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讓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和尚告訴你:什麼叫少林功夫!

近日, 一段“格鬥狂人”徐曉冬20秒KO“太極宗師”雷公事件, 引發了諸多有關中國武術的爭論。 俗話說“天下功夫出少林”, 大家都很好奇, 少林武僧跟格鬥狂人、傳統功夫與現代搏擊, 到底孰優孰劣。

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和尚在他的《我心中的少林》一書中, 對少林功夫有過詳盡闡釋, 看完或許你會對少林功夫有一個全新的認知。

少林功夫有著不同於其他拳種門派的特點, 這個特點就是禪與武的結合:以參禪之心習武, 以習武作參禪手段之一。 “禪武結合”是少林武學的精華所在, 也是少林歷代僧人千年的感悟。

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態是禪定。 “禪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和核心, 並成為少林僧人修習功夫的目標和理想境界。 禪宗講究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修行, 實現學佛的目標;功夫作為少林僧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也被納入到學佛修禪的形式中。 修習少林功夫的主體是禪者, 禪心運武, 透徹人生, 內心無礙無畏, 表現出大智大勇的氣概。 禪, 賦予了少林功夫更為豐富的內容。 少林功夫帶給禪者特有的輕鬆、自在、神化之境界。

由於我們堅持少林寺歷來“禪武合一”的觀念, 武術界看不起少林寺, 說少林寺練武術, 沒出過什麼世界冠軍。 其實, 他們不知道, 我們追求的目標, 本來就不一樣嘛!

少林僧人功夫了不得, 但跳高不如跳高運動員, 舉重不如舉重運動員, 跳遠不如跳遠運動員, 速度又不如長跑、短跑運動員, 跟頭翻再高也比不過自由體操運動員, 平衡度再好也不及雜技演員;但少林功夫將這些聚合到一塊, 再注入禪的精神追求, 則神奇入化, 無以倫比了。 所以, 少林功夫追求的是綜合素質,

身心的協調, 追求的是人格的圓滿、生命品質的提升。

少林僧人練功, 我們不用“武術”二字, 而用“功夫”。 因為技術層面叫武術, 而功夫不僅有技術層面, 還有文化層面、信仰層面, 就內容及含義而言, 武術一詞代替不了功夫。 應該說武術是功夫的一部分, 即功夫至少包括武術與武道兩個層次, 再進一步是禪, 功夫成為少林寺特有的修禪法門, 所謂以禪引武、以武修禪。 所以說, 修練少林功夫的主體是禪者。

少林功夫的靈魂是佛教禪宗智慧。 佛教徒非常重視願力對於修道過程的保障作用。 願力信仰是少林功夫信仰一個重要的表現形態, 它形成於唐朝《妙法蓮華經》盛行時期, 一直延續至當代。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約束,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為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酒、戒妄語。 在少林寺特定環境中, 戒律演化為習武戒約;戒律在習武者身上, 表現為武德。 這種戒律約束也直接影響了少林功夫的技術風格。 少林寺僧人練習武功, 只為自衛, 不為攻擊,

所以少林功夫時時表現出節制謙和的特點, 動作特點是幅度小、含蓄、講究內勁, 短小精悍, 後發制人。

少林寺習武僧人遵守戒律, 老老實實按前人訂下的老規矩做, 肯定有自己的道理, 如果沒弄清老規矩的道理, 就扔掉老規矩, 那是很盲目的做法。 所以, 我們不會參與社會上的各種武術比賽, 而專注于為少林功夫的傳承與發展做點貢獻。

少林功夫是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根據少林寺內流傳下來的拳譜記載,歷代傳習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數百套之多,其中流傳有序的拳械精品有數十種,另外還有七十二絕技,以及擒拿、格鬥、卸骨、點穴、氣功等各類獨特的功法。這些內容,按不同的類別和難易程度,有機地組合成一個龐大有序的技術體系。

少林功夫的傳習方式十分豐富,一般主要以口訣為媒介,又與少林寺傳統的宗法門頭制度相結合,核心是師父的言傳身教和弟子的勤學苦練。高水準的少林功夫傳習,則往往取決於師父的心傳和弟子的頓然領悟,這一境界又需要從日常的宗教修持中不斷研修方能達到,可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也正因如此,才充分體現了少林功夫“禪武合一”的法旨。

在人們心目中,少林功夫是第一位的,一些武俠小說裡的描寫更是神乎其神了;其實,再神也神不到小說中的程度。

1982年《少林寺》電影出來之後,少林功夫深入人心,一時間全國上下都在學少林功夫。人們通過少林功夫認識了少林,我卻隱隱地感到,人們通過少林功夫也誤解了少林。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少林寺又紅又紫的時候,佛教界內部卻普遍不認可少林寺,對少林功夫非常瞧不起,認為少林寺只打拳不做佛事,偏了。

