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83歲的文學巨擘,看起來依舊年輕!在19歲時就寫出了成名作

文 | 李砍柴 郭念

曾擔任我國文化部部長的他, 在19歲時就寫出《青春萬歲》, 24歲寫出《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若談中國文學, 他是必不可繞開的里程碑式人物。

如今, 83歲高齡的他依舊還是那個高呼“青春萬歲”的理想主義者!

他, 就是王蒙。

當83歲的文學巨擘, 遇到流行段子文化時, 會產生怎麼奇妙的化學反應呢?

王蒙說, 他熱愛一切知識, 不唯文學是美, 智慧、思維是美, 數學、物理學也是美。

他用英語朗誦亞歷山大•波普題寫在牛頓之墓上的經典名句來佐證他的觀點:

Nature and Nature' law lay hid in night ; God said,"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自然與自然的定律, 都隱藏在黑暗之中;上帝說“讓牛頓來吧!”於是, 一切變為光明。 )

"let Newton be!"

“讓牛頓來吧!”

83歲的王蒙先生重複著吟誦這句話, 他的腰板從椅背上直了起來, 眼睛閃閃發光, 中氣十足:“這太讓人興奮了!”

在有書專訪王蒙的前兩天, 王蒙老先生在新書發佈會上, 化身為“段子手”, 如是解讀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 你就和有網癮的人一樣, 知道的事非常多, 但沒頭腦, 罔通網, 你是‘網’蟲;思而不學, 你沒那麼多知識, 整天胡思亂想, ‘殆’通‘die’, 'No Zuo no die'。 ”

台下大笑, 鼓掌不止。

這是真的王蒙。 83歲的他, 看起來依舊年輕。

“青春”是王蒙第一本書的主題, 這也似乎成為了王蒙一生的底色。

王蒙出生在北京, 上學在北京, 16歲時, 他成為共青團北京市工委幹事, 同時開始文學創作。

就像是在寫他自己學生時代的女同學一樣, 《青春萬歲》描寫的就是1952年北京女二中(現東直門中學)一群高三女學生的青春歲月, 讚美她們探索的精神、昂揚向上的鬥志, 謳歌如詩似歌的青春熱情。

在這本書的序詩中, 王蒙興奮地寫道:

“從來都興高采烈, 從來不淡漠,

眼淚, 歡笑, 深思, 全是第一次。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 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軟,

多嚴峻的戰鬥我不會丟臉”

“可上九天攬月, 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 只要肯登攀。 ”青春期的王蒙正好趕上大時代、大事件, 革命理想主義、浪漫主義,

乃至忘乎所以的樂觀, 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在王蒙的筆下, 躍然紙上。

三年後, 青年的樂觀和現實撞到了一起。 “文章合為時而著, 歌詩合為事而作”, 王蒙把他的困惑, 通過短篇小說的文學形式表達了出來。

在那篇《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中, 王蒙描寫了一位新到某共青團團委工作的青年對領導官僚主義表示困惑和不滿。

由於當時幾乎沒有任何文學作品明確提出對官僚主義的批評, 這篇小說迅速引起轟動, 並且引發了極大的爭議。

1956年, 王蒙被劃歸為“右派”。

儘管這篇小說受到了毛澤東的過問與保護, 親口肯定:“王蒙有文才, 有希望。 ”然而爭議並沒有消失。 兩年後, 他在北京郊區勞動了四年。 雖然已經摘掉了“右派”的帽子,

但他的小說卻一直通不過審核, 王蒙嗅到局勢艱難, 隨後響應國家號召, 申請調去新疆。

若干年後, 王蒙評價郭敬明的電影說, “《小時代》是郭敬明的《青春萬歲》。 ”很多媒體將這句話摘出來, 一時輿論譁然。

但事實上, 這句話的前後有很多語境。 從王蒙的歷史視野看來, 放眼望去, 他所遭遇的都是大時代、大事件, 突然在視野裡出現“小時代”這樣一個概念, 王蒙頓時一愣。

1949年出生的梁曉聲正好趕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他創作了北大荒知青題材的系列小說, 這是屬於他們梁曉聲他們那代人的《青春萬歲》。

1958年出生的王朔, 他們由於“不必學習那些後來註定要忘掉的無用的知識”而使自身的動物本能獲得了空前的解放, 他把他們那代人茬架、拍婆子的兇猛經歷寫成了《動物兇猛》, 王蒙覺得,這也是他們的《青春萬歲》。

