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柳亞子磨劍室:南明松陵,拜孫悼李(下)韋力撰

最終, 柳無忌找到了他父親的這批舊藏嗎?我未查到結果。 為什麼這麼多的書幾十年間變得杳無音信了呢?這會不會是王瑞豐編的一個故事?從柳無忌的《尋書》一文中, 能夠感覺到王的所言確實並非杜撰, 比如柳無忌在文中有如下一個段落印證了王瑞豐的說法:

王瑞豐在文內列舉了好幾種書稿, 內有柳亞子以20日抄寫, 14日校勘完畢, 有十數萬言的清初溫睿臨著的《南疆逸史》(足本, 56卷)。 關於此書, 柳亞子在《續憶劫灰中的南明史料》文中, 這樣寫著:‘56卷本則是我離開上海以前從西諦先生(鄭振鐸)那兒借來親自抄寫的,

還費了我20天廢寢忘餐的代價呢。 現在, 這兩個本子(另一部為上海國光書局排印的44卷本)當然都毀滅了。 ’哪裡知道, 當柳亞子在桂林寫這篇文章時(1942年12月), 這些書都尚安全地存在香港呢!南明史料以外, 王瑞豐還獲得殘餘的半本‘隨筆’(另一半被‘應急需’時撕去), 不知是否即是曾在《筆談》半月刊(茅盾主編, 香港出版)上發表的《羿樓日劄》?那是1942年春天的事情。

如此說來, 王瑞豐的敘述確實有這麼回事。 雖然至今不能知道這批書的下落, 但基本可以肯定這些書仍存在於天壤之間, 這個結果不知會讓多少愛書人又生出了蠢蠢欲動的貪欲, 當然, 這裡面也包括我。

其實柳亞子的本名並非如此, 陳錫岳、林基鴻合編《名人與圖書館》中,

有《愛國詩人柳亞子與“柳亞子圖書館”》一文, 該文的第一段就講到了這件事:

柳亞子(1887-1958), 原名慰高, 字安如。 16歲因崇信天賦人權說, 以亞洲盧梭自命, 改名人權, 字亞盧。 18歲, 模仿友人陳去病的名字, 改名棄疾, 以示對宋代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敬慕。 在上海健行公學任教時, 友人高旭嫌盧字筆劃太多, 常在詩箋贈答時作亞子, 他慢慢地採用了。 “五四”以後, 為了統一名號, 只用“亞子”二字了。

原來, 柳亞子之名跟其崇尚盧梭有關。 而對於他的藏書, 該文中寫到:

“五四”以後, 柳亞子客居上海, 銳意收藏圖書。 上海是舊中國文化的中心, 大小出版機構不下二、三百家, 占全國出版機構的一半以上。 柳亞子唯一的嗜好是書, 買書不惜工本, 尤其是印數較少的“冷門書”。

1927年, 大革命失敗, 柳亞子因反對蔣介石政權, 遭到通緝, 後化名為唐隱芝攜家逃亡日本, 但他還念念不忘托人代購圖書。 1928年回國, 繼續進行反蔣活動。

前面提到柳亞子藏書有兩大主題, 一是鄉邦文獻, 二是南明史料, 其實他的藏書中還有一個版塊也是他人未留意者, 陳錫岳、林基鴻所編的該書中講到:“三十年代, 柳亞子住在上海裴德路(今復興中路)柳家大廳和書室時, 他收藏了幾十櫥圖書。 1935年, 任上海通志館館長時, 為整理這批圖書, 請正在編輯上海圖書館史的胡道靜來家分類編目, 胡道靜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編好書目, 名為《磨劍室文藝書目》, 胡道靜趁此編目之機有幸拜讀了柳亞子的藏書, 胡先生認為‘柳亞子圖書館’的藏書很有特色,

他說:‘凡是文學革命的書都收全了。 ’”原來, 柳還有收集紅色文獻的偏好。

到了這裡才稱為“柳亞子故居”

對於柳亞子的這一類收藏, 鄭振鐸都很羡慕, 鄭偉章所著《文獻家通考》中稱:“有《磨劍室藏革命文庫目錄》, 所著錄百三十六種皆系辛亥革命前後鼓吹國民革命之書籍、報刊,

是關於辛亥革命的重要歷史文獻目錄。 鄭振鐸題識雲:‘《磨劍室藏革命文庫目錄》, 柳亞子藏, 阿英鈔本, 不分卷一冊。 ……余所藏書目, 無一關於辛亥革命者, 得此足彌一憾。 ’”

