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盜墓筆記之金縷玉衣魯王密密

魯王墓

金縷玉衣

九龍山魯王墓坐落今曲阜縣城南9公里處, 共發現5座, 東西並排, 墓門皆向南, 為鑿於半山腰的崖洞墓。 開掘的4座墓均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和四個耳室構成。

2、3、4號墓墓室皆由前、後室構成, 前室兩邊又各置兩個側室。 5號墓較小, 為單室墓。 4墓各置3車和馬若干匹, 均坐落墓道側的二耳室中。 甬道側的二耳室首要放置糧食、禽畜和食物。 前室兩邊的四側室首要放置禮樂器、日子用具及錢幣等。 3號墓出"王慶忌"銅印, 開掘者依此將其定為魯孝王劉慶忌之墓, 但有人對此持異議、

西漢魯國坐落今山東省中南部、泰安市與濟寧市交轄地帶。 景帝前元三年(西元前154年)改封子淮陽王劉餘為首代魯王, 都治魯縣(今曲阜)。 這以後後代安王劉光、孝王劉慶忌、頃王劉勁、文王劉睃相繼襲封, 始建國二年(西元10年)被王莽廢棄

朱檀來兗州當魯王不久, 就選中了的九龍山, 動用很多民工為自個構築墳墓, 為了長生不老, 他還求神拜佛, 找了一些神漢術士, 用朱砂、草藥煉成“靈藥”, 供己享受。 誰知適得其反, 因藥物中毒, 弄瞎了眼, 又因他花天酒地, 荒淫無度, 於洪武二十一年(西元一三八八年)病死, 年僅十九, 人稱魯荒王。

魯王墓在九龍山南麓, 座北朝南, 依山締造, 它東有臥虎山, 西有玉皇山, 構成天然的兩個大石闕:前面是平原沃野, 碧水粼粼的白馬河慢慢流過。 整座陵寢占地十八萬平方米, 陵寢四角設有譙樓, 駐有戰士護衛, 戒備森嚴。

一九七〇年春, 省博物館的考古和文物工作者對魯王墓進行了開掘。 該墓規模宏大, 構造雜亂, 墓基距地上二十余米, 開鑿石壙, 以磚砌室, 以石築門。 墓道長七十多米。 第一道封門牆基厚八點八六米, 第二道是金剛牆, 厚五點三五米, 高八點二米, 上部用綠琉璃瓦築起巨大的門樓, 墓室分前後兩部分, 悉數用水磨磚砌成。 開始核算, 全部工程僅動用土石方就約二十多萬立方米。

魯王墓出土了大批寶貴文物, 其中有龍缸裝油帶有燈芯的“萬年燈”;有鑲嵌珠寶的王冠;有用金銀絲絨繡著二龍戲珠的龍袍、玉帶、朝靴;還有絲織的絹、錦、綺和各種工藝品等。 最有目共睹的是文房四寶。 古琴名為《天風海濤》, 是古代聞名的早琴專家雷威親斷, 此琴為明代傳世珍品。 更寶貴的是墓中的四幅書畫:名望最大的是《宋葵花蛺蝶》,

上面有宋高宗趙構為扇面親筆題寫的金字跋:“白露才過催八月, 紫房紅葉共蒼涼。 黃花冷漠無人看, 單獨清心向落日。 ”跋後有元代“皇姊圖書”朱印;一幅是元代“八俊之一”錢選的“白蓮”;一幅是寫意山水絹畫“宋金碧山水”;還有一幅已腐朽, 無法考證。 別的有刻著盤龍戲珠帶有筆套的玉管、竹管、象牙管、雕漆管的四種毛筆, 有帶“蓬萊進余”的黑墨一錠, 別的還有紙、古硯、碧玉筆架、水晶雕鹿、鎮紙、雕花白玉杯、圖書印等一宗。 還有文臣、武士、樂隊、侍衛等神態正經、外型生動的四百六十個木刻群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