王蒙曾經解釋:“(《小時代》)淺是淺,可我們當年的青春也淺啊,只不過趕上大時代、大事件。當年我們精神上的困惑可能比現在的年輕人少些,對自己選擇的道路完全沒什麼困惑。而正是這種不困惑,製造了後來許多許多的悲劇。”

王蒙常說:“青春都不是吃素的。”可惜的是,很多人只到看了前邊這句話,沒有看到其它。

1963年12月,王蒙挈婦將雛,乘火車一路西行。先是搬到烏魯木齊,之後又搬到伊犁農村地區。到新疆的第三年,王蒙第一次造訪伊黎河。

伊黎河邊,31歲的王蒙久久地佇立,王蒙之前從來沒見過這麼湍急洶湧的河流,他被這條河震撼到了。

正是春天,天山雪水融化成滔滔伊黎河,“大水滔滔,不舍晝夜,篝火騰騰,無分天地,陽光普照”(王蒙《逍遙游》),滋潤肥沃的河谷生靈,給予一切生存希望。

在伊黎河的河岸,“我們看到了一片坡地斷崖,這些大概是洪水期,大水氾濫到岸上以後沖刷形成的。高高低低,欲傾未倒,她像是古戰場的斷垣殘壁,充滿了力量。充滿了危險和破壞的痕跡。也充滿了忍耐和堅強,那是一種恐怖的、偉大的美。”(王蒙《逍遙遊》)

在新疆的16年,是王蒙生命裡一段美麗的篇章。

當王蒙迷醉于新疆獨特的美之時,北京的風暴正如火如荼,王蒙的很多朋友都未能倖免於難,遠離風暴中心的新疆庇護了王蒙,保護了他一家平平安安,底層老百姓生活裡來的智慧,也讓王蒙一輩子受用。

在《在伊犁》一書中,他寫道:“風雲可以變幻,文聯可以解散,然而伊犁的白楊樹與蘋果園永存。”

從19歲,他就開始對文學進行義無反顧地追求,到24歲在政治運動中落馬,他處在長期“封殺”、“半封殺”的狀態之中。這對於一個熱愛寫作的作家來說,是一件再痛苦不過的事情。然而王蒙卻把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最美好的回憶,都留在了新疆。

“維族人有句極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說,“這樣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深遠。”

1963年,王蒙來到新疆,那時候他29歲;1978年,王蒙回到北京的時候,已經45歲了。

回京之後,他的第一篇小說,就是諷刺當時盛行的“走後門”現象,“青春”依舊,風采不遜當年。

作家張煒曾經說過,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王蒙的創作道路,就是“風雨兼程”。他認為,王蒙是新時期最活躍的、始終處在生長攀登狀態的一個代表。

與王蒙同時代的作家,或已經不在人世,或輟筆已久,只有王蒙仍然是當代文壇上最有活力的佼佼者,他的創作歷程長達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一個把寫作當做生命的人16年不寫作,如果沒被打倒,他積攢的力量是難以想像的。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年的封殺並沒有讓王蒙成為廢人。在新疆的那些年,成為王蒙之後寫作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他感慨:“沒有新疆的這16年,也不會有後來的作家王蒙。”

王蒙說,他這輩子捍衛的只有游泳和寫作的權利。

據說他一次能遊七百到一千米,在海水裡能泡四十多分鐘。“如果說有什麼最高的享受,那就是上午能寫作,下午能游泳。”

王蒙有一張他在北戴河游泳的照片,頭戴泳鏡泳帽,穿著紅色泳褲,像個孩子那樣笑著對鏡頭展示肌肉,十足的老頑童。

他說,“我身上的肌肉不比年輕人差!”

王蒙從1991年就開始用電腦寫作,還變成了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熱心鼓吹者”。王蒙自稱他喜歡接受新生事物,也很習慣。

他對於“有書共讀”的模式充滿讚賞,覺得通過互聯網平臺來推動閱讀是一件好事。

“高齡少男”的稱號,指的是王蒙的心理年齡。王蒙曾說:“我就覺得一個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很有意思,學習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那個事情本身,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王蒙的妻子崔瑞芳曾經追隨王蒙去新疆,陪伴王蒙將近60年,她形容王蒙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

2012年,崔瑞芳去世,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樂觀主義者王蒙也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悲傷中。

但王蒙並沒有讓悲傷和孤獨繼續,在他的《王蒙八十自述》中,王蒙坦誠地告訴讀者,他與美麗秀雅的單三婭女士,“一見鍾情,一見如故,她是我的安慰,她是我生機的復活。”

即使到了八十歲,重新開始一種生活方式也並不晚。2013年,王蒙決定和單三婭結婚,重新過“活人的生活”。

有人問王蒙,你不覺得你老了嗎?

