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雅昌專稿」賀友直逝世周年紀念:他是一種精神

“賀友直先生紀念座談會”在中華藝術宮舉行

2017年3月16日, 是賀友直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當天下午, 由中華藝術宮、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賀友直先生紀念座談會”在中華藝術宮舉行。 來自上海文藝界的40余位賀友直生前親友、學生濟濟一堂, 在“方寸回眸——賀友直畫故事·館藏捐贈作品陳列展”的展廳內追憶賀老的生平軼事、藝術創作之路及其獨特的人格魅力。

我國連環畫的創作興起于二十世紀初的上海, 五十年代後進入創作黃金期。 連環畫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立足於對社會發展的記述、表現與宣傳。 賀友直是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連環畫家之一, 共創作《山鄉巨變》、《李雙雙》、《白光》、《朝陽溝》、《小二黑結婚》等百餘本, 近萬幅連環畫作品。 “從生活中捕捉感覺, 從傳統中尋找語言, 從創作實踐中發現自己”, 賀友直總結的“三句真經”全面地概括了老先生連環畫創作的要義。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已經成為了他的創作的“靈魂”。 賀友直的創作反映出他植根於生活的創作態度。 他精心研習傳統繪畫技法, 從傳統中尋汲取養分和靈感, 用富有生命力的白描形式將現實生活與中國傳統繪畫手段進行巧妙的結合。

他在創作實踐中反復探索, 沉到生活中, 浸到創作中, 總結出“四小”的連環畫創作規律——“小道具、小動物、小動作、小孩子”。

《山鄉巨變》 中華藝術宮藏

《山鄉巨變》 中華藝術宮藏

《朝陽溝》 中華藝術宮藏

其重要的連環畫作品《山鄉巨變》經過兩次反復易稿, 丟掉了自己過往的創作方法與形式, 從傳統中找到出口, 發現屬於自己的藝術語言。 《山鄉巨變》後的《朝陽溝》, 賀友直沒有重複自已以往的創作, 開始突破文字腳本的條框, 不再用圖畫翻譯文字, 而是開始思考如何發揮繪畫的創造性, 在文字的要求下再度創造與闡釋, 有意識地帶入情感化的表現。 他的作品已獨立于文學作品之外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賀友直的連環畫作品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成為了當時頗具時代精神的藝術象徵。

賀友直與夫人謝慧劍

中華藝術宮賀友直常設展廳

從1949年開始畫連環畫,賀友直心中一直覺得由國家保存是他的作品的最好歸宿。迄今為止,賀友直家中的作品多數都已捐贈。1996年、2002年、2011年,他與夫人謝慧劍先後三次將畢生重要作品近兩千件連環畫、插圖、速寫、草稿等作品捐贈給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前身)收藏,一同捐贈的還包括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印刷品等。

吳孝明(上海市文廣局藝術總監):他的捐贈為藝術家作出了表率

他是中國連環畫泰斗級人物,從事連環畫創作50多年,對中國的連環畫創作和線描藝術做出重大的貢獻,他的代表作人盡皆知,從1996年起,賀友直先生和他的夫人謝慧劍女士,一起多次把這些重要作品,總計2千件左右,捐贈給了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前身),這些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華藝術宮的收藏體系,也使之成為新中國連環畫最重要,最權威的國有美術收藏機構之一,這一捐贈的依據,更是為其他藝術家做出了表率,已經成為中國美術史上一段佳話。我們今天對他將藝術深深紮根於生活創作精神的追思,同時更是給我們如何真正用源自於生活的藝術創作,通過用觀眾喜聞樂見的連環畫形式,來弘揚和傳承,優秀文化帶來的一種思考。

李磊(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文化和藝術傳遞理想和情感

我們接受了包括賀先生還有許多老先生的捐贈,其實對我們來說承擔了很大的責任,這並不是輕鬆的事情,其實我們接受了一份重托。我們戰戰兢兢的對待捐贈藝術家、家屬,我們是美術的傳播者守護者,我們沒有特別的權利處理這些事情,惟有戰戰兢兢把這些工作做好才可以。什麼叫文化?什麼叫藝術?文化和藝術是傳遞理想和情感的,也許傳遞的方式不同,但是道理一樣,我們就是要傳播有情有意有溫度的東西,美術館要做有意義的事情,賀友直先生的作品能夠在中華藝術宮,不僅僅是賀先生一個人、這些所有的作品構成了我們中國文化的殿堂,也構成了傳播文化的學校,這是潛移默化的事情,這些作品能夠陳列在這裡給大家看,是非常重要的,對中華藝術宮來說,要繼續做好這些事情。

