,張飛順利與劉備大軍匯合。劉備當上益州牧後,封嚴顏為前將軍。嚴顏後來跟隨劉備攻打漢中,屢立戰功。再後來,嚴顏就沒有出現了。

這是《三國演義》中對嚴顏的記載,與之相同記載的還有元朝的《三國志平話》。而在《三國志》中,儘管嚴顏與張飛交鋒的情節基本相同,但個中細節卻值得玩味。

相關證據表明:嚴顏沒有投降

《三國志·蜀志·張飛傳》中記載,張飛義釋嚴顏後,“引為賓客。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于成都。”

這裡有兩個資訊很關鍵:一是張飛把嚴顏引為上賓,但並沒說嚴顏歸降了張飛;二是此後張飛繼續向成都進發,一路上是“戰克”,也就是說,張飛是通過武力征服沿途關隘的,並非《三國演義》中說的那樣,由嚴顏帶路叫降。

遺憾的是,《三國志》中,嚴顏被張飛義釋後,後來的情況如何,就再也沒了記載。

但民間有關於嚴顏的記載。重慶忠縣石寶鎮石寶寨的文字資料顯示,嚴顏被張飛義釋後,雖然成為座上賓,但嚴顏並沒有歸降,而是回到了老家。益州易主的消息傳到嚴顏耳裡,嚴顏自刎而死,踐行了“斷頭將軍”的誓言。

石寶寨的文字記載是否真實,難以考證。但如果說嚴顏沒有歸降張飛,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證據的。

《三國演義》中說嚴顏參加了漢中大戰,並屢立戰功。但在《三國志》中,漢中大戰沒有出現嚴顏的名字。以嚴顏的名氣,如果真的參加了這麼大的戰役,肯定會留下名字的。

作為武藝、智謀僅次於蜀漢“五虎上將”的一代名將,《三國志》沒為嚴顏列傳,只是在《張飛傳》中提及,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劉璋手下與嚴顏同級甚至級別低的人投降劉備後,都獲得了賞賜,並受到重用,《三國志》裡也有他們的傳記。

第三是忠州的得名。《太平寰宇記》中說:“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嚴顏,並著忠烈而名。”唐太宗貞觀8年(634),為褒揚歷史上巴蔓子刎首留城、嚴顏寧死不屈,“以地邊巴徼、意懷忠信為名”,改臨州為忠州。這裡有個典故。戰國中期的巴國,有個將軍叫巴蔓子,為平息巴國朐忍(今重慶萬州區一帶)內亂,向楚國求助,承諾事成後送給楚國3個城池。

楚國出兵,幫助巴國平定內亂,要求巴蔓子履行承諾。巴蔓子對楚國使者說,巴國的土地不能給楚國,巴國人民也不想做楚國的奴隸,只有我的頭可以給楚國。

巴蔓子把自己的頭砍下,使者帶回楚國。巴蔓子如此忠烈,楚王很是敬佩地說,這樣的一個忠臣,為什麼不忠於我呢?然後以上卿的禮儀厚葬巴蔓子。

正是因為家鄉有巴蔓子這麼一個忠臣的影響,嚴顏在面對張飛的勸降時,大義凜然地說出“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的話來。

所以,有學者認為,嚴顏並沒歸降張飛,而是後來自殺殉節。不然的話,在古代那麼重視氣節的環境下,投降了的嚴顏,何談忠烈?何以成為忠州命名的決定性依據之一?

第四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面對勸降時,寫下了《正氣歌》。其中寫道:“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4句詩分別寫了古代4位著名的忠義烈臣,為首的就是嚴顏。如果嚴顏投降了,文天祥會把他作為榜樣嗎?

第五是,蘇軾曾到古忠州遊歷,看到嚴顏碑,寫了一首詩《嚴顏詩碑》。其中寫道:“國亡君已執,嗟子死誰為。”劉璋的益州已被劉備所破,嚴老將軍啊,你到底為誰而死?

還有,關於嚴顏墓,清嘉慶《四川通志》說:“漢將軍嚴顏墓,在(四川巴中)城西蒙外,有廟在墓後。”這裡的漢將軍,並沒明確說嚴顏是蜀漢的將軍,因為東漢的巴郡太守也是漢將軍。

嚴顏墓有3座:一在忠州(今重慶忠縣),一在巴州(今四川巴中市),一在蓬州(今四川蓬安縣或儀隴縣)。

據《重慶晨報》2008年1月11日報導,2001年,忠縣烏楊鎮樅樹包墓地出土的烏楊漢闕(三峽博物館鎮館之寶),已經找到闕址。

專家根據忠縣地方誌記載“有多位元忠州刺使重修嚴顏墓”、當地有嚴顏葬于烏楊的傳說進行推斷認為,嚴顏是烏楊人,樅樹包墓地是嚴顏及其族人的墓地,烏楊漢闕的主人就是嚴顏。

但主流觀點認為,清嘉慶《四川通志》記載的嚴顏墓是真身墓,其他地方的是衣冠塚。回頭再說蒲江飛仙閣和石象寺有關嚴顏的遺跡。種種跡象表明,嚴顏似乎最終並沒有隱居在蒲江,或許是古人仰慕嚴顏的忠義,自發修建相關建築以懷念嚴顏。嚴顏是否歸降蜀漢?是否隱居在蒲江?仍是留給世人的一大謎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