王蒙不服老,他說,耄耋切成薄片就是青春。他自我調侃,我老過嗎?是的,或許是明年吧,明年我將衰老。他在書中寫道:

“這是多麼快樂

明年我將衰老

這是多麼平和

今天依然活著”

他覺得這是他最近十年寫過的最好的話,最嘚嘚的話,“明年我將衰老,今天依然歌唱。”他在勝寒居裡讀老莊的書,有秋日的陽光燦爛,叫作虛室生白(指清澈明朗的境界,編者按)。王蒙說,他終於虛室了。

寫完這篇文章之後的第二年,王蒙還沒老,第三年,王蒙也還沒老。他依舊能講段子,依舊“不可救藥的樂觀”,依舊高呼“青春萬歲”。如今,83歲的他早過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紀,他讀完老莊,卻又調轉槍頭,開始讀孔孟。

2015年,他出版了《天下歸仁:王蒙說》,2017年,王蒙又出版了新書《得民心 得天下:王蒙說孟子》。

王蒙解讀孟子,與其它人不一樣,他更多地是在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孟子,從同樣是理想主義者的孟子身上讀出他的智慧和可愛:“他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諸問題講得通透貫穿,同時表達了足夠的處世的聰明與應對的機敏。”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儒道互補,孟子的一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可謂是對這種文化的精闢解讀,也是王蒙一生的寫照。

王蒙說:“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主體化:即把客體的天地、治國、治亂世方面的知識學問道理與自己的理解、體驗、感悟、愛僧、希冀結合起來,然後天地化為境界,知識化為格局,學問化為心胸,道理化為智慧。”

“活到老,學到老”,永遠熱愛生活,永遠充滿好奇,永遠不知疲倦,這是一個比很多年輕人還要年輕的老人。

王蒙覺得,這也是他們的《青春萬歲》。

王蒙曾經解釋:“(《小時代》)淺是淺,可我們當年的青春也淺啊,只不過趕上大時代、大事件。當年我們精神上的困惑可能比現在的年輕人少些,對自己選擇的道路完全沒什麼困惑。而正是這種不困惑,製造了後來許多許多的悲劇。”

王蒙常說:“青春都不是吃素的。”可惜的是,很多人只到看了前邊這句話,沒有看到其它。

1963年12月,王蒙挈婦將雛,乘火車一路西行。先是搬到烏魯木齊,之後又搬到伊犁農村地區。到新疆的第三年,王蒙第一次造訪伊黎河。

伊黎河邊,31歲的王蒙久久地佇立,王蒙之前從來沒見過這麼湍急洶湧的河流,他被這條河震撼到了。

正是春天,天山雪水融化成滔滔伊黎河,“大水滔滔,不舍晝夜,篝火騰騰,無分天地,陽光普照”(王蒙《逍遙游》),滋潤肥沃的河谷生靈,給予一切生存希望。

在伊黎河的河岸,“我們看到了一片坡地斷崖,這些大概是洪水期,大水氾濫到岸上以後沖刷形成的。高高低低,欲傾未倒,她像是古戰場的斷垣殘壁,充滿了力量。充滿了危險和破壞的痕跡。也充滿了忍耐和堅強,那是一種恐怖的、偉大的美。”(王蒙《逍遙遊》)

在新疆的16年,是王蒙生命裡一段美麗的篇章。

當王蒙迷醉于新疆獨特的美之時,北京的風暴正如火如荼,王蒙的很多朋友都未能倖免於難,遠離風暴中心的新疆庇護了王蒙,保護了他一家平平安安,底層老百姓生活裡來的智慧,也讓王蒙一輩子受用。

在《在伊犁》一書中,他寫道:“風雲可以變幻,文聯可以解散,然而伊犁的白楊樹與蘋果園永存。”

從19歲,他就開始對文學進行義無反顧地追求,到24歲在政治運動中落馬,他處在長期“封殺”、“半封殺”的狀態之中。這對於一個熱愛寫作的作家來說,是一件再痛苦不過的事情。然而王蒙卻把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最美好的回憶,都留在了新疆。