毛時安(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參事):賀友直的藝術只能屬於賀友直

賀先生是一位空前絕後的藝術家,“空前”是因為在賀先生之前,沒有任何一個藝術家用白描表現當代的生活獲得如此卓越的貢獻;“絕後”是今天不可能再產生像賀先生這樣連環畫藝術家,這雖然很悲觀,但卻是事實。齊白石藝術家只能屬於齊白石,賀友直的藝術只能屬於賀友直。賀先生將白描和當代生活的緊密聯繫在一起,把白描藝術移植到當代生活,為白描藝術在當代獲得活力獲得極大的貢獻。他在連環畫和方寸之地上開創出了生活,開創了屬於時代生活屬於連環畫的藝術世界;他對世俗、平民的生活進行了開掘和努力;他是是真正意義上平民藝術家,他將平民世俗、市井的生活,提高到藝術的層面,為過去的時代留下了永恆的肖像;賀先生的為人、個性以及人格,都給我們留下了永遠難以磨滅的印象,深深地影響著今天的藝術家。

林明傑(藝術評認家):他的作品反映著人性的光芒

他的作品有“三小”:他所畫的小動作、小細節、小道具,反映著人性的光芒,在人性被壓抑的時代,翻他的書,隨便翻到哪一張畫,上面全部有小動作,小細節,小道具,讓虛假的時代進入真實的人性中,思考作為一個藝術家,在這個時代怎麼堅守人性的底線、堅守藝術的良心,他對現在的創作都有啟發。

朱剛(劉海粟美術館館長):他的作品乾淨、鮮活、有戲

今天(3月16日)其實也是劉海粟先生的的生日,兩位藝術大家有共同的情懷,都把他們的作品無償捐獻給國家,他們的情懷是一樣的。賀老的作品在我看來有幾個特點:一個是乾淨,不僅僅表現在白描手法上面,乾乾淨淨的畫面,更主要的是一生的藝術都是乾乾淨淨的;第二是他的作品鮮活,他畫的是市井當中生活的場景;第三個鮮明的特點是有戲,儘管是一本小人書,這裡面畫面連接像小電影,人物鮮活而且都有戲。

邱瑞敏(上海美術家協會顧問):藝術的生命力在於揭示生活的真實

吳大羽、劉海粟、賀友直先生他們都有一種精神,他們精神通過作品體現出來,有各自不同的精神所在。賀友直先生的精神,是以生活為本,他生活在社會當中,對生活有著熱情和真情,他所畫出來的作品,有生動的人物形象和他對生活的觀察,他所體現的人物形象都非常有個性特點,每個人物形象都體現精神面貌或者職業,好多非常有趣味的道具放在畫面裡面,增強了畫面的時代特徵。

賀友直先生的精神很特別,不同於其他幾位老先生,他的精神在於對生活的熱愛、敏銳的觀察力,並且通過他的筆下把他再現出來,希望他的這種精神,也應該傳承下來,有責任讓我們的下一代的藝術家,用賀友直的精神來敏銳地觀察生活,從而把深刻的內涵揭示出來。

“賀友直先生紀念座談會”現場

賀友直夫人謝慧劍

陸汝浩(賀友直先生最早的入室大弟子):“藝從生活來,法從生活得”

他兩個星期請我去一下,到他書桌旁邊站著看他畫,看他怎麼畫的,我帶了一張保存了55年的明信片,這就是他當時通知我去學畫的明信片,因為當時電話也不是每家都有的,這張明信片上寫著:“我這個星期日估計在家裡,如果你沒有什麼要緊的事可以到我這裡來,這是1962年1月22日,後面還有一個握手,友直。”這是什麼感情?對我是怎麼樣的關懷?

實際上他對我雖然沒有成文的教材,但是色彩、素描、速寫、線條都給我考慮到了,在這麼繁忙的創作當中,他能夠考慮這麼全面的教學,這是我現在在教學生根本辦不到的事情。“藝從生活來,法從生活得”。他的創作從生活當中來的,他的技法也是從生活當中來,這十個字也是他創作的總結,我得到了十個字,也就成為我五十年創作的座右銘,他的路也是我走的路,但是我比他走的路少得多,他到湖南農村累計有兩年的時間,磨出了《山鄉巨變》,他說他自己是草根卻重如泰山。

俞曉夫:在這個時代,他始終保持著一種獨立的人格

賀先生之所以那麼有魅力,除了天分以外,他在這個時代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立的人格,這種獨立的人格像金子一樣被埋在地下,但是會閃閃發光,而在我們當代,包括賀先生他們那個時代,很多人都不具備這樣一種獨立的人格,現在社會是獨立人格非常奇缺的時代。