由此可知, 柳亞子的藏書視野十分廣泛, 並且他在每個專題的收藏上都能做出自己成就。 然而他的藏書之好是由何而來者?黃建林認為柳亞子的藏書之好有其家傳, 其在《柳亞子藏紅梨社文獻考論》一文中, 首先從柳亞子的高祖講起:

柳氏家族是分湖地區典型的文學世家, 然而柳氏族人科舉不顯于世, 柳亞子高祖柳樹芳僅為秀才。 然而這位秀才在柳氏家族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柳亞子尊稱其為‘大勝柳氏在文壇上的開山祖師’。 柳氏家族與紅梨社的關係也要從這位‘開山祖師’說起。柳樹芳,字湄生,晚自號古查,又號粥粥翁。性伉爽直諒,樂善好施,嘗刊先輩遺書數種。詩精警明爽,不屑為鉤章棘句。著述宏富,有《養餘齋詩初集》四卷、《二集》四卷、《三集》六卷、《四集》二卷、《文集》二卷、《勝溪竹枝詞》一卷,《分湖小識》六卷,《分湖詩苑》一卷等。

正因如此,柳亞子有了收集紅梨社文獻的舉措。而黃建林認為,柳亞子的藏書思想正是基於鄉邦文獻的收集:“考察柳亞子藏書思想,我們有必要概述一下柳氏家族對於地方文獻的態度,這可看作是柳亞子藏書思想的淵源之一。高祖柳樹芳在《分湖小識·自序》中言:‘邑中諸鎮若同裡、盛澤、黃溪、黎裡均有人焉,刻其裡志以備採訪,獨分湖無聞焉。生其地者忍聽其文獻無傳,廢墜而不知舉耶?抑或尚有待於來者,謂此事非我責耶?樹芳志在搜羅,閱二十餘年矣。家庭多故,歲月少閑,惟茲一事拳拳於寢興食息之餘,而不忍釋。’除此而外,柳樹芳還為吳江鄉史善長刊刻《秋樹讀書樓詩集》,所有這些行動都是對地方文獻責任感的高度體現。柳樹芳之子柳兆薰著有《作者姓氏、爵裡、著述考》,得以彌補《松陵文錄》僅列作者姓名而無人物小傳之不足,保存了大量吳江地方人物的傳記資料。高祖、曾祖對地方文獻之重視必然對柳亞子有潛移默化之影響,亞子《自撰年譜》‘三十三歲’條言:‘狂臚鄉邦文獻,購書萬餘卷。資用不足,則舉債以繼之。’”

展板

柳亞子故居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黎裡鎮滸涇街。這一天是乘會卜若愚先生的車,因為卜兄的朋友葉劍青先生認為卜開車水準太過一般,所以他前來堅持自己來做司機。而卜兄為了讓我瞭解到更多的細節,他請來了蘇扇博物館的張琦。我等一行四人沿著蘇州的三個方向兜了一大圈,其中的一站就是來到了黎裡鎮。

雖說這裡也是江南的富庶之地,可是在該鎮上依然能見到許多老建築,尤其是鎮中心的一條河,雖然河水已經變得污濁,河面上還停泊著一些廢棄的水泥船,但我還是覺得有水就有靈氣,而南方人的精明肯定也是由這些水的滋潤而形成者。

張琦說,前些年她曾來過此地,然而僅僅過了幾年,鎮上就有了不小的變化,以至於我們前往柳亞子故居仍然需要打聽。在河的兩岸能夠看到已恢復了一些古建築,而今這裡被改造成了步行街,於是請葉先生把車停在橋頭附近的一個空地,我等四人徒步沿著步行街邊觀賞邊尋找。

柳亞子被評為“江蘇英雄模範人物”

可能不是旅遊旺季的原因,沿路的商戶一半都關著門,因為遊客少,所以走在這石板路上多了幾分從容與悠閒,可以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這讓自己的心情也舒緩了下來,心情不同則眼中所見也會隨之變化:原本我頗為反感旅遊景點太過商業化,尤其不喜那種強迫購物的惡習,可是大多數景點都會設有一條長長的商業街,使得遊客必須經過這些商業街才能到達真正要看的景點,這裡雖然也是如此,但我卻饒有興趣的一家家地探看著,甚至旅遊紀念品的千點一面也會變得不那麼可憎,甚至沿途所見的一家“陳小姐私房奶茶鋪”,也成為了我等三位大男人調笑的話題。

