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在廣州做外貿的盧旺達大屠殺倖存者:想回家,幫中國人拿大單

在5月潮濕悶熱的空氣裡, 廣州終於落下一場雨。 非洲商人畢歡迎(Bienvenu Mwizerwa)不願打傘, 長衣布鞋穿過淘金路。 他30歲, 圓臉尚未長出許多皺紋, 卻已自稱“老畢”。 老畢從盧旺達來, 客居中國九年後, 一口地道的漢語。

老畢問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你有沒有看過《盧旺達大飯店》?我看過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胡圖族)像日本人, 一模一樣的。 ”

老畢7歲時, 從盧旺達大屠殺中死裡逃生。 但至少80萬人, 近八分之一的盧旺達人口消失在了1994年的暮春, 其中有老畢的父親、祖父母、外祖父母、所有的叔父。

電影《盧旺達大飯店》由那段歷史改編而來, 片中屠刀揮起,

是“10美分一把, 從中國買的便宜貨”。 但在現實中, 老畢倖存下來的母親喜歡做生意, 於是他幼年翻開商品標籤, 總是看到“中國製造”。 “那時候我就想, 大的工廠都在中國”。

老畢於是立下此生夢想——到廣州“做生意, 賺大錢”。

大批非洲商人最初逐廣交會而來。 2008年, 廣交會從流花展館搬至琶洲島, 此時的老畢從盧旺達自費來中國留學。 他從長春理工大學電腦系畢業後, 放棄所學專業, 只守著廣州南沙港做中非貿易。

盧旺達貿易商人老畢

5月5日, 始於1957年的廣交會春展閉幕。 廣交會六十歲“生日”後的第三天, 老畢踏入琶洲展館, 與213個國家的19萬余名採購商一同赴會。 與老畢不同, 這些外商大多是“候鳥”, 只在春夏兩期廣交會時飛抵廣州, 今年春展共談下2063.57億元的訂單。 集裝箱將載貨從廣州南沙港出海, 銷往世界各地。

只是老畢不曾料想到, 中國的工廠也會大舉出海。 如今他回到家鄉, 在淩晨三四點, 能看到喝醉的中國人歪歪斜斜走在盧旺達的街上。

老畢小時候想像的“中國大工廠”, 正在他家鄉拔地而起,

“生產大貨車、建築材料, 還有一家很大的服裝公司, 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但與此同時, 老畢做貿易仲介從南沙港發出的集裝箱, 越來越少。

根據商務部的資料, 2016年, 中國企業對非洲新增投資32億美元左右, 投向製造業、建築等領域。 2015年到2018年, 中國官方共要投資“十大合作計畫”600億美元, 而民間投資, 還要遠超這個數字。

老畢追著非洲商人的1990年代起的貿易大潮來到廣州, 但“風”似乎又在吹回來時的方向。 幾家中國企業托朋友問他, 是否願意回到盧旺達, 幫助中國公司開拓非洲的基建市場。

琶洲“候鳥”、小北倒爺和非洲大老闆

2017年廣交會春展閉館後, 採購商在琶洲展館前等待接駁車

廣交會最後幾天, 散場時走出琶洲展館的外國採購商與中國展商, 掛著一張張精疲力竭、不想說話的臉。

一位法國採購商蹲在馬路邊上, 目光在川流不息的接駁車隊中搜索, 找不到接他的那輛。 “一年來一次, 不記得是第幾年了, 十五年?二十年?是啊漲價了, 但還是比其他地方都便宜。 ”

今年來赴廣交會的19萬餘名“候鳥”商人中,

只有不到8%來自非洲。 更多懂行的非洲採購商會去摸小北街的門道。 小北在廣州火車站以南, 以天秀大廈為圓心, 劃出數條非洲街的地界。 香港尖沙咀有重慶大廈, 以亞非外商為主, 樓中可以數出近百個國籍。 廣州的天秀大廈也曾是一座擠滿亞非、中東商人的非洲街地標。