翻開少林寺的歷史,這種看法不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有的,在民國期間就有。當年,這一帶山區土匪經常出沒,哄搶百姓食物。少林寺有個恒林和尚,是位高僧,與徒弟妙興一起把少林寺的幾百條槍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個保衛團,保護地方平安,方圓幾十裡,安良除霸,貢獻很大。儘管師徒倆是當地政府和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但佛教界認為他們不務正業,參與社會上的事情太多,從事的佛教界的事情太少,在佛教界沒地位。

一座1500年之久的千年古刹、禪宗祖庭,如被認為只打拳不做佛事,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儘管我不是這麼認為,但要拿出一系列的事實,一整套的理由,來闡述清楚也不是一件易事,否則,不僅少林弟子難以學到真正的少林功夫,少林寺也會被人誤解,逐漸喪失其最有價值的禪宗傳承。

少林功夫與禪是一個辯證的關係,功夫既能強身健體,也是修禪法門,更是佛教護法的手段之一。少林功夫強調“以武入禪”,“禪因武顯”,辯證地說明了學武離不開禪修,禪修也需要得到武術的外護,內禪外武,使禪與拳有機地統一起來,這就是佛教裡提到的動靜結合的統一辯證的關係。而且,從歷史上看,少林寺僧人的確不存在“以拳代禪”或“只練拳,不修禪”的問題。少林寺很多有名的“拳師”也是很有修證的“禪師”,這在有關少林寺的古籍中有大量的記載。

現實生活中,不少練武的人不懂禪,懂禪的人不練武,兩者是分開的。少林寺的武僧,必須堅持禪武合一,修禪習武,習武修禪。在我們看來,武為基礎,功在自身。練功要實在,基本功、套路、技擊,一步一個腳印,有序練習,才能無序變化。禪為根本,功在自心,要從自心參悟,唯有明心見性,功夫才能出神。

這才是少林寺歷經1500年形成的宗風。

少林功夫是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根據少林寺內流傳下來的拳譜記載,歷代傳習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數百套之多,其中流傳有序的拳械精品有數十種,另外還有七十二絕技,以及擒拿、格鬥、卸骨、點穴、氣功等各類獨特的功法。這些內容,按不同的類別和難易程度,有機地組合成一個龐大有序的技術體系。

少林功夫的傳習方式十分豐富,一般主要以口訣為媒介,又與少林寺傳統的宗法門頭制度相結合,核心是師父的言傳身教和弟子的勤學苦練。高水準的少林功夫傳習,則往往取決於師父的心傳和弟子的頓然領悟,這一境界又需要從日常的宗教修持中不斷研修方能達到,可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也正因如此,才充分體現了少林功夫“禪武合一”的法旨。

在人們心目中,少林功夫是第一位的,一些武俠小說裡的描寫更是神乎其神了;其實,再神也神不到小說中的程度。

1982年《少林寺》電影出來之後,少林功夫深入人心,一時間全國上下都在學少林功夫。人們通過少林功夫認識了少林,我卻隱隱地感到,人們通過少林功夫也誤解了少林。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少林寺又紅又紫的時候,佛教界內部卻普遍不認可少林寺,對少林功夫非常瞧不起,認為少林寺只打拳不做佛事,偏了。

翻開少林寺的歷史,這種看法不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有的,在民國期間就有。當年,這一帶山區土匪經常出沒,哄搶百姓食物。少林寺有個恒林和尚,是位高僧,與徒弟妙興一起把少林寺的幾百條槍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個保衛團,保護地方平安,方圓幾十裡,安良除霸,貢獻很大。儘管師徒倆是當地政府和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但佛教界認為他們不務正業,參與社會上的事情太多,從事的佛教界的事情太少,在佛教界沒地位。

一座1500年之久的千年古刹、禪宗祖庭,如被認為只打拳不做佛事,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儘管我不是這麼認為,但要拿出一系列的事實,一整套的理由,來闡述清楚也不是一件易事,否則,不僅少林弟子難以學到真正的少林功夫,少林寺也會被人誤解,逐漸喪失其最有價值的禪宗傳承。

少林功夫與禪是一個辯證的關係,功夫既能強身健體,也是修禪法門,更是佛教護法的手段之一。少林功夫強調“以武入禪”,“禪因武顯”,辯證地說明了學武離不開禪修,禪修也需要得到武術的外護,內禪外武,使禪與拳有機地統一起來,這就是佛教裡提到的動靜結合的統一辯證的關係。而且,從歷史上看,少林寺僧人的確不存在“以拳代禪”或“只練拳,不修禪”的問題。少林寺很多有名的“拳師”也是很有修證的“禪師”,這在有關少林寺的古籍中有大量的記載。

現實生活中,不少練武的人不懂禪,懂禪的人不練武,兩者是分開的。少林寺的武僧,必須堅持禪武合一,修禪習武,習武修禪。在我們看來,武為基礎,功在自身。練功要實在,基本功、套路、技擊,一步一個腳印,有序練習,才能無序變化。禪為根本,功在自心,要從自心參悟,唯有明心見性,功夫才能出神。

這才是少林寺歷經1500年形成的宗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