這些印石有些低廉

在這條長長的古街上,柳亞子紀念館並不顯眼,以至於錯過了正門幾十米後我們才發現,回到正門時,看到紀念館的門牌號為“中心街75號”。紀念館不收費,進門即看到了柳亞子的塑像,而後沿著參觀路線一直向裡走,此處舊居窄而深長,一路參觀下來,大約有五進院落。

關於這處舊居為什麼不叫“柳亞子故居”而叫“柳亞子紀念館”?我在一處文獻上看到,因為這處舊居乃是柳家租用他人者,並且當時只租了最後兩進院落,如此說來,稱為“紀念館”確實更為恰當。

此處被佈置成了南社紀念室

對於此院落的本主,李海瑉在《柳亞子書齋名考釋》一文中寫到:“壽恩堂共分四進,第二進樓房五開間,有一個匾額,上書‘題紅仙館’。第三進是大廳,匾額上題有‘壽恩堂’三字,是乾隆的御筆,下筆還寫著‘賜直錄總督臣周元理’。‘磨劍室’就在‘題紅仙館’對面的壽恩堂一側,共二間,打通後作為柳亞子和他父親共同的書房。壽恩堂是周元理任直隸總督以前所造,周元理告老回鄉後,另建更為高大的新宅。周元理在乾隆年間任工部尚書多年,因此新宅的工藝特別是磚雕門樓代表了當時的最高藝術水準。新宅落成,乾隆皇帝曾大書九個‘福’字賜予周元理。故新宅稱為‘賜福堂’,周元理也以‘周賜福’名噪江南。新宅共六進,真正賜福堂在第三進大廳。”

磨劍室介紹牌

看來這是乾隆時的一處老宅,到了近現代,柳亞子之名蓋過了原房主,反而少有人知這處院落本是乾隆年間工部尚書周元理的舊宅。而這處舊宅藝術性最高的地方,則是這裡的磚雕,細看有些磚雕雖然已經殘損,但卻依然能看出當年是何等的精美。

在一間展室內有毛澤東給柳亞子題詩詞的塑像。當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柳亞子與毛見面後,柳希望毛能贈給自己一幅墨寶,於是柳就得到了那首極具名氣的《沁園春·雪》,而這組雕像正是表現了這個場景。

室雅何需大?

一路參觀下去,直到第四進院落才看到了“柳亞子先生故居”的匾額,看來這裡才是他當年真正使用之地。而今這裡佈置成了展室的模樣,裡面用很多展板介紹著柳亞子的生平事蹟,同時還擺放著一些他生前用過的物品,而我等四人最感興趣者則是他的幾方印章。從印章的用石以及材質看,這些印章應該都是複製者,這對有藏書之好的人來說,看到這樣的印章,怎麼都覺得是個遺憾。

轉朱閣,低綺戶

老宅的最後一個院落則是柳亞子的居所和藏書處,這裡有他的藏書室——磨劍室的介紹,而磨劍室也成為了柳亞子最為人所熟知的堂號。其實柳亞子的堂號有近20個之多,而每一個堂號都是根據其思想的變化與其不同的境遇所起者,李海瑉在《柳亞子書齋名考釋》一文中說到:“有砥礪自身決心為國為民貢獻才華的(磨劍室),有追隨孫中山崇尚馬列主義的(拜孫悼李樓),有陷於苦悶惚惚如狂憤世嫉俗的(活埋庵),有抗日救國時的擂鼓呐喊(羿樓、射日齋),有金甌不全一家難圓時的苦苦企盼(鷗夢圓移),也有抒發胸中浩然的氣概(上天下地之廬)。”

精美的磚雕

這些堂號中最具革命性者乃是“拜孫悼李樓”,關於此堂號的含義,我做出了本能地猜測:“拜孫”當然指的是崇拜孫中山,而“悼李”,我則想到了李大釗,可是,柳亞子的這個堂號使用於1924到1925年之間,而李大釗則是去世於1927年,顯然這個“李”跟李大釗沒關係。而當我讀到李海瑉的這篇文章時,我方得知這個“李”乃是指列寧,因為在早期列寧曾被翻譯成“李寧”。而在李海瑉的《考釋》一文中又說到柳亞子曾請人刻了一方印章,其印文為“親炙中山,私淑列寧”,這裡又成了“列寧”,不知當時這兩種稱呼方式是否同時在使用。