小北非洲街中心地標天秀大廈

在那座難以見到自然光的塔樓裡,專做非洲、中東生意的商鋪林立,從摩托、電視,賣到內衣、假髮。那裡有謊稱廠商的二道、三道中間人,無論你想要什麼貨品,這些倒爺都會從廣東、江蘇最便宜的鄉鎮工廠找到貨物,集裝成箱,再從南沙港或寧波港送出去。

只是天秀大廈裡面料行的老闆抱怨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惡性競爭,價格卻越壓越低。“生意好的時候什麼樣?”老闆用力盯著空氣回想,“那時候,你別想擠進我這檔口,都是人。”然而如今不僅他的商鋪門庭冷落,整一層樓也看不到十個非洲商人,終於他沖進過道對著黑人背影大喝一聲“Hello!”,試圖開張一單生意。

小北再向南一站地鐵到淘金,便是老畢工作的地方。淘金四圍寫有廣州改革開放最初的輝煌:1976年,34層的白雲賓館落成,以當時中國第一高樓的姿態矗立在廣州中心。廣州友誼商店立在對街,1957年開業時,僅接待外賓與華僑。而後花園賓館在另一側延伸開2000餘間客房,補上廣州老牌商務中心的第三角。

老畢有大客戶住在花園賓館,他常在三座樓環抱的地鐵站邊小半山酒吧,點一份形似炒麵的牛柳義大利面,打發等待的時間。

“哪裡都是這樣,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我不喝酒,不抽煙,喝水、吃飯,早上起來去賺錢,晚上回家。”

老畢晚上不去酒吧,他會和同事們徘徊在酒店附近。路上看到採購商模樣的外國人,不論是非洲抑或歐美面孔,就上前問要什麼貨,遞一張名片。

“有很多時候,是你的緣分。或許有一個早上,客戶來電話,說你好老畢,過來。就能賺好幾百塊錢好幾千塊錢。”

非洲街的貨幣兌換仲介

一步之遙

在東北讀書時,老畢也曾是一隻“候鳥”,往返于長春和廣州之間的一萬米高空和三千公里路,陪非洲採購商去廣州、佛山,買傢俱、沙發、床、還有建築材料。

大學畢業後,他付出了失去女友的代價,離開北國長春定居廣州。他在坦尚尼亞“大老闆”的廣州分公司工作,致力於繞過小北的二道販子,找到最低價的貨源,對接給各國前來採購的客商,並提供貨運管道。

老畢是電腦系畢業,他用百度搜索工廠。“第一個客戶來,我們去不對的地方,但是到那裡我會更學多一點。”老畢這樣打聽到南京、江蘇的一些地方有更好的商品。“他們會騙我,但是第三次,我會想辦法和工廠的經理認識一下。”

後來老畢帶著客人去貴州找工廠買鞋,去深圳買手機螢幕,第一次去義烏,就知道那裡有好多“假貨”。他去偏遠的鄉鎮找到價格最好的工廠,客人不局限在非洲,也來自中東、乃至歐美。

老畢正在邁出最後一步,一邊工作一邊開出自己貿易公司,但此時,中國工廠卻已開到他的家鄉。

老畢想不起名字的那家制衣廠,就來自與廣州同城的佛山。

乏人問津的外貿商鋪

1994年,老畢所說的這家制衣廠從順德陳村起步。2015年,這家制衣廠在盧旺達首都的產業基地一期投產。這家工廠有三期工程,共規劃了2萬平方米的面積。2015年即有員工800多人,並設有一個刺繡班,教非洲員工刺繡。

制衣廠佛山的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非洲工廠已經建設到第二期,成本比起在中國生產,還是有一定優勢。產品既向歐美銷售,也銷向非洲本地市場。

這些工廠讓老畢開始憂慮:他從中國進貨的價格,沒有可能低過在盧旺達直銷的中國商人,他會失去生意。據老畢說,在鄰國烏干達,上周已經不怎麼歡迎中國人去做小生意了。“中國人也來做小販,他們售賣鞋子,從中國最便宜的工廠運到非洲,沒有烏干達人能競爭過這樣的價格。”

“沒有外國人這樣來做零售的。我們(非洲)歡迎外國人來,歡迎他們來做大老闆,或者把一個集裝箱的東西給我們(再由我們)賣。否則我們的價格肯定高。所以烏干達的生意人已經不開心。”

