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手握重兵的韓信為什麼沒有自立為王?

韓信, 西元前196年, 大家也都知道有關韓信的一些經典的戰役, 被稱為“興漢三傑”之一, 但是後來卻被劉邦和呂後以謀反的名義殺死在宮中, 然而, 在韓信死的前幾年, 就已經被剝奪了兵權, 從原來的齊王被貶成為了淮陰侯, 並從長安偏離, 受到了嚴密的監視, 在韓信臨死前曾說過:“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乃為兒女子所詐, 豈非天哉!”

在當時楚漢之爭快要結束的時候, 韓信曾是手握重兵, 控制著北方廣闊領土的大將, 對天下大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當時韓信領兵在外, 根本不受劉邦的控制, 卻還是乖乖的聽從劉邦的話, 最終擊敗項羽, 才成就了漢家。

那麼當時韓信手握重兵時為什麼不造反呢?史書上是這樣解釋的, 說韓信當時只是一介草民, 在社會上沒有地位, 沒有權利, 也當不了官, 又不會賺錢, 項羽又不重視他, 最終是劉邦給了韓信地位, 封韓信為王,

韓信心存感激, 終於可以光耀門楣, 所以非常感謝劉邦的知遇之恩, 再說劉邦也對他不薄, 沒有理由造反。 自己也是心甘情願的為劉邦效力。

但是再讀紀錄韓信生平的《史記.淮陰侯列傳》的時候, 就對上述產生了分歧。

韓信可是風雲人物, 智力和謀略都是超乎常人的, 他怎麼可能相信劉邦會真的一輩子都保全他, 《史記》中曾出現過“狡兔死, 走狗烹;飛鳥盡, 良弓藏”這句話, 韓信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有兩個重要的辯士都反復的向韓信陳說其中的利害關係, 韓信也不可能不加以思考。

第一個辯士就是項羽派去的武涉, 武涉曾向韓信說:“當今二王之事, 權在足下。 足下右投則漢王勝, 左投則項王勝”,

在楚漢之爭中, 韓信就相當於是協力廠商的勢力, 劉邦和項羽的勝利韓信是關鍵, 這個道理韓信當然也是懂的。 武涉還對韓信說:“項王今日亡, 則次取足下”。 劉邦滅了項羽後, 下一個就是你。 韓信對此的回答是:“言聽計用, 故吾得以至於此”, 就是說劉邦對韓信是十分的信任的, 但是武涉也非常詳細的給韓信說過劉邦這個人信不得, “然得脫, 輒倍(背)約”。

第二個辯士是范陽蒯通, 他直接給韓信陳說了他的處境,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 挾不賞之功。 歸楚, 楚人不信;歸漢, 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就是說韓信的威望已經蓋過了劉邦, 劉邦怎麼可能容得下你!總而言之就是在告誡韓信:除了自立為王, 只有死路一條了。

韓信則回答“先生且休矣,

吾將念矣”。 韓信並沒有向對武涉一樣說劉邦怎麼怎麼好, 而是聽了蒯通話要好好想想, 說明韓信聽進去了, 他在斟酌武涉和蒯通的話。

韓信並沒有相信劉邦會保他周全, 也沒有打算一輩子都聽劉邦的話。

在平定齊地之前, 劉邦曾派了酈食其去向齊王談判, 讓齊王歸順劉邦, 而韓信聽從蒯通的建議, 直接帶兵攻打齊國, 沒有理睬酈食其和齊王的約定, 韓信平定齊國後, 手握重兵, 而這時也正是楚漢之爭的緊要關頭, 劉邦需要韓信的説明, 就派使臣前去和韓信說希望能幫助劉邦夾擊項羽, 可是韓信並沒有直接的答應劉邦, 而是和劉邦談條件, 要坐一個“假齊王”, 試想, 如果韓信真的相信劉邦會善待他,

為什麼會反過來向劉邦談條件。

所以, 可以肯定的就是, 以韓信的謀略和聰明程度, 並不會把劉邦的知遇之恩放在現實利益之上。

韓信之所以沒有自立為王,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舊觀念的存在, 因為韓信相信劉邦不會對諸侯王下手, 所以, 韓信以為當上了齊王, 劉邦就不會動他, 因為當時正處於封建割據的局面, 各諸侯國都相互討伐, 只是缺了一個共主罷了。

當然韓信還是想的太簡單, 劉邦和呂後的政治才能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 楚漢之爭剛結束, 劉邦就用計收了韓信的兵權, 就等同與廢了這個有名無實的諸侯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