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古書典籍就像吃糖,來,吃了一塊糖—金陵本《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中國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編纂的一部著作, 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醫藥學著作。 然而, 就是這樣一部宏大的醫藥學典籍, 李時珍能否看到它最終被刊印成書, 卻成為一個歷史之謎。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第四批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中有一部醫學典籍, 名為金陵本《本草綱目》。 它刊印于明萬曆二十年, 也就是西元1593年。 雖然書頁早已泛黃, 有的紙張經歷才能夠翻閱, 但書中的字跡清晰, 足以看出當年刊刻者的用心。 書中的配圖簡潔明晰, 配以泛黃的書頁, 向世人彰顯著它年代的久遠。 《本草綱目》全書52卷, 190余萬字, 載藥物1892種, 收醫方11096個, 插圖1109幅.整部典籍脫稿於西元1578年, 經過李時珍三次修改才最終定稿。 能夠將自己花費畢生心血編纂的著作刊刻成書, 也就成了李時珍晚年最大的心願。 刊刻書籍用今天的話就叫:出書。 在中國古代, 出書遠比今天複雜的多。

以金陵本《本草綱目》為例, 書中所有的配圖和文字要在刻印前製版。 這種純手工技藝要完成52卷的巨著工作量極大。 因此, 古代能夠刊刻書籍的往往都是富商巨賈。 當年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後, 究竟有沒有自己刊刻成書?這部金陵本《本草綱目》又與李時珍有著怎麼樣的關聯?

這還要從李時珍編撰《本草綱目》的淵源說起:

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巨任務, 李時珍幾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山大川, 行程不下萬里。 同時, 他又參閱了800多家書籍, 經過三次修改稿, 終於在他61歲那年, 編成了《本草綱目》。

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是一個非常艱巨的過程。 另外, 他是一個醫生, 他還得行醫為生, 所以就這樣,

他幹了三十年。 據文字記載, 他的兒子、孫子還有他的學生都參加過這部書得編撰和繪圖。 幾十年得行醫經歷, 搜集資料, 讓李時珍耗盡了他所有得精力和財力。 《本草綱目》成稿後, 他的學生和兒子、孫子幫助他完成書籍得整理和配圖。 這部偉大得醫藥學巨著可以說凝結了李氏家族幾代人得心血。 而最後刊刻成書所需得人力、財力早已超出了李時珍的承受能力。 因此, 將這樣一部巨制刊刻成書必須要有實力的專業書商才能完成。 李時珍這部書是1578年就寫完了, 但是最後出版是1593年。 那麼這中間經歷了十幾年,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 在古代, 這麼大一部書的刻印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學術界推導就是李時珍為了尋找出版社花了很大的功夫,
他甚至到南京去請一個著名的名人叫:王世貞。 給他寫序。 寫序一個是為了流傳, 同時也是提高這部書的價值。 所以最後還是在南京找到了出版社。 在金陵本《本草綱目》中, 能夠找到這樣的落款:金陵後學胡承龍梓行。 梓行就是刊刻的意思, 而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是刊刻成書的地名。 也就成為金陵本《本草綱目》這一版本名字的由來。 值得玩味的是, 經過專家鑒定, 這本金陵本《本草綱目》刊刻於西元1593年, 而這一年, 正好與李時珍去世是同一年。 那麼, 李時珍究竟有沒有在去世前看到《本草綱目》刊刻成書呢?

這本書刻成之後, 李時珍就死了。 他的兒子把這本書進獻給皇帝的時候裡面有句話叫:甫及刻成, 忽值數盡。 就是剛好刻成, 李時珍就死了。 所以李時珍是否見到原書不敢推測, 但至少可以說, 但在它刻印的過程中, 李時珍是肯定知道的。 雖然從金陵本《本草綱目》的身世中難以完全破解歷史之謎, 但我們也能夠想像得到, 李時珍在完成書稿後, 渴望看到自己心血鑄就的著作早日成書的那一天。最為目前發現的《本草綱目》最早的版本這部金陵本《本草綱目》有怎樣的價值呢?