此處有些殘損

對於柳亞子藏書的數量及其歸宿,鄭偉章在《文獻家通考》中說:“解放後,所藏共七萬餘冊,三百箱,一九五三年捐上海文管會,轉入上圖。其革命文庫之書歸中共中央宣傳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及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七萬字的數量足夠大,這應該是柳亞子藏書的總量,然而李海瑉在《藏書大家遺澤後世》一文中則說出了與之相差較大的一個數字:“黎裡的藏書多達44000餘冊,在1950年冬,分裝成300多箱,亞子先生把它捐獻給了上海圖書館。黎裡的書都是亞子先生1927年以前所藏,此後還有滬寓藏書、香港藏書和北京北長街89號的藏書,亞子先生也都分別捐獻給了國家各級圖書館。”

繁複

李海瑉說在黎裡舊居的藏書數量是“四萬四千多冊”,這跟《文獻家通考》中所說的“七萬多冊”差距較大,而捐贈的時間也差了三年,可是這兩個說法在箱數上卻很相近,鄭偉章說是“三百箱”,李海瑉說是“三百多箱”。如果把“七萬多冊”視之為柳亞子藏書的總量,而“四萬四千多冊”視之為僅是故居藏的這一部分,倒是可以解釋通的一種理解方式。

《清人絕句選》民國二十四年開明書局排印本,柳亞子題

但兩者在箱數上卻又如此的相近,真不知哪種說法更接近事實,陳燮君、盛巽昌主編的《20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中《柳亞子:藏書全都捐獻給國家》一文中稱:“建國後,柳亞子於1950年9月由北京飯店遷居北長街新居後,在度過國慶日後就興沖沖南返上海。他毅然決定將上海復興中路舊宅的藏書和黎裡老家的44000餘冊藏書,包括期刊、信劄、手記等,共有四、五百箱,全數捐獻給國家。1951年春天,上海文管會派版本學家陳乃乾負責清理造冊,這些書籍,信劄等,爾後就全部交與上海圖書館典藏;與此同時,柳亞子也將北京新居‘上天下地之廬’存藏的南明史料、南社文庫和其它書刊、信劄,全數捐獻與北京圖書館。”如此說來,這“四萬四千多冊”指的僅為此處舊居所藏者,餘外的那近三萬冊,應該是柳亞子藏在別處的書。

如今柳亞子的藏書之處完好地保留了下來,並且根據介紹牌上的所言,這處藏書樓的後面還有一進院落,裡面展放著柳家所刻的碑石,可惜這進院落被封閉了起來,看不到後面的情形,於是我站在這座U形的樓前,看著陽光透過樹葉把斑駁的影子投在樓體之上,那份安寧能讓人真切地體會到世間的美好。

柳氏家族與紅梨社的關係也要從這位‘開山祖師’說起。柳樹芳,字湄生,晚自號古查,又號粥粥翁。性伉爽直諒,樂善好施,嘗刊先輩遺書數種。詩精警明爽,不屑為鉤章棘句。著述宏富,有《養餘齋詩初集》四卷、《二集》四卷、《三集》六卷、《四集》二卷、《文集》二卷、《勝溪竹枝詞》一卷,《分湖小識》六卷,《分湖詩苑》一卷等。

正因如此,柳亞子有了收集紅梨社文獻的舉措。而黃建林認為,柳亞子的藏書思想正是基於鄉邦文獻的收集:“考察柳亞子藏書思想,我們有必要概述一下柳氏家族對於地方文獻的態度,這可看作是柳亞子藏書思想的淵源之一。高祖柳樹芳在《分湖小識·自序》中言:‘邑中諸鎮若同裡、盛澤、黃溪、黎裡均有人焉,刻其裡志以備採訪,獨分湖無聞焉。生其地者忍聽其文獻無傳,廢墜而不知舉耶?抑或尚有待於來者,謂此事非我責耶?樹芳志在搜羅,閱二十餘年矣。家庭多故,歲月少閑,惟茲一事拳拳於寢興食息之餘,而不忍釋。’除此而外,柳樹芳還為吳江鄉史善長刊刻《秋樹讀書樓詩集》,所有這些行動都是對地方文獻責任感的高度體現。柳樹芳之子柳兆薰著有《作者姓氏、爵裡、著述考》,得以彌補《松陵文錄》僅列作者姓名而無人物小傳之不足,保存了大量吳江地方人物的傳記資料。高祖、曾祖對地方文獻之重視必然對柳亞子有潛移默化之影響,亞子《自撰年譜》‘三十三歲’條言:‘狂臚鄉邦文獻,購書萬餘卷。資用不足,則舉債以繼之。’”