我們要從技術上面進行一些研究,僅僅用“白描”來概括賀先生是非常蒼白的,他是很全面的藝術家。從他的作品當中可以洞見對時代的抗爭、一種獨立的堅持,要從作品當中發現他的偉大。

謝春彥(藝術評論家):他超越了畫本,超越了經典

雖然他走了一年,我們寫了很多的文章,做了很多的緬懷,但是除了最樸素的感情之外我們沒有說到點上,去年的走是有一點慘烈,或者說是“犧牲”,他為他的事業慘烈“犧牲”了,死在他的畫案前,執著七寸毛筆。他來自中國最底層,但出瘀泥而不染,正像他以白描為主的表現形式,他用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白描技法,來表現他自身所存在的階層。他同時也是《清明上河圖》最偉大的學徒,但他超越了畫本,超越了經典,這點值得深入研究的,並不是只講那幾句“我是民間來小人書大畫家”,這就對不起70年來在小房子裡,忍受著那樣巨大的孤獨的賀先生,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來繼承傳統?

同時我也呼籲:希望認真進行賀友直藝術年史圖編,為歷史留下資料;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成立賀友直藝術研究會或研究小組,傳承他留給中華藝術宮的寶藏;建議他的住所,能夠成為賀友直工作室紀念之地,這個地方誕生藝術的地方之地,不僅有偉大的藝術,也有現在非常缺失道德的力量。

《我自民間來》 中華藝術宮藏

朱國榮(上海美協顧問、藝術評論家):三個高峰期造就他多變的藝術風格

現在很多人對賀友直先生的藝術記憶是片段化的,賀友直的藝術分為三個高峰期:第一個是《山鄉巨變》;第二個高峰期是五本全國獲獎的連環畫,《十五貫》《白光》……;第三個階段是《我自民間來》,他把過去的連環畫中腳本、文字和創作繪畫分開的方式又集中起來,成為他一個人的獨創,又回到原創性的問題,他的這三個高峰期對連環畫的發展,其實對許多人來說不太清楚,這是需要強調的,可以讓大家可以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他多變的風格。

肖穀(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時代與人民最大的特點是鮮活,賀友直一生鮮活的表現了時代與人民的鮮活。

陳挺(上海文史館業務處副處長):“經歷就是學問”

他以獨特的筆調記錄和刻劃時代,寫盡了人間的悲喜,不斷的超越自我。賀老自己總結要從生活中捕捉感覺,從傳統中尋找語言,從創作實踐當中發現自己, “經歷就是學問”,賀老的創作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他從實踐當中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歷史風貌 。他曾經說人要有一定的苦難經歷,經過這些苦難對生活的認識比較深刻,賀老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他矢志不渝的歷史追求,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丁和(上海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這十多年來,我為賀老拍了不計其數的照片,我實際上是喜歡拍他,我拍人物拍了30多年,而且拍賀老這個片子裡面,我更多的學到了他做人的一種理念,我們小輩是通過長輩的言行來得到進步,大家實際上看到十多年裡,我幫賀老拍了一些很平常的照片,他拍照片從來不擺拍,他說他最恨的就是擺拍,我說我最不擅長的就是擺拍,我拍照片就是抓拍,他說抓拍就是源於生活,源于自然。

作者:謝媛

編輯:張麗敏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鑒

賀友直與夫人謝慧劍

中華藝術宮賀友直常設展廳

從1949年開始畫連環畫,賀友直心中一直覺得由國家保存是他的作品的最好歸宿。迄今為止,賀友直家中的作品多數都已捐贈。1996年、2002年、2011年,他與夫人謝慧劍先後三次將畢生重要作品近兩千件連環畫、插圖、速寫、草稿等作品捐贈給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前身)收藏,一同捐贈的還包括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印刷品等。

吳孝明(上海市文廣局藝術總監):他的捐贈為藝術家作出了表率

他是中國連環畫泰斗級人物,從事連環畫創作50多年,對中國的連環畫創作和線描藝術做出重大的貢獻,他的代表作人盡皆知,從1996年起,賀友直先生和他的夫人謝慧劍女士,一起多次把這些重要作品,總計2千件左右,捐贈給了上海美術館(中華藝術宮前身),這些作品極大地豐富了中華藝術宮的收藏體系,也使之成為新中國連環畫最重要,最權威的國有美術收藏機構之一,這一捐贈的依據,更是為其他藝術家做出了表率,已經成為中國美術史上一段佳話。我們今天對他將藝術深深紮根於生活創作精神的追思,同時更是給我們如何真正用源自於生活的藝術創作,通過用觀眾喜聞樂見的連環畫形式,來弘揚和傳承,優秀文化帶來的一種思考。