佛山順德是一個中國企業大舉出海生產,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投資、生產尤為活躍的地區。廣東省社科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鄧江年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目前中國企業出海設廠,還是以東南亞居多,並且將中國的產業園模式帶去了國外。非洲政策與貨幣不太穩定,相對來說風險頗大。

“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外商開始來中國投資設廠的時候,也面對著同樣缺乏瞭解、難以把握的市場與政策。別忘了,高利潤總是伴著高風險的。”

非洲街的便利店收銀台,塑膠台板下壓有多國貨幣

給我工作,我會幫你贏得盧旺達市場

老畢的出口貿易日漸蕭條,非洲多個國家貨幣對美元貶值,以前很多客戶都買10個集裝箱的貨,但因為在非洲銷售低迷,現在只買3個集裝箱。“每一個人都看好自己的錢,沒有那麼隨便了。”

在小商品貿易衰落的同時,非洲的基建市場日漸崛起。老畢出口商品的主力變成了建築材料,PVC塑膠板材尤其暢銷,因為非洲人習慣用PVC板將建築隔成一個一個房間。

非洲商人採購電視

據中國商務部資料,2016年1月-11月,中國企業在非洲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652億美元,盧旺達、烏干達等國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同比增速超過100%。

不過一家中國央企的非洲分公司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非洲工程嚴重依賴進口,基建專案的施工材料全部自行從中國運送。在施工的同時,則會就地建廠生產一些建築材料,或是進行裝配。

老畢覺得,中國人可能之前以為非洲貧瘠落後,“但是(中國人)看到大老闆總是過來買東西”,或許意識到了非洲有市場。他感覺到一種變化,“因為是你們國家的政府,有這個想法去(國外投資設廠)。”

老畢知道進入盧旺達的中國企業有8家,以北京、湖南的企業為主,“有幾個公司在找我,讓我幫忙去盧旺達開公司。”

老畢想,他會回去,因為在廣州這邊生意越來越清淡,但是在盧旺達的中國生意卻與日俱增。

中國企業要求老畢找到客戶、贏得市場。盧旺達的工程公開招標,幾家公司投遞標書,競爭報價與交付時間,“有時候,如果你有一個本地局內人,你或許能夠贏得市場。”

於是,老畢對中國企業說,如果你給我工作,我會幫你們贏得市場。

老畢的一位非洲朋友先他一步,受雇於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回到鄰國烏干達幫助承接基建專案。

其他的非洲朋友也在開始離開廣州。他們有的回到本國做貿易生意,或者去越南,去土耳其。老畢認為,那裡的商品並沒有中國物美價廉,但是曾經的小北倒爺們在中國看不到機會了,只能離開。

還有夢想

為了貿易夢想,老畢曾將許多東西拋在身後。

老畢曾在長春做外教,還在一汽大眾工作過。老畢中國前女友的家人一度以為他會留在東北,請他回農村老家過年,教會了他打麻將。老畢至今念念不忘。

可是對中非貿易來說,東北沒有寧波港,沒有南沙港。東北可以工作,但難做生意。每次所有的同胞、客戶都只去廣州。老畢最終獨自南下。

“我早告訴她了啊,我的夢想是做生意,我以後會來廣州”。

他在手機裡現在還保存著女朋友的聯繫方式。老畢說,他看著她結婚了,還有了一個孩子。

“我信上帝,我們說,每個人有自己的路。或許她本來是那個男的的老婆。如果我們結婚,可能是我的,如果沒結婚,可能不是我的。”

在東北求學並兼職做外教時的老畢

老畢那時離開了東北的朋友,到了廣州之後,“有錢可以做朋友,沒有錢,不行”。他日日工作,不滿足於替“大老闆”打工,希望建立自己的貿易公司。

“如果你給別的人打工,你的夢想不會實現的那麼快,如果一個人每天給你住房子、給你工資、給你飯吃,你就像個小孩子。”