展板

柳亞子故居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黎裡鎮滸涇街。這一天是乘會卜若愚先生的車,因為卜兄的朋友葉劍青先生認為卜開車水準太過一般,所以他前來堅持自己來做司機。而卜兄為了讓我瞭解到更多的細節,他請來了蘇扇博物館的張琦。我等一行四人沿著蘇州的三個方向兜了一大圈,其中的一站就是來到了黎裡鎮。

雖說這裡也是江南的富庶之地,可是在該鎮上依然能見到許多老建築,尤其是鎮中心的一條河,雖然河水已經變得污濁,河面上還停泊著一些廢棄的水泥船,但我還是覺得有水就有靈氣,而南方人的精明肯定也是由這些水的滋潤而形成者。

張琦說,前些年她曾來過此地,然而僅僅過了幾年,鎮上就有了不小的變化,以至於我們前往柳亞子故居仍然需要打聽。在河的兩岸能夠看到已恢復了一些古建築,而今這裡被改造成了步行街,於是請葉先生把車停在橋頭附近的一個空地,我等四人徒步沿著步行街邊觀賞邊尋找。

柳亞子被評為“江蘇英雄模範人物”

可能不是旅遊旺季的原因,沿路的商戶一半都關著門,因為遊客少,所以走在這石板路上多了幾分從容與悠閒,可以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這讓自己的心情也舒緩了下來,心情不同則眼中所見也會隨之變化:原本我頗為反感旅遊景點太過商業化,尤其不喜那種強迫購物的惡習,可是大多數景點都會設有一條長長的商業街,使得遊客必須經過這些商業街才能到達真正要看的景點,這裡雖然也是如此,但我卻饒有興趣的一家家地探看著,甚至旅遊紀念品的千點一面也會變得不那麼可憎,甚至沿途所見的一家“陳小姐私房奶茶鋪”,也成為了我等三位大男人調笑的話題。

這些印石有些低廉

在這條長長的古街上,柳亞子紀念館並不顯眼,以至於錯過了正門幾十米後我們才發現,回到正門時,看到紀念館的門牌號為“中心街75號”。紀念館不收費,進門即看到了柳亞子的塑像,而後沿著參觀路線一直向裡走,此處舊居窄而深長,一路參觀下來,大約有五進院落。

關於這處舊居為什麼不叫“柳亞子故居”而叫“柳亞子紀念館”?我在一處文獻上看到,因為這處舊居乃是柳家租用他人者,並且當時只租了最後兩進院落,如此說來,稱為“紀念館”確實更為恰當。

此處被佈置成了南社紀念室

對於此院落的本主,李海瑉在《柳亞子書齋名考釋》一文中寫到:“壽恩堂共分四進,第二進樓房五開間,有一個匾額,上書‘題紅仙館’。第三進是大廳,匾額上題有‘壽恩堂’三字,是乾隆的御筆,下筆還寫著‘賜直錄總督臣周元理’。‘磨劍室’就在‘題紅仙館’對面的壽恩堂一側,共二間,打通後作為柳亞子和他父親共同的書房。壽恩堂是周元理任直隸總督以前所造,周元理告老回鄉後,另建更為高大的新宅。周元理在乾隆年間任工部尚書多年,因此新宅的工藝特別是磚雕門樓代表了當時的最高藝術水準。新宅落成,乾隆皇帝曾大書九個‘福’字賜予周元理。故新宅稱為‘賜福堂’,周元理也以‘周賜福’名噪江南。新宅共六進,真正賜福堂在第三進大廳。”

磨劍室介紹牌

看來這是乾隆時的一處老宅,到了近現代,柳亞子之名蓋過了原房主,反而少有人知這處院落本是乾隆年間工部尚書周元理的舊宅。而這處舊宅藝術性最高的地方,則是這裡的磚雕,細看有些磚雕雖然已經殘損,但卻依然能看出當年是何等的精美。

在一間展室內有毛澤東給柳亞子題詩詞的塑像。當毛澤東前往重慶談判,柳亞子與毛見面後,柳希望毛能贈給自己一幅墨寶,於是柳就得到了那首極具名氣的《沁園春·雪》,而這組雕像正是表現了這個場景。

室雅何需大?