李磊(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文化和藝術傳遞理想和情感

我們接受了包括賀先生還有許多老先生的捐贈,其實對我們來說承擔了很大的責任,這並不是輕鬆的事情,其實我們接受了一份重托。我們戰戰兢兢的對待捐贈藝術家、家屬,我們是美術的傳播者守護者,我們沒有特別的權利處理這些事情,惟有戰戰兢兢把這些工作做好才可以。什麼叫文化?什麼叫藝術?文化和藝術是傳遞理想和情感的,也許傳遞的方式不同,但是道理一樣,我們就是要傳播有情有意有溫度的東西,美術館要做有意義的事情,賀友直先生的作品能夠在中華藝術宮,不僅僅是賀先生一個人、這些所有的作品構成了我們中國文化的殿堂,也構成了傳播文化的學校,這是潛移默化的事情,這些作品能夠陳列在這裡給大家看,是非常重要的,對中華藝術宮來說,要繼續做好這些事情。

毛時安(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政府參事):賀友直的藝術只能屬於賀友直

賀先生是一位空前絕後的藝術家,“空前”是因為在賀先生之前,沒有任何一個藝術家用白描表現當代的生活獲得如此卓越的貢獻;“絕後”是今天不可能再產生像賀先生這樣連環畫藝術家,這雖然很悲觀,但卻是事實。齊白石藝術家只能屬於齊白石,賀友直的藝術只能屬於賀友直。賀先生將白描和當代生活的緊密聯繫在一起,把白描藝術移植到當代生活,為白描藝術在當代獲得活力獲得極大的貢獻。他在連環畫和方寸之地上開創出了生活,開創了屬於時代生活屬於連環畫的藝術世界;他對世俗、平民的生活進行了開掘和努力;他是是真正意義上平民藝術家,他將平民世俗、市井的生活,提高到藝術的層面,為過去的時代留下了永恆的肖像;賀先生的為人、個性以及人格,都給我們留下了永遠難以磨滅的印象,深深地影響著今天的藝術家。

林明傑(藝術評認家):他的作品反映著人性的光芒

他的作品有“三小”:他所畫的小動作、小細節、小道具,反映著人性的光芒,在人性被壓抑的時代,翻他的書,隨便翻到哪一張畫,上面全部有小動作,小細節,小道具,讓虛假的時代進入真實的人性中,思考作為一個藝術家,在這個時代怎麼堅守人性的底線、堅守藝術的良心,他對現在的創作都有啟發。

朱剛(劉海粟美術館館長):他的作品乾淨、鮮活、有戲

今天(3月16日)其實也是劉海粟先生的的生日,兩位藝術大家有共同的情懷,都把他們的作品無償捐獻給國家,他們的情懷是一樣的。賀老的作品在我看來有幾個特點:一個是乾淨,不僅僅表現在白描手法上面,乾乾淨淨的畫面,更主要的是一生的藝術都是乾乾淨淨的;第二是他的作品鮮活,他畫的是市井當中生活的場景;第三個鮮明的特點是有戲,儘管是一本小人書,這裡面畫面連接像小電影,人物鮮活而且都有戲。

邱瑞敏(上海美術家協會顧問):藝術的生命力在於揭示生活的真實

吳大羽、劉海粟、賀友直先生他們都有一種精神,他們精神通過作品體現出來,有各自不同的精神所在。賀友直先生的精神,是以生活為本,他生活在社會當中,對生活有著熱情和真情,他所畫出來的作品,有生動的人物形象和他對生活的觀察,他所體現的人物形象都非常有個性特點,每個人物形象都體現精神面貌或者職業,好多非常有趣味的道具放在畫面裡面,增強了畫面的時代特徵。

賀友直先生的精神很特別,不同於其他幾位老先生,他的精神在於對生活的熱愛、敏銳的觀察力,並且通過他的筆下把他再現出來,希望他的這種精神,也應該傳承下來,有責任讓我們的下一代的藝術家,用賀友直的精神來敏銳地觀察生活,從而把深刻的內涵揭示出來。

“賀友直先生紀念座談會”現場

賀友直夫人謝慧劍

陸汝浩(賀友直先生最早的入室大弟子):“藝從生活來,法從生活得”

他兩個星期請我去一下,到他書桌旁邊站著看他畫,看他怎麼畫的,我帶了一張保存了55年的明信片,這就是他當時通知我去學畫的明信片,因為當時電話也不是每家都有的,這張明信片上寫著:“我這個星期日估計在家裡,如果你沒有什麼要緊的事可以到我這裡來,這是1962年1月22日,後面還有一個握手,友直。”這是什麼感情?對我是怎麼樣的關懷?