老畢比許多仲介人都要周全,往往送客戶要送到機場,隔著最後的安檢門目送客戶安全離開為止。而很多仲介人送客到飛機場,都不會下車。

他抓住任何一個機會。有次在白雲機場送完客戶,他看到一個外商要離境,帶著25公斤的超重行李,箱包散開裡面都是手機和電池。外商不會英文、不會中文,只會法語,仲介人堵在了小北到機場的路上,“他的仲介人可能不懂對客戶好,送到飛機場的門口,就走了。”

“白雲機場不能走手機,我就幫他翻譯,他不認識我,但是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把所有的貨給我。”

老畢當時一分錢都沒有要,他只是決定,自己走香港管道,把所有的貨運輾轉還給了那位外商。他對自己說,這樣外商會認識他,下次再來,會給他工作。

果然,客戶再次回到廣州時,向老畢訂購了12個集裝箱的貨,他從中賺取1800美金。“那天可能是上帝在天上看著我。”

老畢還是割捨不下做了多年的貿易夢。他覺得中國還是個好地方,物美價廉,應有盡有。歐美沒有這麼強大的工廠,老畢說,他每次碰到的阿拉伯人或者迪拜商鋪也都在中國拿貨。盧旺達曾經大量從歐美進口,現在卻喜歡中國價格便宜品質又好的產品,也可以接受品質好的假貨,“說實話,非洲沒有很多錢,便宜的,好的也可以。”

非洲街的中外貿易商人

老畢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意,他也拿到了工作簽證。只是,他感覺廣州慢慢不太歡迎非洲人,很難租到房子,更別說有一個家。而更多的非洲人,既沒有工作簽證,也很難獲得居住證明。

老畢還是希望能夠留在廣州做貿易,如果無法留下的話,“我會回國”。

在五月雷雨停歇的間隙裡,他想起廣州種種不如人意的地方:只有天河區好看,天氣比家鄉還要炎熱,除了做生意別的都不好。

他想了一遍眼前的出路,又做不出決定,“如果我有錢,我會選擇去東北。”

小北非洲街中心地標天秀大廈

在那座難以見到自然光的塔樓裡,專做非洲、中東生意的商鋪林立,從摩托、電視,賣到內衣、假髮。那裡有謊稱廠商的二道、三道中間人,無論你想要什麼貨品,這些倒爺都會從廣東、江蘇最便宜的鄉鎮工廠找到貨物,集裝成箱,再從南沙港或寧波港送出去。

只是天秀大廈裡面料行的老闆抱怨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惡性競爭,價格卻越壓越低。“生意好的時候什麼樣?”老闆用力盯著空氣回想,“那時候,你別想擠進我這檔口,都是人。”然而如今不僅他的商鋪門庭冷落,整一層樓也看不到十個非洲商人,終於他沖進過道對著黑人背影大喝一聲“Hello!”,試圖開張一單生意。

小北再向南一站地鐵到淘金,便是老畢工作的地方。淘金四圍寫有廣州改革開放最初的輝煌:1976年,34層的白雲賓館落成,以當時中國第一高樓的姿態矗立在廣州中心。廣州友誼商店立在對街,1957年開業時,僅接待外賓與華僑。而後花園賓館在另一側延伸開2000餘間客房,補上廣州老牌商務中心的第三角。

老畢有大客戶住在花園賓館,他常在三座樓環抱的地鐵站邊小半山酒吧,點一份形似炒麵的牛柳義大利面,打發等待的時間。

“哪裡都是這樣,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我不喝酒,不抽煙,喝水、吃飯,早上起來去賺錢,晚上回家。”

老畢晚上不去酒吧,他會和同事們徘徊在酒店附近。路上看到採購商模樣的外國人,不論是非洲抑或歐美面孔,就上前問要什麼貨,遞一張名片。

“有很多時候,是你的緣分。或許有一個早上,客戶來電話,說你好老畢,過來。就能賺好幾百塊錢好幾千塊錢。”