一路參觀下去,直到第四進院落才看到了“柳亞子先生故居”的匾額,看來這裡才是他當年真正使用之地。而今這裡佈置成了展室的模樣,裡面用很多展板介紹著柳亞子的生平事蹟,同時還擺放著一些他生前用過的物品,而我等四人最感興趣者則是他的幾方印章。從印章的用石以及材質看,這些印章應該都是複製者,這對有藏書之好的人來說,看到這樣的印章,怎麼都覺得是個遺憾。

轉朱閣,低綺戶

老宅的最後一個院落則是柳亞子的居所和藏書處,這裡有他的藏書室——磨劍室的介紹,而磨劍室也成為了柳亞子最為人所熟知的堂號。其實柳亞子的堂號有近20個之多,而每一個堂號都是根據其思想的變化與其不同的境遇所起者,李海瑉在《柳亞子書齋名考釋》一文中說到:“有砥礪自身決心為國為民貢獻才華的(磨劍室),有追隨孫中山崇尚馬列主義的(拜孫悼李樓),有陷於苦悶惚惚如狂憤世嫉俗的(活埋庵),有抗日救國時的擂鼓呐喊(羿樓、射日齋),有金甌不全一家難圓時的苦苦企盼(鷗夢圓移),也有抒發胸中浩然的氣概(上天下地之廬)。”

精美的磚雕

這些堂號中最具革命性者乃是“拜孫悼李樓”,關於此堂號的含義,我做出了本能地猜測:“拜孫”當然指的是崇拜孫中山,而“悼李”,我則想到了李大釗,可是,柳亞子的這個堂號使用於1924到1925年之間,而李大釗則是去世於1927年,顯然這個“李”跟李大釗沒關係。而當我讀到李海瑉的這篇文章時,我方得知這個“李”乃是指列寧,因為在早期列寧曾被翻譯成“李寧”。而在李海瑉的《考釋》一文中又說到柳亞子曾請人刻了一方印章,其印文為“親炙中山,私淑列寧”,這裡又成了“列寧”,不知當時這兩種稱呼方式是否同時在使用。

此處有些殘損

對於柳亞子藏書的數量及其歸宿,鄭偉章在《文獻家通考》中說:“解放後,所藏共七萬餘冊,三百箱,一九五三年捐上海文管會,轉入上圖。其革命文庫之書歸中共中央宣傳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及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七萬字的數量足夠大,這應該是柳亞子藏書的總量,然而李海瑉在《藏書大家遺澤後世》一文中則說出了與之相差較大的一個數字:“黎裡的藏書多達44000餘冊,在1950年冬,分裝成300多箱,亞子先生把它捐獻給了上海圖書館。黎裡的書都是亞子先生1927年以前所藏,此後還有滬寓藏書、香港藏書和北京北長街89號的藏書,亞子先生也都分別捐獻給了國家各級圖書館。”

繁複

李海瑉說在黎裡舊居的藏書數量是“四萬四千多冊”,這跟《文獻家通考》中所說的“七萬多冊”差距較大,而捐贈的時間也差了三年,可是這兩個說法在箱數上卻很相近,鄭偉章說是“三百箱”,李海瑉說是“三百多箱”。如果把“七萬多冊”視之為柳亞子藏書的總量,而“四萬四千多冊”視之為僅是故居藏的這一部分,倒是可以解釋通的一種理解方式。

《清人絕句選》民國二十四年開明書局排印本,柳亞子題

但兩者在箱數上卻又如此的相近,真不知哪種說法更接近事實,陳燮君、盛巽昌主編的《20世紀圖書館與文化名人》中《柳亞子:藏書全都捐獻給國家》一文中稱:“建國後,柳亞子於1950年9月由北京飯店遷居北長街新居後,在度過國慶日後就興沖沖南返上海。他毅然決定將上海復興中路舊宅的藏書和黎裡老家的44000餘冊藏書,包括期刊、信劄、手記等,共有四、五百箱,全數捐獻給國家。1951年春天,上海文管會派版本學家陳乃乾負責清理造冊,這些書籍,信劄等,爾後就全部交與上海圖書館典藏;與此同時,柳亞子也將北京新居‘上天下地之廬’存藏的南明史料、南社文庫和其它書刊、信劄,全數捐獻與北京圖書館。”如此說來,這“四萬四千多冊”指的僅為此處舊居所藏者,餘外的那近三萬冊,應該是柳亞子藏在別處的書。

如今柳亞子的藏書之處完好地保留了下來,並且根據介紹牌上的所言,這處藏書樓的後面還有一進院落,裡面展放著柳家所刻的碑石,可惜這進院落被封閉了起來,看不到後面的情形,於是我站在這座U形的樓前,看著陽光透過樹葉把斑駁的影子投在樓體之上,那份安寧能讓人真切地體會到世間的美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