目前傳世的金陵本《本草綱目》共有九部,其中收藏在日本的圖書館中,還有兩部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剩下的三部中,一部收藏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一部收藏在上海圖書館,還有一部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進行修復,是現今《本草綱目》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本草綱目》完成後,各種版本非常多。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收錄的僅1912年以前的《本草綱目》版本就有82種之多。而這套金陵本《本草綱目》也就成為後世所有《本草綱目》的祖本。仔細閱讀這部書籍,會發現書中刊印的插圖有些粗糙,有的甚至有點簡陋。然而這種插圖的粗糙並不能說明古籍的簡陋,而這,恰恰最能體現這部金陵本《本草綱目》在醫藥學界的學術價值。金陵本的藥圖十分粗糙,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在,明末1640年,錢蔚起本把它改繪了。到清末1885年,張紹棠本又改繪了。他們為什麼改繪?其實就是說不漂亮。所以出版商覺得還是用點漂亮的圖,但是他們都不是學者,他們不知道,一個藥圖的精細不等於是這個藥圖好。李時珍的金陵本的藥圖雖然非常粗糙,非常簡單,但是它是能夠用很簡練的筆法突出它的鑒別特徵。比如莽草這個藥,它就畫了一個喬木,幾片大葉子,然後就可以鑒定這就屬於木蘭科的植物。可到張紹棠本,他畫的非常精細,可是完全不是木蘭科,而是衛矛科的植物,是雷公藤。所以你看看這個藥圖簡單還是精細不能從表面上看,而要看這個藥圖是否能突出藥物的鑒別特徵。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金陵本的藥圖是有很高的價值。

2011年5月,中醫科學院藏金陵本《本草綱目》入選聯合國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不僅為金陵本《本草綱目》的價值做了一個輝煌的注腳,也使得李時珍和他編撰的《本草綱目》成為全人類的遺產。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序言中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是說讀古書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樣,要細嚼慢嚥。《本草綱目》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中,不斷的增刪考證最終完成。金陵本《本草綱目》在成就醫學成就的同時,也見證了李時珍嚴謹執著的學術精神。

渴望看到自己心血鑄就的著作早日成書的那一天。最為目前發現的《本草綱目》最早的版本這部金陵本《本草綱目》有怎樣的價值呢?

目前傳世的金陵本《本草綱目》共有九部,其中收藏在日本的圖書館中,還有兩部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剩下的三部中,一部收藏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一部收藏在上海圖書館,還有一部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進行修復,是現今《本草綱目》保存最完好的一部。《本草綱目》完成後,各種版本非常多。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收錄的僅1912年以前的《本草綱目》版本就有82種之多。而這套金陵本《本草綱目》也就成為後世所有《本草綱目》的祖本。仔細閱讀這部書籍,會發現書中刊印的插圖有些粗糙,有的甚至有點簡陋。然而這種插圖的粗糙並不能說明古籍的簡陋,而這,恰恰最能體現這部金陵本《本草綱目》在醫藥學界的學術價值。金陵本的藥圖十分粗糙,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在,明末1640年,錢蔚起本把它改繪了。到清末1885年,張紹棠本又改繪了。他們為什麼改繪?其實就是說不漂亮。所以出版商覺得還是用點漂亮的圖,但是他們都不是學者,他們不知道,一個藥圖的精細不等於是這個藥圖好。李時珍的金陵本的藥圖雖然非常粗糙,非常簡單,但是它是能夠用很簡練的筆法突出它的鑒別特徵。比如莽草這個藥,它就畫了一個喬木,幾片大葉子,然後就可以鑒定這就屬於木蘭科的植物。可到張紹棠本,他畫的非常精細,可是完全不是木蘭科,而是衛矛科的植物,是雷公藤。所以你看看這個藥圖簡單還是精細不能從表面上看,而要看這個藥圖是否能突出藥物的鑒別特徵。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金陵本的藥圖是有很高的價值。

2011年5月,中醫科學院藏金陵本《本草綱目》入選聯合國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這不僅為金陵本《本草綱目》的價值做了一個輝煌的注腳,也使得李時珍和他編撰的《本草綱目》成為全人類的遺產。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的序言中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是說讀古書典籍,就像吃糖啃甘蔗一樣,要細嚼慢嚥。《本草綱目》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中,不斷的增刪考證最終完成。金陵本《本草綱目》在成就醫學成就的同時,也見證了李時珍嚴謹執著的學術精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