非洲街的貨幣兌換仲介

一步之遙

在東北讀書時,老畢也曾是一隻“候鳥”,往返于長春和廣州之間的一萬米高空和三千公里路,陪非洲採購商去廣州、佛山,買傢俱、沙發、床、還有建築材料。

大學畢業後,他付出了失去女友的代價,離開北國長春定居廣州。他在坦尚尼亞“大老闆”的廣州分公司工作,致力於繞過小北的二道販子,找到最低價的貨源,對接給各國前來採購的客商,並提供貨運管道。

老畢是電腦系畢業,他用百度搜索工廠。“第一個客戶來,我們去不對的地方,但是到那裡我會更學多一點。”老畢這樣打聽到南京、江蘇的一些地方有更好的商品。“他們會騙我,但是第三次,我會想辦法和工廠的經理認識一下。”

後來老畢帶著客人去貴州找工廠買鞋,去深圳買手機螢幕,第一次去義烏,就知道那裡有好多“假貨”。他去偏遠的鄉鎮找到價格最好的工廠,客人不局限在非洲,也來自中東、乃至歐美。

老畢正在邁出最後一步,一邊工作一邊開出自己貿易公司,但此時,中國工廠卻已開到他的家鄉。

老畢想不起名字的那家制衣廠,就來自與廣州同城的佛山。

乏人問津的外貿商鋪

1994年,老畢所說的這家制衣廠從順德陳村起步。2015年,這家制衣廠在盧旺達首都的產業基地一期投產。這家工廠有三期工程,共規劃了2萬平方米的面積。2015年即有員工800多人,並設有一個刺繡班,教非洲員工刺繡。

制衣廠佛山的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非洲工廠已經建設到第二期,成本比起在中國生產,還是有一定優勢。產品既向歐美銷售,也銷向非洲本地市場。

這些工廠讓老畢開始憂慮:他從中國進貨的價格,沒有可能低過在盧旺達直銷的中國商人,他會失去生意。據老畢說,在鄰國烏干達,上周已經不怎麼歡迎中國人去做小生意了。“中國人也來做小販,他們售賣鞋子,從中國最便宜的工廠運到非洲,沒有烏干達人能競爭過這樣的價格。”

“沒有外國人這樣來做零售的。我們(非洲)歡迎外國人來,歡迎他們來做大老闆,或者把一個集裝箱的東西給我們(再由我們)賣。否則我們的價格肯定高。所以烏干達的生意人已經不開心。”

佛山順德是一個中國企業大舉出海生產,在一帶一路沿線上投資、生產尤為活躍的地區。廣東省社科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鄧江年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目前中國企業出海設廠,還是以東南亞居多,並且將中國的產業園模式帶去了國外。非洲政策與貨幣不太穩定,相對來說風險頗大。

“但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外商開始來中國投資設廠的時候,也面對著同樣缺乏瞭解、難以把握的市場與政策。別忘了,高利潤總是伴著高風險的。”

非洲街的便利店收銀台,塑膠台板下壓有多國貨幣

給我工作,我會幫你贏得盧旺達市場

老畢的出口貿易日漸蕭條,非洲多個國家貨幣對美元貶值,以前很多客戶都買10個集裝箱的貨,但因為在非洲銷售低迷,現在只買3個集裝箱。“每一個人都看好自己的錢,沒有那麼隨便了。”

在小商品貿易衰落的同時,非洲的基建市場日漸崛起。老畢出口商品的主力變成了建築材料,PVC塑膠板材尤其暢銷,因為非洲人習慣用PVC板將建築隔成一個一個房間。

非洲商人採購電視

據中國商務部資料,2016年1月-11月,中國企業在非洲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652億美元,盧旺達、烏干達等國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流量同比增速超過100%。

不過一家中國央企的非洲分公司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非洲工程嚴重依賴進口,基建專案的施工材料全部自行從中國運送。在施工的同時,則會就地建廠生產一些建築材料,或是進行裝配。

老畢覺得,中國人可能之前以為非洲貧瘠落後,“但是(中國人)看到大老闆總是過來買東西”,或許意識到了非洲有市場。他感覺到一種變化,“因為是你們國家的政府,有這個想法去(國外投資設廠)。”

老畢知道進入盧旺達的中國企業有8家,以北京、湖南的企業為主,“有幾個公司在找我,讓我幫忙去盧旺達開公司。”