“維族人有句極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說,“這樣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深遠。”

1963年,王蒙來到新疆,那時候他29歲;1978年,王蒙回到北京的時候,已經45歲了。

回京之後,他的第一篇小說,就是諷刺當時盛行的“走後門”現象,“青春”依舊,風采不遜當年。

作家張煒曾經說過,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王蒙的創作道路,就是“風雨兼程”。他認為,王蒙是新時期最活躍的、始終處在生長攀登狀態的一個代表。

與王蒙同時代的作家,或已經不在人世,或輟筆已久,只有王蒙仍然是當代文壇上最有活力的佼佼者,他的創作歷程長達半個多世紀,可以說是見證了中國當代文學史。——一個把寫作當做生命的人16年不寫作,如果沒被打倒,他積攢的力量是難以想像的。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多年的封殺並沒有讓王蒙成為廢人。在新疆的那些年,成為王蒙之後寫作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他感慨:“沒有新疆的這16年,也不會有後來的作家王蒙。”

王蒙說,他這輩子捍衛的只有游泳和寫作的權利。

據說他一次能遊七百到一千米,在海水裡能泡四十多分鐘。“如果說有什麼最高的享受,那就是上午能寫作,下午能游泳。”

王蒙有一張他在北戴河游泳的照片,頭戴泳鏡泳帽,穿著紅色泳褲,像個孩子那樣笑著對鏡頭展示肌肉,十足的老頑童。

他說,“我身上的肌肉不比年輕人差!”

王蒙從1991年就開始用電腦寫作,還變成了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熱心鼓吹者”。王蒙自稱他喜歡接受新生事物,也很習慣。

他對於“有書共讀”的模式充滿讚賞,覺得通過互聯網平臺來推動閱讀是一件好事。

“高齡少男”的稱號,指的是王蒙的心理年齡。王蒙曾說:“我就覺得一個人應該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很有意思,學習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那個事情本身,而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王蒙的妻子崔瑞芳曾經追隨王蒙去新疆,陪伴王蒙將近60年,她形容王蒙是“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

2012年,崔瑞芳去世,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樂觀主義者王蒙也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悲傷中。

但王蒙並沒有讓悲傷和孤獨繼續,在他的《王蒙八十自述》中,王蒙坦誠地告訴讀者,他與美麗秀雅的單三婭女士,“一見鍾情,一見如故,她是我的安慰,她是我生機的復活。”

即使到了八十歲,重新開始一種生活方式也並不晚。2013年,王蒙決定和單三婭結婚,重新過“活人的生活”。

有人問王蒙,你不覺得你老了嗎?

王蒙不服老,他說,耄耋切成薄片就是青春。他自我調侃,我老過嗎?是的,或許是明年吧,明年我將衰老。他在書中寫道:

“這是多麼快樂

明年我將衰老

這是多麼平和

今天依然活著”

他覺得這是他最近十年寫過的最好的話,最嘚嘚的話,“明年我將衰老,今天依然歌唱。”他在勝寒居裡讀老莊的書,有秋日的陽光燦爛,叫作虛室生白(指清澈明朗的境界,編者按)。王蒙說,他終於虛室了。

寫完這篇文章之後的第二年,王蒙還沒老,第三年,王蒙也還沒老。他依舊能講段子,依舊“不可救藥的樂觀”,依舊高呼“青春萬歲”。如今,83歲的他早過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紀,他讀完老莊,卻又調轉槍頭,開始讀孔孟。

2015年,他出版了《天下歸仁:王蒙說》,2017年,王蒙又出版了新書《得民心 得天下:王蒙說孟子》。

王蒙解讀孟子,與其它人不一樣,他更多地是在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孟子,從同樣是理想主義者的孟子身上讀出他的智慧和可愛:“他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諸問題講得通透貫穿,同時表達了足夠的處世的聰明與應對的機敏。”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儒道互補,孟子的一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可謂是對這種文化的精闢解讀,也是王蒙一生的寫照。

王蒙說:“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主體化:即把客體的天地、治國、治亂世方面的知識學問道理與自己的理解、體驗、感悟、愛僧、希冀結合起來,然後天地化為境界,知識化為格局,學問化為心胸,道理化為智慧。”

“活到老,學到老”,永遠熱愛生活,永遠充滿好奇,永遠不知疲倦,這是一個比很多年輕人還要年輕的老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