實際上他對我雖然沒有成文的教材,但是色彩、素描、速寫、線條都給我考慮到了,在這麼繁忙的創作當中,他能夠考慮這麼全面的教學,這是我現在在教學生根本辦不到的事情。“藝從生活來,法從生活得”。他的創作從生活當中來的,他的技法也是從生活當中來,這十個字也是他創作的總結,我得到了十個字,也就成為我五十年創作的座右銘,他的路也是我走的路,但是我比他走的路少得多,他到湖南農村累計有兩年的時間,磨出了《山鄉巨變》,他說他自己是草根卻重如泰山。

俞曉夫:在這個時代,他始終保持著一種獨立的人格

賀先生之所以那麼有魅力,除了天分以外,他在這個時代能夠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立的人格,這種獨立的人格像金子一樣被埋在地下,但是會閃閃發光,而在我們當代,包括賀先生他們那個時代,很多人都不具備這樣一種獨立的人格,現在社會是獨立人格非常奇缺的時代。

我們要從技術上面進行一些研究,僅僅用“白描”來概括賀先生是非常蒼白的,他是很全面的藝術家。從他的作品當中可以洞見對時代的抗爭、一種獨立的堅持,要從作品當中發現他的偉大。

謝春彥(藝術評論家):他超越了畫本,超越了經典

雖然他走了一年,我們寫了很多的文章,做了很多的緬懷,但是除了最樸素的感情之外我們沒有說到點上,去年的走是有一點慘烈,或者說是“犧牲”,他為他的事業慘烈“犧牲”了,死在他的畫案前,執著七寸毛筆。他來自中國最底層,但出瘀泥而不染,正像他以白描為主的表現形式,他用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白描技法,來表現他自身所存在的階層。他同時也是《清明上河圖》最偉大的學徒,但他超越了畫本,超越了經典,這點值得深入研究的,並不是只講那幾句“我是民間來小人書大畫家”,這就對不起70年來在小房子裡,忍受著那樣巨大的孤獨的賀先生,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來繼承傳統?

同時我也呼籲:希望認真進行賀友直藝術年史圖編,為歷史留下資料;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成立賀友直藝術研究會或研究小組,傳承他留給中華藝術宮的寶藏;建議他的住所,能夠成為賀友直工作室紀念之地,這個地方誕生藝術的地方之地,不僅有偉大的藝術,也有現在非常缺失道德的力量。

《我自民間來》 中華藝術宮藏

朱國榮(上海美協顧問、藝術評論家):三個高峰期造就他多變的藝術風格

現在很多人對賀友直先生的藝術記憶是片段化的,賀友直的藝術分為三個高峰期:第一個是《山鄉巨變》;第二個高峰期是五本全國獲獎的連環畫,《十五貫》《白光》……;第三個階段是《我自民間來》,他把過去的連環畫中腳本、文字和創作繪畫分開的方式又集中起來,成為他一個人的獨創,又回到原創性的問題,他的這三個高峰期對連環畫的發展,其實對許多人來說不太清楚,這是需要強調的,可以讓大家可以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他多變的風格。

肖穀(上海油畫雕塑院院長):時代與人民最大的特點是鮮活,賀友直一生鮮活的表現了時代與人民的鮮活。

陳挺(上海文史館業務處副處長):“經歷就是學問”

他以獨特的筆調記錄和刻劃時代,寫盡了人間的悲喜,不斷的超越自我。賀老自己總結要從生活中捕捉感覺,從傳統中尋找語言,從創作實踐當中發現自己, “經歷就是學問”,賀老的創作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他從實踐當中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歷史風貌 。他曾經說人要有一定的苦難經歷,經過這些苦難對生活的認識比較深刻,賀老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和他矢志不渝的歷史追求,確實值得我們學習。

丁和(上海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源于生活,源于自然

這十多年來,我為賀老拍了不計其數的照片,我實際上是喜歡拍他,我拍人物拍了30多年,而且拍賀老這個片子裡面,我更多的學到了他做人的一種理念,我們小輩是通過長輩的言行來得到進步,大家實際上看到十多年裡,我幫賀老拍了一些很平常的照片,他拍照片從來不擺拍,他說他最恨的就是擺拍,我說我最不擅長的就是擺拍,我拍照片就是抓拍,他說抓拍就是源於生活,源于自然。

作者:謝媛

編輯:張麗敏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