老畢想,他會回去,因為在廣州這邊生意越來越清淡,但是在盧旺達的中國生意卻與日俱增。

中國企業要求老畢找到客戶、贏得市場。盧旺達的工程公開招標,幾家公司投遞標書,競爭報價與交付時間,“有時候,如果你有一個本地局內人,你或許能夠贏得市場。”

於是,老畢對中國企業說,如果你給我工作,我會幫你們贏得市場。

老畢的一位非洲朋友先他一步,受雇於中國土木工程集團,回到鄰國烏干達幫助承接基建專案。

其他的非洲朋友也在開始離開廣州。他們有的回到本國做貿易生意,或者去越南,去土耳其。老畢認為,那裡的商品並沒有中國物美價廉,但是曾經的小北倒爺們在中國看不到機會了,只能離開。

還有夢想

為了貿易夢想,老畢曾將許多東西拋在身後。

老畢曾在長春做外教,還在一汽大眾工作過。老畢中國前女友的家人一度以為他會留在東北,請他回農村老家過年,教會了他打麻將。老畢至今念念不忘。

可是對中非貿易來說,東北沒有寧波港,沒有南沙港。東北可以工作,但難做生意。每次所有的同胞、客戶都只去廣州。老畢最終獨自南下。

“我早告訴她了啊,我的夢想是做生意,我以後會來廣州”。

他在手機裡現在還保存著女朋友的聯繫方式。老畢說,他看著她結婚了,還有了一個孩子。

“我信上帝,我們說,每個人有自己的路。或許她本來是那個男的的老婆。如果我們結婚,可能是我的,如果沒結婚,可能不是我的。”

在東北求學並兼職做外教時的老畢

老畢那時離開了東北的朋友,到了廣州之後,“有錢可以做朋友,沒有錢,不行”。他日日工作,不滿足於替“大老闆”打工,希望建立自己的貿易公司。

“如果你給別的人打工,你的夢想不會實現的那麼快,如果一個人每天給你住房子、給你工資、給你飯吃,你就像個小孩子。”

老畢比許多仲介人都要周全,往往送客戶要送到機場,隔著最後的安檢門目送客戶安全離開為止。而很多仲介人送客到飛機場,都不會下車。

他抓住任何一個機會。有次在白雲機場送完客戶,他看到一個外商要離境,帶著25公斤的超重行李,箱包散開裡面都是手機和電池。外商不會英文、不會中文,只會法語,仲介人堵在了小北到機場的路上,“他的仲介人可能不懂對客戶好,送到飛機場的門口,就走了。”

“白雲機場不能走手機,我就幫他翻譯,他不認識我,但是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把所有的貨給我。”

老畢當時一分錢都沒有要,他只是決定,自己走香港管道,把所有的貨運輾轉還給了那位外商。他對自己說,這樣外商會認識他,下次再來,會給他工作。

果然,客戶再次回到廣州時,向老畢訂購了12個集裝箱的貨,他從中賺取1800美金。“那天可能是上帝在天上看著我。”

老畢還是割捨不下做了多年的貿易夢。他覺得中國還是個好地方,物美價廉,應有盡有。歐美沒有這麼強大的工廠,老畢說,他每次碰到的阿拉伯人或者迪拜商鋪也都在中國拿貨。盧旺達曾經大量從歐美進口,現在卻喜歡中國價格便宜品質又好的產品,也可以接受品質好的假貨,“說實話,非洲沒有很多錢,便宜的,好的也可以。”

非洲街的中外貿易商人

老畢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意,他也拿到了工作簽證。只是,他感覺廣州慢慢不太歡迎非洲人,很難租到房子,更別說有一個家。而更多的非洲人,既沒有工作簽證,也很難獲得居住證明。

老畢還是希望能夠留在廣州做貿易,如果無法留下的話,“我會回國”。

在五月雷雨停歇的間隙裡,他想起廣州種種不如人意的地方:只有天河區好看,天氣比家鄉還要炎熱,除了做生意別的都不好。

他想了一遍眼前的出路,又做不出決定,“如果我有錢,我會選擇去東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